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藏族服饰与康区教育现状【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藏族服饰与康区教育现状【完整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藏族服饰与康区教育现状【完整版】藏族服饰与康区教育现状4篇第一篇:藏族服饰与康区教育现状藏族的服饰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藏族的服饰,感谢您的阅读!在服饰文化中,装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讲究,藏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有自己独特爱美的方式和装饰风格。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男女藏袍均归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成两条飘带,穿时结上。男式藏袍多为黑、白两色,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镶在色布或绸子底边,古朴浑厚。夏天或劳动时,一般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前搭在左肩上
2、,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两种,夏秋两季藏无袖。里面多衬有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衬衣翻领在外,衣袖要长于胳膊一至二倍,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舞蹈时放下,舒展飘逸、潇洒自如。藏族无论男女均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历史上卫藏地区的妇女头饰非常丰富,形状及名称多根据当地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构成西藏装饰特点的一方面是金银器物,另一方面主要是天然宝石,这是藏族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对美的特有追求和表达方式,也是西藏传统文化中精神与物质文化完美结合的体现。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
3、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由此可以看出,日渐完善的藏族服饰文化既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又有许多等级和地域性的差别,还有一些特定的服饰制度。其特点是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侯玉兰(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信阳464000)摘要: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一员。据1990年统计共有459.3万人,分布在约占全国面积1/4的青藏高原上。1作为民族文化最集中表现之一的服饰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藏族由于所居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独特性的民族服饰。本
4、文在总结藏族服饰的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研究了藏族服饰与所处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制约关系,宗教信仰及民族审美情趣和各民族间的交流等对藏族服饰产生发展的影响。并对自然环境变化可能引起服饰变化进行了预测和目前藏族服饰受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变化进行了简述。关键字:藏族服饰地理环境民族交流宗教信仰藏族曾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神秘的民族。随着每地与藏区交流的,我们对藏区同胞有着越来越清晰的了解。一提到藏族服饰,人们立刻会想到独特的藏袍。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与其存在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藏族服饰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与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藏族传统服饰的特征藏族服装的大众
