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广东省高三六校一联作文“小镇做题家”解析及优秀范文四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广东省高三六校一联作文“小镇做题家”解析及优秀范文四篇.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广东省高三六校一联作文“小镇做题家”解析及优秀范文四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 0 分)近 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2、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 0 0 字。【材料分析】作文材料有三层内容。第一层是引出“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的现象;第二层是“小镇做题家”从自嘲到用来嘲讽的情感内涵变化;第三层是张桂梅校长接受采访时的无奈。关于作文构思:从内容上来说,作文必须紧扣第二、三层来写:即回答情感内涵变化的原因或人们嘲讽小镇做题家的原因;张桂梅校长为什么感到无奈。同时因为因为这是现象类材料作文,因此必须对这个现象持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评判。根据材料命意,必须持正面的看法,否则就会赞同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其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实质,即参考立意所列的教育公平
3、、地域歧视、青年成长、努力改变命运等.【深入理解】“小镇做题家”概述:出身小镇、拥有高学历的青年大学生本该是教育竞争和应试评价体系中的成功者,却因受制于现实的社会流动困境和预期落差带来的身份失落,在网络空间自嘲为“废物”,并试图通过“小镇做题家”这一网络新语词重构自我的身份认同。分析:首先我们根据题干文本,会发现“嘲讽”这个词语出现了两次,作为关键词,我们会发现“小镇做题家”始终处于一种差别性对待的客体,被置于狂欢话语体下的凝视当中。一如“狂欢节”的主角卡西莫多,法庭审判上的夏洛克,他们在被戏仿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小镇做题家”亦然,无论是“自嘲”式 的“精神自我阉割”,还是被他人嘲
4、弄,他们都已然沦为“看似作为主角”的“他者”客体。“小镇做题家”看似是一个称呼,一个概念,一种身份标签,但其生成与扩散的背后涉及复杂的话语建构过程。“小镇做题家”作为一种自发形成的群体类别化标签,一边反映了使用主体对社会阶层流动之期待,一边又折射出其自身始终无法冲破阶层固化之困局的无奈。但我们对此无须惶恐与焦虑,与其将“小镇做题家”这一标签所凝结的情感夸大为某种不稳定因素,不如将其视为帮助我们发现社会问题的契机。题干中张桂梅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与其持续性地扩大“小镇”与“城市”、“题海战术”与“素质教育”、“专家”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不如说努力缩小“小
5、镇青年”与“城市青年”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通过强调公平、优化社会结构、淡化竞争等举措,努力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是纾解“小镇做题家”群体之心灵迷惘的关键所在。循福柯的话语理论批判,当“阶级复制”与“精英循环”消解了自我认同的能指性,那 么“小镇做题家”的未来也只能通向机械化、程式化的“他者”陷阱。除此之外,“小镇做题家”重构自我的主体性,需要在不断整合与审视中实现自我的和解,将过去经验的自我和对未来预期的自我划归为“此在”的自我,从主我而不是被功利化架构的角色依附出发,实现自我主体性与社会角色的和谐统一,以多元的自我表征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在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同时,需要理性看待教育对
6、于社会流动的功能价值,回归教育立德树人、认知自我的本源,解除功利化自我的社会枷锁。社会更要给予“小镇做题家”群体抒发自我的话语权实践。社会群体也需要给予合理的关切。对“小镇做题家”的看法不应仅仅停留在阶级跃迁层面,更应该让“小镇做题家”实现自我能力的跃迁,破 除“傲慢与偏见”,变“小镇做题家”为“行业精英”,从而回馈“小镇”,扩 大“小镇”话语权,进而逐步瓦解城乡壁垒和不平衡的社会分化,让小镇做题家找寻内心的“月亮与六便士”。【优秀范文】1.自嘲终将成过去,徒手也可攀高峰(5 8 分)“小镇做题家”,一个久远的自嘲性质的名词,随着某位当红明星持平凡人设却后台过硬一事被曝出而重回大众视野。没有后
7、台、缺乏资源的出身于农村小城的“做题家”们痛苦又无奈的声音再次让我们思考:只会做题而缺乏眼界之人,是否可以、又如何攀高峰?从“自嘲”到“嘲讽”,源于称呼使用者的改变,更源于“小镇做题家”后真切存在的问题,即十分致命的眼界与资源的匮乏。由于出身于相对闭塞的农村和小城,从其中走出来的孩子们或许家境贫乏,鲜有机会和途径了解大山外的世界,导致他们若想翻身,只有好好学习、在应试教育的跳板下借“做题”而奋力一搏一条路。最终路走出来了,可他们缺乏视野、在做题之外几乎少有长处的困境却是难以摆脱的。于 是“小镇”之外的人们,便因为“做题家”们综合素质不高而对其进行嘲讽。这样一看,“小镇做题家”一词,饱含多少辛酸
