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3篇).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084374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3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3篇)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一 一、颜色美。 诗人绽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迷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服? 二、构造美。 这首诗奇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构造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其次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说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呈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

2、相互交错;远、近、时、空彼此对比,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构造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气勃勃的景象,抒发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四周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奇而美丽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叉。颜色明媚,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

3、爽开阔的自然风光的画面,抒发了诗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人对祖国山河无比喜爱和愉悦的情感。 看了“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二 4月12日,本人参与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对这节课,虽然听课教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胜利,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沟通,不妥之处请指正: 这节课我在04年12月和05年4月分别在县试验小学和诸暨市试验小学执教过,那两堂课应当说“预设与生成”能够“精彩共舞”。为什么同样的细心预设,却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

4、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但是,我却怀疑:假如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胜利?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急,但并不可怕,而且布满着信念。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细心预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索,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拟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当能够理解。固然,同时我也熟悉到:教师应当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知给学生;学生

5、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细心预设,王教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胜利。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缘由,这里不再累述。其次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特别精彩。事后,他对我说在柯小等其他地方也上过,也上得很胜利。但就是这样一堂预设特别细心的课,在省阅读教学大赛选拔赛中,在新昌南明小学不慎遭受“滑铁卢”! 所以,我又对周教师的观点不赞同了。我们经常以课的成败论英雄,课上得胜利了,预设就是好的;

6、课不胜利了,预设就是不恰当、不合理的。假如这样,如何对待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细心预设,却遭受不一样的结果!莫非预设还不够细心吗?假如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其他地方就上得特别精彩?所以问题不仅仅出在预设上。 细心的预设能够精彩生成,但是,并不是全部细心的预设都能够精彩生成。有了细心预设,还需要教师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临场的调控;学生素养的凹凸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心情、状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全部这些,哪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原有的细心预设而导致没有精彩生成。 其次天的评课时,两位教师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即课堂中只是反映战士孤寂、苦痛的生活而没有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

7、志豪情。一位教师甚至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文化也是最光芒绚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埋怨朝廷、埋怨国家,好像不妥。我对他们的意见并不赞同。首先是对于这首古诗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即是“体验人间亲情,感受战斗的残酷无情,激发学生反对战斗,拥护和平的思想感情。”王之涣虽然是个特别“乐观的人”(评课的教师如是说),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意境开阔,风格昂扬的诗句。这首凉州词中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苍茫与雄浑,但我个人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与开阔,正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有力衬托,更加剧烈地衬托了“城孤”和“人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8、玉门关。”表达的更多是战士(或者说诗人)对战斗的埋怨,哪里有什么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首诗自然有一首诗的根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拟简单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根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参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后者自然有保家卫国,不战胜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但在王之涣的这首诗里,明显没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有的更多的是战士对战斗的厌恶和对家乡亲

9、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对战士的怜悯,也清楚流淌在字里行间!有教师说,战士保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莫非战士们对战斗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莫非不是当时诗人对战斗与战士生活与命运的真实写照吗?假如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当如此另类吗?一首诗莫非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莫非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莫非有诗人对战斗描写得“壮怀剧烈”就肯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斗的残酷与无情?莫非对学生的教育也肯定只能渗透保家卫

10、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斗的凄惨从而树立反对战斗,拥抱和平的情感? 本节课,正像我在设计特色中提到的:“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很多音乐和图片。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忙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前的谈话,我播放的是截取的渔舟唱晚,我把节奏快的地方删了;教学“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句时,观赏黄河奔流的图片,我播放的是比拟欢快的黄水谣;观看荒芜的玉门关,茫茫弋壁滩时,播放的是梅花三弄;诵读描写战斗残酷与无情的古诗时,配的是红豆曲;出示描写杨柳送别的古诗时,配的是阳关三叠;出示亲人思念战士的场景,放得是哀痛的曲子,而沟通妻子、老母和儿子对战士思念的环节,我配的是特别感

11、人的夜曲,最终完毕,点明“召唤和平”的内容时,我配得是萨克斯管回家。古代战斗的残酷,战士生活的苦痛,现在的学生明显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展渲染,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在两所实小上的时候,效果都是出来的,有些学生当堂就流泪了,特殊是在亲人思念战士这一环节,尤其明显。这说明,音乐与图片的衬托还是有效的。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他们显得很自信,也显得很轻松,明显音乐和图片所创设和情境对他们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迟疑,但最终还是保存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由于折杨柳所表现的