5、特点是的襟袍式,前袍大,后襟小。2农区男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还有用墙倡做的上衣和裤子。男式袍一般用黑白氆氇做料子,也有用毛呢哗叽做料子的。男穿藏袍时里穿百衬衣较多,外再穿藏袍。藏袍一般比人身高长,穿时把腰部提起,腰面系上绸子腰带,垂下去的部分路过膝盖。牧区因气候寒冷故穿皮袍,男式在襟,袖口,底边外镶有边宽约12厘米的平绒,灯心绒或毛呢。女牧民皮袍外边用“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料做宽边,美观大方。牧区的皮袍肥大,袖宽,腰带一系,腰以上形成一个大囊袋,可放随身东西还可放婴儿。农区和城市妇女的藏袍以黑氆氇和其他色的哗叽呢做料子,冬季穿有袖的长袍,夏穿无袖的,内穿各色鲜艳的丝绸衬衫,腰前围一块“帮
6、典”(毛织彩色的横条围裙)藏族服饰中佛珠,哈达,帮典,项饰,头饰不可或缺。妇女喜欢将头发结成许多小辫子。有的用镶着宝石,珊瑚的辫子套保护和装饰头发,不带发套的则在头发上插上宝石,珊瑚,玻璃珠或蜜蜡石的饰物。3颈胸悬项链,金银“呷乌”(内装小佛像或活佛喇嘛神物的金属小盒)或皮制小袋4两耳挂各色耳挂,双腕满绕银镯,手上套指环,各种配饰琳琅满目。fig1.Tibetanfinery帽子种类繁多,有喇叭形的,直筒的,还有露出前舌或双舌的。男女藏靴底高两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后留有开口以便穿脱。2藏族服饰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1自然环境藏族社会从其先民羌人起自有史书记载的秦汉以来,其活动范围就基本局限
7、在今天青藏高原及其周围辽阔的草原上。其生存自然环境有其明显独特性。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5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这就决定了它的封闭性。由于它地处高寒,青藏高原的气压很低;空气比较干燥,稀薄且含氧量低;太阳辐射比较强:温度低,气温日变化显著;天气变化快,大多数地区是荒山荒原,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地形复杂多变,气候本身也随地区不同而变化很大。自然环境恶劣。2.2藏族服饰适应于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一般而言,服饰对于自然环境
8、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有怎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服饰需要。藏族的前身是羌人,起源于甘,青。6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期起青藏已有以羌人为主的人类居住。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为适应生存,生活环境,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逐渐形成了巧妙的抵御极寒天气,对付剧烈温差的服饰和衣着方式。主要表现在长袍一系上腰带,胸前空隙可当作兜用,外出时可放糌粑,茶叶,和饭碗等,甚至可放婴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子系于腰间,调节气温,学要时再穿上,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为温暖的大睡袋,一衣多用。高寒的高原气候环境不仅决定了藏族服饰的基本样式也决定
9、了藏族服饰的质地必须厚实和耐寒。因此,藏民多穿皮,毛,毡,靴及厚衣裙,特别是长袖袍非常实用。这些都自然地适应于藏民族居住的特定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此外,如前介绍的青藏高原所提到的四面环山的封闭性也使得藏族服饰大体结构很少有所变化。2.3自然环境变化可能引起服饰变化的预测通过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1951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近50年来随时间均呈增温态势。7作为“世界第三极”,在全球中青藏高原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日较差也在发生变化。目前温室效应仍在加剧,全球气温仍在上升,如果气温持续上升下去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服饰文化。因为服饰其首要意义是
10、保暖抵御寒冷的功能,藏民衣着发誓也是为了极大适应日较差大的气候问题。所以气温上升引起的气候变化势必会影响到由高寒高原气候决定的藏族人民的服饰式样及质地。3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任何文化产生和发展都会手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与当地人文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藏族文化最集中表现之一的藏族服饰也是如此。它不仅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而且也深受宗教信仰及与周围相邻个民族服饰文化等人文环境的影响。3.1宗教信仰及大众审美情趣对藏族服饰的影响藏族是一个信教的民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宗教信仰作为藏族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影响着藏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就不可能不影响到藏族服饰。宗教信仰对民
