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阅读解析版-2021-2022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第三期).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86493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5.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阅读解析版-2021-2022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第三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古代诗词阅读解析版-2021-2022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第三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阅读解析版-2021-2022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第三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阅读解析版-2021-2022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项汇编(第三期).pdf(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 7古代诗词阅读一、(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鹅湖寺和陆子寿朱熹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首句直言对陆子寿人品风度的称赞,自然引出了下文诗人对他的牵挂之情。B.颔联写诗人为排解思念,时而扶藜杖出谷,时而乘竹轿远行,却终是徒劳。C.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D.诗人强调论学若讨论到得意忘言的境界,精神就同古人贯通,没有区别了。16.诗歌表

2、现了诗人的学术精神和为人品格,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案】15.B16.求知求真的学术精神,谦逊大度的胸怀(对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尊重),待人真诚的品格。【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写诗人时而乘竹轿远行”错,“又枉篮舆度远岑”意思是你却屈尊乘竹轿远道前来翻山越岭。坐竹轿来的是陆子寿。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和观点态度的能力。首 联“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写朱熹对陆子寿道德与义理的称赞,它们是自己素所钦服的,此时别离三年,更是常常挂念在心。以陆子寿的“德义”可见诗人谦逊大度的胸怀;言己之“关心”表现待人真诚的品格,待朋友情谊真

3、切。这是诗人的为人品格。二、(重庆市开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春苏轼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 君 借 取 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注)法界观:是佛教华严宗的一部重要著作。1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既可说是惜春伤春,又可说是感伤青春年华的流逝,语意双关,内涵丰富。B.颔联紧承首联,宴会正热闹时,诗人却昏昏欲睡,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C.颈联语意与前两联相勾连:上句关联“梦里青春可得追”,下句关联“酒阑病客惟思睡”。D.尾 联“一洗”二字表现出诗人

4、想用佛法洗却人间一切烦恼,寄托了身世之感。1 5.清代纪的评价此诗“中四句对得奇变,此对面烘托之法”。请具体分析中间四句是如何“对面烘托”的。【答案】14.B15.以黄蜂懒飞烘托自己的心灰意懒,以美好春景的消逝烘托自己看淡得失。【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宴会正热闹时,诗人却昏昏欲睡,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错。颔联承上,先说酒足饭饱后只想睡觉,再用蜜蜂之懒来比自己的懒,进一步写自己的心灰意懒。故选Bo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 联“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的意思是饮酒将罢我只想去睡觉,花蜜已经熟了,黄蜂却懒得去采。紧承首联,进步

5、写自己的心灰意懒。前句直赋其心灰意懒之情,以“惟”字加强语气:后句用一“亦”字,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颈 联“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的意思是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己凋谢了,我已经心无得失,不把生死荣辱放在心上。化用杜牧 题禅院中“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飕落花风”的句意,出句写景,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再,遥接首句的伤春之情。“俱扫尽”的“俱”字说明春色已荡然无存;对句抒情,是“酒阑”句的进一步发挥,说自己淡泊宁静,泯除机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此联以美好春景的消逝烘托自己看淡得失。三、(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

6、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乙未元日用前韵书怀,今年五十矣范成大浮生四十九俱非,楼上行藏与愿违。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依稀。注释:“楼上行藏”,用三国志刘备责备许汜语:“君求田间舍,言无可采,如吾欲卧百尺楼上,卧君子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饱外何须食肉飞,化用曹操评吕布语:“饥则为用,饱则扬去。”15.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 联“楼上行藏”用刘备责备许汜的典故,表达自己抱负远大,但深感事与愿违,所 谓“四十九俱非”,是牢骚语,“违愿”才是实质。B.颔联所谓“别无三策”,实际上是慨叹自己生性

7、耿直,不懂得那些钻营谋私之术;所 谓“但当归”,也就是迫于环境,不得不归了。C.颈联说“久已安心竟”,说明诗人此时已经完全摆脱了生活的愁苦,内心平静如水,可以无欲无求的度过一生了。D.这首诗的一大艺术特色是用典,全诗紧扣题目中的“书怀”抒发情感,诗人的情感变化是这首诗的主线。16.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首先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接着抒发年华己逝的哀叹、不得不归隐的无奈;再接着表达内心的清静安闲知足;最后又抒发无处归隐的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说明诗人此时已经完全摆脱了生活的愁苦,内心平静如水,可以

