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一章ppt课件.pptx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9082027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一章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一章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一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一章ppt课件.ppt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一章 电子课件第一章礼乐文明与先秦文论第一节礼乐文明的形成 礼乐文明的核心是对人性教化的升华 礼乐文明是综合型的文明体系 礼乐文明与宗法制度 礼乐文明与人格道德教育礼乐文明的核心是对人性教化的升华 先秦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端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在先秦时代的礼乐文明中集中地显现出来。“礼”侧重制度的层面,“乐”侧重人情的教化,礼乐一体,构成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围绕着社会人生而展开。礼乐文明的争议成为先秦文论的中心并非偶然,它体现出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以人生、人性作为逻辑出发点的特征。中国古代文论赖以生成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

2、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礼乐文明是孕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母体。礼乐文明是综合型的文明体系 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农业生存形态下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汇集了道德人性、风俗礼仪、宗教意识、典章制度、政治思想等诸多因素。这种综合型的文明体系,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它是主体所造就的文明体系,同时,一旦形成,又会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礼乐文明与宗法制度 在中国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迈进过程中,血缘因素成为一以贯之的纽带。它非但没有如西方古希腊那样,被城邦文明所取代,反而是在新的社会生活体系中获得衍生与发展。后来在夏商周时代日益完备的血缘宗法观念和制度,在父系氏族社

3、会后期就产生了。到了继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之后兴起的殷商社会,宗法组织与道德体系更趋成熟。商朝在其六百多年的统治时期,经济与文化都很发达,统治者所依赖的,正是这种脱胎于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与观念体系。周代统治者在继承商代宗法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度。把宗族上大宗小宗的关系紧密地组成一个金字塔似的等级结构。维系这个结构的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包括父权和兄权两个方面。具体说来,“礼”是通过一系列典章仪式将建立在血缘亲疏基础之上的身份等级确定下来,以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秩序,“乐”则是缘饰这种礼仪的器具,是从人的内心的净化与洗礼来确立对礼的服从,所以后来的儒家素有“乐合同,礼别异

4、”的说法。礼乐文明与人格道德教育 与外在的礼仪和法律相比,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更加强调的是本体意义上的乐,因为“乐以治性”是外在礼仪的依据,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就只能是一种徒劳无益的点缀。中国古代的人生教育,从很早就开始置于这种礼乐文化覆盖之下。这种情况后来直接为周代统治者实行的“六艺之教”所继承。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交,正是所谓“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对于周礼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孔子并没有简单地要恢复周礼,而是要恢复周礼中经过周公等人继承与改造过的原始社会中的人道精神与德教学说。这种德教具体来说,便是以孝悌为轴心的血缘亲情观念。自孔子开始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就与礼乐文明在精神实质上有了相通

5、的地方。这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精神上的承续,也是先秦开始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传统。它的特点是将人性教化与社会文明相结合,突出了人格与道德的意义,从大的文化背景去看待文学活动,探讨文学理论的人文精神问题,而相对轻视文学理论作为认识工具与技巧范畴的功能。这一思路是中国古代文论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观念。第二节礼乐文明与文学观念 礼乐文明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诗乐舞的分离与文学观念的进化“文”的观念解析 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精神礼乐文明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活动与诗学思想,是在礼乐活动中形成的。礼乐文明在先秦时代被视为天地之道的表现,是人类效法自然而营造的文明体系,而荀子对“礼”的内涵与外延作了发挥

6、,礼是社会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谐的体现,而“乐”则是“礼”的内在调节。荀子将礼乐之和视为天地之和的显现,这一观念也是先秦开始到后来历代儒家的一种共识,透露出中华民族从天人合一去认同礼乐与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念。而作为与礼相配合的乐之中包含着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内容。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精,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从这些文献中记录的情况来看,上古时代的诗乐舞最早总属于乐的范畴,是依从于礼的各种适应范围去展开活动的。诗乐舞的分离与文学观念的进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文学活动的增强和文

7、学观念的进化,人们开始将诗歌与音乐、舞蹈分离出来,注重其中思想意义的开掘与发挥,在墨子公孟中就提出:“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一开始就与以礼乐为代表的文化体系相联系,这固然造成了文学观念范围的相对广泛,同时也使文学活动有了深厚的人文蕴涵。对此应当辩证地加以分析。“文”的观念解析 再从中国人最早与文学相关的“文”的观念来分析,也可以清楚地展示出这一点。在古汉语中,“文”与“纹”相通,用来指各种纹饰,说文曰:“文,错画也。象交文。”这是为许多论著所称引的经典解释。其一,它首先是从整个自然界的含义去说的。其二,它又泛指一切有文饰的器物。其三,这一观念进而引申到人类行

8、为的文明有礼仪。古时的“文”是一个从自然界现象推广到社会和精神文化领域各个方面的概念,由此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文学批评的领域。具体到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先秦时的“文”首先是一个立身行事的概念。北宋司马光答孔司户文仲书中提出:“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非今之所谓文也。”司马光从历史学的角度说明了古时之“文”是从人文的大范围中去看待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现象,与他所处的北宋有所不同。孔子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在于既将文学观念的独立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又传承了礼乐文明中的大文化精神,注重从人的礼乐修养中去认识文学活动。这从他的兴观群怨说中可以得到证明。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精神

9、从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精神来说,它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它是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胸怀中生发出来的。在周易贲卦彖传中就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将文艺视为天人之间的津梁,审美与文艺创造渗透着天人相和的体验而非静观的认识。【思考题】(1)影响礼乐文明形成的有哪些因素?(2)如何理解礼乐文明与先秦文学批评的关系?【参考书目】张少康、卢永璘编选.先秦两汉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三联书店,2002 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袁济喜.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