11、族心理的影响在服饰发面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审美趣味上。在藏族服饰中,从形状,式样到图案色彩的设计,不仅是从审美角度考虑,还隐含着特定的神性意识,表现了宗教仪式中因祈求,希望,恐惧,祝愿,怀念,倾诉等感情。藏族服饰的色彩具有尊卑,祈福,驱祸等象征意义。如在藏族人们眼中,白色是白云,是圣洁,纯净的象征,也是神灵的标志,具有奇异的神力,所以藏族盛行为客人先上洁白的哈达来表达祝福;红色是血液,火的颜色代表正义;黄色是大地;蓝色代表蓝天等等。宗教习俗对服饰的影响有许多实例。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喇嘛在藏族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于是在栽赃组服饰中便出现了喇嘛服饰这一分支。喇嘛服饰主色是红色,代表空间护法神和权威。僧
12、服中绛红,暗红等都起着以正压邪的作用。8另外,我们都知道藏族妇女都喜欢戴头饰或发饰,头顶饰等,一方面是源于民族审美情趣大众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主要在于受到佛教“圆满服饰十三事”的影响。在第一部分的藏族传统服饰特点中提到妇女喜用宝石,琉璃珠,蜜蜡石做头饰,还有藏民也喜用绿松石,蓝松石,玛瑙等作为配饰也是因为他们认为越稀有的石头越有宗教意义。佛珠作为佛教的代表物在藏民中极为流行。3.2民族交流直接影响着藏族服饰各民族间人员流动及经济,技术工艺等的交流都直接影响着藏族服饰。藏族地区的人们同内地的交往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掘证明,西藏高原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生活,而这里的高原土著早在万年前就同中原人类
13、有文化联系。9藏汉两个伟大民族间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吸引的历史在四无千年前已经开始。10自唐以后,汉藏间交往更为密切。吐蕃时期,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的联姻以及以后金城公主进藏都极大带动汉藏文化交流。她们带去中原众多能工巧匠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影响着同服饰密切相关的西藏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中原纺织品也大量输入吐蕃,不断改进藏装的质地和花饰纹样。另外,从秦汉起,除羌人外,还有汉,匈奴,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先后进入藏区。11所以藏族服饰又不同程度的受到汉,蒙古,满等民族及印度和中亚,西亚等国服饰影响。如穿藏袍时要穿衬衣,男式衬衣以半高领,大襟或对襟为特点;女式以翻领,长袖为特点。这与中
14、国中原古代服装的长衣长袖很相象。再有藏族现代僧服沿袭了印度僧装样式,材料,色彩,和制作方式。这些都是民族交流的结果。几千年的发展和各民族间服饰相互交流直接影响着藏族服饰的完善和进步,但并没有使藏族服饰基本结构发生大的变化。3.3藏族服饰受目前经济潮流影响的变化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不断向前高速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商流,物流,人流以及各种思想潮流已进入沿线藏区,打破长期以来封闭落后的氛围。这些地区受到商品经济浪潮和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冲击,逐渐和国际社会接轨。藏农牧民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不断适应变化,改变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以解放,生产效益不断上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跃,生
15、活条件极大改善,人们的服饰文化也发生很大变化。藏族人们的服饰开始走向多元化,服饰改革创新层出不穷,充满生机。由原来繁复的藏服到方便美观的现代衣走进藏民的生活,而且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服饰。许多年轻藏民认为传统服饰太土太落后,西装才识时髦,大都不再穿藏袍;而妇女们也多只在婚丧嫁娶时才会穿上传统服饰。由此可看到目前经济文化交流正深深影响着藏族人们的服饰,人们甚至一度讨论着藏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正在渐行渐远的危机和遗憾。另一方面,经济的交流也使得商家将藏服推向全国甚至海外,大众大能接触并进一步深入挖掘着藏族传统服饰的魅力。民族传统旅游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及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都将更深入地影响到藏族人们的生