8、无欲无求的度过一生了”分析错误。根据诗意,由首联“与愿违”及颔联“别无三策但当归”可见,诗人所说的“归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心之所向,而是因为自己不懂钻营谋私之术进而导致自己不为世所容的无奈,且由尾联中“还乡曲调尽依稀”可知,诗人内心并不是平静如水的,而是蓄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无处归隐的惆怅。故选C。1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首联因元日而行年五十抒感。出句用“伯玉知非”典;对 句“楼上”用 三国志刘备责许汜语。该联全用典,诗人慨叹自己年届五十,过去四十九年但觉虚度。平生抱负,原很远大,如今检点一下行止,却深感事与愿违。所 谓“四十九俱非”,是牢骚语。“

9、知非”是婉辞,“违愿”才是实质。颔联分承一、二,抒写年老当归的感喟,说人生纵有百年之寿,自己如今已过了一半;既然在为人处世方面别无周到的良策,就只能是及早归隐了。所谓 别无三策,是自嘲没有治国良方,语中颇含牢骚。所谓 但当归,也就是迫于环境,不得不归了。颈联化用曹操评吕布语:“饥则为用,饱则扬去”,而另出新意。这表面上是表明诗人自己知足不辱,实际上却含有不得已的苦衷。说“久已安心竟”,正透露出未能真正忘情。这一联造语新颖,富于理趣。尾联承上“当归”之意与知足之旨,说假如自己能有一丘一壑可以归隐,那么,依稀的还乡曲调尽奏无妨。言下之意是,既无归隐之处,听到还乡曲调,难免惆怅。四、(山东师大附中2

10、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英赎。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却马已录仙人方,映书曾登君子堂。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注释)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

11、煜煜之光。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D.整首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笔致生动,抒发了作者对萤火的敬佩、喜爱之情,寄托了一定的象征意味。1 6.这首诗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不害怕被明月比下去,显出粗陋的本质;只害怕被风雨遮蔽,看不到自己的光芒。对选贤任能的期盼、对才华的自信、对发挥才学报效国家的渴望。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不甘)。【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理解错误。对作者

12、态度立场的把握有误,从“嘉尔萤火不自欺”就可以看出,飞蛾是作为陪衬事物入诗的,它不能发光,自取灭亡,其行为是痴妄的。故选Ao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的意思是:萤火虫不害怕被明月比下去而显出粗陋的本质,它只害怕被风雨遮蔽了看不到自己的光芒。尾联写的是萤火虫,但目的不在萤火虫。然后结合全篇把握写萤火虫的目的,或者借助萤火虫表达的情感,此处托物言志,诗人借助萤火虫的心理描写,来表明诗人相信自己拥有才华,渴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学去报效国家,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以及选贤任能的期盼之情。五、(广东省普宁市二中2021-2

13、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致政吴虞部王安石白鸥 生意在沧波,不为风尘有网罗。年抵冯唐初未半,才方疏广岂能多。孤清楚国知谁继,遗爱郴人想共歌。嗟我欲归宜未晚,雪舟乘兴 会相过。注 白鸥:此处用鸥鹭忘机的典故,传说如果人没有机巧之心,鸥鸟就会与之亲近。疏广:西汉人,因才高而得美名。雪舟乘兴:晋代王子猷雪夜乘舟访戴安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首联点明“致政”的友人远离官场后,摆脱名利束缚,过上心无挂碍的生活。B.诗人认为友人虽年事已高,但才华可与疏广相提并论,惋惜他不能为国效力。C.友人为人孤高清净,实属难能可贵;为

14、官之时能施惠于民,深得百姓的爱戴。D.尾联借雪舟的典故,表达诗人在归休后拜访友人的心愿,可见惺惺相惜之意。16.从这首给退休友人的赠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为官的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男儿有才有德应当为官报国,不宜过早隐退;为官要廉洁,有节操;为官要造福百姓,有所作为。【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诗人认为友人虽年事已高”错误,“年抵冯唐初未半”指年龄还不到冯唐的一半,应该是指年龄不rW)o 故 选 Bo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作者观点的能力。由“年抵冯唐初未半,才方疏广岂能多”可知,诗人认为友人正当壮年,且满腹才华应当为国效力,据此分析,王安石认

15、为应该在大好年华为官报国,不宜过早退隐。“孤清楚国知谁继”,感叹友人为人孤高清净,实属难能可贵。据此分析,王安石认为为官就要正直廉洁,有操守。“遗爱郴人想共歌”,为官之时能施惠于民,深得百姓的爱戴。这是赞颂友人为官-任,造 福 方。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为官当有所作为,造福百姓。六、(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幕,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赞美裴