8、、痛苦、不公与无奈。“小镇做题家”的问题,源自缺乏途径拓展视野,源于不能及时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一句“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一阵见血、一语中的。更甚者,她的学生们本就是囿于家庭的大山中的女孩子们,资源更少,好环境更是痴人说梦,成 为“小镇做题家”,是无可奈何之举。可见,社会对于“小镇做题家”的态度,绝不应该是嘲讽,而应该是宽容、关怀与帮助。倘若社会各界能为农村小城中的孩子们提供多一些资源、平台上的支持,多一些爱心驰援,那么他们的人生将会大不一样。近来,越来越多从“小镇”走出来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将自己在外界之所闻所见、所思所学分享并传授给孩子们,这无疑是为他们开阔了眼
9、界,让他们有对生活的思考,而非在将来成为真正的“小镇做题家”。可爱的“小镇做题家”们,其实更应该将目光放长远,在走向外界、站上崭新的平台后,继续精彩自己的人生。“做题”与“自嘲”,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都会成为过去式。在过去的人生中,交际能力普通、缺乏眼界又如何?只要不放弃自己,在新的道路上继续培养能力、弥补缺憾,仍然能成为社会中的优秀一员。张桂梅校长的学生们,在毕业后有的成为医生,有的成为警察,有的成为教师而传递薪火。社会更要对“小镇做题家”们给予更多的善意与爱心,给予帮助与鼓励。“小镇做题家”,只要怀揣理想,即使徒手也可攀高峰;若社会良性引导,加之自我本就自强,那么这个称号也就无可厚非T o希
10、望小镇做题家“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为理想倾心”!【简评】全文紧扣材料,从 对“小镇做题家”现象的分析,到对这一群体提出的良性举措,到对这一群体自立自强的建议,层次井然,论述深入,设身处地,引人共鸣。不足之处在于论述手法较为单一,且对于社会的嘲笑没有更深的探讨。2.小镇做题非终点,笃行不怠向未来(59分)“小镇做题家”引发网友热议,网友自嘲通过做题由乡村考入名校却缺乏眼界、资源。在我看来,“小镇做题”只是手段而非人生终点,我们理应笃行不怠,谱写人生华章。不可否认,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的人才,“小镇做题家”的确缺乏综合能力。不善于与人交往、只会埋首案牍、缺乏眼界视野 的“985废物”,这诚然是当
11、下部分“小镇做题家”的真实写照。一如重庆学子唐尚培,为实现清华梦连续十年参加高考,清华毕业的他如今是一位普通的补习老师,“小镇做题”蹉泥了他十年的光阴,但缺乏人生方向的他并没有通过考入名校而增辉太多,可叹矣!掩卷而思,社会需要像马云这样嗅到互联网发展方向的前瞻性视野,需要武亦姝那样文理兼修、谦守自持的品格。“小镇做题家”与真正的人才之间仍有距离。然而,对于许多家庭条件欠佳的学生,成 为“小镇做题家”是他们打破阶层壁垒、实现人生出彩的唯一途径。张桂梅校长谈及做题时说“我们只有这个方法”,我想所言非虚。对于数以万计 的“大山里的孩子”,手机、电话是全家的奢侈品,能够读书学习已经是全家人年年辛劳为孩
12、子换来的宝贵机会,他们没有能力讨论“眼界”、“情操”或“资源”。况且,如若不是他们勤勤恳恳,通 过“小镇做题”考入名校,来到外面的大城市里闯荡,他们又怎么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意识到自己其他能力的不足?也许他们根本就不会知道自己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可见,“做题”为贫苦人家的孩子们提供阶层流动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前行路上的希望之光,他们不应该被人嘲讽。究竟如何破除“小镇做题家”的困局?在我看来,“小镇做题家”们存在一定的思维误区:他们将高考考入名校看作人生的终点,作为乡里最优秀的孩子考入名校后却光芒不再,情绪上的落差使他们沮丧、自怨自艾。然而人生漫漫,亮眼的高考成绩并不 是“小镇做题家”
13、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的护身符,而正是给予他们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成就更饱满的人生。况且,”小镇做题家”既然能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又怎能论定他们无法通过努力获得其他能力呢?我想心知“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而不屈的挑战不可须臾或缺”,葆 有“以往之不见,来者之可追”的精神,笃行不怠,谁都能谱写人生华章。愿吾小镇学子把握当下,既能于题海中自在秉烛夜游,又能在社会中从容金樽对月,以笃行不怠之姿迎来人生的云销雨霁和彩彻区明!【简评】作文先从引材料入手,接着先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的人才出发,承认小镇做题家”的确缺乏综合能力;进而指出小镇学子努力做题的原因,肯定他们的努力;最后论述如何究竟如何破除“
