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卷03文言文阅读(天津卷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卷03文言文阅读(天津卷解析版).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摸排卷0 3 文言文阅读【梳理清单】一、七类题型:i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江苏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通假字一般有两类:同 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
2、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词义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如“亲戚”,注意区分。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 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3.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
3、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还要注意句子成分尤其是主语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作答。4.人物性格特征。此题注意明确题干什么性格,然后分析句子,注意句子是否是题干指定的人物,是否是题干中的性格特征,运用排除法解题。5.文意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
4、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6.文言翻译。文言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7.主观概括提。概括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吻合,不要张冠李戴,或答非所问,尤其注意要全面,以文中的句子为基础作答。【考点摸排】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
5、食,惟读书奉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己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将人。初奉敕撰 唐书,而 列传则末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日:“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 是 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据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上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
6、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睁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文忠集附录二 先公事迹,有删节)(乙)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平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龙,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美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苏
7、 轼 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注蓍龟:均为古时卜筮用具。这里借指欧阳修是国家的栋梁,朝中决策稽疑非其莫属。斯文:指古代的礼乐制度。语 出 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丙)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亍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考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王 安 石 祭欧阳文思公,有删节
8、)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尝以个人 矜:夸耀B.不恤浮议 恤:注重C.赤子无所仰芦 花:通“庇”,庇护D.不居而去 居:占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 是()A.惟读书星务 而王岂为奉哉B.未与公相识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C.君子有所恃咽不恐罚所及则思无因怒咽滥刑D.见于议论赵尝五战乎秦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
9、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4 .下列句子均能从侧面体现欧阳文忠公人品学养的一组是()知其行义,屡荐于朝 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朝廷无所稽疑而辅学术之精微 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A.B.C.D.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 撰 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
10、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7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
11、的不同。【答案】I.B 2.C 3.C 4.B 5.A6.(1)(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2)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 途 委 托(给他)。7.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不恤浮议”,句意:不惧议论。恤:忧虑。故 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是“,助词,提宾标志。句意:只致力
12、于读书。“是”,代词,这。句意: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B.“与”,介词,跟、和。句意:和先父不相识。“与”,连词,和。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C.“而”,连词,因而。句意: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当给人施加惩罚时,就该反思考虑自己是否因愤怒而对别人滥用刑罚。D.“于”,在。句意:发为议论。“于”,和。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故 选C。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到现在都16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
13、,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昔我先君怀宝遁世”,“我先君”作主语,“怀宝遁世”作谓语,“世”是“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应排除BD。“义当匍匐往吊”,“匍匐”作“往吊”状语,意思是“跪着前去凭吊”,中间不能断开,排 除A。故 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本题,讲的是欧阳文忠公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陈烈,侧面体现欧阳文忠公善荐人的人品学养。讲的是小人因为害怕欧阳文忠公,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侧面体现欧阳文忠公正直的人品学养。讲 的 是(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侧面体现欧阳文忠公保护欣赏有抱负的人的人品学养。讲的是欧阳文忠公具有精微的学术功
14、力,正面体现他学术精微的学养,故不是侧面体现欧阳文忠公人品学养。说的是世上求学的人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侧面体现欧阳文忠公正直的人品学养。说的是欧阳文忠公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叫位的政治才能,不能体现欧阳文忠公正直的人品学养。故选B。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根据“初奉敕撰 唐书,而 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可知,皇帝并没有“赞其为修史第一人力日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的意思是“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也就是说,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人。故选A。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