16、产生活方式,促进思想的活跃,势必使服饰更加多元化。摘要西藏本民族的服饰特色得以保留主要原因是取材自然,源于生活,符合藏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作方式,简要对藏族聚集地区的服饰进行描述。关键词西藏;服饰;特征服饰是承载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及审美内涵。藏族服饰,从头到脚一应俱全,主要有动物皮、氆氇制作的僧俗帽类,藏袍、袍裙、长布衫、皮毛坎肩、围裙,衬衣,僧装,帮典还有传统藏靴。藏族不论男女极喜爱穿金戴银,佩饰就地取材,常用红珊瑚、绿松石、玛瑙、翡翠蜜蜡镶嵌点缀,给人厚重古朴的质感。衣领、袖口、饰物图案花纹丰富特征明显,辨识度极高。近代前期藏族服饰样式变化不大,基本沿袭甘丹颇章时期的传统。根据藏族主要的分
17、布地区,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一、卫藏服饰城镇居民服饰,平民男子以长袖装为主,襟大、袖长,用料为氆氇。内穿棉布衬衫,脚穿牛皮底的藏靴,靴面用借植或平绒。夏天戴毡制礼帽,冬天戴橙植或狐皮帽。平民女子夏装为斜玛、稽毽质的无袖长袍,内穿粗布衫,冬装穿里子为羔皮或夹棉的藏袍,外套棉布罩,腰束帮典。戴次仁金果帽,靴子用氆氇制成。牧区服饰,主要指阿里高寒地区。男子以长袖皮袍为主,襟、袖和底边镶上黑色平绒、灯芯绒和毛呢,女子藏袍以着皮袍为主,在板皮外边镶上五彩的帮典料,然后用紅、蓝、绿等颜色作花纹,在襟、袖口和底边镶上黑色羊绒、灯芯绒或毛呢,增加服饰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黑氆氇的藏袍,肩披绸缎为面料水獭皮镶边
18、的披肩,藏语称“甲不力”。二、康区服饰康区包括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的昌都,青海的玉树地区。史上称康巴为“人域”,人杰地灵,风景秀美。一年之内的民族节日盛会很多,藏历年、金马节、迎秋节,每逢节日,康巴汉子、姑娘着盛装欢庆。第四篇:藏族服饰与康区教育现状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摘要: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奇葩。它尽显康巴汉子的粗犷、豪放、英姿飒爽的特点及康巴姑娘婀娜多姿、温婉端庄的特性。历史悠久而又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了它的创造者的智慧、创造
19、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民族特点丰富多彩在藏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把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安多方言区,即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川西北阿坝州等地,也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达的部分地方;而激昂康巴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康巴地区,而居住在康巴地区的人就是康巴人。“康”这个字在藏语中是以古地名而形成,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时期,是有边境之地的含义;而“巴”则是人的意思,所以居住在边地的康区人称“康巴”。而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出的美与
20、智的结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以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而存在,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康巴服饰与卫藏、安多地区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差异,独具地域特色,俗称康装。康装因康巴人直爽而豪迈的性格,形成了飒爽而豪美、英武而粗犷的特色。它古朴中蕴含着豪放,庄重中却又显得极具华贵;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正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所传唱那样赞美: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