14、小镇做题家”的困局。结尾发出祝愿。作文语言表达好,思路清晰,有思辨性。美中不足在于对材料的第二层内容关照不够。3.小镇做题家,亦是大城梦想家(5 7 分)“小镇做题家”本是自嘲自身从小地方出来,缺少眼界和资源,但如今却成为了一种被群嘲的现象。当考试成为大部分人的唯一选择,小镇做题家或许是他们身上撕不掉的标签。但在我看来,小镇做题家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做题,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近年来,做题仿佛变成了人人厌恶的垃圾,到处都是“做题不好”类似的言论。在我看来,我们真真正正应该反对的是“死做题,硬刷题”。而对于出身寒门,出生在小地方里的人,做题也可以开拓他们的现野,不失为一个提升自己的方法。“思而不学则
15、罔”,思就好比于我们的学习,而学就是做题。将 那“思”灵活运用便是“学”。“小镇做题家”听上去仿佛可笑,可他们也同千万个的“大城做题家”们一样,心中怀揣着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小镇做题家”也 是“大城梦想家”,只不过他们的办法只有做题这一个。有的人说,“小镇做题家”是善于做题,但是交际能力一般,眼界缺乏。这是因为他们将自已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题。他们做题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或眼界,而是作为一个踏板,一个帮助他们走向一个更大的舞台的阶梯。如丽江华坪女子高中,从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小镇做题家”,她们有的一开始确实是交际能力不强、眼界缺乏,可是当多年过后,她们中已经出现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
16、“小填做题家”的初衷是为了更大的舞台,对于他们来说小镇甚至大城都不是他们的终点。他们每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梦想,每一层台阶都是他们成功的基石。对于那些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们,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无法决定自己的天赋:或小镇、或大城;或天才、或平庸。他们能做的便是依靠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唯一他们可以决定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对自己的信念;“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是他们不变的志气由此观之,小镇做题家,亦是大城梦想家。或许当年走出去的那些小镇做题家已经成为自己心中的那个“大城梦想家”,然后他又回到当初的那个小镇,鼓励那里的青年学子做一个“小镇做题家”,因为只有出去,方才知道外面世界的美好。
17、正如一个小镇做题家所说:“我做的不是题,而是一块足够撑起我未来的踏板!”是的,小镇做题家,亦是大城梦想家!【简评】全文紧扣“小镇做题家”这一现象,从做题的价值分析,到做题家其他能力匮乏的原因分析,到做题家依靠自己也能创造美好人生的展望,充满正能量,论述井然且极具说服力。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未对材料中提到的对这一群体的态度(自嘲和嘲讽)进行分析论述。4.“小镇做题家”值得理解和尊重(5 8 分)近日,”小镇做题家”的话题再度被送上了热门,与以往的自嘲不同,这一次的矛头直指那些真正的寒门学子,他们被嘲讽只会刷题读书,缺乏宽广眼界,更缺乏交流与人脉。一句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调侃和戏谑,对于这些努力拼搏者
18、来说,都是寒意刺骨的利刃,我们何不理性的看待刷题,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诚然,嘲讽者的话语中有合理的成分,“小镇做题家”们确实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受到了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无法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接触更多元的文化;另一方面,因为上升道路的有限和传统思想的规训,他们确实大多数只能咬着牙、埋着头、奋着笔去将他们愿望中的美好人生转换为现实,而缺少闲暇和观念去开拓世界。然而,大多数的嘲讽却充满戾气和傲慢,没有理性辩证的认识到了刷题给这些“小镇做题家”带来的影响。在当今世界中,人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流动的通道变得前所未有的通畅,而高考是这诸多通道中最稳定也最公平的一条,选拔性的高考要求
19、考生一定要具备过硬的知识储备,而刷题恰恰是学子获得积累,查漏补缺的经济之法。”小镇做题家”可以凭借刷题,有效地拓展视野、激发潜能,在应试中有所成就,也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面 对“小镇做题家”,我们也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与过人之处。他们兴许没有殷实的家境,却有勤劳的品性;他们兴许没有广阔见识的眼界,却有改变现实的壮志;他们兴许没有老道的交际技巧,却有着真诚待人的善良。或许你会笑张桂梅老师门下那些贫寒学子呆板拘谨,却无法否认他们坚持每日早上5 点起床,锻炼学习,直至夜深的背后常乎寻常的坚毅与耐力。嘲讽之前,请先看看来时的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
