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新时代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全文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度新时代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全文完整).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度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全文完整)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5篇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篇1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指引下,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一、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2、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更通俗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如今,中国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由于体量和基数变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保就业、惠民生方面的效应明显增大,同时,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成倍增加。中国经济既“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
3、高速增长。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多点突破。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求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我们要重视量的增长,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解决
4、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篇2第十三讲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指引下,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一、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中国
5、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更通俗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如今,中国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由于体量和基数变大,每
6、增长一个百分点,在保就业、惠民生方面的效应明显增大,同时,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成倍增加。中国经济既“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多点突破。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求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阶
7、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我们要重视量的增长,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8、。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中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不出现大的起落,逐步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要着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个
9、关口特别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口过不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失去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必须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这个关口过不去,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要增强跨越关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统筹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二、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中国发展。从历史长过程看,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
10、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从时间上看,新常态是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面临着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从空间上看,中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
11、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从一些世界贸易大国的实践看,当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lO%左右,就会出现拐点,增速要降下来。中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2010年超过10%,2014年达到12.3%。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今后再要维持出口高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已不大可能。这就要求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从时空两方面综合来看,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
12、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可谓是“换挡不失势”。要把握这些大势,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求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
13、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14、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中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一些农产品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等等。事实证明,中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
15、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说到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使中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
16、立足长远。推进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相互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中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近年来,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在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2023年的G20杭州峰会将“结构性改革”写入成果文件,列入全球经济治理行动指南。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
17、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还要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呼吸机”。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
18、域形成新增长点。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以降低企业负担为目标,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采取措施解决收费过高等问题。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集中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
19、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
20、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
21、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七是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以上几个方面是个统一的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强调,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更为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2、,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
23、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
24、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
25、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
26、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
27、化金融体制改革。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重大判断,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
28、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依赖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极端轻视
29、和削弱政府干预的直接后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严重扭曲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不像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描述的那般美妙。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30、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中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
31、也都是错误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两者关系处理得好,经济发展就会“琴瑟和鸣”;处理不好,经济发展就会“孤掌难鸣”。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篇3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号角本刊评论员【期刊名称】企业经济【年(卷),期】2023
32、(000)002【总页数】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23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从高速发展阶段转为高质
33、量发展,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劳动力、土地、环境等低成本吸引了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随着这些要素成本逐步提高,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过载,继续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益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现在必须且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消费结构也随之升级换代。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
34、展的强大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1)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2)投入产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3)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4)绿色、共享成为发展的主基调。(5)总体经济结构优化,动态平衡,要素流动自由顺畅。转向高质量发展应处理好如下几方面关系:(1)供给与需求。居民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对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都不断增长,现有的供给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这些需求。要继续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推动中国经济朝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投入与产出。从原来主要
