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技术规范书(.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090130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5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件3.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技术规范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附件3.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技术规范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3.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技术规范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件3.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技术规范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市场函201623号附件4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技术规范书南方电网公司市场营销部2016年9月目录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技术要求34.1整体要求34.2功能要求44.3技术指标94.4软件设计154.5可靠性要求194.6安全防护205试验项目及要求215.1般要求215.2单元试验215.3整体试验235.4软件测试265.5可靠性评估266验收276.1工厂验收276.2现场验收296.3整体考核验收31前 言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计量自动化终端(包括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集中器,以下简称“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安全防护、 试验项目及要求、安装

2、调试、验收等方面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系统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以下简称“检测系统”)的招标、检验、 验收等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14253 轻工机械通用技术条件GB/T10595 带式输送机GB/T14784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GB/T5169.11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11部分 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试验方法GB/T5226.1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 通用技术条件GB11291 工业机

3、器人安全规范GB/T20867 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GB 10892 固定的空气压缩机 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GB/T 7932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 3768 声学 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 发射面上方采用包络测量表面的简易法GB/T 3785 电声学 声级计QB/T2570 贴标机GB/T17544 信息技术 软件包 质量要求和测试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Z/T 189.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JJG 597 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JJG 596 电子式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JJG 795 耐电压测试仪检定规程JJF1182 计量器具软件测评指南JB/T 7

4、012 辊子输送机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630 交流采样装置校验规范Q/CSG 11109002负荷管理终端技术规范Q/CSG 11109003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集中器技术规范Q/CSG 11109004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Q/CSG 11109006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Q/CSG 11109007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集成自动传输设施和全自动检测装置的智能化检测系统,与计量生产管理平台接口,能够完成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集中器的功能和部分性能的自动化检测、数据

5、处理。简称检测系统。3.2 计量生产管理平台 由生产运行管理、生产管理监控、计量体系管理、产品质量监控、技术服务、辅助决策分析等相关 业务功能模块组成,与自动化检定、智能化立体仓库、营销管理、计量自动化等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实现计量资产的全过程管控。简称管理平台。3.3 智能化立体仓库 基于自动化仓储技术和现代化物流系统的智能化仓储设施,实现计量器具仓储过程自动装(拆)箱、 自动搬运、自动盘点、自动出入库和自动定位等智能化管理,简称立库。3.4 周转箱用于存放物料的小型集装器具。3.5 堆垛起升载荷以将载荷放到由相类似载荷组成的货堆上的搬运过程。3.6 拆垛 从货堆的最顶端或最底端位置取出载荷及

6、下降载荷的搬运过程。3.7 节拍 作业流程中的某一具体工序连续完成相同两次服务的间隔时间。3.8 输送线按照规定线路连续或间歇地运送试品的自动化传送装置。3.9 上料按自动化检测的节拍要求,将试品从周转箱取出,并放到检测系统输送线的过程。3.10 下料按自动化检测的节拍要求,将试品从检测系统输送线取下,并放到周转箱的过程。3.11 压接线 通过自动化设备将试品和接线表架进行自动接线和拆线的过程。3.12 自动分拣采用机械设备与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检测完毕的试品进行分类,并对检测合格和不合格的试品分别输送。3.13 贴标利用自动化设备将打印的标签粘贴于试品的过程。3.14 误检率将合格试品误检为不

7、合格试品数量占试品总量的比例。3.15 错检率 将不合格试品错检为合格试品的数量占试品总量的比例。3.16 条形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字符组成的,用以表示一定信息的代码。3.17 射频标签射频识别系统中存储可识别数据的电子装置。简称RFID。3.18 品类按试品的类别、类型、规格进行分类的统称。4 技术要求4.1 整体要求4.1.1 总体描述检测系统的总体描述为:a) 检测系统由管理层、传输层、执行层组成。管理层为检测系统管理软件,接受计量生产管理平台下达的检测计划,对整个检测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将检测结果、封印和装箱上报计量生产管理平台。传输层为输送单元,完成终端在检测过程中的输送和定

