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及粮食安全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问题及粮食安全政策.ppt(1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粮食问题与粮食安全粮食问题与粮食安全第六章目目 录录 1 前言前言 2 粮食的重要性粮食的重要性 3 粮食安全内涵粮食安全内涵 4 中国粮食系统与粮食供给中国粮食系统与粮食供给 5 粮食安全问题隐患粮食安全问题隐患 6 中国粮食储藏中国粮食储藏 7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保障1 前言前言 1.1 什么是食物与粮食?食物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等成分构成的,能够食用或饮用的,为人类及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人类借助采集、耕种、畜牧、狩猎、钓鱼等不同方式获得食物。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作为主食的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主要是禾本
2、科植物,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醣类,主要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百度百科)。粮食,也称谷物,指可供食用的植物种子,广义的粮食也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食的根或茎部,而狭义的粮食单指禾本科植物。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种谷物,包括麦类、粗粮类(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植物)和稻谷类三大类。(维基百科)1.2 哪些植物是粮食作物?哪些植物是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是以收获成熟果实(种子)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主要分为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粮食作物 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
3、稞等,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稻稻麦麦玉玉 米米大大 豆豆马铃薯马铃薯1.3世界哪里盛产粮食?世界哪里盛产粮食?东亚:中国水稻、小麦,日本、朝鲜水稻;东南亚:菲律宾、越南、印尼水稻;东欧:俄罗斯、乌克兰小麦、燕麦;西欧:法国小麦;北非:埃及水稻;澳洲:澳大利亚小麦;北美:美国、加拿大小麦、玉米;拉美:墨西哥玉米,巴西水稻、小麦。水水 稻稻 水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等。小小 麦麦 种植小麦的国家很多,但产量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
4、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在这7个国家中,中国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吨的国家,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玉玉 米米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1.4 世界哪些人还在挨饿?世界哪些人还在挨饿?现在世界上有10亿人挨饿,他们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世界上每6秒钟就有一个儿童饿死。全世界挨饿的人中有23生活在印度、刚果、孟加拉国、印尼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非洲是一个缺粮的大陆,约有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上亿人营养不良,几千万人
5、在忍饥挨饿。1.5 世界为什么缺少粮食?世界为什么缺少粮食?世界粮食生产、贸易、消费的严重不平衡导致缺粮。A、在宏观方面:a、区域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供不应求。b、政局动荡不稳,风云多变,战争、内乱时有发生,准殖民统治仍在继续。C、国际粮食贸易大鳄对市场的垄断,造成价格预期恐慌。d、工业原料与人口争夺粮食,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发生物燃油,加剧了粮食消耗。B、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在:a、政府对粮食生产重视不够,农民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发展缓慢;b、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c、全球变暖、局部自然灾害等气候因素影响,导致减产;d、因为生活水平低,食物中肉类和奶类少,增加了粮食消费量。2
6、 粮食的重要性粮食的重要性 2.1 辩证论 有史以来,食物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历史性地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实性地决定着人类的数量与质量。2.2 客观论客观论 1945年,美国学者Frank A.Pearson和Floyd A.Harper合著世界的饥饿(The Worlds Hunger)出版。他们认为环境条件决定粮食生产,影响人们的消费。2.3 主观论主观论 2008年,英国学者Raj Patel著粮食战争(Stuffed And Starved:Markets,Power and the Hidden B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
7、出版,郭生祥博士为该书中文版写作了长篇序言。他们认为当今粮食企业左右粮食价格,导致粮食预期恐慌,影响人们的消费。2.4 政治论政治论 “粮食比子弹重要粮食比子弹重要”是朝鲜新一代领导人金正恩首次言论。在强调恢复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时,金正恩表示:“过去可以没有粮食,但不能没有子弹,如今是可以没有子弹,但一定要有粮食。”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震动了中国和世界1990年至2030年,一方面是粮食需求增长85%,另一方面是粮食生产减少20%,于是造成中国巨大的粮食产需缺口(3.66亿吨),即中国到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
8、.5%要靠进口粮食来满足布朗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支付能力大量进口粮食?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粮食威胁论”争论再起中国人吃肉引世界粮荒?美国生物能源文摘2008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更有惊人之语:中国人吃肉增加才是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人均年消费肉类53公斤,是1995年的1.12倍,由此需要增加饲料粮近两亿吨。照此进度,会在2010年使世界粮食库存枯竭。如果美国关闭所有乙醇工厂,可使枯竭期推迟到2013年。报告并称,目前中国人均肉类消费水平比美国少4成5,如果中国人吃肉与美国人一样多,世界额外需要2.77亿吨饲料粮,需要6800万英亩耕地国际社