20、时候,试想一下,他们可能没你那么幸运”。中国有句古话:“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在没有思考之前妄对他人作出评价,暴露的只有无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一缕烟”,我们不应当盲目自大,让优越感蒙蔽了双眼,请给予“小镇做题家”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予其甘露,待其芬芳!【简评】文章逻辑性强,开篇从材料当中引出了中心论点:“小镇做题家”值得理解和尊重,接着就从现象挖掘其根源,”小镇做题家”存在,是有它自身局限性,故而,应理性看待。文章脉络行云流水,语言流畅自然,善于引经据典,既契合观点,又增强了文章的严密性。预防网暴之毒的“口罩”在哪儿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都在努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
21、惜一切代价消灭病毒。除却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存在着一种更难治愈的疾病。一场看不见的传染病是一则反网络暴力公益广告的主题,揭示了网络暴力的核心特质一一有毒且传染。近期,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知乎、小红书等用户多、流量大的社交媒体平台都上线了 IP 属地显示功能,国内显示到省份,国外显示到国家,且该功能用户无法自行关闭。不少人认为,这能让匿名躲在幕后的人突然有种走到台前的恐惧感,也可以暴露一些人虚构信息进行造谣、牟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击退“键盘侠”,遏制网络暴力。然而从技术层面看,破 解 IP 属地显示并非难事。而且,只要不用于实施违法犯罪,对个人
22、用户来说,寻求技术手段更改属地信息并不违法。更何况,仅显示用户属地根本无法撼动网络暴力源生的根基。运营后台原本就掌握着用户的真实信息,倘若用户真的因为网络施暴涉嫌犯罪,无论显示属地与否,平台都能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所以,IP 属地显示功能的更多意义在于心理震慑,而非治本之策。同样的期待曾经出现在五六年前,或者说20年前。彼时,因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成本极低却危害极大,人们对网络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2000年后媒体平台陆续探索实名制相关举措,2 0 1 5 年和2 0 1 7 年,网信办相继出台了 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
23、理规定,全面落实网络实名制。从此,网上跟帖评论、发布信息都必须“后台实名”。其实后台早已知晓一切,前台的显示又如此宽泛。这么多年未有改善,对网络施暴者难以形成威慑力。由此可见,试图从技术层面遏制网暴,似乎捉襟见肘。若想实现真正的震慑,恐怕只有全部显示真人实名。然而,禁止网络匿名,这与网络虚拟空间的特质和发展规律相悖。假如强制实行真人实名,那么网络世界将失去自身魅力。所以,无论匿名与否,追踪施暴者都不是难题所在。那么,治理网暴的难点在哪儿?首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叫网络暴力?当我们去治理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才能对症开方。而目前,一般以结果倒推是否属于网暴及其程度。有些人因网暴失去生命
24、,名誉受损,患上精神类疾病,但经历过程中鲜少有人帮助叫停,而只有被网暴当事人受到巨大伤害时,来自网络上的恶言恶语才有可能被定义为“网络暴力”。当网暴正在进行时,谁有权利将其定义为网暴,并有责任及时开展治理直至将其完全终止?有人说,平台可以。但现实是,平台无力监管海量用户的海量言论,语言的灵活性也导致屏蔽词汇等机器审核方式无力应对,人工审核或许能取得更好效果,但成本高、耗时长,很难跑赢网暴骤然起势的速度。这种治理是滞后的,在危害后果已经造成后予以倒查,很难将网暴扼杀在摇篮里。还有人说,法律才是网暴的终结者。现行法律中并没有针对打击网络暴力的专门立法,所以有人提出要进行专门立法,加大对施暴者的惩治
25、力度,对情节严重的还要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种观点意在打破“法不责众”的认知误区,让网暴行为从零成本变为受严打。人们对法律惩治网暴寄予了很高期望,但实际上并非没有专门立法就无法对网暴作出司法处理,只不过要构成犯罪是有条件的。就算结果恶劣,分摊到每个施暴者身上的情节,也很难够得上刑法规定的罪名。这也是反网暴立法呼吁多年而未有实质性进展的原因之一。何况,法律是滞后的,又留下了一些施暴空间,单纯寄希望于立法遏制,过于天真。对付新冠病毒,戴上医用口罩就能大概率防止其入侵。而在网络世界行走,又有什么能充当阻止网络暴力思想和行动蔓延的“口罩”呢?抖音6个月处理不当评论近亿条,蔓延中的网暴亟需平台治理8 7