8、位。执行层由若干功能单元构成,执行检测系统平台指令,全部或部分实现对计量自动化终端的功能和部分性能的全自动检测及自动分拣。b) 检测系统要符合公司信息系统统一的技术框架和标准,采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实现与立库无缝对接,具有自动传输、自动压接、自动检测终端、贴标等功能。检测系统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完整性、可靠性、安全 性和经济性,以及系统的拓展性,做到系统标准统一,检定业务流程运转顺畅,模块化设计, 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拓展性好、工艺美观、维护方便、工作环境友好、低噪低耗、节能环保。4.1.2 系统组成检测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由上料、下料、输送、身份识别、耐压测试、 外

9、观检查、通信功能检测、功能及误差检测、贴标等单元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检测系统管理软件和各应用系统组成并构成检测系统管理平台,实现计量自动化终端检定、检测作业的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检测系统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 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组成示意图4.2 功能要求4.2.1 上料单元a) 待检终端通过输送单元输送至上料单元,由上料单元将待检终端从周转箱中搬运到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输送线上。b) 终端搬运准确可靠,节拍满足自动化检测需求,终端搬运的速度可调整。c) 当终端在周转箱中摆放姿态或周转箱姿态异常导致无法正常上料时,系统可自动识别判断并输送至异常处理位提醒人工干预,不影响上料单元继续工

10、作。d) 空周转箱宜自动暂存,用于下料装箱。4.2.2 输送单元a) 输送单元包括周转箱输送和终端输送,输送效率满足自动化检测的节拍需求。b) 输送单元的设备选用应符合GB/T10595、GB 14784、JB/T7012、GB/T 14253等相关标准要求,满足周转箱输送和各类终端输送的需要,设备外形轻巧、噪声小、传送速度快、机械部分磨损小、动作稳定可靠,且易维护。c) 按周转箱输送、终端输送途径和数量配置足够的输入、输出设备与载荷,以保证足够的输送动力达到不出现卡箱、空转等现象。d) 在与检定工效直接相关的输送环节应设置足够的缓冲区。e) 在可能出现运输物品掉线的位置采取防止运送物品从运输

11、单元跌落的保护设施。f) 具有分拣输送功能,能识别不同类别的终端,并按规格自动分配到不同的检测线。检测后按品规将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进行分流,输送至不同区域。g) 输送至各检测单元时,应能准确定位,具备可靠的制动、限位功能。h) 输送单元自身应具备防尘、防潮、防火、防静电等安全技术措施。i) 宜设置堆垛/拆垛设备,可将单个周转箱组垛,也可将一垛周转箱拆成单个周转箱。j) 在周转箱无明显变形的情况下,需保证单个周转箱、整垛周转箱的可靠传输。4.2.3 自动压接单元对被检终端进行定位,定位应精确、迅速,定位后对被检终端的电压端子、电流端子、辅助端子(脉冲口、遥控遥信口、通信口)进行可靠压接,所有终端接

12、线端子受压不上缩,且接线受压稳定、均匀、可靠。压接单元应能自动检测压接状态,对压接不成功的终端应自动进行二次压接。强电压针的耐受压力不小于60N,弱电压针的耐受压力不小于10N;强电压针的使用寿命应不少于10万次,弱电压针的使用寿命应不少于5万次。接线模块的结构应满足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的要求。压接单元应具备保护功能,当自动压接出现异常时,应保护终端、设备不受损坏,并可通过软硬件给出异常提示。4.2.4 身份识别单元检测系统在身份识别单元通过条码识别或射频识别的方式录入终端信息,并核对该信息的正确性,完成终端与检测线及工位的绑定。应能同时读取周转箱和终端的身份信息,验证被检终端的身份信息