12、是离愁别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教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由于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苦痛和孤独。 固然,我自己就以为描写折柳赠别的古诗嫌得好像多余,应当还是去掉好,但是我觉得,折柳赠别还是需要。究竟对主题思想有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这节课的思索还要思索。不胜利的课或许更有讨论价值。 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阅读答案及译文通用三 文本分析: 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

13、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剧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真诚的爱国热忱。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斗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谈论严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简单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感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凉州词同样是一首边塞诗,是唐代的王翰。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等带有鲜亮边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后两句借将士的心声吐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和奔放的思想。本诗写的虽是艰难荒芜的边塞生活,但语言明快,表达了大唐盛世的气象。

14、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崇高境地;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挖苦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仅二十字,却巧用典故,可谓字字珠玑。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三首与战斗有关的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学习的一般技巧,如朗读、想象、背诵等,都需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课内生字的读写和熟悉,诗歌内容、情感的体会与赏析,也是课堂上的重点。同时,教师也可补充活动教学,如诵诗会或赛诗会等,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词

15、、催、醉”等10个生字。 2.通过看解释、查工具书、查阅诗歌写作背景等方法,精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和夏日绝句。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浓浓的爱国热忱。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读悟结合,体会诗歌气氛,激发学生建立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1.通过看解释、查工具书、查阅写作背景等方法,精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2.比拟三首古诗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 出塞 1.熟悉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解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

16、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斗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终生活的喜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怜悯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 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 1.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你们中不少人都听过,它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可以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它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爱国”。说到爱国,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说出爱国的诗歌)没错,爱国的表现有许多,这个单元我们就将去诵读一批

17、爱国诗歌,去熟悉一群爱国诗人,去感受一片爱国的热土。现在,就让我们步入诗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爱国之情。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欣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出示出塞课件。齐读诗歌,校准字音,理解诗题。 过渡:“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i”,指军事要地,即边关、边塞。“出塞”的意思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它是汉朝乐府诗旧题,内容多与征战有关。由此可见,出塞这首诗很可能写的是什么?(写边关的战斗见闻、感想) 学问补充:“乐府”在两汉时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展演唱及演奏等。后来变成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

18、习 1.指名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历史背景。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闻名边塞诗人。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概雄浑,风格昂扬。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历史背景 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富强时期。当时因西北边疆的征伐、保卫而产生的战斗层出不穷,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很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并描写了这一题材。出塞这首诗就是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沟通。课件出示阅读沟通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

19、解的词语,小组沟通。 3.检查沟通状况,重点识记、书写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订正字音,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出塞(si) 秦(qn)时 长征(zhn) 会认的字:未还(hun) 方法拓展:“还”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造句进展区分;“塞”的读音可联系之前所讲,再次进展稳固。留意读准前鼻音“秦”,翘舌音和后鼻音“征”。“塞、秦”可以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进展识记,“征”可以运用生字加减法进展记忆。 形近字例如: 塞(塞外)寒(严寒) 赛(竞赛)寨(山寨) 生字加一加: 彳+正=征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提示学生观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及笔顺。 (3)教师示范写生字,

20、学生进展书写练习,教师巡察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同学们朗读得特别流利,也特别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但是对于情感的把握,我觉得还不够精准。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沟通了解诗中涉及的历史学问。 明确:(1)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它们距唐朝有七八百年的时间。 (2)“飞将”指李广。李广是西汉闻名的军事将领,一生都在边关御敌,以

21、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汉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躲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可补充诗歌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例如: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在夜色中模糊可见,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边关的漠漠黄沙。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芜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悄悄地思考着,思念着 四、品读观赏,深入探究 1.教师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包含着诗人怎

22、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画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和“汉”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同时也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斗接连不断,始终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里“秦、汉、月、关”四字交叉使用,在修辞上属于“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方法拓展:“互文”即古代诗文中的相邻的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别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前句省略了“壮士百战死”,后句省略了“将军十年归”,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将士们经过很多次诞生入死的

