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九篇.docx

上传人:柒****a 文档编号:9077764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九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九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九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九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

2、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思考:打比方初步渗透了这样一种观念:描述或者比较面积的大小如果有一个标准作参照,就可以把面积量化。这里打比方所借助的中介正是面积单位的雏形。这种比方也常见于报刊,常闻于言谈,也就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情感。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

3、来打比方呢?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来铺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这种物品那么大?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师:(电脑出示用四种物品铺桌面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铺物品的过程,(指铺满纸杯的图)纸杯那么多,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10=40,所以一共有40个。师:

4、说得真好!(指四种铺法的图)我们用这些物品铺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说明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但是,看了这四种铺法和得到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生:这些数都不同。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思考:在课桌面上铺物品,其实质是让学生自选单位计量面积,选择的单位不同,计量结果就不同,学生因此产生统一

5、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种物品让学生选用,增强了不同单位,不同结果的对比度,学生统一单位的愿望也更强烈,也能突出作为单位的本质特征:同一种单位的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指导学生数纸杯个数的过程,蕴伏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长度单位的引入过程,为引入面积单位寻找了另一个固着点。2认识平方厘米。(1)学。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模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取出同样的一个模型。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生:正方形。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生:边长是1厘米。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

6、米。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2)记。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3)找。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生2:

7、我的是中指。(4)拼。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5)估和量。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

8、米?生1:8平方厘米。生2:20平方厘米。师:你是怎样估计的?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生:(齐)12平方厘米!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生:先数

9、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8=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思考: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以丰富的学习方式、流畅的活动过程、细腻的指导帮助,引导学生经历建立1平方厘米概念的过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还注意充分挖掘这些环节的内涵,比如,看一个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与引入面积单位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需求相呼应;再如,数电话卡面积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习惯。3认识1平方米。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生1:太小了!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师

10、:还真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这个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生:平方米。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生1:因为

11、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生:(齐)1、2、313人。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生:(齐)2平方米。思考:用平方厘米量黑板的面积,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较大面积单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义和符号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释或书写,是刚才认识平方厘米时积累的经验的即时运用。让学生自选物品铺满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动的拓展,也是先前课桌面上铺物品活动的

12、延伸。最后又回到黑板的面积,整个认识过程浑然一体。4认识平方分米。师:你们还想学习什么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学一个平方分米,好吗?你认为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样用符号表示?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

13、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生1:平方厘米。生2:平方分米。师:你同意谁的意见?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生:平方厘米。生:平方米。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师:谁来回答?生1:平方厘米。生2:厘米。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师:你看题真仔细!我们认识新朋友面积单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长度单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贴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厘米

14、贴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贴在一起的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想法?生:它们相差很大。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思考:把第一小题放在最后反馈,既不干扰练习重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把面积单位逐个再回忆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宽认知结构。三个面积单位的对比,形象鲜明,为后面学习进率埋下伏笔。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学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3、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增进小组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

15、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预习要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和和回忆:什么是通分?通分时,用谁做公分母?2、计算下面各题通过练习,谁来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结(1)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通分时,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计算最简便。(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二、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例题,引导观察根据这一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小红比小明多用

16、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3、探索算法(1)估一估(2)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方法(3)交流算法提问:为什么要将异分母变成同分母?(4)课件演示计算过程,理解算理4、即时练习3/4+5/89/10-1/65、归纳算法提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课件出示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三、巩固练习请学生先计算再说一说淘气和笑笑的算法有什么不同?2、数学小医生3、算一算2/3+1/83/4-1/6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四、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要注意些什么?板书设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

17、约成最简分数。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先通分,再加减)。2、在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3、应该注意的事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小学数学教案篇3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

18、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教学新课1、教学例1。(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3)汇报方法。如

19、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例2。(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2)解决问题。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

20、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3)归纳。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3、完成练一练。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

21、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完成第2题。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三、课堂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六第38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

22、略解决问题。二、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

23、。说说是怎样想的?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三、课堂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9、10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二、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六

24、第9题。2、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3、完成思考题。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三、课堂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小学数学教

25、案篇4教学目标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

26、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础。(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

27、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评析: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

28、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B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儿说B在右边。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评析: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摆一

29、摆。(想想做做第2题)(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几人交流。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2说一说。(1)想想做做第3题。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

30、左、右的邻居各是谁。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么吗?(评析: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评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1想一想。(可能有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请小朋友把

31、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难点。2动脑筋。(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演体验。)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地走。评析

32、: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认识左、右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

33、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学习品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活动,创设购买玩具的情景组织学生开展猜测、推理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书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无论是

34、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小学数学教案篇5设计说明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

35、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36、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37、。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

38、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目标1。通过

39、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

40、: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请各组讨论讨论。(小组汇报)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二、操作探索

41、(一)直观感知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二)动手操作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师: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折、画、剪。小学数学教案篇7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用语言准确表达;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

42、展为主”的思想,我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在我设计的具体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上下空间位置关系。引入课题通过摸一摸自己身体的上下器官,让学生充分体会自身的上下,以便揭示课题。新授课我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动物们为大树爷爷过生日,让学生说出:从上到下的顺序。以培养学生的.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当学生说到谁在上面,谁在下面时,我给与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紧接着通过抓住孩子

43、的个性,也在掌握上下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帮小动物找家这一活动,特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学习劲正浓时,让孩子愿意且乐于动手摆的环节,“我说你摆”这一环节。能勾起孩子的思维,也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以便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随之以游戏的形式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我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我说“下”,学生在上面拍。这一环扣一环的情节,让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感性信息,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由于以上环节扣得比较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了不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的对上下有所掌握,让学生欣赏南京长江大桥,先让小组之间互相说说大桥上下物体的位置关系,以便学生更好地

44、对上下的掌握。以上几个环节我认为条理比较清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有声有色的教学中,抓住学生平时爱画画的特点,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拿出笔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的环节。这幅画且能表示上下位置关系,然后拿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说说自己的构思。整节课接近尾声时,给孩子布置作业:下课后观察我们的教室,看看教室里哪些东西也可以用上下位置关系表示。这一环节更好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我认为还比较成功,但是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以创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小学数学教案篇8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8及练习二

45、第1、2、4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关的标志。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填一填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二、认识千米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题图1爸爸妈妈开车带小明和小叶出去旅游。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2、分析信息的含义,找出图中的一个新单位千米叶镇21千米就是指离叶镇还有21千米,灵山23千米指

46、离灵山还有23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3、小结:千米(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4、你们以前在生活中看到过千米(或公里)吗?与大家说一说。比如出租车打表、车站的里程表等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小明和小叶来到了叶镇。在体育场,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出示P7例3主题图2)2、你们知道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1千米(公里)=1000米4、活动找千米(1)千米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长度单位,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小汽车1小时行驶80千米、马拉松比赛的长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千米吗?(2)4人小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组长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对学生找出的千米给出评价,从合理性方面考虑。四、感受1千米1、量一量小组合作测出100米的长度,并在50米处做上一个记号。2、走一走100米和50米。a、睁开眼睛看,走一走b、在头脑里记下100米的长度,闭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时候会走到100米3、估一估a、闭上眼睛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b、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开始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c、对结果进行测评五、练习巩固1、练习二第1题这是一道巩固长度观念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再校对。2、练习二第2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3、练习二第4题根据不同的距离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