13、正确性。身份识别异常情况下,应能通过软、硬件提示。4.2.5 工频耐压测试单元主要由工频耐压装置与相关配套设备组成,自动完成终端耐压试验。其中,工频耐压装置具体功能要求如下:a) 工频耐压装置采用程控式,可以在检测系统平台上设置试验电压值、电压持续时间和漏电流报警值。b) 测试过程中,耐压装置应对每个表位的泄漏电流进行检测,当泄漏电流大于预先设置的击穿报警电流时,自动切断该表位的试验电压,并指示该表位耐压击穿,其他未击穿表位继续测试。c) 测试完毕后,检测系统应读取并保存各表位的耐压测试结果。d) 测试单元的外形、结构、尺寸应与检测系统整体设计有效集成,结构稳定、工艺美观,耐压仪能方便拆卸。e

14、) 测试单元应有隔离装置,与外界有效隔离。当打开隔离装置时,自动切断耐压装置电源。f) 测试单元具有明显的状态指示灯,停机待机状态与工作状态应有明显区别。g) 可远程、本地控制测试单元。可远程显示测试单元的实时工况。4.2.6 外观检查单元外观检查单元通过触发终端液晶屏的背光和点阵显示,自动完成终端的铭牌、液晶显示屏和指示灯等外观的拍摄。外观检查单元根据被检终端的规格,调用预先设置的标准方案进行比对、判别,检测系统记录测试结果。4.2.7 通信功能及性能检测单元a) 检测单元可通过RS485接口、以太网接口与终端上行通信,检测单元与终端上行通信协议应符合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的要求。b)

15、检测单元可通过RS485接口、载波与终端下行通信,检测单元与终端下行通信应满足DL/T 645的要求。c) 通信功能检测包括远程通信功能、本地通信功能和通信协议一致性检测。远程通信功能检测包括无线公网、以太网、红外等通信功能的检测;本地通信功能检测包括RS-485、电力线载波、微功率无线等通信功能的检测;通信协议一致性检测包括上行通信规约、645规约、微功率无线通信规约、宽带载波通信规约等协议一致性检测内容。表1通信功能检测项目配置表序号计量功能试验项目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集中器1远程通信功能 无线公网通信功能以太网通信功能 红外通信功能2本地通信功能RS485接收灵敏度 RS485带

16、载能力电力线载波通信功能 微功率无线通信功能 3通信协议一致性上行通信规约 DLT/T645规约4.2.8 功能及误差检测单元功能及误差测试单元可实现的具体功能要求如下:a) 每个表位(每相)具有电流回路开路检测功能,并能报警显示同时自动短接该表位。当所有表位一次性全部开路时,电流开路保护不动作。应有短接继电器的状态输出,能被检测软件读取。b) 应具有电压、电流、相位输出功能。c) 外形、结构设计应与检测系统有效集成、稳定可靠、整体美观,便于运行维护。d) 所有检测过程应由控制室全程监控,出现问题可以在控制室完成相应操作。e) 可远程、本地控制测试单元。f) 完成终端功能检测前的参数配置,检测

17、项目满足负荷管理终端技术规范、配变监测计量终端技术规范、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集中器技术规范规定项目的测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配置。g) 检测单元具有获取终端远程通信单元信号强度的功能。h) 检测单元误差检测功能参照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要求。表2功能及误差检测项目配置表序号计量功能试验项目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集中器1计量功能 电能计量 需量计量 2数据采集 电能表数据采集 开关量采集 交流模拟量采集 3数据处理与存储 当前数据 历史日数据历史月数据曲线数据 事件记录 停电统计 4参数设置和查询 终端基本参数 校时功能 限值参数 终端控制参数 测量点基本参数 任务参数