9、会关注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农业市场上中国政府的采购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创15年新高,而大豆进口量在5年间翻了一番。市场争论:近期中国粮食(特别是玉米)进口激增,是预示着中国从此会长期在海外采购粮食,抑或只是中国局部地区天气状况不佳导致的一次性事件?3 粮食安全内涵food securityWhat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最终目标最终目标 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具体目标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Whenfood security“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日”是哪一天吗是哪一天吗
10、?粮食少了不安全,粮食多了也不安全?粮食自给率是否在95%才安全?世界粮食安全的指标:期末谷物库存量占当年总消耗量的17%-18%?粮食库存量粮食库存量/消耗量的比例消耗量的比例FAO把世界期末谷物库存量占当年总消耗量的17%-18%当做世界粮食安全的指标。17%-18%世界粮食安全的指标虽然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认为,用此比例评估世界粮食安全已不完全正确,但它仍然是反映世界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丁俊,朱立志;2003.3)food security人均400公斤粮食是否安全?从1984年起至2008年,中国只有6个年份达到这一标准在粮食政策选择上,也出现明显的摇摆性1995年的政策目标是要在
11、2000年达到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但在1996年达到这一目标后,很快出现严重的粮食积压与价格大幅度下降,随之采取了限产减产政策直到2004年,才重新鼓励增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低于389公斤、到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 什么是粮食安全?FAO最早提出“世界食物安全”概念1974年在罗马召开世界食物大会上,FAO明确提出了争取和确保“世界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的概念,并确定为世界共同的紧急使命 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通过了世界食物安全国际约定要求有关国家履行保证世界食物安全的国际性责任,特别确定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最
12、低数量界限,即要求各国的粮食库存量要达到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水平,即相当于当年粮食总消费量的17%-18%1983年爱萨乌马的界定1983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的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992年国际营养大会的界定1992年国际营养大会又对“食物安全”确定了新提法,即“在任何时候人人都可以获得安全营养的食物来维持健康能动的生活”。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的界定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在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对粮食安全作了新的界定,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
13、上获得足够、富有营养和安全的粮食”从基本生活权利角度,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力得到最起码的营养 其他代表性观点经济学家阿尔伯托瓦尔德斯从标准消费水平角度,提出粮食安全是“缺粮食国家或这些国家的某些区或家庭处满足标准粮食消费水平的能力”粮食安全从社会效益角度是农业部门社会效益的一个组成部分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抵御粮食经济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粮食安全”内涵不断丰富延伸粮食安全内涵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充实的过程“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可持续安全 学术界和国际组织又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粮食安全”又包括粮食生产安全、粮食加工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
14、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和粮食卫生安全等内容 粮食安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世界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不同层次的“粮食安全”的内涵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差异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粮食安全定义折射出粮食安全的鲜明时代特征新粮食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李孟刚(2009)提出新粮食安全观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仅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价格稳定的安全观念以世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世界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基础认为孤立的粮食区域性安全是暂时
15、的,维护粮食安全需要从世界安全的整体角度上加强互利合作,向多元化发展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在粮食的概念上,东西方存在理解上的一定差异 Food Security&Grain Security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粮食主要指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豆类和薯类;食物,指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及水产品以“粮食安全”为重点,粮食在食物总量中的地位不能动摇,这是确保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食物安全的重中之重 广辟粮食等主要食物资源,是确保国家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的决定性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的系统性粮食安全的因素或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