21、铜带环腰口琴吊;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我岁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儿绕满腰;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满头绕;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我岁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盘发额前飘;我岁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我虽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像歌中所述,康巴服饰种类繁多,地方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异,也是他们表达自己地
22、方特色的一种方式,但只要还是以藏袍、无袖坎肩、围腰、袍裙、长布衫、皮卦、衬衣等为主;且藏族人喜穿藏靴;帽子方面就是以狐皮帽最为流行;男女都喜戴金、银、玛瑙、翡翠、松耳石等做成的头饰及腰饰,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我们就以最具康巴特色的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四川甘孜四个地区为例,感受丰富多彩,且民族特点鲜明的康巴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与完整性。具有“藏东明珠”之称的昌都,其服饰以华丽典雅为主,注重装饰艺术,强调整体效果,色彩对比强烈,大体上可分为牧区、农区和僧侣三大类。牧区的服饰衣料叫单一,且大多是主妇用自家的羊皮和羊毛所织而成,显得有些粗糙和厚重,却又不失牧区特
23、色,在严寒的高原为康巴儿女抵挡寒流的侵袭。牧区的装饰品比农区更加繁杂、贵重,女性多以黄珊瑚和红珊瑚为头饰,色彩和造型上讲比农区更艳丽厚重。农区服饰相对于牧区繁杂,衣料品种也较多,又皮类、绸缎、毛纺织品。农区的装饰品,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制作的手艺和造型,都比较精致,显得小巧玲珑。昌都的汉子有魁梧的身躯,强壮的体魄,且黑色是勇猛坚毅的象征,故爱穿黑色和藏青色的袍子。袍子的领口、衽口、下摆,大都爱镶上老虎皮、雪豹皮、水獭皮,以显示主人的勇敢和富有,以火红或雪白的衬衫打底,显示昌都人的热情和淳朴,衬衫的袖子很长,甩下来可以跳锅庄、弦子,卷起来可以干活。下身穿黑色或白字的肥裤,跳舞时随舞姿摆动,显现出康
24、巴汉子狂放不羁的性格,他们喜欢头戴狐皮帽,脚蹬牦牛皮靴,以显他们高大的身躯。藏族人的头发原本又粗、又浓、又黑,昌都的汉子又喜欢往头发里掺杂黑色和红色的毛线,扎称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人们风趣形象地称之为“英雄结”,再用珊瑚珠和蜜蜡珠在辫子上加以点缀,显示出了昌都汉子华贵的气质和勇猛高傲的气势,不过农区的男子一般不在发辫上套其它饰物。但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的康巴汉子,都有佩戴藏刀的习俗。一般是盛装的时候配在腰间,有长刀和短刀之分,长刀一般为50厘米左右,刀鞘是以银质而成,上面刻有虎狮龙凤等吉祥的图案,斜插在腰上,是用来防身的;而短刀一般挂在腰带上,是用老吃肉的。腰间还有各种形状的子弹带、子弹盒,是用
25、于对付敌人,过去康巴人勇于争斗,刀枪是他们形影不离的伙伴。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且昌都得到和平解放,佩挂刀子的生产、生活、自卫的功能在逐渐的消失。昌都的姑娘是标准的康巴美人,大都天生丽质,有着姣好的身材。她们喜欢穿有袖或无袖的袍子,腰肢再用丝带系紧,突显她们细腰长腿的身段。衬衫的袖子很长,甩下来一直拖到地面,跳锅庄时长袖飘飞,腰肢细软,令人叹为观止。昌都的姑娘很讲究发型和头饰,城镇和附近农区的妇女扎辫,然后将小辫拢成一股,再用红色的丝线接上织成独辫,垂与背后,顶饰由两颗深红色的珊瑚中间夹一块绿松耳石组成马鞍形状。这种发型精致又简练,很好地衬托出了昌都姑娘端庄娴静、亭亭玉立的倩影。
26、牧区的妇女以蜡黄色的琥珀为主。昌都嘎玛、拉多、面达以及江达等地的未婚女子头顶只带一颗黄色的琥珀,而已婚女性至少要戴三颗以上的琥珀。牧区姑娘的腰间饰物的繁杂和厚重是农区姑娘的数倍,她们喜欢在腰间系上银雕花带,在后垂的独辫上镶上各种珠宝、珊瑚、金银器等饰物,仅此有的重达一二十斤。昌都的姑娘也有在腰间佩挂藏刀的习俗。但相较于昌都男子所佩挂的刀,姑娘的刀显得小巧玲珑些,制作考究,长度不超过20公分,它与银质针线盒、圆光、奶桶钩一起佩戴在腰带上,成为昌都妇女腰部装饰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树与昌都两地相邻,就连方言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服饰上却与昌都有一定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想,大概也是受到青海