18、5控制功能 功率定值闭环控制 电费定值闭环控制 远程遥控 保电功能 6电能质量监测 电压监测 功率因数区段统计 谐波监测 电压不平衡度越限统计电流不平衡度越限统计7告警功能 计量设备告警 用电异常告警 其他告警 8本地功能 本地维护接口 本地测试接口 开关量输入 门接点输入 开关量输出 9终端维护 终端复位4.2.9 自动贴标单元检测合格的终端在自动贴标单元完成合格证的粘贴。合格证包括检测单位、检测日期、批次编号等信息。检测不合格的终端不贴标;应具备贴标验证功能,避免出现漏贴、错贴等情况。4.2.10 下料单元a) 根据获取的周转箱箱号,对已完成贴标的合格终端,按规格、单位进行装箱,同时将不合

19、格的终端输送至异常下料口进行装箱。b) 将终端条码编号与箱号绑定,并将信息上传至生产管理平台。c)d) 下料速度满足系统检测节拍的要求,下料速度可设,不得造成流水线拥堵。e) 同一检测任务的终端,最多只允许有一个合格不满箱和一个不合格不满箱。4.2.11 异常诊断处理功能a) 检测系统内各机械装置,均应具有异常检测功能。运行过程中机械装置动作异常或终端定位不准,应及时声、光报警并停止动作,并将异常信息汇总到相应的分控室,待异常排除后继续工作。b) 当系统突然停电时,检测系统可以记忆关键设备的状态,待来电后通过简单操作即可继续作业。c) 检测系统在脱离立库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终端自动化检测。d)

20、 当终端输送线发生故障时,可通过人工替代的作业方式,完成终端检测作业。e) 检测系统部分设备发生故障且短时无法恢复正常的,能实现故障隔离,不影响检测系统的整体运行。f) 各单元发生故障时应有应急处置方案。g) 检测系统应具备温度、湿度异常诊断处理功能,当温湿度不满足要求时能产生告警并停止检定。h) 检测系统应具有在线监测功能,可实时监控所有部件的各种异常情况。检测系统应在5分钟内自动诊断异常情况并上报告警信息。i) 系统应具备运行状态分析监测功能,能够根据各个工位的检定结果统计数据,分析判断该工位的状态趋势,对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报警提示。4.2.12 立库系统接口功能实现计量自动化终端自动化检

21、测系统与智能化立体仓库系统的信息交互。4.3 技术指标4.3.1 工作条件4.3.1.1 环境条件检测系统的环境条件如下:a) 环境温度:(232)。b) 相对湿度:45%75%。c) 大气压力(63.0108.0) kPa (海拔高度4000m及以下),特殊要求除外。d) 安装地面承载:500kg/m2。e) 实验室的磁感应强度、防震、防尘、防腐、防静电、接地、照明、安全、噪声、消防等应符合计量自动化终端有关检测规定及安全要求。4.3.1.2 电源条件检测系统电源条件如下:a) 电源容量:结合建设规模合理配置。b) 供电电源:3220/380V,电压波动:10%,频率:(50l)Hz,供电电

22、压的总谐波含量不超过5%。c) 接地电阻:4。4.3.1.3 供气条件(适用于采用气动方式)供气设备应符合GB10892、GB/T7932等相关标准要求,主要指标如下:a) 最高有效工作压力:1MPa。b) 压缩空气含油量:2ppm。c) 压缩空气温度:环境温度+l0。4.3.2 整体技术指标4.3.2.1 检测效率检测系统的检测效率不低于设计值,检测系统预热时间不大于15 min。4.3.2.2 误检率检测系统一次误检率应低于1%。4.3.2.3 错检率检测系统错检率应为0%。4.3.2.4 噪声检测系统工作时的等效声级不超过60dB (A),噪声最大值不超过70dB(A)。4.3.2.5