26、 年前,阮玲玉留下遗言“人言可畏”后走向自尽。8 7 年后,语言暴力迁徙到了互联网平台,并“进化”为破坏范围更广的网暴。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办法能解决和规避人言可畏的问题吗?6月 2 8 日下午,抖音向经济观察网在内的媒体介绍了抖音平台上存在的网暴现象以及治理情况。2 0 2 2 年以来,抖音处罚网暴帐号1 1 3 4 8 个,拦截9 2 1 8 万条不当信息。在短视频平台上,网暴现象已经泛滥。出现网暴的不仅是短视频平台,据记者了解,社交平台如微博,中视频平台如B站,还有小红书、知乎、豆瓣等内容平台上,网暴言论也比比皆是,对于这些平台,如何处理网暴内容,是令他们头疼的一件事。最近一次明显的网暴大
27、事件是唐山打人事件。事件爆发后,抖音12个小时内评论多达300万条,抖音当时成立了一个300多人团队专门处理这件事。唐山打人团伙有9 个人,但有200多个账号被认为是打人者的账号,他们都受到网暴冲击。抖音安全产品经理刘欢说,那段时间,当地三四十岁,身体壮硕上身赤裸的男性都有可能被认为是打人团伙成员,进而被网暴。网暴行为还从对当事人蔓延至其周边人或物。在唐山打人事件中,烧烤店老板娘,施暴者的子女和朋友,甚至相关的服装品牌,均遭遇谩骂和嘲讽。“网暴成本很低,时间成本低,经济成本低,有用户会说,5块钱就能买200条内容,可以骂人出出气。”刘欢提到,还有用户说,每天晚上睡觉前拿手机刷一刷,轮流刷一些女
28、生照片骂一遍,然后再睡觉。作为平台,也会受到网暴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刘欢形容说,他们处理网暴,就像处在一个正在爆发的火山口,自己很有可能也变成火山灰。今年6 月,抖音上线了屏蔽和举报不当评论、私信临时对话、一键防暴等新功能。加上之前的发文警示、正向引导、粉丝管理等,2022年以来,抖音已经上线了 12项治理网暴的功能。2022年 1 月至6 月,抖音共拦截不当信息9218万条,封禁及禁言账号11348个,累计处置网暴事件超100起。虽然做了很多事,抖音生态产品经理李琰承认,面对网暴,平台仍有很多不足。网暴的主要特点是短时间内激烈情绪快速发泄,受害人希望平台快速处理,但精准与快速难以兼顾。依
29、旧以唐山打人事件为例,12小时内出现300万条评论,机器能分析200万条是否违法,但还有100万条难以分析,难辨别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谐音的内容,另一种是批评与网暴之间的内容,如果错审、漏审会引发公众不满。网暴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背后的原因,是热点事件对于情绪的引发。根据抖音统计,2022年,网暴现象在东航客机事故、唐山打人等热点事件中频频出现。超过50%的网暴行为由重大灾难、悲剧人物等现象引发。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用户在发出网暴内容时,并不认为自己是网暴,反而觉得自己在替天行道。当每个个体举着正义大旗的时候,为什么反而变成了血腥的网暴者?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网暴背
30、后是一种群体力量。“群体缺乏理性但热衷于行动。群体力量为什么这么可怕?虽然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就像勒庞所说,群体就是道德,群体就是法律,法不责众的心态在今天被互联网时代放大了,互联网清朗空间被破坏掉了。”朱巍认为,如果纵容网暴继续发生,互联网平台上的理性思考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营销号、饭圈和流量收割者,因此平台一定要治理网“法不责众的认知是错误的”。朱巍说,治理网暴,就是保护在舆论漩涡里挣扎的弱者的权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提到,当下网暴已经成为一门生意。现在有人参与引导网暴,把网暴当做生意来做,有专门搞网暴的团队利用个人容易陷入趋同,容易放大偏激情绪的网络特点,把大量不明真相的人
31、卷入网暴中。他建议各互联网平台,治理网暴最重要的是发现网暴变现链条,切断变现机会,才有彻底治理的可能性。拿 出“洪荒之力”整治网暴,绝不是小题大做为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近日,中央网信办就加强网络暴力治理进行专门部署,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治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 个月的“清朗 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对 准“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短期内就网络暴力问题连续打出重拳,并不多见,反映出国家层面打击和遏制网络暴力的决心。这 次“清 朗 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主要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
