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pptx(20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三单元古诗词曲阅读第九讲鉴赏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011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词曲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该考点能力层级为D。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鉴赏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赏析表达技巧包括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等等。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始于1994年,一直到2001年,均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从2002年开始,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赋分一般为7分。1(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直饶
3、: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解答这道题要先从词的本义入手,弄清楚“隔”的对象,即什么“隔”住了什么,然后展开想象,由实到虚,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隔”字表面上是写茫茫江水、迷蒙江树阻隔了抒情主人公极目远眺的视线,实际上却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因思念远方亲人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境。答案:(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思想内容能力;能力层级D。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
4、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答案: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到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或: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20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
5、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解析: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
6、叹为观止。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3(20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名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解析:
7、要结合背景理解诗歌内容进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2)这两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
8、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4(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解析: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
9、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5(20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
10、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
11、心情。答案:(1)第一问:“想当年”,“到而今”。第二问: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第(1)小题立足于写景述怀的层面,考查考生把握作品内容、体味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步骤是先归纳诗句所表述的内容,然后指
12、出其中所蕴涵的情感。这里要抓住颔联关键词“吴宫”“晋代”,明白这是以两个朝代代整个六朝,“花草埋幽径”“成古丘”表明六朝已灭,已成古迹,这是怀“古”;颈联从“山”“青天”“水”“白鹭洲”这几个意象可知,这是写金陵自然景色的,这是伤“今”。诗人通过古今对比的手法,表达出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第(2)小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达技巧及作者情感的鉴赏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对照这几种手法,结合作者的经历以及诗歌所写内容,很容易就能推知“总为浮云能蔽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浮云”喻指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遮蔽了诗人望长安的视线,见不到“长安
13、”,也就不能被统治者重用,其“愁”毕现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多面性,即既有忧自己的情愫,更有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这才是深刻理解了一位伟大诗人的内心情感,答题时如果仅看到诗人伤己这一面,显然是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
14、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窗前木芙蓉范成大暗示我们要找两首诗的共同点,还必须注意“自然属性”这几个字。显然,两首诗均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答成“都描述了木芙蓉冒着寒冷开放的自然属性”“不畏寒”“在寒风中开放”算对,答成“在霜雪之交的季节开花”“在霜雪之中开放”也算对。而答成“坚忍不拔”等显然不对,这不是“自然属性”。都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答“比拟”或“对比”也算对。但答成“前者是拟人,后者是对比”等没有体现题目中的“两者”的答案均不给分,其他答“比喻”“象征”等都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
15、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第(1)题时,应注意题目中的两个“都”字。因为“都”二字,答案必须涉及两首诗并且扣住“形象”来回答才能得满分。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显得傲然独立,答案中的关键词是“傲然独立”“挑战困难”“充满自信”;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显得孤寂坚忍,答案中的关键词是“历经辛苦孤独”“坦然面对生活”“坚忍、淡定、安闲”。答案:(1)耐寒拟人(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解答第(2)题时应注意“不同”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
16、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解析:题(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题(2)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层级均为D级。首先,我们看看诗歌所选材料。2007年高考广东卷古代诗歌鉴赏题选用了宋代诗人林景熙的溪亭,本诗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全诗写的是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
17、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第(1)问要求回答“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考查的是有关诗歌意象方面的知识。要准确解答此题,首先要初步读懂诗歌大意,还要掌握有关意象的知识,明白什么是意象,诗中哪些内容属于意象的范畴,再根据题目要求逐一审察,力求答案完整。例如,细读原句,我们发现“穿”与“数”之前皆有一个表明情感的形容词“独”和“闲”,虽不是直接修饰,但深受其辐射。由此可推断出“穿”和“数”的答案是诗人“孤独徘徊”和“苦闷无聊”的情感,而情感是离不开意境的,所以答题的思路则可确定为先描述意境,再探析字词中的情感。第(2
18、)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答题时不能把题目给出的字词孤立起来理解,一定要回归原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答案:(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
19、“晚”“望”两个方面回答。(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鉴赏,能力层级均为E级。试题选用了清代广东才子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一诗作为鉴赏材料。本诗的大意是:在暮色中,诗人与黄香石等友人驻足越秀山上极目远眺,但见横流在山外的珠江,烟波浩渺,珠水蜿蜒,片片白帆悠然归航。忽见一老鹤横空南飞,倏然远逝,仿佛听见暮山烟水间钟声此起彼伏、悠扬不绝,噢,是那老鹤把(粤秀峰镇海楼的)钟声带到了远处的海幢寺吧!全诗江山一体、天人合一、暮色如画、意境空灵,正是作者“以超妙胜”的自然诗风的形象诠释。第(1)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命题者已经明
20、确要求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一个是从时间“晚”这个角度来说的,一个从“望”这个动作的结果即所见的景物这一方面来说的。所以,解答本题应先将诗中所有的意象都提取出来,逐个辨析后再分类归入“晚”和“望”两个方面。第(2)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带”原是人的有意识的动作,而此处主动承担“带”的任务的是老鹤,可知“带”字把“老鹤”拟人化了;而“钟声”本属无形,无法可“带”,但终于当成有形之物被老鹤“带”去了,可知“带”字又把“钟声”拟物化了。然后分析“带”字是如何联结前后意象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老鹤南飞与海幢钟声本来互不相干,但“带”字却使两者有了前因后果的紧密联系,更因有了这种联系而使整个
21、意境浑然一体。接着分析“带”字前后意象的特点及该字对营造意境所起的作用:老鹤南飞是动态、是视觉、是实写,海幢钟声是静态(以动衬静)、是听觉、是虚写,而“带”字则能将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实写与虚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意境动静相融、视听相合、虚实相生,使意境空而不寂灵而不乱。最后分析“带”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字使作者的视野和听域都得到了由近及远、由实及虚的延展,表现了作者沉浸在这一片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充满禅宗意味的天地时超凡脱俗的隐逸心境。(2)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
22、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答案:(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字直接表达出作者对鹰的赞美之情。作者借咏鹰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分明可以见出作者在郁闷中迸发
23、出的愤慨之情,读来字字铿锵有力。(1)的题干中明确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并且要求作简要分析,试题指向明确。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作者刻意描写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显然是借用这些来衬托鹰的形象。答题时不仅要明确答出“衬托”这一术语,而且要能“作简要分析”。解析:(1)重点考查了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词的题目为“咏鹰”,一个“咏”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
24、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材料侧重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篇幅一般较短。选材一般避开家喻户晓以及艰涩冷僻的作品。尽管每年各地的古代诗歌鉴赏考查在内容的选材上、知识点的考核上、设题的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出其命题的共同之处和命题的发展趋势。1.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前后延展,古风、小令、元散曲等也有所涉及。2.选材经典、规范,一般避开家喻户晓以及艰涩冷僻的作品,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又体现了诗歌鉴赏题的选材的可鉴赏性,又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考虑到了试卷的长度,“短、浅、易”成为选材的基本要求。3.考查作品以名家为主,也涉及无名之人的名作