23、结构要求检测系统结构要求如下:a) 检测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功能单元能够独立运行。b) 各单元均应有标识明显的急停开关,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中断系统运行。4.3.2.6 外观及标志检测系统外观及标志要求如下:a) 检测系统外观整洁,颜色应符合用户订货协议要求。b) 设备的面板、机壳或铭牌上应有以下标志:产品名称及型号、制造厂名称、出厂编号、制造日期;对于计量器具,应标明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级。c) 各种开关、按键、端钮、调节旋钮应有明确的标志,操作灵活,标识正确、字符清晰。d) 各单元均应有标识明显的接地端子,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的标志。e) 各测试设备的安装位置应有可靠接地。f

24、) 检测系统设备外观应喷涂可靠,在寿命期内不得出现锈蚀、掉色等现象。4.3.2.7 电磁兼容性检测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单元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检测系统应保证在静电放电、浪涌电压、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瞬时中断和跌落、射频电磁场辐射、射频电磁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和衰减震荡波严酷度2级的抗扰度试验条件下正常工作。4.3.2.8 电气性能检测系统电气性能要求如下:a) 绝缘电阻要求1) 各单元输出电压、电流回路对外壳:5M。2) 各单元输出电压回路对电流回路:5M。3) 各单元电源对外壳:5M。b) 工频耐压要求各单元输出电压、电流回路对设备外壳间施加交流2000V持续时间lmin,

25、设备漏电流不超过5mA,设备无击穿、无损坏。c) 电气试验参数测量误差不超过3%。d) 监视和测量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应为真有效值数字式仪表,量程切换时阻抗值变化不大于5%,至少具有四位有效数字,准确级不低于1级,响应时间1s。e) 检测系统可获取温湿度计等监测仪表的输出信息。4.3.2.9 通信检测系统与各检测单元通过以太网TCP/IP协议进行通信。4.3.2.10 可靠性设计检测系统可靠性设计要求如下:a) 关键性的电子控制电路宜采用冗余设计,互为热备用。b) 异常掉电后,检测系统应能保存掉电前的系统工作状态,待供电恢复后可正常工作,不出现数据丢失等现象。4.3.2.11 系统集成输送单元与

26、检测装置紧密集成,检测系统与立库无缝连接,与相关系统实现信息交互。4.3.3 各单元技术指标4.3.3.1 上下料单元上下料单元具体功能要求如下:a) 上、下料单元机械移载部分移载能力不低于10kg。b) 上、下料单元机械移载速度符合系统产能节拍的要求。c) 上、下料单元定位准确度优于0.2mm。d) 上、下料单元对安装地面的承载不大于500kg/m2。4.3.3.2 输送单元输送单元具体功能要求如下:a) 主输送线运行速度符合系统产能节拍要求。b) 终端定位误差不大于0.5mm。c) 输送单元每个分段的承载能力不低于70kg。d) 输送线基座必须满足平稳运行的要求。e) 输送单元在周转箱的负

27、荷量为额定最大负荷的1.5倍和额定最小负荷的0.2倍时均能正常工作。4.3.3.3 身份识别单元终端的一次身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9.9%。4.3.3.4 外观和通电检查单元外观和通电检查单元技术指标要求如下:a) 外观和通电检查单元采集图像分辨率不低于500万像素。b) 对终端液晶显示、铭牌信息、指示灯等部位进行图像采集,每幅照片的采集处理时间不大于3s。c) 错检率应为0,误检率小于0.1%。d) 用于外观和通电检查的工业相机,应满足如下要求:1) 焦距:(1230) mm。2) 光圈范围:F1.4F16。3) 像素:500万像素以上。4) 采集帧率:30fps以上。5) 连续工作时间大于1

28、024小时。4.3.3.5 耐压测试单元耐压测试单元具体功能要求如下:a) 容量:不小于 500VA(如果试验装置为多表位,则每一表位均应满足试验要求)。b) 单台装置表位数量:按检测系统设计的表位数确定。c) 电压最大允差:3%。d) 泄漏电流最大允差:5%。e) 试验电压(有效值):(05000)V,可调。f) 击穿报警电流:(010)mA,可调。g) 波形:50Hz正弦波,波形失真度5%。h) 电压持续时间:(099) s,可调,误差1s。i) 装置总表位数:根据每套基本单元的日检定量及输送速率计算。4.3.3.6 功能及误差检测单元功能及误差检测单元具体功能要求如下:a) 准确度1)