27、安多地区的影响。青海玉树,被誉为“服饰之乡”,不仅是因为玉树藏族服饰丰富多彩,还因为它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展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诱人的卓异魅力。不但可以直接感知藏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还可以领略藏族服饰文化的完美性和由此展示出来的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玉树藏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花纹图案构思精巧而变化多样。主要的款式有缎面袍、提花缎面袍、皮面袍、毯氇袍、彩边袍、珍贵兽皮袍等十多种。玉树藏袍比较华贵,一般都饰有金、银、铜、铝、珊瑚、玛瑙、珍珠等珍品,再以五彩的氆氇和珍贵的水獭皮为边,一件就重达40余斤。男式的藏袍比女式的腰简单些,但却也不失康巴汉子的风范儿,在藏袍下以
28、白色藏式肥裤打底,潇洒飘逸。在玉树,举世闻名的格萨尔史诗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扬,有着嘎佳洛僧姜珠姆之乡的美誉。僧姜珠姆,格萨尔王的王妃。传说珠姆王妃的头发长至拖地,平常梳洗时需要几人伺候,半边头发就要梳洗一天。而且头发上配饰较多,镶满珍珠宝石,因此成为玉树姑娘们心中所模仿及崇拜的对象。玉树妇女的发饰很为讲究,一般梳洗装饰需要一两名同伴帮助,梳辫成许多等距排比的小辫,辫梢向后系编在一起,披于后背,再用红穗丝续编,置丝绸腰带下,上面轻束雕纹皮带,辫尾自然下垂。牧区妇女会在辫梢上缀满珊瑚、玛瑙等,还有专用的饰带上缀上珊瑚、银币、纹银碗等。已婚妇女,前额两侧和头顶置一黄琥珀,藏语中叫“蜡贝”;少女则额前
29、有刘海,头顶戴一蜡贝,若刘海两侧置有两颗小玛瑙或松耳石,则表示已有男友;若是寡妇,取下头顶的蜡贝;若摘取前额两侧蜡贝,则表示双亲已故;去哦额前两侧的蜡贝附近置有两颗松耳石,则表示不幸,双亲及丈夫亡故。男子将头发梳洗干净,编成一根又长又粗的辫子,也有顶发分成二至四等分成小辫,然后合编成一根粗大的辫子,再在辫尾用黑色或红色的丝线续编,发根处用象牙或银箍束紧,并缀以红珊瑚或几颗玛瑙,然后将发辫盘在头顶,用西乡续编的发尾随发辫绕一圈后,由右耳顺肩垂向胸前。玉树藏族的腰带很特殊,最著名的要算牛皮镶缎腰带、银板腰带和轻挽于臀下的股带,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用工的精细、美观,有很重要的装饰作用。玉树藏靴样式也很特
30、别,左右可以换穿,男女不分,藏语叫做“夯”,俗称“算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玉树藏胞帽子的种类也不少,形状各异,既有御寒功能,又起着装饰、礼仪的作用。其中最特别的就属红穗帽,藏语叫“角拉”,位玉树男子专用品,形如圆筒,口有外沿,上窄下宽,缀于帽顶中心的红级是辐射状向外顶檐四周散开,固定于檐边,穗垂四周约6厘米,走路、跳舞时随舞步自然摆动,显得英姿豪放。因玉树男子喜欢戴这种红穗帽,本省东部地区的其他民族通称玉树地区为“红帽”。青海玉树康巴藏族的服饰让我们耳目一新,琳琅满目的佩饰,丰富多彩的服饰都让我们领略到玉树特有的民族风情。目光一转,美丽的香格里拉又是别样的风情,居住在这儿的藏族同胞以其独
31、特的民风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不得不去剖析他们的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迪庆地区康巴藏族的服饰最具特色是在女子服饰上,男子基本特点就是肥腰、大襟,上装喜穿右襟齐腰短衣“对通”,镶金边高领,用银币、铜珠做衣扣,讲究层次重叠,颜色醒目。外套圆领右襟长袍“楚巴”。迪庆妇女的服饰形式较多,主要有几个样式:德钦妇女内着长袖衬衫,外套款领无袖长袍,腰束绸带,前面系“帮典”,下穿长裙,老年人冬季或穿长袖氆氇长袍。迪庆河谷的妇女服饰,上身着长袖藏绸衬衣,外罩呢绒坎肩,镶云头金银丝绒边饰,以红珊瑚为衣扣。下身穿百褶围裙,腰身缠绕百花带,喜欢佩戴镶嵌珊瑚的金银长垂耳环,胸戴银质的护身符盒,右襟挂三须链;中甸高原河谷妇
32、女服饰,流行一种连衣裙式藏装。上段为谨慎窄袖燕尾领口,胸襟领口部位用金丝缎或彩色图案组成,肘部镶有三色绒布圈,下身着百褶裙,后摆略长,呈半圆形,裙长及膝,裙子镶两道彩辫花边;尼西地区藏族妇女服饰上身穿宽大长袖衬衣,外穿呢绒坎肩。喜爱素静深色。腰束毛布花带,下身穿白色宽大折叠形长裤,裤脚及地,脚穿云头牛皮鞋。背披黑底白条花毛布披肩及三角斗篷,具有遮阳防雨和负重垫肩作用。迪庆女子成年后开始装饰发辫,一般用彩色丝绒将发辫盘刀头上,佩上金银珠宝头饰。中甸地方的妇女头梳两辫或三辫,披在肩后,辫尾缀上红头蝇置于腰带下。尼西地区的妇女喜欢将头发编成若干细辫,用头绳缠绕头上。迪庆妇女喜用红绸套头或用各色鲜艳的
33、头巾,有的镶金边绒帽,再佩戴金银珠宝饰品,显得华丽、唯美,将地域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甘孜康巴藏族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加绒服饰和牧区服饰。康北农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均以厚重的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面再装饰五色的布料、呢绒料或“臃仲”、日月等图案纹饰,夏天则穿轻薄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制成的长袍。上面用氆氇做花边。农区男子一般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呢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妇女的藏袍服装与大气华贵的男装大体相似,但又很婀娜。羔皮藏袍或绸缎、毛呢、光面白色牛皮等做面料,袖口、襟、下摆处也同男子一样镶水獭、豹等美观的兽