15、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I)“谗谤”,谗毁诽谤;“至于,到了的地步;“贬逐”,被贬谪放逐;“顾惜”,顾全爱惜;“尤务”,更加追求。(2)“方”,在;“顾念”,考虑;“后事”,身后之事,指去世后的事情;“寄,托付;”寄以社稷之安危”,状语后置,即“以社稷之安危寄“,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甲文记叙了欧阳修求学、科举、撰 写 唐书不署自己名字、保全孙觉等事,属于记叙,语言平实质朴,表达对欧阳修的赞扬之情。乙文论述欧阳修的功绩和其去世后国家的损失,如“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
16、,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采用的是议论。丙文论述欧阳修的气质、见识、学术、才干等,抒发对欧阳修的赞美。因此多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如“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参考译文:甲先父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让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他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补选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通过乡试,第二年通过省试,并且都是第一
17、名,从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炫耀自己。当初他奉皇命编撰 唐书,而 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 公 编 写 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于 是 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字。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湖州孙觉担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他保全孙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
18、征召录用,朝廷就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惧议论。这时,当今的司徒韩琦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会议事时,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回避。乙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66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
19、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打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丙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去世以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
20、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 托(给他)。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忧这样的英灵,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颖水之滨。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卓吾日:晁错对策,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其臣皆莫及也。故曰:“五帝神圣,其臣英斗,而自亲事。“亲事则不可不
21、知术数矣。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贾生虽千古之英,然与文帝远矣,是岂文帝成有一德之臣乎?夫既不得如五霸之竺,贤于其主,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然谓汉文无辅则可.谓其不知术数则不可。夫治国之术多矣,若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教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唯儒者不知,故不可以语治。虽其间亦有一二偶合,然皆非性定神契,心融才会,真若执左券平后为之者也。是故因其时,用其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是之谓与时
22、消息而己不劳,上也。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若夫不见其时,不知其术,时在则术在,而术不能违时;术在则时在,而时亦不能违术:此则管夷吾诸人能之,上之上也。若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而欲奉使从己,惑矣!(明 李 贽 焚 书 晁错有删节)(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财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多名。而天子不察,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苦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
23、,安所逃其患?必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可得而则哉?(北 宋 苏 轼 晁错论,有删节)【注释】晁错对策: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对策 指晁错写的政论文 贤良对策。咸有一德:尚书篇名,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德之事”。作者据传是商之重臣伊尹。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是
2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的各拿一片,左券常用做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操左券。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足獭的一项是()A.其臣莫戌 及:比得上、赶得上B.夫既不得如五霸之尊 佐:辅佐C.谋方山东之诸侯 弱:削弱D.可得而回哉 间:离间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名其臣皆莫及也B.真若执左券预后为之者也C.以诛错为名D.再为变岂足怪哉场三矢赐庄宗吾力足以举百钧,巾不足以举一羽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吾募还也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
25、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1 1.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评述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原因的一组是()其臣莫及,而自亲事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A.B.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C.D.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
26、一项是()A.李贽认为,汉文帝并不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和谋略,只是文帝身边没有得力的辅助之臣而已。B.李贽认为,儒者在谈论治国方法的时候,虽然其中也许有一二次的偶合,但那并不是儒者的认识所致,也不是思想和才能相融合的结果,而是好像事前先有把握而后才去做的。C.五帝、五霸、六家、九流,凡是有把握成就大的功劳的人,都有着适于自己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和谋略。D.苏轼认为,吴楚七国发难,晁错却只想保全自己,留守京城,加上袁盎的挑拨离间,最终给晁错带来了杀身之祸。1 3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2)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