29、检测单元准确度等级:符合JJG597对0.1级装置的要求。2) 三相标准表准确度等级:0.05级。3) 交流采样准确度等级:满足DL/T 630中4.2.1的要求。b) 输出电压1) 电压量程:3(57.7220) V。2) 电压调节范围:0200%。3) 调节细度:10%、1%、0.1%、0.01%四种选择。c) 输出电流1) 电流量程:经互感接入式0.1 A10A。直接接入式0.1 A100A。2) 电流调节范围:每档的0120%;3) 调节细度:10%、1%、0.1%、0.01%四种选择。d) 输出容量1) 电压:每表位不低于20VA。2) 电流:每表位不低于25VA。e) 输出相位1)

30、 相位调节范围:0360连续可调。,2) 调节细度:10、1、0.1、0.01四种选择。f) 输出频率1) 输出频率范围:45Hz65 Hz。2) 频率调节细度:1Hz、0.1Hz、0.01Hz、0.001Hz四种选择。g) 输出电压、电流的波形失真度 波形失真度不应大于2%。h) 磁感应强度I10A, B0.0025mT。10A和100A之间的磁感应强度极限值可按内插法求得(I=100A, B=0.025mT)。i) 标准偏差估计值标准偏差估计值(S) 0.01%。j) 同名端钮间电位差标准表和被检终端的同相两对电压同名端钮间电位差之和与输出电压的百分比应不超过装置最大允许误差的1/6。k)

31、 时钟基准1) 精密时基源的误差不超过士0.510-7。2) 恒温晶体准确度10-8。l) 负荷点切换过程的稳定时间应小于10s。m) 其它指标应符合 JJG 597 及国家相关标准要求。4.3.3.7 贴标单元贴标成功率不低于99.5%,正确率100%。4.3.3.8 自动压接模块自动压接模块具体功能要求如下:a) 应能正常接驳外形尺寸偏差0.5mm的终端。b) 接驳压力:电压、电流端子不大于60N,辅助信号端子不大于10N。4.3.3.9 通信接口测试单元a) 终端远程通信远程通信应支持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集中器要求的各种上行通信方式,通信接口应满足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的

32、有关要求,通信协议应满足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的有关要求。b) 终端本地通信本地通信包括RS485通信方式、微功率无线通信方式和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通信接口应满足计量自动化终端外形结构规范的有关要求,通信协议应符合DL/T645的要求。4.3.3.10 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具体功能要求如下:a) 模块化设计,可按需要增加I/O模块。b) 通讯模块最今能扩展4个通讯口。c) 程序容量至少能有200kB。d) 程序的单步运行时间最大为0.3s。e) I/O输入必须为DC (024) V。f) PLC运行出错时,必须有指示灯提示并有相关的I/O输出。g) 程序的编写采用模块化编制,每个I/O

33、都要有相应的注解。h) 程序由每个功能段落组成,结构清晰,易于维护及扩展。i) CPU的负载能力预留50%以上,现场I/O预留30%以上。4.4 软件设计4.4.1 设计要求4.4.1.1 软件设计方法软件设计方法具体要求如下:a) 软件设计方法必须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软件系统应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b) 选用结构化设计和面向对象设计的方法。4.4.1.2 系统信息及编码系统信息及编码具体要求如下:a) 各类代码要求与现有国家标准一致。b) 采用统一的系统代码和信息编码。c) 系统信息编码应当满足与生产管理平台及营销管理系统的接口要求,建议采用同样的信息编码。4.4.1.3 数