32、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其中,建立健全识别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网络暴力当事人实时保护机制、严防网络暴力信息传播扩散,以及加大对违法违规账号、机构和网站平台处置处罚力度等举措,在保护当事人、阻 隔“网暴”链条、提高违法犯罪成本等方面,展现出锐利新意。拿 出“洪荒之力”整 治“网暴”,具有显而易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绝不是小题大做。“网暴”并非始于今时今日,但当下“网暴”有多点开花之势,“网暴”者颇为张狂,对此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近日,上海一女孩花5万元向全校同学捐赠7 0 箱巧克力,本系佳话,却遭“网暴”;同样在上海,
33、一女子打赏外卖小哥,遭网暴后不幸离世的消息至今仍在戳痛人心;今 年 1 月 2 4 日,曾在网上发布寻亲视频并认亲的河北男孩刘学州留下遗书,在三亚海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1 5 岁。刘学州生前遭受众多网友“网暴”,律师表示:仅刘学州微博私信中,截至今年1 月 1 8 日,就有2 0 0 0 多条私信涉及相关“网暴”言论。这些言论或图片非常恶毒,触目惊心;在短视频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的反诈民警老陈,因受到“网暴”,最近辞去公职“网暴”伤人、害人甚至“杀人”于无形,对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危害性甚巨。不予以坚决遏制、严肃治理,就难以彻底消解乱象,甚至可能愈演愈烈,令更多无辜者受害,更令网络世界失范、
34、失序。在这种局面中,专项整治“网暴”,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全力惩恶扬善,呵护社会公平正义。过往一些“网暴”事件中,一 些“施暴”者往往全身而退,留下受害人承受压力、公众无可奈何。治理网络暴力乱象,不能容忍坏人无损、好人憋屈的结果。对“网暴”行为惩治到位,除恶务尽,以儆效尤,是题中应有之义。让“网暴”者不能“一笑而过”,就是在最大限度地清理“网暴”者生存空间。其二,以国家名义,为个人撑腰,唤醒正气压倒邪气的网络共鸣。某种意义上,每一个网民,在网络世界中都是孤独的,容易遭到“网暴”的击破。当个体遭遇“网暴”后,个体的应对、维权,总是相对柔弱的,甚至是消极的。那些在“抵抗”之后退却甚至告别人世的无奈
35、举动,每每令人痛心。个体抗拒“网暴”之力,必须与国家层面的力量融合、贯通。专项整治是一场法治风暴,也是一场携手个体维权者的深度合作。这场合作,是对正义原则的重申。其三,以此为警示和示范,激浊扬清,深入促进网络绿色生态建设。让键盘不再被“恶意敲击”,让人心不再被私欲蛊惑,让发言变得友善、包容,是网络绿色生态建设永恒的命题。某些人在网络发言的邪恶化、攻击性,本身是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误读。网络并非法外之境,言说自由不等于可以肆无忌惮地“踩人 锤 人 ,甚至威胁到他人生命。一个充满着秩序与道义的网络生态,必须对这些无法无天的行为说“不”。专项整治“网暴”不停息,彰显了常态化、法治化治理的意义。遏 制“网
36、暴”,我们仍需努力。网暴追究刑责,期待良好效果制止网暴,加大对网暴施暴者的惩戒力度,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多位人大代表提交了相关议案。在 3 月 8 日最高法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依法追究网暴施暴者的刑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既是对网暴行为的有力制止,更是对人民关切的积极回应。我们应当为新政策新举措点赞,更应为相关部门的履职尽责鼓与呼。广大网民苦网暴久矣。因为网暴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空间秩序,还给网民带来多重伤害。在网暴面前,谁都无法置身事外,谁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下一个受害者。近年来,网暴事件频现,受害
37、者们的遭遇牵动着每一位网民的神经。正因为如此,网上网下对“网暴入刑”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次将“网暴追究刑责”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是我国依法制止网暴的一个大跨步,也是对网暴行为大声喊出的一声“NO”。网暴之所以频发,究其原因,监管没有跟上发展的速度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有力的惩戒措施缺位或不到位,让施暴者钻了空子,给施暴者壮了胆子,其结果就是施暴者的胆子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依法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对他们进行从重惩戒,不光是让他们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买单”,也会对其他网民起到震慑效果,让那些想在网络空间肆意妄为和仍然心存侥幸的人不敢露头、及时住手。网暴追究刑责,不是简单地在报告中加一句话、几行