16、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C.前两联就着一个“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1 6.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答案】15.D16.首联把裴迪和自己推崇服膺的何逊相比,表达了对裴迪及其脉早梅诗的赞美之情。颔联写裴迪送客逢春看到梅花想到自己,实际也写了自己对

17、裴迪的思念之情、对故人相忆的感谢之情。从颈联“伤岁暮”和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可以看出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颈 联“乱乡愁”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全诗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委婉透露出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愁绪。(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错误,诗人在首联中赞美裴诗,后在领联中“对雪遥相忆”,即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占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对诗歌从题目到诗句一句句进行梳理,看看作者如何在“咏梅”中寄寓情感。本诗句句不离“梅”,但咏梅状物

18、不是目的,借梅表达情感才是写作重点。首 联“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赞美和推崇。颔 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乂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颈 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

19、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既有年华流逝之慨,也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尾 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两句是说: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全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表达老去之愁,写自己年华老去,漂泊异乡,境遇悲凉,从而抒发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七、(河北省石家庄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日登一览楼陈子龙0危楼樽酒赋藕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双飞日月3驱神

20、骏,半缺河山待女娟。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注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此诗做于清兵入关,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沦丧时。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指边地。双飞日月:自南京弘光政权颠覆之后,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即福州的明“唐王”,浙江绍兴的明“鲁王”。屠龙:源出 庄子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弹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比喻技艺高超,但无处施展。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首联以赋笔形式展示诗人在高楼上饮酒写诗,“兼葭”一词引发人们对 诗经的联想。B.颔联诗人驰骋想象: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

21、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C.颈联中的“双飞日月”,既描绘出眼前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又有作者深层的情感寄托。D.尾 联“剑锋腾踏绕霜花”,形象描绘宝剑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可以看出诗人的抱负。16.作者登楼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首联诗人登高南望,借 兼葭诗意,表达自己对大明政权的忠心与思念。颔联展开联想与想象,心情从北国故土沦陷的惆怅转为抗敌雄心的振奋。颈联对仗工整,用浪漫的神话故事来表达诗人抗清必胜决心,浓郁而悲壮。尾 联“屠龙”指本领高超,但“空”字,写出诗人面对国破时的一筹莫展的失望与悲愤。而“剑锋腾踏绕霜花”,则展现出诗人急于投重

22、新投入战斗,矢志报国的决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颈 联 中 的 双飞日月,既描绘出眼前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错误,根据注释“双飞日月:自南京弘光政权颠覆之后,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可知,“双飞I I月”指的并非II月同辉的自然之景,而是两个皇帝。故选C。1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的“兼葭”出 自 诗 经 兼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而“南望”呈现出的景物“云麓”“岸峰”,实则是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诗人表达了对大明政权的忠心与思念之情。颔联从“青海”边地的遥望,是伤感

23、于“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沦丧”,“岸枫遥映赤城霞”一句,则通过火红的枫叶与霞光衬托出诗人积极抗清、收复失地的决心与信念,表现出一种蓬勃的雄心斗志。颈 联“双 日月”是对两个明朝皇帝的赞美和期待,“半缺河山”则进一步流露出诗人对于重整河山的期望与信念,本联采用了神话典故,在“神骏”、“女婿”的背后,寄托着诗人最良好的愿望和深深的祝愿。尾联借用庄周典故,写清兵入关,诗人面对亲朋好友纷纷遇难、面对敌人烧杀掳掠,心情悲愤而自觉无用武之地,诗 中“屠龙空束手”,表达诗人这种面对血雨腥风却一筹莫展的那种失望。但诗人并不就此消沉。结句的“剑锋腾踏”,诗人借助自己手中的宝剑所表现的那份躁动与闪闪寒光,披露出他急于

24、重新投入战斗的决心。总之,这是诗人面对惨淡的局势,而发出的出自内心的呼唤。字时行间,流露出他对南方小朝廷的深深祝福,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那种慷慨与悲凉。八、(河北省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苦 雨王安石灵场 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平时沟湎今多废,下户京困久已空。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注)灵场:祭祀仙灵神鬼的坛场。京 困(q U n):储粮圆仓。1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总领全诗,其 中“雨”字点明了写作对象,“苦”字透露了作者的感情。B.第二句借道路不通表现