23、战斗,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成功归来”。 (2)想象画面,串讲诗意。 过渡:这一句设定了本诗的大背景,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让我们走入那个安静的月夜,走近那些保卫在荒芜的关山的战士,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 2.教师引导学“万里长征人未还”。 (1)引导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人”是“征人”,他们在“万里”之外的边关戍守,为维护国家和平而悄悄奉献。“万里”虽是虚指,却突出了空间的宽阔,点明白边塞的遥远。“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斗给人带来的灾难,透露出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和

24、怜悯。 (2)出示战斗过后的画面和相关诗句,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预设:战斗在你眼里是怎样的?(凄惨、恐惧、可怕)假设你是征人,面对战斗,你心中会做何感想?(恨、渴望、愁、盼、苦、思念家人)你会生出怎样的愿望?(回家)假设你是征人的亲人,你会想些什么?(期盼征人平安归来) 3.小组沟通,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这两句讲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诗人的盼望,只要有汉朝李广这样的英雄在,匈奴就休想入侵我们的疆土,杀害我们的同胞。诗中透露出诗人期望战斗早日平静、憧憬美妙安静的生活的情感。) (2)诗人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以古讽今,正是由于现今

25、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诗人提李广,是盼望唐王朝能任用像李广那样勇敢善战的将领来抵挡侵扰,保障边关的和平与安静。) 4.把握情感,朗读回忆。 小结:这首诗跨越时空的界限,将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建边关所进展的战斗都概括起来,反映出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哀叹之情,表达了诗人盼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静边塞,使国家得以安静、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妙心愿。下面,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品尝诗人那真诚的爱国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存 1.共性朗读。 过渡:诗是没有谱曲的歌,通过反复诵读,我们能感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出塞这首诗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

26、,营造出时间消逝、物是人非、战斗照旧的苦痛画面,再采纳以古讽今的手法,含蓄、肤浅地抒发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现在,假设你就是诗人王昌龄,你会用怎样的朗读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试着比比吧! 2.学生配乐朗读竞赛。(学生朗读展现、评价,最终全班齐读收尾) 3.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诗歌。 4.课堂回忆,总结方法。 小结:今日我们主要学习了出塞这首古诗,熟悉了一位诗人。大家用构词法理解了诗题,在美丽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解释理解了诗歌大意,并在相互沟通中体会了诗歌意境,感悟了诗人的情感。下一节课上,我们将用类似的方法,一起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这两首诗。 5.延长拓展,作业

27、设计。(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 (1)画:画一幅边关月夜戍守图,表现征人的思乡之情。 (2)写:默写古诗出塞,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3)找:另找一些描写战斗的古诗,试着理解、体会的情感。 (4)学:搜集王昌龄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传达出的情感。 凉州词/夏日绝句 1.熟悉本课“琵、琶、杰、项”4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3.结合解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通过文本的分析、比拟、观赏,培育学生比照阅读的意识。 一、

28、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出塞,齐背。 导语: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谁能精确流利地把它背出来呢?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大家背诵得非常流利。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你们还记得吗?(认生字、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凉州词和夏日绝句这两首诗。我们先来看看凉州词。 二、学习古诗,把握方法 1.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唐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收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汉化版,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

29、很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其中最出名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古代所指的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 (2)介绍诗人。 王翰(687726)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边塞诗人。其诗以边塞诗见长,诗风壮美酣畅,全唐诗录存十四首。他擅长描写边塞生活,这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2.初读古诗,疏通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2)教师检查朗读状况,教学生字。 催可组词“督促、催生”。这是一个形声字,“崔”是声旁,可借此记忆生字读音;意思是“使赶快行动”或“使

30、事物的产生、进展变化加快”,可以用动作来提醒词义,也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忙理解词义。 醉“酉”表示“酒”,“卒”表示“极点、极端”,二者合起来就是“酒喝到极端”的意思,这也是“酒”字的本义。从本义中又引申出“沉迷、用酒泡制食品”的意思。可以组词“沉醉、醉虾”等。可以用生字加减法的方法帮忙记忆,也可以拓展“碎、粹、悴”等形近字。 琵琶一种弹拨乐器。音同“枇杷”,可用同音词区分的方法帮忙识记读音。 易错字音:“词”“催”“醉”均为平舌音;“琵”“琶”声母均为“p”。 易错字形:“催”右下有四横,不要少写;“醉”左边的“酉”不要漏写里面的短横。 (3)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仿照朗读,读出停顿、节奏、

