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3.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90417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3.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地理必修1第一部分从宇宙看地球知识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冗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地月系大阳型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银河系级别:总星系t河外星系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地球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普通性气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r 安全的宇宙环境特 殊 性 外 部 因 利 稳定的太阳光照(存在生命)1 距离适中内部因素4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地球表面均温22c1水多以液态存在J 大气层的存在 体积与质量适中知识点2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r 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j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如煤、石油),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i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r 主要类型:黑子、耀斑太阳活动r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极光I 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知识点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塑世方向旋转L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1周期:23时 56分 4 秒,即一个恒星日j角速度:每小时这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速度t线速度:由赤

3、道向两极递减 方向:自西向东J 恒星年:365日6 时 9 分 10秒(真正周期)J 周期:地球公转j I 回归年:36球 I 5 或 4 8 分 46秒 速 度 角速度:I 线速度:1度/天,除南北极点外其他点都相同I、30千米/秒 j近日点侬,远日点慢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自转:赤道平面公转:赤道平面黄赤 交 角(23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地 方 换 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 分钟换算原则:叁加四减 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

4、区区时y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换算: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北京时间=东8 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4、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偏转原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小侧偏转偏转规律赤道:不偏转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举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5、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四季的更替J 空间分布j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

5、区:四季更替明显【气候四季:3,4,5 月春季,依次类推第二部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 识 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圈层结构I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一结构: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岩石圈的结 八 日 地壳上层: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I地壳 I地壳下层: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知 识 点5: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岩 浆 岩(花岗岩、玄武岩)、沉 积 岩(砂岩、页岩、砾岩、石

6、灰岩)、变 质 岩(大理岩、片麻岩、板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 识 点6:地表形态变化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背斜:常形成山岭,但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较发育,易遭侵蚀而成为谷地I向斜:常形成谷地和盆地,但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侵蚀而成为山岭断层: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上升一侧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庐山、华山等,下降一侧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河谷,有时有泉、湖泊。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r流水作用: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地貌 风力作用:

7、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冰川作用:冰川u 谷,刃脊、冰斗、角峰知识点7:大气受热过程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吸收作用:鬼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n.oj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案例: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域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增强大气逆辐射)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

8、),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I T T T T X0上升气流知识点8: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形成与分布1 分布:3 个低气压带4 个高气压带

9、,6 个风带1季节移动:随着太阳宜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可中月高压(亚洲高亚)切断副极地低压带7 月 低 压(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季风环流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亚西南季风2、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气候特点:温暖湿润。(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 热 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和湿润。(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知识点9: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1

10、、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 锋(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卜.雨锋面系统J 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定 义: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暖 锋 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卜降,天气转好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受静止锋影响:梅雨天气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气 旋(低压)垂直气流:上近气旋与反气旋J 1天气: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反 气 旋(高压乂垂直气流:TO 天气:晴朗天气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

11、影响: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知识点1 0: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类型:海陆间循环、涯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环节:邀、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意义J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造地及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知识点1 1:洋流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类型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一、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中纬度海区:形成

12、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分布4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 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对气候的影叫暖流:飒3I寒流:降温、减湿意义j ,倦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L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I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第三部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12: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

13、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知识点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表现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意义:如厄而尼诺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知识点14: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结合实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环境的差异性及对人类活动的意义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热量为,水平地域分异 基础,水分条件也是重要作用分异地域规律J I从沿海

14、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受水分控制,中纬度比较明显I垂百地域分异原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I表现: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纬度越低,山体越匮自然带越丰富,如乞力马扎罗山第四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点15: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路线分布的影响r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洛”心i河流较多的平原地区:多呈带状地区: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如: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古代城市的分布/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等)原 因: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一 平原: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地 陷 高 原:

15、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地%可谷低地:山区城市的分布地“帆船马车运输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交通|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公路、铁路枢纽及沿线I高速公路和航空时代:城市分布模式将有更大变化,各个时代城市主导区位不同知识点16: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根导致更1题的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I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知识点1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Y农业文明阶段:质量和数

16、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丁业文明阶段.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变化I 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知识点18:自然灾害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灾害 概念: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八 I类型:台风、洪水、干 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定义: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洪水4成因:强降水冰雪融化河道堵塞堤坝溃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 直接损失: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人畜伤亡等间接损失: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的紊乱地理必修2第一部分 人口与城市知识点19:人口增长模式知道人口

17、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1)三个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阶段及特点原始低增长阶段: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丰收或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增长减速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原因: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18、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或负增长(3)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国家咆人 口 问 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非洲人U 自然增长率高达24%。措施:计划生育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措施:鼓励生育知识点20:人口迁移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类社会早期产常迁移流动L原因:食物、土地、灾荒、战乱、宗教迫害地理大发现二战长达数百年大规模移民浪潮(贩卖黑奴)I 原因:地理大发现,人口从“旧大陆”流 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趋于笠样化预 代(一 战 _ 人 天)表现:政治性迁移急

19、剧增加,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城 1 市、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人口迁移原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知识点21:人口数量与环境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人口合理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木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知识点22:城市空间结构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积聚,

20、形成城后功能区伊 宅区: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功能区比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询业区:呈团块状或条状,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是城市的核心区城市功能分历史因素:如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区的原因J经济因素:土地租金、付租能力、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宗教信仰 不同地区地租水平不同:在完全竞争条件卜一,某一块特定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一才能租用 功能区分布: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及次高地区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未来田园城市模式例

21、题:(1)A 商业区 B 住宅区 C 工业区 槊 弋(2)住宅选择B的原因 便于上下班和购物 平(3)地租水平高低取决于地理位置(离市中心远近),还 与 交通通达度有关。心的正言土 地#加4知识点23:城市服务功能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和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城市对区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2)城市体系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心地”理论。(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城市作用城市数H城市距