25、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C.颔联写景,以风吹云乱、水冲堤岸写下雨之况,同时引出了沟油1多废的内容。D.诗中的“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1 6 .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态。【答案】1 5 .B1 6 .久雨成灾,沟渠崩坏,洪水汹涌,百姓吃穿无着,大地主大官僚们平时只顾榨取民财,根本不管水利,更不顾国家人民的贫困,此时他们拿不出一点办法,却还奔走灵场去祈求天晴。这不由激起王安石满腔愤慨,促使他提笔写下这首诗,对这伙人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同时倾诉自己郁积已久的变革愿望。诗人知道贫穷百姓的粮仓久己成空,这表现了诗人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关切

26、。虽然希望百姓获得好的收成,但久雨伤农,诗人作为官员无能为力,这表现了他的内疚。【解析】1 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错 在“借道路不通表现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 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第二句指出到灵场去祷告的队伍络绎不绝,车来马往,道路为之阻塞,但是没有用,雨照样下个不停。诗人在这里是借道路不通嘲讽大地主大官僚们平时只顾榨取民财,根本不管水利,更不顾国家人民的贫困,直等到自然灾害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才急急忙忙乞求于神灵,可笑至极,自然是“无功”而返。故选B o1 6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灵场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官僚豪富们冒着大雨坐车骑马,来来往往到

27、灵场祈求天晴,以至灵场附近的道路都阻塞不通。他们如此忙碌,如此虔敬,该会感动老天爷了吧?但却是:“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阴云更浓,水势更猛,这些描写把祈求天晴、死 抱“天命观”的虔信者的愚蠢暴露无遗!北宋的大地主大官僚们平时只顾榨取民财,根本不管水利,更不顾国家人民的贫困,直等到自然灾害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才急急忙忙乞求于神灵,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命”上;而事实却往往给他们以响亮的耳光。王安石在这里把批判的笔锋直指大地主大官僚和他们所遵奉的“天命论”,锋芒毕露,击中要害!王安石满腔愤慨,促使他提笔写下这首诗,对这伙人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同时倾诉自己郁积已久的变革愿望。“平时沟河今多

28、废,下户京困久已空”,写出在久雨成灾的情况下,不兴修水利,不储备粮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诗人知道贫穷百姓的粮仓久己成空,一 个“久”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急,写出r诗人对国家、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也勾起了他希望变革的思想。“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作者希望百姓获得好的收成,但久雨伤农,“何所报”,诗人作为官员无能为力,“自嗟”,表现了他的内疚。他的变革抱负一直不能实现,他因此发出嗟叹,惭愧自己对国家和民众没做出什么贡献,把自己急于变革的抱负又一次借题倾诉出来。九、(湖北省仙桃中学2 0 2 1-2 0 2 2 学年高三质检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苏轼昨夜霜风入被衣,晓来病骨更支离。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南台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注)此诗作于元丰元年(1 0 7 8)八月。是时,苏轼知徐州,因抗洪胜利而建黄楼,落成后邀友人于重阳节来此聚会。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定国好作文章,夸诞轻易,臧否人物,无所顾忌,以是颇不容于人。熙宁八年(1 0 7 5),王定国因故受到朝廷停职处罚。南台,指徐州城南的戏马台。太平寰宇记徐州:“重九日,公(刘裕)引宾佐登此台,命将佐百僚赋诗以观志。作诗者百余人,独谢灵运诗最工。”义黑,刘裕为宋公,在义熙十四年时镇徐

30、州。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是诗人写给王定国的应和之作,“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B.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霜”字表明了时令。C.“疏狂”一词既点明苏王二人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又交代了他们不被世人所容的原因。D.尾联化用刘裕在重阳日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1 6.有人认为苏轼诗歌善用比较思维来深化诗歌的思想内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5.B16.颔联将王定国和苏轼的性格、仕途进行比较,突出二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和坚贞不屈的品质。尾联将王定国和“二谢”的诗歌创作进行

31、比较,突出王定国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B.“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错误。应该是诗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故选Bo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比较的相关内容,并分析这些内容的表达效果。如颔联“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意思是狂放如我谁能顾惜,你也仕途坎坷却志向不移动。字面看来,前一句说自己“疏狂”,后一句说王定国仕途坎坷,性 格“不移”,但实际上,这两句是将二人互举进行比较,“疏狂”“志未移”是性格气节,“人谁

