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及解析(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及解析(四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及解析(四篇)有关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推举)一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严寒的雪天进行家庭聚会,与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快乐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飘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南北朝:刘
2、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商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复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
3、“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两汉: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疆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
4、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庆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许多好马,他的儿子喜爱骑马,结果从立刻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劝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疆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疆一带的人,绝大局部都死了。唯独这个人由于腿瘸的原因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先秦:韩非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假如不(抓紧)修建它,肯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
5、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真丧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欣赏儿子聪慧,却疑心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6、,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熟悉书写工具。突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诧,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与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从今,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即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与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特别惊异,慢慢地都以来宾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着仲永四处访问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状况,答复说:“他的才能消逝了,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分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明,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由于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到达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原来就不天生聪慧,原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承受后天的教育,莫非成为一般人就为止了吗? 结语:以上是小编推举初中文言文翻译大全的内容
8、。文言文是相对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根底来写作,注意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有关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推举)二 魏文侯出游,道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夫也。吾闻之,下担心者,上不行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
9、二) 魏文侯外出游玩,观察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说:“(你)为什么反穿着皮衣背柴草呢?”那人答复说:“我喜爱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假如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其次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庆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当庆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疼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肯定是从官员和百姓那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担心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当庆贺我的。” 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国
10、君。 反裘:反穿皮衣。裘:皮袄。 道:路上。 负:背。 刍:喂牲口用的草。 胡为:为什么。胡,通“曷” 东阳:魏国邑名,在太行山以东,广平县以北。 上计:战国时,每年年终,地方官员将本地全年的赋税收入的帐薄呈交朝庭。 布:古代钱币。 譬:打比方。 夫:表示实指,这个或那个。 加:更 士:官员 若:你,你们。 耶: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恃:依靠,凭借,文中意为“附着”。 尽:完。 说“臣”“臣”上文“臣爱其毛”中的“臣”,相当于“我”,是“负刍”者的自称,句意为我疼惜它的毛。 反穿皮衣背柴:形容贫困劳累。也比方为人愚昧,不知本末。 爱:喜爱。 居:坐(安坐享乐)。 魏文侯出游,看到路人背柴
11、草,他们为了爱护皮袄的毛而反穿皮袄,魏文侯从中熟悉到“下担心者,上不行居”的治国之道。本文向我们阐述的一个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舍本逐末,否则最终只能起到相反的结果。 有关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推举)三 酷吏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对文言文肯定不生疏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酷吏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酷吏列传序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
12、史实。特殊对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写。 作品原文 酷吏列传序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11)。昔天下之网尝密矣(11)然奸伪萌起(13),其极也(14),上下相遁(15),至于不振(16)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17),非武健严酷(18),恶能胜其任而开心乎(19)!言道德者,溺其职矣(20)。故曰“听讼,吾犹人也(21),必
13、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22)”。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23),斫雕而为朴(24),网漏于吞舟之鱼(25),而吏治(26),不至于奸,黎民艾安(27)。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28)。 作品解释 以下所引的几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 导:引导。论语作“道”,通“导”。政:政令。 齐:整齐。此为约束之意。 免:免于死罪。 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 老氏:指老子李耳。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
14、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是以:因此。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 下德:道德低下的人。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无德:没有实际的德。 滋章:更加严酷。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 信哉:可信啊。是言:这些话。 (11)具:工具。制治:治理政治。清:政治清明。浊:政治污浊。 (12)昔:从前。此指秦朝。网:法网。 (13)奸伪:奸邪欺诈。萌起:不断产生。 (14)极:极点,指状况最严峻之时。 (15)遁:欺瞒。 (16)振:振作。 (17)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按“救火”是负薪救火。“扬沸”。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 (18)武健:强健有力。严酷:指严峻的法令。 (19)恶:何。
15、(20)溺其职:丢失其职。 (21)听讼:判案。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吾:孔丘自称。犹人:与别人相等。 (22)下士:愚蠢浅陋的人。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 (23)觚(g,姑):古代有梭角的酒器。圜(yun,元):通“圆”。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 (24)斫(zhu,浊):砍削。雕:指雕刻的花纹。朴(p,仆):本。此指原来的状态。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 (25)吞舟之鱼:指大鱼。此句言汉法宽疏。 (26)吏治:官吏的治绩。:纯厚盛美。 (27)艾(y,义)安:太平无事。艾,通“乂”。 (28)彼:指宽厚。此:指酷刑。 原文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16、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开心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作品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耻辱之心。用道德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
17、们就既懂得耻辱又能使人心归服。”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根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常常发生,最为严峻的时候,上下相互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似乎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实行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开心呢?在此种状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肯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
18、人讲起道德就大笑。”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修改严峻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作品赏析 司马迁亲身受过酷吏的残害。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说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见。这篇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孔子、老子的话,说明了道义的重要作用。其次层从“太史公曰”到“非虚言也”,充分确定了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进展了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见。第三层从“汉兴”到结尾,用汉初刑法宽简、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德治
19、的重要性。这篇序文的构造很严谨,尤其是前后照应,擅长运用比照手法。文章一开头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提出论点,然后用暴秦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论点。接着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终以汉初的事例正面论证自已的观点,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结论。汉初的事例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亮比照,暗中又与武帝时的弊政形成比照,还与篇首孔子、老子的观点相照应。全文论点与论据严密协作,层层深入。太史公是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的,于是他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话。太史公认为,法令刑法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出处简介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奇
20、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头,“史记”由史书的通称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宏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奇中的黄
21、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终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
22、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出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 有关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推举)四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小题1】解释以下句中划线的词。(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小题2】以下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23、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e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4】选文设想的抱负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答案 【小题1】(1)以为亲(赡养) (2)憎恶(2分,每题1分) 【小题2】b 【小题3】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育和谐(气氛)。(2分,“行”与“修”各0.5分) 【小题4】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总分值) 解析【小题1】
24、试题分析:“亲”活用词,此处应译为“把当作亲人, 以为亲”。“ 恶”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 考点:此题考察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力量。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察以实词据多。考察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固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留意理解,避开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存。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于”为介词,译为“在”,选项b中的“于”是“在”的意思。a“同,和”,c可不译,d译为“比”。 考点:此题考察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辨析力量。 点评:平常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拟,知道它有几个意思
25、,并分别举出例句,积存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肯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分开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留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需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与”“讲信修睦”,“与”是通假字,应译为“选举”,“讲信修睦”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思,应译为“讲求诚信,培育和谐”。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此题考察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力量。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纳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殊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
26、需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固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依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一个概括说明,后面分项介绍,分别设想了抱负社会的特点,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尽其力,货尽其用,实现大同。 考点:此题考察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理解力量。 点评:审题后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根底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把这些语句提取出来并在理解后得出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