34、皮。男子一般都喜欢戴宽沿的白毡帽,女子喜欢梳细密的百辫,戴羊皮毛,佩戴各种用金、银、珠宝、珊瑚制作镶嵌的饰品。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康南的盛装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乡城服饰。其女子的“风装”极富地域特色,风格华贵而婀娜多姿,极富线条美,历史悠久。乡城由于临近云南纳西族地区,其服饰也深受纳西族影响,纳西族百褶短裙与藏袍融合,形成了女子的百褶长裙,被其他藏区称为“风装”。乡城妇女的头饰也别具一格。姑娘们将头发编成上百根小辫子后,横向织成网状,再披戴在头上,用绿松石、琥珀等加以点缀,耳侧垂挂珊瑚枝,显得光彩照人,在藏区实属少见。木雅地区的服饰,男子穿柔软的光面羊皮跑,在皮袍上面镶吉祥符,卷
35、草花图案,质朴、粗犷而美观,喜欢戴狐皮帽。而妇女的头饰较特别,头上喜戴袋状帽,将帽檐一侧内叠扣于头上,上沿额伸出头额前,款至两鬓,长约30厘米的袋状帽箭垂于脑后,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编发辫缠于帽上,既端庄妩媚又尽显独特的地域特色。嘉绒藏族服饰,女子内穿锦缎衬衣,下身着五彩百褶长裙,腰间系彩色花腰带,男子则戴金丝帽,脚穿彩靴为凤彩。外披披风,一般是条纹白色或皮毛披风。妇女头戴以长方形黑金丝绒底绣花头帕对折,额前伸出约数厘米,脑后下披至后颈,款至两鬓,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辫发盘于帕子,再在辫子上套上各式各样的饰物。嘉绒地区的服饰还受羌族习俗的影响,生活装普遍穿长衫,以蓝黑色为主,下身系围腰
36、,腰上扎宽大的彩带,冬天穿羊皮褂或羊皮织成的无领服等。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和所有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进和融会,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产物。藏族服饰产生和发展与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日照时间长但早晚温差大,所以服装不仅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便于散热。牧区藏袍就具有这种特点,衣服结构肥大,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子的袖口宽大,臂膀伸缩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上升,便可以方便地脱出一臂膀,调节体温。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生活在牧区的藏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
37、游牧生活。所以衣服的材料多以兽皮为主,且暖和宽大,和草原放牧生活相适应。而且许多佩饰,也都是从劳动生产或生活实际应用中逐渐演示成了装饰品,有的至今尚有装饰和实用的双重作用。比如青海牧区女子喜欢佩戴的“学纪”,俗称“奶钩”,它原是牧区女子挂奶桶的钩子,后来逐渐变为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的饰品。当然,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同样影响着藏族服饰的发展。藏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自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后交往更为密切。中原的纺织品大量输入吐蕃,在不断改进藏装的质地和花式纹样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是可想而知。比如具有典型藏民族风格的“金花帽”,其上的金银丝织锦,还有过去贵族小姐穿的花锻藏袍,大都从内地运来。康巴藏族服饰在藏族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谓是藏族服饰中的奇葩。它用色大胆,色彩对比强烈,服装构式繁杂却又华贵,佩饰尽显藏区人民的富有及大方。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耿直、强悍、豪放、淳朴的性格特征。康巴藏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一个很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认真研究,以便继承它发展,使它在人民生活中发出更加瑰丽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