38、字。要想达到预定效果,其背后需要一个法律体系来支撑。这是因为,与现实场景的违法行为相比,网络暴力往往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取证难、立案难这就意味着现行法律法规在约束网暴行为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难并不等于无解。国家将“网暴入刑”将会打开依法制止网络暴力的一个新局面。可以肯定,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更加适用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一定会不断完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治之下,网络暴力既不会有滋生的土壤,也不会有成长的空间。请相信,我们的网络环境定会风清气正,我们的网络家园定能春和景明。染红头发也遭网暴?社会信任感不该被如此消耗近日,一女生拿着自己的保研录取通知书向久病卧床的爷爷报喜,并拍照上传到个人
39、社交平台。岂料照片被某营销号盗用并传播,引发重重流言,当事女生的一头红发,更被一众网友借题发挥、施以网暴。面对突如其来的骂声,“95后”的她几近精神崩溃。温馨故事秒变网络闹剧,令人气愤,更令人担忧。近年来,类似网暴事件无休无止,一次次挑动大众神经。从女子取包裹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到路人遭街拍被冠之“网恋奔现”,再到前几天一女子晒订婚照被谣传为会所技师。可以说,网络谣言的“聚光灯”选中谁,谁就有可能遭受无端的舆论口水。一张张冠李戴的图片、一段无中生有的文字,都可能马上转化为真实的身心伤害。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多样,发布几无门槛,确实给了一些自媒体、营销号造谣传谣带节奏的空间。有的移花接木,”开篇
40、一张图,后文全靠编”;有的捕风捉影,不断挑选“靶子”煽风点火。在流量和利益驱使下,造谣扯谎已然被经营成了一门生意。造谣者靠着信息不对称引导舆论“按键”伤人,不但给当事人带来严重困扰,也把网络生态搅得乌烟瘴气,消耗着整个社会的信任感。更大的问题在于,谣言之后往往伴有“网络暴力”。基于本不存在的事实,施以极度恶意的言论,对当事人所造成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本次事件的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想放过每一个网络暴力的人”,并公证了上千条严重侮辱性的内容,准备起诉网暴者。个人努力维权的同时,也期待相关部门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紧盯线索、主动作为,让网络空间少一些污泥浊水、狗血谣言。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负责任者。对个
41、人而言,不信谣、不传谣、不网暴,是最起码的“德”和“善”。这理应成为网络冲浪的共识。毕竟,谁都无法笃定,自己会不会是下一次风口浪尖上 的“网络靶子”。女子因染红发被网暴,“按键”伤人须付出代价不久前,95后女生郑灵华在被保送研究生后,她拿着录取通知书给病床上的8 4岁爷爷一个惊喜,并将这一幕拍成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平台,没想到收获的不是网友的祝福和恭喜,而是铺天盖地的谩骂与侮辱。原因很荒谬,仅仅因为她把头发染成了粉红色。因为一头红发,郑灵华被贴上“不正经人”“妖精 红毛怪”等标签,都2022年,这样以发色鉴人的愚昧论调,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不仅如此,更有甚者,据此造谣“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娶了小女
42、生”,还有视频配上“专升本考上浙大后爷爷哭了”的字幕,借机推销专升本培训课。在纷纷扰扰的舆论场中,郑灵华的一头红发,不仅成了网暴者的靶子,更是吸引关注的流量密码。近年来,类似的网暴事件时有发生,从女子取包裹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到路人遭街拍被冠以“网恋奔现”,再到前不久一女子晒订婚照被谣传为某会所技师。这样的“开篇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严重困扰,也把网络生态搅得乌烟瘴气,更是消耗着整个社会的信任感。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针对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表达应有边界,获取流量也要有底线。这类造谣生事、网暴他人的行为,不仅失德还违法,法律必须
43、及时亮剑,让网暴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倒逼其守住底线。目前,郑灵华公证了上千条严重侮辱性的内容,准备起诉网暴者,她“不想放过每一个网络暴力的人”。诚然,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当事人的较真维权,但与此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筑牢防止网络暴力的铜墙铁壁。网络平台应该承担起第一责任,通过升级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对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的鉴别和预防能力,加大对不当言论的整治力度,一旦发现造谣生事者,该曝光就曝光,该禁言就禁言。其次,相关部门也要主动作为,依法对网暴行为追责到底,严惩不贷,不能让网暴者自以为可以躲在屏幕后面为所欲为。对网络暴力行为说不,应是全社会的共识。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不信谣、不传谣、不
