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六篇.docx

上传人:柒****a 文档编号:9076791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六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六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

2、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二、初步探索1教学例3(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2)课件出示例3.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说: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

3、个;上面2个,下面4个。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2)运用规律。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3)实践应用。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

4、(2)题可以画成:2教学例4(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

5、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学生: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2)运用规律。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

6、,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3)实践应用。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三、巩固拓展四、课堂小结1总结、回顾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3拓展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

7、+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请看:(课件出示)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案篇2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

8、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1、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

9、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

10、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

11、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

12、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13、“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2、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

14、些的规律。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

15、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

16、”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

17、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内容:课本第64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2.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3.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1.分类:媒体演示2.初步认识:顶点、棱、面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棱,手指画一画面,手掌摸一摸(二)比较中引入1.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出示表格,填一填2.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1.导入:长方体和

18、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2.探究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3)验证:动手操作(4)交流口答要求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这些小棒是()。我先搭(),再搭()。(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3.提高(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2)出示:1个小正方体猜想:至

19、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小组合作搭一搭。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三、练习提高1.填空(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2.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3.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4.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小学数学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一)

20、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二)过程与方法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2)

21、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为后面将求积的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进行对比做好准备,也利于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1)出示例6题目信息。(

22、PPT课件演示。)(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

23、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

24、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设计意图】复习已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不同点

25、: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三)巩固应用,内化方法1.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

26、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2.提高练习。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3.解决问题。(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

27、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意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注重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内化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了适时点拨和指导,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四)课堂

28、小结,畅谈收获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1.课堂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2.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5题。小学数学教案篇5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优点。基于以上的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1利用知识的迁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统计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利用知识的迁移,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新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

29、放性思维。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过程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优点,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它和本节课的学习有关哟!出示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学生自主猜谜。(如果没有学生猜出,师公布答

30、案:鞋)师:淘气和同学们想开一家小小鞋店,应该怎样进货呢?我们一起来帮一帮他们吧!(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确定调查的内容。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忙进货。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进货”需要调查哪些内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倾听)个体汇报:预设生1:应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鞋。生2:应主要考虑鞋号的问题,应调查一下同学们都穿多大号码的鞋。生3:我也认为应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2以本班学生为例,对学生们的鞋号进行调查。(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2)指名汇报。(3)选两名鞋店成员,一名调查女生鞋号,另一名调查男生鞋号。(4)用表格记录调查结果。(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

31、。师: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生1:男生鞋最大号码是38号,最小号码是33号;女生鞋最大号码是37号,最小号码是32号。生2:穿34号鞋和35号鞋的人比较多。生3: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8人。小结: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鞋、35号鞋的同学居多。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乘

32、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