25、。名家作品经典、规范,自然成为选材焦点,但非名家的名作也有新鲜感,成为有益的补充。4.考核内容以言情言志(主题)为主,关注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考核以“炼字”“炼句”为主,而且往往与景物描写的手法合在一起考核,也偶尔涉及到句式考核;表达技巧以“情与景”关系的考核为核心,其他如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表达技巧也是考试的重点。广东自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均选用诗作为考试材料,考查的重点均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一、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26、,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其中,诗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主要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不过这些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1.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
27、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2.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
28、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3.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古代诗歌常常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其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已不是单纯的客观的物象,而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即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常常
29、巧妙地运用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可以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以下就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柳。“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有相留之意。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例如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等都通过月亮这一意象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深切思念。菊花。菊花为傲霜之花,具有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屈原以及陶渊明等人都用它来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菊花常常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花。梅花不畏严
30、寒,纯净洁白,香色俱佳,诗人们常常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诗人们常常用松柏象征坚贞不屈以及高洁的品质。莲。“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用莲借以表达爱情。梧桐。梧桐在古代诗歌中往往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鸟。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所以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不少诗人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常常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寒蝉。
31、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例如柳永在雨霖铃中用“寒蝉凄切”表现离愁别绪。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在古代诗歌鉴赏的备考中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无疑很有帮助的。4.比喻性形象描写。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之中,隐含了诗词的实际内容,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意象,这就要求读者能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5.有关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一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
32、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2002年高考就考到了下文所说的“折柳”。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
33、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6.意境。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象描写的和谐统一,是从这一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味隽永的
34、意象。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赏者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诗词中,意境一般表现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的艺术氛围,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营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此外还应注意诗歌中语言的韵律格式、语体色彩以及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1.古代诗歌语言的常见特点简洁
35、生动;准确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色彩丰富;词藻优美;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平字见奇。此外,古代诗歌还常常通过巧用谐音、使用叠字以及对诗歌中词语词性或次序的改变从而达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目的。知识必备2.古代诗歌其他有关语言特色术语选释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词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
36、、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考查的重要内容,它与对古代诗歌形象、语言等的考查结合在一起,而且设题角度灵活,设题形式多样,对于备战高考的同学们来说,应该熟
37、练掌握这一知识。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相关内容在后面结合常见的表现手法再作说明。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主旨
38、,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伏笔是在作品的前面暗中安排一些内容,以便为后面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从而使前后呼应,结构完整而巧妙。照应指作品中下文与上文的前后照顾和呼应,使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以景结情诗歌在
39、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铺垫指在人物出场、事件发生、高潮到来、中心点明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情节等方面进行刻画,以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3.修辞手法需要重点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比喻用不同类但有相似点的另一种事物来说明或描绘该事物的特点,达到形象生动地说明的效果。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
40、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借古伤今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
41、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故事;运用历史故事。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
42、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4.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
43、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其中有些内容和前面所说的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方法其实是有联系的,并不能绝对分开。下面对这些内容择要说明。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以乐景写哀:诗歌中只要有景语
44、,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即以乐景写哀。也有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
45、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
46、有震撼人的力量。虚实结合: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二是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三是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
47、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动静结合: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白描:原指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不施色彩。在诗歌的创作中
48、,指的是不精雕细刻或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鉴赏诗歌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一、怎样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诗人常常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所以,深入分析诗歌中的物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抓物象本身固有的特点。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怎样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诗歌可以借助客观事物
49、形象(如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往往是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由景物的物象去探知诗人的情感。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旨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3.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
50、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深入分析“意境”便于我们探知作者的思想感情。4.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三、怎样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