31、韵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图文结合,诵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沟通: 结合课文解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小组内争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登记来。 小组内沟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观看图片,理解诗句。 a.对比配图细细品尝,诗中描写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人们的心情可能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边塞诗的数量许多,名篇也不少,为什么本诗能在众多的边塞诗中脱颖而出,被大家推崇呢?让我们一起品尝王翰眼中的边关情、边关景,一同解开这个怀疑吧! b.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

32、。 绽开想象,描述诗句的画面。(醉人的葡萄酒盛放在精巧的夜光酒杯中,在营火的照射下闪耀着晶莹的光,香甜的酒味充满在整个军营中) 诗人为何要选择“葡萄酒”和“夜光杯”进展描述?(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就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选择这两个带有极强的边塞颜色的意象,恰当地点明白“边关”这个特别的地点)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联想到什么?(将士们碰杯、欢乐、劝酒,大家都非常开怀)这时的气氛是怎样的?(欢快、喧闹) 小结:“葡萄美酒夜光杯”,盛大的酒宴上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富的食物,许多将士在举杯庆祝,

33、真是豪华的盛宴啊!这样喧闹的场面该多欢快呀!来,齐读这句诗,读出这样的心情来。 c.理解“欲饮琵琶立刻催”。 战士们刚要举杯豪饮,却听到了什么?(琵琶声) 播放琵琶乐曲片段,战士们听到的琵琶声可能会是什么调子呢?(激扬的、急促的、欢快的) “立刻催”的“催”字应当怎么理解?它是在催什么呢?(有说是督促将士们赶快奔赴战场边关战事频繁、紧急;有说是督促将士们多饮几杯,一醉方休西域有骑在立刻弹奏琵琶以助兴的习俗。从全诗风格来看,后者更为贴切) 小结:在激越的琵琶声中,将士们的兴致更加飞扬了。美酒美食源源不断地送上来,大家一杯一杯又一杯地饮酒,谈笑声、劝酒声交错成一片,甚至还有人开怀放歌,宴会的气氛推

34、向了高潮。这么欢畅的场面,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吧! d.教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句可能是在什么场景下说出的?(一阵痛饮过后,或许有人想放下杯子,这时便有人用这两句话来劝酒;有人看到大家都醉倒在地,觉得好笑,便有醉酒的将士用这两句话来回应) 从“醉卧沙场”这四个字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既有将士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包含着他们视死如归的士气) 为什么诗人认为不应笑话“醉卧沙场”的将士们?(由于“古来征战几人回”) “几人回”这三个字说明白什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战斗是残酷的,自古边关烽火难息,很多将士血洒疆场,多么凄惨。然而,尽管有那么多将士战死边关,仍旧有很多的热血男

35、儿奔赴戍边,他们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在沙场上拼死反抗,寸土不让,视死如归,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 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刚要开怀畅饮,突然琵琶声从立刻传来。醉就醉吧,醉倒在战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你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在外征战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质疑思索:对于诗歌后两句,有人认为是“作旷达语,倍觉哀思”,说它表达了消沉、悲凉、感伤的情感;有人认为它呈现的是狂热、感动、憧憬的心情。你觉得哪种解读更精确? 明确:学生自由争论,主要引导其品读诗歌传达的情感。 小结: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胸怀壮志,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诗人王翰作为运

36、送粮草的官员曾亲赴边关,被战士们勇敢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被战斗的残酷所震撼,于是诉诸笔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绝唱。让我们用大方豪迈的语气,再次读出战士们的宏大吧! (3)课堂延长,文化积存。 过渡:边塞诗中往往截取极具当地特色的事物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比方本诗就运用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来渲染热闹的宴饮气氛。请大家课下多读一读边塞诗,找一找诗中描写了哪些特定的事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朗读悟情,背诵积存。 (1)诗歌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尝试背诵,并沟通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学生背诵。留意背诵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感。 三、运

37、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引入夏日绝句,引导学生熟悉诗人。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唐朝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身为热血男儿,怀抱爱国之情,都曾奔赴战场,亲历了战斗。今日,我们将再学习一首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诗,看身为女子的她又是如何表达对国家的喜爱之情的。 2.解诗题,明背景。 (1)“夏日绝句”是什么意思?(“夏日”点明写诗的时间,“绝句”点明诗歌的体裁,连起来就是“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2)谁知道这位女诗人的相关状况?(出示课件或点名学生介绍) 明确: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她年少时便颇有诗名。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对金石书

