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89993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pdf(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1 年关于力的教案模板合集年关于力的教案模板合集 1010 篇篇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1 1【学习目标】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重、难点】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学法指导】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_的脉络,并注重_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晶莹剔透()勘察()贝聿铭()轩然大波()遗 shung()初生

2、之 d()ln()选 yng()系水 xi()din()定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 _相比,_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3._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列举)4.读完_,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疑问:二、课堂助学1.导入。2.各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展示3.学习研讨(1)_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_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自己概括。)(4)_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

3、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4.再读课文,思考:_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5.师生质疑、解疑。6.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三、课堂巩固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 40 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

4、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1978 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

5、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

6、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我的根在中国。(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4.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试想:20 世纪 70 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2 2、活动:、活动: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1用弹簧测

7、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2提出猜想1设计实验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5交流与评价二、判断重力的方向二、判断重力的方向三、重力势能三、重力势能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讨论图 8-12 至图 8-14 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根据图 8-15 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关系式:G=mgg=9.8N/kg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例题:质量是 450g 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通过演示课本图

8、8-17 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猜想 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猜想 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 3: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已知:m=450g=0.45kg求:G=?解 G=mg=0.45kg9.8N/kg=4.41N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 4.41N.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3 3教材分析1、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元

9、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2、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学情分析学生们对力和

10、弹簧测力计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 1 厘米有多长、1 秒钟有多长等问题的答案,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测量的,力的单位是什么,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应该怎样表示。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尺子、温度计、量筒、天平、钟表等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基于此在测量力的大小 一课中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需要的,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回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构有关“测量”的知识框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

11、。知道测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过程与方法目标:动手操作,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学会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统计梳理已有知识,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自己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4 4设计背景设计背景中班的幼儿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活动设计就是想让幼儿从身边最近的地方,最近的人出发,使幼儿想说、多说、爱说,注重用完整的语言表示,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活动目标

12、活动目标1:锻炼幼儿的胆量,学会倾听。2: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难点:锻炼幼儿的胆量,学会倾听。重点: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活动准备活动准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图片活动过程:活动过程:1:开始:播放家族歌进入活动场地2:大家齐唱家族歌。3: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说说 我的家 活动规则:我家住在、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爸爸是做、妈妈是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爱我,我也爱他们、(幼儿述说当中让他们自由发挥)4:让幼儿轮流上来描述自己的家庭情况。5:活动结束。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幼儿敢说会说,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出发,锻

13、炼幼儿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在活动中,老师充分运用鼓励表扬等方法,如:你真棒、你说得很清楚等,来激发幼儿讲的欲望,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能行,自己一定能讲得很好,从而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满足感。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很享受活动的过程,能不拘一格的描述自己的家,而且表达得相当的清楚,有些幼儿在说到自己父母的时候还会表现出一种幸福感。但是有个别幼儿还是比较胆小,上来的时候很忸怩,怕说。今后我觉得我还是要多学习,多请教,以更好的引导各样的幼儿。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5 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

14、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 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 N 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 1N,一个质量

15、为5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

16、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 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 33 页第 2、3、4、52、完成同步练习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6 61 1、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行四边形演示器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

17、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 180 度时合力趋近零。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 O 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2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 根、平板测力计 2 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 3-5 个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

18、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一个力 F 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 F1 和 F2 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 F 为 F1 和F2的合力。做出 F 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 F1 和 F2 的合力 F?的图示,比较 F?和 F 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学生操作:(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 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 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 F?,量出它的大小。(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

19、套,将橡皮筋拉到 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 F,做出它的图示。(3)比较 F?与 F 的大小与方向。(4)改变两个力 F1、F2 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注意事项:(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

20、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 O 位置一定要相同。(5)由作图法得到的 F 和实验测量得到的 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 F 和 F?符合即可。误差分析:(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_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 F1、F2 间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 F?的误差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取得太大。3 3、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 型)、方座支架(J1102

21、 型)、钩码(J2106M)、杠杆(J2119 型)、测力计(J2104 型)、三角板、直别针若干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教师操作:(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使盘可绕水平轴自由灵活地转动,调节盘面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选定,但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位置)和悬线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盘上

22、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 L 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 F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注明力矩 M 的正、负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使力矩盘能灵活转动,必要时可在轴上加少许润滑油。(2)测力计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则将会由于测力计本身所受的重力而产生误差。测力计如果处于水平,弹簧和秤壳之间的摩擦也会影响结果。(3)有的力矩盘上画有一组同心圆,须注意只有受力方向与悬点所在的圆周相切时,圆