27、定以应于不穷,次也。(3)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1 4 .以上两段历史评价从不同角度出发,均指出了晁错的失策所在。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段评论的侧重点。【答案】8.B 9.C 1 0.D 1 1.B 1 2.D1 3 .(1)正因为这样晁错非常伤心,才把汉文帝推崇到与五帝并列的地位。(2)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谋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势,时势本就变化无常,但方法与谋略却是老一套,所以说拿不变的方法与谋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势,这是次等的治国策略。(3)天下人都为晁错因竭尽忠心却遭受祸患而悲伤,却不知道晁错自己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1 4 .第一篇文章的侧重点:晁错错在认为文帝不知术数
28、,想使文帝听从自己。第二篇文章的侧重点:晁错错在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晁错让自己留守京城,却让皇帝御驾亲征,他把危险推给了皇帝,把安全留给了自己。【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 .佐,名词,辅佐之人,辅臣。句意:既不能像五霸的辅臣。故选B。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因为 句意:因为他的臣子都比不上他贤能罢了。以,介词,把,拿。句意:把三支箭赐给庄宗。B.而,顺承连词,然后。句意:真好像有了把握之后才做这样的事。而,转折连词,却。句意:我的力气足以举起百钧重的东西,却不能够拿起一片羽毛。C.为,动词,和“以”搭配,把作为。句意:把诛杀晁错作
29、为(反叛朝廷的)名义。/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D.代词,他们。句意: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语气副词,表婉商,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C。1 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难首”,指罪魁祸首,中间不应断开,排 除BC。“以其至危 是“遣天子”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 除A。故 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 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以其臣皆莫及也”可知,作者认为晁错直推汉文于五帝,是
30、因为他的臣子都比不上他贤能。说的是五帝,与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无关。是对汉文帝臣子中只有贾生才能过人的评价,臣子贤能,不是直推文帝于五帝的原因。这是为汉文帝有汉文帝治国方法的评论,是为了论述治国之术与人才、时势的关系,与晁错直推汉文于五帝无关。故 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根据原文“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错以身任其危虽有百袁盎,可得而间哉”可见,作者认为,在那时即使没有袁盎的挑拨离间,晁错也不能免祸。故 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伤”,感到伤心;“推”,推崇;“并”,并列。(2)“执”,掌握
31、;“驭”,应对;“固”,本来;“定”,固定不变;“一定”,固定不变的方法谋略:“次”,排第二的,次等的。(3)“悲”,为而悲伤、悲叹;“以”,因 为;“有以,有的原因;“取之”,自取其祸。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本中心主旨的能力。选 文(一),根据“亲事则不可不知术数矣夫治国之术多矣,若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数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若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而欲牵使从己,惑矣”可见,作者认为晁错失策在于,治国的方法策略很多,不是一定要采用自己的一种办法。何况晁错自己的方法不过是次等的“执一定以应于不穷”的法家之术,却以为
32、汉文帝不懂得治国方法道理,一定想让汉文帝听从自己的方法策略,这是糊涂的。选 文(二 首先指出认为晁错获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即自取其祸;第二段中,苏轼首先认为“削藩”骤削则必然导致“七国之乱”,这便是“无故而发大难之端”。仁人君子豪杰却于此时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业,但晁错不在此时捐身,力挡大难,击溃七国,反而临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责”,那么 天下之祸 自然便集中在晁错身上了。接着又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把文章的气势推向了的顶峰。“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是谁引发出七国之难而又临危而逃,选择最安全的处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这是忠义之士所愤惋之人,即使无袁盎的谗言也不会幸免于祸。这样的结局的原
33、因是“己欲居守,而 使 人 主 自 将 又 用 两 个 条 件再从反面假设晁错“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这是假设晁错不临危而逃;”使不至于家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这是假设晁错不使人主自将。那么即使有一百个袁盎也不能使晁错获祸。侧重于晁错身为难首,“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在国家危难时,却临危而逃,把危险之事交给天子去御驾亲征,而自己却留在安全的京城,无法让人信任。参考译文:(一)我说:晁 错 写 的 贤良对策,把汉文帝直接推崇为上古五帝那样的帝王,并非阿谀奉承,只是因为他的臣子都比不上罢了。所以说:“五帝十分神
34、圣,他们的臣子比不上他们,所以自己亲自处理政事。”亲自处理政事就不可能不懂得治理国家和管理手下的方法手段。如今看当时在朝廷的诸位臣子,只有贾谊罢了。贾谊虽然是千古难得的英才,但他与文帝相距太远了,这样怎么能是文帝威有一德的臣子呢?既不能像五霸的辅臣,比其君主贤能,又不能像三王的臣子,和君主一样贤能,那么孝文帝真的是孤立无援,没有可堪辅佐之人了。因此晁错为他感到哀伤,故而推崇他和五帝相提并论。然而说汉文帝没有辅臣是可以的,认为他不懂得治理国家的政务就不对了。治国的办法很多,如果认为别人全都不懂得治国方法,一定想要别人全都用自己的办法,那么又怎么能说是懂得治理方法呢?汉文帝有汉文帝的方法,汉高祖有
35、汉高祖的方法,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的方法。以至于六家九流,凡是有所倚仗而成就大功业的人,未尝不全都有一定的真实的办法。只有儒家的人不懂得,所以不能够谈论治理国家的办法。虽然中间也有一两个偶然相合的,然而全都不是性情稳定、神灵契合,心中融会贯通,真好像有了把握之后才做这样的事。因此顺应当时的时势,采用一定的办法,世事没有固定的时势,我也没有固定的办法,这就叫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己不必劳顿,这才是上等。把握方法,驾驭时势,时势本来无常,而方法则有固定规律,这就叫做把握一定规律来应对不穷的变化,这是次等。如果看不见当时的时势,不懂得方法,时势在则方法在,而方法不能违背时势;方法在则时势在,而时势也
36、不能违背方法:这就是管夷吾等人的才能,是上等中的上等。像晁错这样的人,只不过是刑名一家的学说,申、商一类的方法,反而认为文帝不懂得治国方法,而想要牵制文帝让他听从自己的策略,真是糊涂啊!(二)从前晁错弹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L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
37、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
38、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
39、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本托,封藤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科此书。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腐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口:“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