38、画很有讨论。夫妇间赏玩书画,吟诗填词,生活美满。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她与丈夫避兵江南,仓皇中丧失了珍藏的书画,赵明诚也在途中病死,从今,她只身漂泊于杭州、绍兴、金华、温州等地,在愁苦中度过晚年。她的文学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美丽,主要抒写少女、少妇的闺情和对自然景物的宠爱。后期作品情调消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大方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 (3)诗人是在什么状况下写下这首诗的?(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

39、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初读诗歌,夯实根底。 (1)出示古诗课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状况,教师适时正音,教学生字。 预设:“杰”可用同音字“节、洁”帮忙记忆,也可引入学生名字加以记忆;“项”是后鼻音,可用组词法帮忙记忆,如有学生姓名相关,也可加以提示。 “杰”为上下构造,四点底布局要合理;“亦”为独体字,整体居中,笔画伸展;“鬼”为独体字,中间的竖撇不要断成两笔;“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不要少写点或横;“项”左“工”右“页”,用生字加减法加以记忆。 (3)

40、指名学生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4.出示自学要求。 阅读与沟通: 自读古诗,结合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 联系课文插图和项羽的生平,思索为什么诗人会提到项羽。 小组沟通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自学状况,引导赏析古诗。 (1)一边读前两句,一边思索:“人杰”是什么意思?“鬼雄”又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人杰”和“鬼雄”可以用组词法来引导学生解释,前者指人中豪杰,后者指鬼中英雄(即壮烈死去的人)。这两句是李清照的生命观,即做人应当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过渡:李清照生活在动乱

41、的年月,她目睹宋朝统治者仓皇渡江南逃,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敌手,想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人应当怎样生?怎样死?并于本诗中做出了明确的答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力透胸臆、直指脊骨的两句诗,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势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种感受,来源于诗人奇妙的写作技巧。 (2)从修辞手法入手,体会这两句诗在表达上的精妙。 明确:“生”与“死”,“人杰”与“鬼雄”,这两组鲜亮的比照构成了诗歌中的对偶句式,让读者受到深深的震撼的同时,也体会到诗句的工整,富有音乐感。 方法拓展: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造一样、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一样的修辞手法。它看

42、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动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在古诗中特别常见。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等诗句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指名学生读,用凝重、庄重的语气读出诗中崇高的境地和非凡的气概。最终学生齐读。 (4)读后两句诗,你们知道项羽吗?能说说有关他的故事吗?为什么他选择在乌江边自刎? 明确:项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农夫起义军的首领,自称西楚霸王。他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既具备乱世枭雄的霸道和任性,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又带着末世后主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关于他的故事有“破釜沉舟”“霸王别姬”等。“江东”是项羽起兵的依据地,在被敌军追逐到乌江

43、时,他本可以渡过乌江借此逃命,但他认为当年和自己一起渡江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单独苟且偷生,于是自刎于乌江边。 (5)诗人为什么“思项羽”? 明确: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百姓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而宋朝统治者却龟居南隅,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李清照“思项羽”,是思念他“不愿过江东”的败而不屈的气概,由于这与南宋王朝的渡江南迁形成了鲜亮的对比。诗人正是借“思项羽”来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寄寓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择。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

44、了生的盼望,“不愿”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行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这壮举怎能不让李清照盛情讴歌? (6)指名学生读,要正气凛然,读出诗人对项羽的盛赞之情。全班学生齐读。 6.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过渡: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词人,写的诗词多含蓄、委婉,这首诗却风格大异,显得极为豪放,在她的作品中很是少见。这振聋发聩的高亢一呼,时刻警醒着人们。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 (1)指名学生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情感美。 四、比照阅读,整体回忆 1.分析比拟,群文阅读。 过渡:同学们,学完这三首古诗并不代表着学习任务就此完毕。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更高层次的诗歌鉴赏水平训练比拟阅读。 (1)齐读三首古诗。(出示课件:三首古诗) (2)填写表格,比拟异同。(出示课件:表格) a.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b.比照一下三首古诗,你发觉了什么?有哪些一样和不同之处? 诗名 朝代 诗歌类别 写作特点 诗人的情感 出塞 王昌龄 唐 边塞诗 借古讽今 对战斗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国家的关注 凉州词 王翰 唐 边塞诗 借景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