35、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型增长,改变为更多依赖生产率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更高效、更集约地发挥现有要素潜力,更好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3)政府与市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从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看,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已经或正在发生。一是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指标不是简单以GDP为标准。二是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三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更加强调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四是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
36、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六大战略举措,是指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实质内涵。中国高质量发展,是通向“两个百年”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迈入新时代的号角。让我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开拓进取,共同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篇4“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笔记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十三讲“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篇章。该讲分五大块内容讲述,清晰的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使人振奋
37、、鼓舞人心。之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十九大报告做出的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而做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这对于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多点突破,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供求均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
38、展。文中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经济规律发展三方面必然要求进行了说明,精准的阐述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及必须跨越的非常规的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和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同时也明确了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做实做好工作的方向。文中也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新常态也是中国不同发展阶段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换挡、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节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面临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
39、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等大势情况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提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
40、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几个方面的内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坚实、关键的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认识、狠抓落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全面做好文化工作。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红利下,在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下,作为宣传弘扬先进文化主阵地的文化馆,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怎样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建设做好文化宣传工作,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做好红色文化传扬地、海派文化荟萃地、江南文化涵养地的建设,打造品
41、牌、抓住机遇、加大传播,开展好文化馆各项群文工作,为杨浦“三区一基地”的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篇5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摘要:纪检监察是政府检查部门与党的纪律检察机关行使的两种重要职能。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纪检监察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对企业的纪律监督与检查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是目前企业应重点思考的问题。首先应寻找企业发展过程中在纪检监察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新形势,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关键词:新时代;纪检监察;质量1推进纪
42、检监察工作落到实处的必要性1.1加强党的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纪委监察工作的落实是加强党的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纪检监察部门是我党进行廉政建设和开展反腐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为了提升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及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就必须将纪检监察工作落到实处。1.2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党进行反腐倡廉工作所要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纪检监察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复杂和严峻的新形势,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
43、建设,才能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2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建议2.1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专业化水平监察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纪委监察干部的自身修养,还需要纪委监察干部有对制度进行深入贯彻的能力,所以,纪检监察部门要重视能力培养工作,帮助纪检监察干部做到深入理解制度、严格贯彻制度,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1)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培训。纪检监察部门要依照不同的岗位和不同岗位的侧重方向对不同的监察干部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不要无视岗位的差异性进行统一无效率的培训,要鼓励监察干部积极参加自身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提高将法治思想和
44、法治手段作为“反腐利器”的能力,建立一支懂执法、会执法、能执法的学习型、高水平的纪检监察队伍。(2)进行调查研究。纪检监察部门归根结底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部门,要多组织相关人员到基层进行调研,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想法,把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今后监察部门的重点工作,并对在调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对调研工作中产生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领悟,从而有效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3)采取轮岗制度。纪检监察部门要采取轮岗制度,使纪检监察干部可以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强化他们之间的沟通,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
45、,使他们在进行监察工作时不会只考虑到自己的任务该怎么完成,而是从全局出发,考虑自己应该怎样配合他人将监察工作完成得更好。2.2强化标本兼治既要惩处极少数严重违纪违法的人,更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帮助教育我们的同志少犯错误或改正已有错误。坚持一案一总结,透过个案找准行业性、系统性廉洁风险,运用纪律检查建议、监察建议等手段,督促相关单位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督促发案单位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及时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警示教育大会,让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受教育、明底线。深化廉洁自律准则学习贯彻,积极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入脑
46、入心。2.3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展现新作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各有侧重,既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三者一体推进,是纪检监察工作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变的重要方法论。强化纪法宣传。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持续深化“十进十建”活动,运用多种有效方式方法,推动宣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提升警示教育实效。坚持以震慑强实效,深入推进以案说纪说法、以案为鉴。通过剖析反面典型、编印忏悔录、拍摄警示教育片、组织旁听案件庭审等形式,放大效应、触动灵魂,促使党员干部自警自醒、引以为戒。加强以案促改。针对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督
47、促有关地方和单位加强管理监督,堵塞制度漏洞。针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督导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发挥查办一案、教育一片、净化一方的治本作用。2.4强化对下级监察部门的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在进行监察工作时,要以上级监察部门为主导,及时向上级监察部门汇报工作进度,同时,上级监察部门可以实行监察干部派驻制,派遣监察人员协助下级监察部门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对腐败分子进行更强有力的震慑,还可以减少下级监察部门工作时的顾虑。而且,派驻的纪委监察干部没有当地“关系网”“人情网”的限制,减少了当地各种关系对监察工作的干扰与影响。2.5深入执行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新一届的中央纪委提出监察部门要厘清自身
48、的职责范围,突出工作重点,在对内加强管理的同时,对自身的职权范围进行调整,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责和权力交出去,让专业的部门来进行,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监察工作上来。同时,监察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做到找准定位和严格问责,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2.6强化日常监督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坚持从点滴做起,从隐患抓起,盯紧看牢八小时以外特别是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防止干部被“围猎”。加强对政治生态的整体研判,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一一“画像”,严把“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关。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提高运用谈话措施处理问题线索的比例,加大函询结果抽查核实力度。督促领导干部及时如实报告重大事项。各级领导干部要唱主角、扛主责,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多做红脸出汗、咬耳扯袖的工作,同志之间要经常相互提醒,形成监督与接受监督的浓厚氛围和良好习惯。纪检监察干部要唱黑脸、当包公,不怕得罪人,满腔热情帮助同志,宁听骂声、不听哭声。2.7强化政治监督、践行“两个维护”上展现新作为突出政治监督定位,把践行“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职责,坚持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特别是对“七个有之”“两面派”“两面人”问题盯住不放、坚决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