23、半径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力臂只能通过从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来测量。4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测力计 3 个(J2104型)、细线、直尺和三角板、小铁环(直径为 5 毫米的螺母即可)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认识。教师操作:(1)将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板上。三条细线将三个测力计的挂钩系在小铁环上。(2)将小铁环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个测力计,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另外两个测力计。平衡后,读出测力计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

24、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用有向线段画出三个力F1、F2、F3。把这三个有向线段廷长,其延长线交于一点,说明这三个力是共点力。(3)去掉测力计和小铁环。沿力的作用线方向移动三个有向线段,使其始端交于一点 O,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 F1 和 F2 的合力 F12。比较 F12 和 F3,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即它们的合力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 的合力为零是物体平衡的条件,如果有更多的测力计,可以用细线将几个测力计与小铁环相连,照步骤2、3 那样,画出这些作用在小铁环上的力 F1、F2、F3、F4,它们仍是共点力,其合力仍为零,从而得出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

25、平衡条件也是合力等于零。注意事项:(1)实验中所说的共点力是在同一平面内的,所以实验时应使各个力都与木板平行,且与木板的距离相等。(2)实验中方木板应处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响,否则实验的误差会增大。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7 7教案示例力的测量课时:1 课时教学要求: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 分钟)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

26、,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本节学习力的测量板书:二、力的测量二、力的单位(5 分钟)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为纪念牛顿而命名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拿起 2 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1N提起质量为 1kg 的物体的力约为 10N举起 20kg 的小孩的力约为 200N三、弹簧测力计(10 分钟)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 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介绍使用方法:1观察刻

27、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 分钟)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水平拉木块的力: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拉断头发的力:五、小结教案示例力的测量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8 8(一)教学目的(一)教学目的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二)教具(二)教具弹簧

28、秤、木块。(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二、新课引入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 87 和图 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三、力的单位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牛顿这个单位是

29、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多大的力是 1 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 1 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 20 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 1000 至 3000 牛顿的力。四、弹簧秤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1弹簧秤的原理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2观察弹簧秤(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

30、的数值是多少?(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 5 牛顿)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 5 牛顿。(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学生回答:0.2 牛顿)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4)零刻度的调整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学生调整)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3学生实验(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 1 牛顿和 5 牛顿的力有

31、多大。(学生操作)(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学生操作)(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学生操作)(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学生操作)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学生操作)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五、总结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32、,用字母 N 表示。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六、作业1复习课文。2完成节后的练习。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之一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9 9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

33、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 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28+5=?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 1)(附图 图)28+5 图(

34、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 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 28 分解成 20 和 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 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附图 图)学生根据 20 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 8 与 5 相加等于 13。教师把片 2 抽拉成片 3,这时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附图 图)想:(附图 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 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 40

35、 页)(长宽)2 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附图 图)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3.(附图 图)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5.推导:例 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 6cm,宽 4cm 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 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 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

36、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 的长是多少 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附图 图)(1)(2)生:列式 1.6cm+4cm+6cm+4cm=20cm生:列式 2.6cm+6cm+4cm+4cm=20cm62+42=20cm生:列式 3.(6+4)2=20cm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 3,进而归纳出(长宽)2 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结论)。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 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是认识的起点,“表

37、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 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 思维能力。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 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

38、教学环节之中。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形、数义、数序、大小比较及数组成的理解。教 材按着数的自然顺序,采用在原数上再增加 1 得出新数;新数减少 1 就得原数,使学生获得新数大于原数,原数 小于新数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建立了基数的概念,又增强了对数序的认识,对“增加”、“减少”含义的理解 也起到铺垫的作用。教材从认数 2 后运用图的直观作用,让儿童在“相等”的基础上认识“不等”,同时认识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号(、)并用符号表示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数的大小 及顺序的理解。从认数 7 以后出现

39、了式与数大小比较,从图到式、从式到数使学生感受到式与数、数与式大小的 比较是数与数大小比较的发展,式只不过是表示数与数间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对加强数的认识,渗透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极有利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起点。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1010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二、能力目标二、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物理现

40、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2、培养运用物理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三、情感目标三、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

41、合力的问题。通过“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建议教法建议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 1、合力的概念、合力的概念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

42、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2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个力的合成。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

43、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二)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1 1、同一

44、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学生讨论并举例例 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例 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例 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物理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

45、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

46、产生的效果相同。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和)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和)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例 1】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例 2】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例 3】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

47、向相反的。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同一直线上,方向

48、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学生效果相同。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学生相等。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

49、个力的和?学生不等。老师为什么?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三)总结、扩展(三)总结、扩展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探究活动探究活动【课【课 题】题】实验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参考方案】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要多个弹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备【备 注】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