44、网暴,也应成为上网冲浪的共识。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暴戾恣睢的空间,维护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是我们每一位网民应尽的责任。女大学生因染发被网暴,法律要为“不忍气吞声”撑腰日前,多家媒体注意到,浙江师范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郑灵华,因为染了一头粉红发色,莫名其妙遭到网暴。事件的起因十分荒唐:前不久,她被保送研究生后,拿着录取通知书给病床上的8 4岁爷爷送去惊喜,并将这一幕拍成照片和视频,发到了社交平台。然而,有好事者借题发挥,大肆造谣“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娶了一个小女生”,使她被贴上了“不正经人”“妖精”“红毛怪”等侮辱性标签。还有一些追逐流量的营销号,编 造“专升本考上浙大后爷爷哭了”的
45、故事,借机推销专升本课程。这些谣言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伤害,也凸显出了网络暴力的危害。据最新消息,郑灵华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她公证了上千条严重侮辱性的内容,并且准备起诉网暴者。“不想放过每一个网络暴力的人”,既是郑灵华面对网暴的坚决态度,也是多数人面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心声。被网暴的对象,轻则陷入负面情绪,重则遭受无法挽回的精神创伤,甚至自寻短见。尤其是一些针对年轻女性的网暴行为,往往还夹杂着性别偏见与性骚扰。不论是制造谣言还是轻信谣言侮辱他人者,其行为都不仅是失德,而且涉嫌违法。唯有以法律的惩戒为此类乱象“刹车”,才能防止更多人的正常生活与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与之前一些被网暴后不知所措
46、的受害者不同,郑灵华有很强的维权意识,她并没有任由那些诽谤污蔑的言论在网上流传,而是决心走上法庭。据媒体报道,虽然维权之路漫长,但郑灵华已经在搜集网暴者和营销号的侵权内容。此外,还有热心律师表示愿意为她免费代理,以协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之所以少有郑灵华这样勇于维权的例子,是因为被网暴者的维权之路往往漫长艰辛。首先,网暴者并非一两个人,想要追查到每一个传播谣言的人绝非易事。再者,相比一些网络平台,维权者的个体力量过于渺小,为了息事宁人,一些网络平台接到举报后,往往只会删除相关信息,但并不会提供发布信息者的资料,这也让维权变得更加困难。我 国 民法典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
47、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平台的责任在法律中也有明确规定:“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就因此造成的损害的扩大部分要与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基于这些规定,网暴者可以依法依规起诉发布和传播谣言的网络平台,要求其提供网暴者的个人信息。在涉嫌侵犯公民隐私权和肖像权等情况下,涉事网络平台并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要求,一旦立案,警方也会要求涉事网络平台配合调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每一个网暴者的身份,顺藤摸瓜,将网暴者绳之以法。虽然如今反对网暴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人自以为可以靠着网络的匿名性逃避法律制约。事实上,一些行为性质严重的网暴者,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按照刑法相关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此前,多名在网上制造谣言、中伤他人名誉者,都受到了刑事追究。除了网暴者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网络平台的管理者也对治理网暴负有相应责任。虽然每家网络社交平台都有自己的管理方案,但如今一些造谣网暴者的“技巧”越来越高明,也给监管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要让真相战胜谣言,制止网暴中伤,需要各方共同发力,法律也要及时向受害者伸出援手,从而形成积极的不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