34、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具体要求如下:a) 数据库设计应与信息模型完全相符。b) 数据库设计应充分考虑信息的扩展,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应尽量满足数据库设计第三范式的要求,不能达到的应有充分的理由并以文档形式与数据字典一起保存。c) 统一规定的报表及与相关的系统交流的综合信息的设计,应采用国家、网、省电力公司规定的 统一的数据格式。d) 实现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e) 对数据库的各类操作应具有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功能。4.4.1.4 界面风格采用风格一致的操作界面,操作界面布局要合理,窗口内容简单明了,提供的信息语言要通俗易懂、连贯一致。整个操作平台要有层次感,功能分类要清晰。4.4.1.5 系统出错设计系统出

35、错设计具体要求如下:a) 系统应有详细的出错提示能力。b) 系统出错应有记录,并建立系统运行日志。c) 系统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4.4.2 软件系统结构检测系统软件由检测系统管理软件与各应用系统组成,其中检测系统管理软件包括检测输送系统控制软件(简称控制软件)和检测装置检测软件(简称检测软件),检测系统管理软件接受生产管理平台的调度、控制指令,并向计量生产管理平台传送设备状态信息及检测数据,其结构如图2所示。图2软件系统结构图4.4.3 软件功能4.4.3.1 检测系统管理软件具备任务管理、完成检测输送系统与检测装置间的动作协调、完成检测系统与计量生产管理平台的信息交互等功能,实现终端检测作业

36、的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4.4.3.2 检测软件负责对检测系统各检测单元的控制,与检测输送系统配合完成外观及通电检查、耐压测试、功能及误差检测等功能,以及检测完成后对终端参数进行初始设置。4.4.3.3 控制软件实现对终端输送系统各功能模块机械动作的控制,以及对各单元状态的监控,并与检测软件配合完成终端上下料、输送、自动压接、贴标等功能。4.4.4 软件接口4.4.4.1 接口要求软件接口具体要求如下:a) 设计原则应符合共享性、安全性、可扩充性、兼容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对同类系统应统一接口规范,并支持多个异构系统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b) 系统接口应符合公司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相关技术规范。4

37、.4.4.2 接口内容软件接口内容具体要求如下:a) 外部接口:主要包括与计量生产管理平台交互的有关自检信息、作业任务读取、任务 执行情况及相关业务数据等通信接口。b) 内部接口:主要包括检测系统管理软件与检测软件间交互的输送定位信息、压接执行状态、检测事件及系统监控所需的设备运行状态等通信接口。4.4.5 系统监控4.4.5.1 监控要求实时监控检测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备运行状况,通过数据接口实时接收设备各种运行数据,实时查 看各种设备运行情况、预警告警信息,并利用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现,便于对设备运行状况进 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和问题。可实现或通过生产管理平台实现动画仿真模拟画面、 组态画

38、面、故障信息等可视化展示,便于作业人员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4.4.5.2 监控内容系统监控内容具体要求如下:a) 设备监控主要是对上下料、输送、压接、耐压试验、功能及误差测试、外观及通电检查、贴标等单元工作情况的监控。b) 检测系统区域设置监控终端,能对各自控制范围内系统的作业过程进行监视和集中控制,对异 常信息进行监控,并将相关信息同步上传至总控室。c) 对关键模块有本地控制的操作设备,实现对设备的就地控制和运行维护。d) 对作业环节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影响人身、设备安全的,应有报警提示功能。4.4.6 应用要求应用具体要求如下:a) 任务执行应能以多种方式、多种顺序执行从管理系统下载的所