22、离服务范围职能种类服务功能高大少远广多多低低多近小少少 上 海(最高一级):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贸中心、国际投资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J亶豆、杭 世(第二层次):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案例分嫉苏、锡、常、宁 波(第三层次):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镇江、扬州、南通、湖 州(更次级层次):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知识点24: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I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J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I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23、差异加大(前者速度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后者速度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2、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I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知识点25: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对城市和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影响建筑景观:纽约、芝加哥: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保持传统风格,高楼很少影响建筑格局: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古 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北京:皇宫雄踞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24、,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东西向)和 白 宫(南北向)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第二部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26:农业区位因素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 候、水源、土壤、地形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等技术条件: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注: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热带迁移农业,分布:南美洲亚

25、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t 影响:破坏森林和土地资源自身特征: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分布: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水稻种植业,自然因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较平坦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I 特点:小农 经 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概念: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混合农业Y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媪大利亚小麦一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地时间安排;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

26、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 4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经营方式:家庭农场;我国是国营农场I 最大生产国:美 国(中部平原)知识点27: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原 料: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和市场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下降|交 通: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年劳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其素质要求提高了化(环境标准、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工业部门类属名称区位选择

27、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工业部门类属名称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地域形成过程:

28、工业联系一工业集聚一工业地域r产品方面的联系工业联系4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值 息 上的联系(现象: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多出现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工 原 因: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集q 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q利影响: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工业扩散4i原因: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 通 堵 塞、原料燃料等问题知 识 点28: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

29、生产强度过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农业生产发展引起植被、地表环境、地表辐射特性、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过牧、不合理灌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2、工业地理对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知 识 点29: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高 速

30、 化(如火车的每次提速)、大型化、专 用 化(如集装箱)、网络化通信一般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商业贸易的环节:收购、调运、储存、销售(3)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等;一般情况卜一,短途选择公路,中途选择铁路,长途选择水路五种交通运输优缺点对比:方式优点缺点备注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

31、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知识点30: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城乡聚落:聚落形态大致可分为:块状、带状、星状等。交通运输布局和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扩展方向。例如,历史上水运为主的时代,江、河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城市沿河道伸展,聚落形态多呈带状;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赋予城市形态以更多、更

32、灵活的变化。我国南方城市多沿河布局:北方城市多沿交通干线布局:(2)商业网点: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比较容易得到发展,即交通优先原则。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易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原因: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第三部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点3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

33、变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谋求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a、地理环境决定论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评价: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b、人类中心论核心思想: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

34、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HI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评价: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c、人地伙伴论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评价: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知识点32

35、:环境问题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污染加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和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地域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知识点33:可持续发展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定义:既 满

36、 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三生满足其需求能力。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原则:公 平 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持 续 性原则。共 同 性原则。.阶 段 性原则2、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公众参与、绿色消费3、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中国为例)(1)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

37、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2)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箜一部国家级的 21世纪议程;a、人口战略: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c、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d、稳定战略: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4)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

38、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地理必修3第一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34、区域含义了解区域的含义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含义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叨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类型:均 质 区(方言区、平原区等)功 能 区(城市经济区

39、、浦东新区)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知识点35、区域差异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不同区域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差异一自然 环 境 的 差 异 性 空 回 人类活动一 人类活动的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差异(2)以英国和日本为例,相似性:两国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中纬,气候比较湿润自然环境的比较1,口 f产生原因: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侧,地理位置和地形等不同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可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要素入手要素日本英国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

40、丘陵为主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明显的季风气候,其中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约占国土的2/3,植物种类多样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特征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河流流量平稳,各河流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 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产生原因:经济发展起步早晚和发展过程方面的差异,加上人u数I差异性.量悬殊,自然环境差异,文化传统不同可比较的要素:

41、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及其布局、农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其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工业布局传统工业曾经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所以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石油加工等工业钢铁、纺织、造船、汽车、航空航天、石油加工、电子等工业工业分布状况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表现出明显的“临海型”特点;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

42、九州岛工业大都建在煤炭产区,具有明显的 资源型”特点;20世 纪60年代以来,北海油田的开发带动了北海沿岸苏格兰地区的发展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历史上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3)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 山 脉(3000m等 高 线)为界。知识点36、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a、初期

43、阶段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b、成长阶段特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 复 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C、转型阶段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潼,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人地关系:加剧恶化d、再生阶段特点: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另一方

44、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知识点37、产业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地理环境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a)

45、西气东输路线:轮南一上海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 高 南 低,需 抽 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

46、水到北京、天津。优点:可自流供水;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积极意义: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而使航道淤塞(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

47、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山、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德,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38、区域环境与发展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因素: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为因素(主要):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危害: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使黄河泥沙巨增,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治理措施: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挑战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

48、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具体措施:工程措施(保塘、护坡、固沟)、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即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2、西北的荒漠化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人为 因 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治理措施:人U问题:控制人U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

49、程等。知识点39、流域的开发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长江流域为例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原因:流程最长(6 3 0 0 余 k m),流 经 1 1 个省市;流域面积最广(1 8 0万 k m?);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1)长江流域地理条件A: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地貌类型齐全(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自然资源:水资源居全国首位;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水能资源森林和旅游资源B:社会经济条件城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

50、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工农业基础: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2)长江流域开发以及综合治理重点a、长江上游: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法、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治理重点:生态保护b、长江中游:开发重点: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治理重点:防治水患,整治湖泊c、长江下游:开发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治理重点:环境污染知识点40、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