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白露节气的民间习俗及传统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白露节气的民间习俗及传统食物.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白露节气的民间习俗及传统食物白露节气有哪些民间习俗1、收清露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2、祭禹王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3、吃龙眼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
2、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4、白露米酒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5、十样白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白露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白露鸡白露节气是秋天中很重要的
3、节气之一,在南方地区有白露节气吃“白”的饮食传统,人们会在白露节气的前一天,采集十样或者三样带白字的食物,将其和乌鸡或者鸭子放在一起炖煮,据说食用后可以滋补身体、延年益寿。白露鸡功效:乌鸡中含有蛋白质、烟酸、尼克酸、铁元素、钾元素、钠元素、磷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食用后有补血养气、补肾益精、滋阴美容的功效。白露酒白露节气时正是谷物成熟的季节,此时也是酿酒的最佳时机,如果刚好在白露节气这天去乡村,可以遇到很多人家都在酿酒,这酒就叫白露酒,采用新鲜糯米酿造而成,具有极佳的养生作用。白露酒功效:白露酒中含有氨基酸、多肽、氨基酸、赖氨酸、麦芽糖、葡萄糖、乳酸、乙酸、蛋白质、矿物质、
4、维生素,饮用后有活血养颜、开胃健食、滋阴补肾的功效。白露茶白露茶是生长在白露期间的茶叶的总称。白露节气日照强烈,茶叶受到足够的太阳光照,有足够的光合作用,冲泡出来的茶汤自然美味,白露茶的叶子比较细小,而且叶边较为狭窄,看起来非常的服帖,虽然不能和春茶比,但是在秋茶里面也算外观较好的茶品了。白露茶功效:白露茶中含有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叶绿素、胡萝卜素、芳香油、维生素C、儿茶素、茶皂素、酶、无机盐、单宁、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饮用后有促进消化、消炎杀菌的功效。红薯白露节气时正是红薯上市的季节,红薯的价格低廉,但是口味甜蜜,以前的人们习惯在白露节气时吃一些红薯,他们相信在白露节气时吃红薯
5、可以使一年都不反酸,让脾胃健健康康的。红薯功效:红薯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膳食纤维、氨基酸、果胶、胡萝卜素、铁元素、钾元素、硒元素、亚油酸、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润肠通便、养胃益脾的功效。龙眼白露节气吃龙眼主要是南方城市,尤其是盛产龙眼的福建,在福建地区有白露节气吃龙眼的传统,每年的白露节气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新鲜龙眼来招待客人,在当地人看来,白露吃龙眼,胜过吃鸡。龙眼功效:新鲜龙眼性温、味甘。含有果糖、葡萄糖、胶原蛋白、铁元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食用后有补血益气、缓解疲劳的功效。白露名字的由来是24节气中的白露,在这个时候,太阳到达黄经165。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
6、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这时候“夜寒白里热”,白天仍旧燥热,傍晚之后气温开始下降,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水珠成白色,经早晨太阳光的照射,看上去晶莹剔透特别的好看,进而得其美名“白露”。这个时候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秋老虎”也将逝去,天气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节令至此,正当仲秋的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这个时候就会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这个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