32、顾”“坎轲”说的是二人的仕途,再结合注释可知,二人都是仕途坎坷,但是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这两句在比较之中凸显二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和坚贞不屈的品质。如尾联“南台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化用刘裕在重阳日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前一句说二谢诗歌创作无人接续,后一句说王定国的诗歌“胜义熙”,这是将王定国和二谢进行比较,由此展现王定国在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十、(湖南省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扬子 江 二 首(其一)杨万里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33、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注)隆 兴 二 年(1164)宋金议和,约定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此诗为淳熙十六年(1189)杨万里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使者途中所作。扬子江畔的金山绝顶有座吞海亭,每当北使来访,按例延请至此亭烹茶。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撷取清霜、荻花等意象,用“只有”“更无”等平实之语,描写了扬子江上的初秋景象。B.颔联写出了云开雾散、旭日初升、光芒四射的壮丽景象,境界阔大,色彩鲜明,格调雄浑。C.颈 联 的“晴”字对前两联作了概括,指天气晴朗;和“六朝形胜”相连,也暗含局势平静之意。D.本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既是一首气象不凡的山水诗

34、,也是一首含蓄深沉的感时伤怀之作。16.诗歌最后两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对英雄远逝的感慨。颈联上句写千载英雄己如飞鸿远逝,杳无踪影,抒发了对英雄的缅怀和时无英雄的叹息。对南宋朝廷苟且求安的忧虑。颈联下句写六朝故地暂趋平静,触发诗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担忧。对屈辱现实的无奈。尾联写诗人过江汲水煎茶,身负接待金使之命,想起延请使者至金山吞海亭烹茶的惯例,国耻身辱,齐聚心头。【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A.“初秋景象”错误,结合首联“霜冻”并联系颈联的“雪晴”,可知应为冬日。故选Ao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颈联

35、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 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 一 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 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 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K、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

36、是过江之时,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I 一、(湖南省永州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嘉峪关感赋3 (其三)林则徐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破入尧天。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注)林则徐在1840年 9 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 10月抵达嘉峪关。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燕磺:代指关外西域之地。贰负陈尸: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

37、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匈奴断臂: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暗喻嘉峪关在西北边防和东西方交通中的重要意义。B.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虽为重要的关隘,但不像鸿沟那样把国土分裂为敌对的楚汉两边,而是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把关外沙漠地带完全收入了祖国的疆域。C.颈联巧用典故,这两句互文见义,追述汉武帝于元狩二年派遣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收服浑邪王,断匈奴右臂和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等历史事件。D.作为客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

38、关,追古思今,让历史题材为现实服务,在曲折变化中深刻地表达出自己难以直言的隐旨,艺术感染力强。16.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答案】15.D16.抒发深沉悠远的家国情怀。他驻足嘉峪关,抚今追昔,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礼赞华夏文明的悠久。他借用贰负作恶被诛的典故,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缅怀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他引经据典,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他借古抒怀,期盼道光皇帝能振作精神,励精图治,重振国威。(答对三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客中赠别诗”错误,

39、由本诗的标题及全诗的内容来看,应为咏史怀古诗;“悲怨陡生”的说法也不准确,这首诗的情感是昂扬高亢的,抒发的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首联中作者驻足嘉峪关,追述古今,由边塞之思,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作者虽然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但仍心怀天下,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担忧的感情。颔联,写嘉峪关绝非楚汉相争的鸿沟,把关内关外分成两半。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盛世,关外的土地无论是浩瀚无际的戈壁,还是大雁停留的浅滩全都属于中国辖管,表现作者对悠久的华夏文明的赞颂,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颈联,用具体史例,进一步歌颂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业绩。汉武帝

40、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的计划 作者由此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治理成效。尾联,在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成效的同时,通 过“何时此地罢防边,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盼望道光皇帝发扬汉武帝的精神,不因战事暂时失利而气馁,要重新振作起来,抗敌御侮,处变不惊,励精图治,宣扬国威的迫切心情。十二、(湖南省株洲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

41、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矶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注:曹 植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山矶:本名郑花,木高数尺,春开小白花,极香,叶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无破的一 项 是()A.开篇起笔突兀,直 呼“凌波仙子”,引用典故,化静为动,把水仙凌空绽放的姿态写得神韵动人,未着一“花”,但花姿撩人。B.颔联表现水仙花的“楚楚可怜”之态,也写出了作者对花的深情,花的美令作者“断肠魂”,首联写姿态,颔联写心灵,富有情趣。C.颈 联 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又引山砒、梅花来比较。把三种花喻之

