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docx

上传人:柒****a 文档编号:9065143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1第21课庄子二则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二、课文翻译北冥有鱼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注释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鲲:大鱼名。鹏:大鸟名。怒:振奋,这里指

2、用力鼓动翅膀。垂:悬挂。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注释海运:海水运动。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志:记载。水击:击水,拍打水面。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译文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中说:“当鹏鸟迁往南海时,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

3、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原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注释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是:这样。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注释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鯈鱼:一种白色小鱼。是:这。译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

4、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注释全:完全,肯定(是这样)。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原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注释循其本:追溯语题本原。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译文庄子说:“请

5、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三、问题归纳北冥有鱼1.作者为什么要将鲲鹏所居之地定为“北冥”?“北冥”是特别之词,为庄子创造,含义新颖,其中透露出旷远神秘的意味,暗示着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见,亦非人智所能测的,这种意味与鲲鹏神秘的形象融为一体。2.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3.作者把鲲鹏的居住地定为“南冥”,目的何在?把鲲鹏的目的地“南冥”与出发地“北冥”对举,表明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

6、徙至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极远。4.作者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6.鲲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鲲鹏形体硕大

7、无比,变化神奇莫测,怒而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7.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

8、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

9、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四、课文主题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

10、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2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与:同“举”,推举。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注释

11、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终:终老,终其天年。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归宿。于:在。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

12、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外户:大门。闭:关(门)。谓:叫作、称作。大同:指理想社会。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

13、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

14、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

15、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三、课文主题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虽有嘉肴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二、课文翻译原文:虽有嘉肴,弗食,

16、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注释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肴。旨:味美。至:到达了极点。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释是故:因此。困:困惑。自反:自我。自强:自己督促自己。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

17、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

18、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四、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3第23课马说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二、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

19、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三、课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注释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故:所以。祗:同“祇”,只是。虽:即使。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以:用。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

20、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注释一食:吃一顿。或:有时。食:喂,现在写作“饲”。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释能:才能,能力。外见:表现在外面。且:尚且,况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安:怎么。得:能够。求:要求。其:代词,代指千里马。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

21、(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注释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以:按照。道:规律,方法。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握着。临:面对。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原文: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译

22、文: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四、问题归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

23、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5.文章第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本文有何现实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

24、的才能?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8.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五、课文主题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