39、有任务。b) 任务同步应能以多种方式上传执行日志和下载管理系统的任务,若配备手持设备,则手持设备也应能实现任务同步功能。c) 紧急同步应能以多种方式下载管理系统的紧急任务。4.5 可靠性要求4.5.1 整体系统整体要求如下:a) 系统整体设计寿命应不低于20年。b) 整体可靠性满足年运行时间不低于2800h,最大连续工作时间不低于10x24h。c) 系统各工作单元(检测过程中某个工作环节的设备组成)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不少于2年。d) 系统故障的平均修复时间少于4h,最大修复时间少于72h。4.5.2 冗余备份冗余备份要求如下:a) 系统服务器应采用双机冗余设计,防止出现单点故障,保证系统出现局

40、部异常时仍能满足生产需要。b) 总控计算机采甩双机热备,磁盘采用镜像阵列技术。c) 系统各个工作单兀的设备有冗余备份或者其他应急措施,充分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d) 当某个功能单元发生故障时,可以自动断开该单元,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4.5.3 软件软件要求如下:a) 检测系统应运用先进实用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和设备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通过用户管理来保障安全性,即用户必须经过登录才能使用该系统,并在系统定义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对数 据库中口令字段进行加密。b) 提供自动数据库备份功能,备份周期和时间可随时调整。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每周或每月 将本周或本月自动备份的文件转移到外部移动备份设

41、备上,并可随时进行过期数据的清理功能。c) 系统设计应满足1024h连续运行的可靠性要求,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控制模块等避免出现 单点故障,支持手动恢复功能,恢复时间小于15min,以便在系统发生错误时能够快速地恢复正常运行。4.5.4 关键元器件系统所选用的关键元器件、部件,其品质等级要求能够满足系统或模块的设计使用寿命,并要求有出厂合格证或相应的检验报告、参数手册等。4.5.5 备品备件制造商应提供易损件清单、备品备件清单及系统异常情况处理说明书;要求常规的易损件能够快速更换,易损件故障恢复时间小于2h。4.6 安全防护4.6.1 设备的安全性a) 检测系统可接触到的外部金属部分,均要求可

42、靠接地。b) 对机械运动的部件、单元,设置必要的防护罩、防护栏,确保人员、设备安全。c) 有人员进入检测系统的危险区时,应自动停止该区域有危险性的操作。d) 工频耐压试验单元要求设置安全防护罩和门控开关、工作指示灯。e) 检测系统应在控制室、关键单元等位置设置紧急处置开关,能够在紧急状态下通过断电方法立即停止需要取消的工作流程。f) 检测系统的关键设备应设置运行状态指示灯,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应报警并指示。g) 检测系统使用的非金属结构材料应具有阻燃性,应能通过按GB/T 5169. 11进行的热丝试验。h) 检测系统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i) 检测系统的机械装置应符合GB/T14253的设计与加

43、工要求,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宜取35。j) 检测系统的电气装置应符合GB/T5226.1对工业机械电力设备的安全要求。k) 检测系统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应符合GB11291和GB/T20867对工业机器人的安全要求。l) 对可能发生的人身和设备事故,要做出预案,随时在紧急情况下使用。4.6.2 设备的自动保护对检测过程的下列异常状态能够进行自动保护并报警:a) 被测终端与系统设备产生谐振。b) 被测终端在工频耐压试验时产生冲击电流。c) 被测终端电流回路温度示值超限。d) 气动系统压力超限或失压。e) 电力系统失压或断相。f) 其它异常情况。5 试验项目及要求5.1 般要求试验一般要求如下:a) 试验应在生产方现场安装调试完成后进行。b) 设备应在本标准规定的环境和电源条件下进行试验。c) 设备的外观和结构应与原设计图样和产品图纸一致,符号与标志清晰正确;机身与机架的颜色与规定的标准色板偏差不超过一个色度等级,着色均匀一致,漆面光洁,没有漏漆、起皮与脱 落等缺陷;气动系统气压在正常范围内,不得有漏气现象,润滑状态良好。.d) 设备的电力电缆与信号电缆应分开布放,并有抗干扰措施。e) 不接地的电气设备与接地系统的绝缘电阻不低于5M。f) 试验前,立库应储备有足够的物料供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