42、“兄弟”,男性化,意境和笔调都来了大的变换。D.前五句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隽永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看似前后不统一不调和,甚至有点滑稽,但趣味正在这出人意料处。16.纪 陶 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诗“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此诗构思奇特,格调不俗,开合自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5.B16.构思奇特。前四句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不仅把花写成“轻盈”曼妙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而且通过“断肠魂”表现对花的深情,想象奇特,联想丰富。开合自如,后四句展开议论和抒情,引山矶、梅花来作比较,意境笔调大有变换。从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统一和调

43、和,体现他抒写自由。格调不俗。作者 恼 独坐对花,故走出门外。“一笑大江横”意境开阔,境界宏大,格调高远。【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花的美令作者 断肠魂”错误。颔联句意是说“谁招引来着断肠的惊魂,种成了寒花寄愁绝”。洛神是用以比花,“断肠魂”移来状花,但说的还是洛神。洛神的断肠是由于对爱情的伤感,这三个字无论说水仙或说洛神,都是很动人的,因为把其整体概括成为这样的一种“灵魂”是有极大的引起联想和同情的力量的。可见并非作者“断肠魂”。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和风格特点的能力。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构思奇特):从前半看,是“骨瘦

44、而韵远”(手法灵活);从后半看,是“格高而力壮”(格调不俗)。(1)构思奇特体现在前四句,诗篇开头两句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 成“轻盈”慢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巧用比喻,生动形象。把水仙花比作凌波仙子,好像是有微明的月光下轻盈漫步,写出了水仙花姿态之美。颔联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上两句写姿态,这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但说的还是洛神。洛神的断肠是由于对爱情的伤感。颔联联想想象。问是谁人招来了让人断肠的精魂,种成了水仙花来寄托愁思,这是大胆的想象。(2)灵活自如体现在颈联。前面四句,是扣住水

45、仙本身的描写;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矶、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帆是弟梅是兄”中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矶、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矶之上。类比衬托。颈联说水仙花倾国倾城,只有山帆和梅花能够和它相提并论。以山矶与梅花之美衬托水仙花。(3)格调不俗体现在后面四句。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前后不统一,不调和,几乎有点滑稽。实际上,作者正是有意在这种出人意外的地方,表现他写诗的随意所适,抒写自由。最后两句恼花是来自爱花,黄庭坚是恼独坐对

46、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赏花之后,想散散心,换换眼界,故走出门外。但作者所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 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诗笔和前面相比,也 是“横”得惊人,“粗犷”得惊人。这两句诗,不但形象、笔调和前面的显得不统一,不调和,而且转接也很奇突。十三、(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嘉峪关感赋 (其三)林则徐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破入遥天。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注)林则徐在1840年9

47、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燕磺:代指关外西域之地。贰负陈尸: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匈奴断臂: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B.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绝不能与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西域即己列入华夏版图。C.颈联巧用典故,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和汉武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业绩。D.作为客

48、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关,追古思今,浮想联翩,悲怨陡生,艺术感染力强。16.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答案】15.D16.抒发深沉悠远的家国情怀,他驻足嘉峪关,抚今追昔,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礼赞华夏文明的悠久,他借用贰负作恶被诛的典故,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缅怀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他引经据典,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他借古抒怀,期盼道光皇帝能振作精神,励精图治,重振国威。(答对三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D.“客中赠别诗”错误,由本诗的标题及全诗的

49、内容来看,应为咏史怀古诗,且“悲怨陡生”的说法也不准确,这首诗的情感是昂扬高亢的,抒发的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故选D。1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首 联“敦煌旧塞委荒烟,今I I阳关古酒泉”中作者驻足嘉峪关,追述古今,由边塞之思,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作者虽然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但仍心怀天下,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担忧的感情。颔 联“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破入遥天”写嘉峪关绝非楚汉相争的鸿沟,把关内关外分成两半。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盛世,关外的土地无论是浩瀚无际的戈壁,还是大雁停留的浅滩一一全都属于中国辖管,表现作者对悠久的华夏文明的赞颂,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

50、气象。颈 联“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作者此处用典,用具体史例,进一步歌颂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业绩。汉武帝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赛提出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的计划。作者由此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治理成效。尾 联“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在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成效的同时,通 过“何时此地罢防边”,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盼望道光皇帝发扬汉武帝的精神,不因战事暂时失利而气馁,要重新振作起来,抗敌御侮,处变不惊,励精图治,宣扬国威的迫切心情。十四、(江苏省如皋中学20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