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七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七篇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教具:投影仪。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
2、情境二、引入课题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师:要解决问题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师:胜一场呢?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师:问题如何解决?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
3、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拓展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
4、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三、巩固练习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海拔高度(单位:m)100400平均气温(单位:)2221.
5、52120.520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四、课堂小结: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五、布置作业:课本108页8、9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
6、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精选篇2)教学目标掌握b24ac0,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反之也成立;b24ac=0,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反之也成立;b24ac0、b24ac=0、b24ac0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一元二次方程有两
7、个相等的实数;b24a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2)b24ac=1212=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3)b24ac=441=0(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等于一个具体数,所以一元一次方程的x1=x1=,即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0,所以x1=x2=,即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即x1=,x2=。(2)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即x1=x2=。(3)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例1.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
8、(1)16x2+8x=3(2)9x2+6x+1=0(3)2x29x+8=0(4)x27x18=0分析:不解方程,判定根的情况,只需用b24ac的值大于0、小于0、等于0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可。解:(1)化为16x2+8x+3=0这里a=16,b=8,c=3,b24ac=644163=1280的解集(用含a的式子表示)。分析:要求ax+30的解集,就是求ax3的解集,那么就转化为要判定a的值是正、负或0。因为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2a)24(a2)(a+1)=4a24a2+4a+80a0即ax>3x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x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9、=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2C。k2且k1D。k为一切实数二、填空题1.已知方程x2+px+q=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则p与q的关系是_。2.不解方程,判定2x23=4x的根的情况是_(填二个不等实根或二个相等实根或没有实根)。3.已知b0,不解方程,试判定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b)x+(a+ab2b2)=0的根的情况是_。三、综合提高题1.不解方程,试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1)2+5x=3x2(2)x2(1+2)x+4=0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精选篇3)教学目标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10、的意义2、能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开始: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转而导人关注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2、探索活动探索活动1反比例函数y?由于反比例函数y?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1)可以先估计例如:位置(图象所在象限、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趋势(上升、
11、下降等);(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连线:怎样连线?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探索活动2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x2的图象是曲线型的,且分成两支.对此,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x2的图象.x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2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x222(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_22探索活动3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
12、同特征?_(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即双曲线)反比例函数y?k(k0)的图象中两支曲线都与x轴、y轴不相交;并且当k?0时,图象在第一、第x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精选篇4)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种课型中的学习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3、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这类课一般采用“导学导教,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一般不放在概念上,要特别留意学生运用概念解题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时,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3.情感、态度: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在移项法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渗透化归的思想。三、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
14、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自学、讨论、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四、教学重点: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五、教学难点: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引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分别是()A.3个老头,4个梨B.4个老头,3个梨C.5个老头,6个梨D.7个老头,8个梨
15、设计意图:大部分同学会用算术法(答案代入法)来解答的,而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呢?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巧妙过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移项法,明确移项法的依据,会解形如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2.会建立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也验证了本节课学生自学的效果,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三)导教导学1.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教材问题2到例3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的等量关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8分
16、钟后,比谁能仿照问题2和例3的格式正确解答问题)2.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教师巡视,对自学速度慢的、自学能力差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给以暗示和帮扶,有利于自学后的成果展示。3.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展示)(合作交流一)教材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两种不同分法这批书的总数就有两种表示方法,即这批书共有(3X+20)本或(4X-25)本。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
17、是一个定值,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板书)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3x+20=4x-25(板书)【总结提升】解决“分配问题”应用题的列方程的基本要点:A.找出能贯穿应用题始终的一个不变的量。B.用两个不同的式子去表示这个量。C.由表示这个不变的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列出方程。设计意图:因为在自学提纲的引领下,每个小组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同,反馈的意见不同,所以在展示中首先要展示学生对课本例题的理解思路。采取主动自愿的方式,一个小组主讲,其它小组补充。(变式训练1)某学校组织学生共同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3棵;如果每人种6棵,则缺3棵树苗,求参与种树的人数(只设列即可)(变式训练2)
18、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各多少?设计意图:检查提问学生对“分配问题”应用题掌握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所列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学生会带着“如何解这类方程?”的好奇心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合作交流二)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板书)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出示)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两边都
19、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师: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出示)通过移项,使等号左边仅含未知数的项,等号右边仅含常数的项,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与课题对照渗透转化思想)(基础训练)抢答: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修改点,习题分层设计且成梯度分布。【归纳板书】解“ax+b=cx+d”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移项,(2)合并同类项,(3)系数化为1(综合训练)解下列方程(任选两题)设计理念:第(2)、(3)两题未知数系数是相同类型的,所以让学生任选一题即可。通过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巩固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去解方程了。(中考试练)若x=2是关
20、于x的方程2x+3m-1=0的解,则m的值为设计理念:通过本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确中考在本节的考点,同时激励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四)我总结、我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谈收获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相互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从本节课获得的知识、解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的技巧等方面交流意见。(五)当堂检测(50分)1.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A.由-2x=6,得x=3B.由-3=x+2,得x=-3-2C.由-7x+3=x-3,得(-7+1)x=-3-3D.由5x=2x+3,得x=-12.一批游客乘汽车去观看“上海世博会”。如果每辆
21、汽车乘48人,那么还多4人;如果每辆汽车乘50人,那么还有6个空位,求汽车和游客各有多少?(只设出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即可)3.(20分)已知x=1是关于x的方程3m+8x=m+x的解,求m的值。(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答题,教师巡回检查,对先答完的学生进行及时批改,并把得满分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对后解答完的学生的检测进行评定,最后老师进行小结。(六)实践活动请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ax+b=cx+d”型的方程应用题,并解答。先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一个记在题卡上,自习在全班进行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202
2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精选篇5)教学目标: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教学重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教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启发:(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如何?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等于圆的半(如图1,
23、投影显示)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二、引入新课内容【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证明:略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直线l为O的切线。是非题:(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
24、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证明:连结OC.OA=OB,CA=CB,ABOC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直线AB是O的切线。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求证:CD是O的切线。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求证:DE是O的切线。思考题:在RtABC中,B
25、=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四、小结1.切线的判定定理。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r).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五、布置作
26、业:略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时的教学情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成功之处:一、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知识点,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7、。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更是因知识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呼
28、应了课改的理念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知识便会融会贯通,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复杂的学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怀。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辅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一、这节课没有“高潮”,没有让学生特别兴奋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平静、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二、课的引入太直截了当,脱离不了应
29、试教学的味道。三、教学风格的定势使所授知识不能很合理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努力突破已有的教学形状,适应现代教育,适应现代学生。课堂教学中,敢于实验,舍得放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30、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精选篇6)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二、做一做出示投影3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1、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三、议一议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
32、定的:成立)四、想一想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2023中考数学教案内容(精选篇7)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3.情感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难点:合并同类项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二)新知探究1: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a,6x2,5,cd,-1,2x2,4a,-2cd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