40、输、保甲、兔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枝,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 者 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保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羊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材料二论日: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 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挨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目:“
41、安石何如?对目:“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明 张 溥 宋史论节选)材料三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用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渝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清 梁 启 超 王荆公节选)【注】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 文(武)王。三代:夏商周。1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氐碰的一项是()A.能以辩博济其说 济:维护 B.大抵
42、皆用此书 祖:祖传C.泪复相,岁余罢 洎:及,到 D.阿生伟人 间:偶尔1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社稷之托/舆薪之不见B.自信初见/君亦无四害C.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于其身,则耻师焉D.池蒙天下之诟/有牵牛巾过堂下者1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推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排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排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之人/嚣然丧其生之心D.而安石乃汲汲
43、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接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1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用砚的一项是()A.“忧”指父母的丧事,“母忧”是指母亲去世,也可称为“内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官员要回乡为父母守孝。B.“熙宁”,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旧制一帝一号。C.“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 字 表尊敬,如“王介甫1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顾的
44、一项是()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写得精妙无比,让人叹服。他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B.王安石立志变革,矢志不移。他对变革充满激情,在万言书中,力主通过效法先王之政来疗救顽疾,熙宁执政多源于此。C.王安石谈吐不俗,颇有见解。他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都是才能平庸之人。D.材料一中,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材料二中,有论述文的特点,也有对史实的叙述。如韩琦曾委婉地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
45、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2)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21.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分别简要说明。【答案】15.B 16.B 17.D 18.B 19.D20.(1)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罢了。(2)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2 1.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
46、的才能,并为他遭受世人的诟骂和误解叫屈.【解析】1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祖:祖传”错误。句意: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祖:以为依据,效法。故 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助词,的;句意:国家的托付。第二个“之”,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草。B.两个“所”,都是助词,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第一句句意: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第二句句意: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C.第一个“则”,连词,表承接,就;句意:王安石当翰林学士就才学有余。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去人句意:对
47、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D.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却遭到同时代人的辱骂。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故 选B。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先务”是偏正结构,“先 作 务 的定语,是指“首要事务”,作 为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 除AC;“引用凶邪/排拣忠直/躁迫强戾”为对称结构,独立断开;“使天卜人之人”,为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天下之人”是 使 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 除
48、B。故 选D。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按旧制一帝一号”错。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 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材料二中也有对史实的叙述 错。材料二中是论述文,主要是用朱熹的话来褒贬王安石,文末关于韩琦的话只不过起到辅助朱熹观点的作用,是事实论据,并非要叙述历史。故 选D。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治世,太平盛世;“公患”,国家的祸患;“道”,方法;“尔”,罢了,限止语气助词。(2)“视何如”,怎 样 看 待;“未尝”,不曾;“废书”,放下书;“恸”,悲痛。2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
49、文中信息的能力。朱熹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句子是,”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可见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c i 任;否定的句子是“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梁启超却是高度赞美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梁启超认为三代以下只有一个王安石配称完人、伟人,
50、认为百姓应当给他绣像或是铸像来祭祀他,可见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的才能;并且梁启超为王安石叫屈,“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渝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为他遭受世人的诟骂和误解叫屈。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