16、约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粮食供需平衡是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供给和需求的对立和统一是粮食安全体系的主要矛盾粮食供给与需求平衡性不仅包括供需总量为主导的数量平衡,也包括品种、区域以及营养在内的结构性平衡4中国粮食系统与粮食供需中国粮食系统与粮食供需 粮食问题涉及粮食的生产、积累和消费问题。粮食积累的社会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粮食储备和贮藏等方面。粮食生产是前提,粮食储备(积累)是保障,粮食消费是最终目的,因而粮食消费是粮食问题的核心。任何环节影响到粮食消费均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轻者影响到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重者则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粮 食 生 产 粮食储备粮食消费粮食产业环境耕地红线总产红线
17、储备红线图1 国家粮食安全系统示意图4.1 中国粮食系统中国粮食系统 上图中除了生产、储备和消费三部分外,框架之外还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财税、金融、物价等诸多方面的制度或要求,统称粮食产业环境,以虚线框之,这就构成了完整的国家粮食安全系统。在这个系统的示意图中,有三条约束线要引起高度重视,即耕地面积最低量约束线、粮食生产总量最低量约束线和粮食安全储备最低量约束线,简称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总产红线和储备红线。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用以下方法大概估算和描绘出三条红线,方法如下:耕地红线总产红线,1/耕地单产水平 (1)总产红线消费人口,人均消费数量 (2)储备红线总产红线,安
18、全储备比例 (3)上述三式表明,除了耕地红线与耕地单产水平成反比外,耕地红线、总产红线、储备红线均与其影响因素成正比。国内农产品先后上演涨价大戏,成为舆论热点“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辣翻天”、“不蛋定”、“苹什么”中国农产品市场近来仿如坐上过山车,诸多产品先后上演涨价大戏,成为舆论热点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围绕三农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 2004年2011年连续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
19、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4.2 中国粮食生产中国粮食生产 我国粮食总产变化趋势的研判 根据有关数据资料,现将我国1950-2009年的粮食总产(万吨/年)汇总于表1。表1 我国历年粮食总产(万吨)年度产量年度产量年度产量年度产量195013213196519453198032056199546662195114369196621400198132502199650454195216392196721782198235450199749417195316683196820906198338728199851230195416
20、952196921097198440731199950839195518394197023996198537911200046251195619275197125014198639151200145262195719505197224048198740473200245711195819765197326494198839408200343067195916968197427527198940755200446947196014385197528452199044624200548401196113650197628631199143529200649746196215441197728273
21、199244266200750150196317000197830477199345649200852850196418750197933212199444510200953080我国粮食总产情况1949-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图(产量:万吨;增长率:%)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特征可归纳为:我国粮食总产是增多减少,丰歉年比是三比一(45:15=3:1);变化趋势是不增则减,一旦出现波折,就需要7-8年的较长恢复期。分析还表明: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年均增长700-750万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粮食增长率放缓,未来粮食增产的难度加大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22、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三大品种产量19492009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产量比例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目前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仍维持在35%以上,低于建国来的最高点47%近10个百分点 玉米产量比重上升非常明显,自1998年超越小麦后,差距明显拉大2007年,玉米比重达到30.36%,高出小麦8个百分点之多玉米由口粮逐渐转换为饲料用粮,玉米播种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全国粮食重心北移,“南粮北调”已经逆转为“北粮南调”南方地区,粮食产量急剧减少,先行区的工业化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的粮食主产区将承担更多的粮食生产任务,
23、它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 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消费总量情况我国粮食消费总量2006年突破50000万t后继续保持刚性增长粮食消费需求的增幅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粮食消费量为51700万t粮食消费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从1999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粮食直接消费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农村居民的粮食直接消费量则逐年下降19812007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单位:千克/人)粮食消费结构口粮消费占粮食消费的比重业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有关数据
24、显示,2009/2010年度用于口粮消费的水稻、小麦和玉米占三大粮食消费总量的56.4%,其中水稻和小麦口粮消费分别达到86.1%和75.9%饲料用粮消费的稳步增长2009/2010年度饲料粮需求占三大粮食品种消费总量的27.4%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工业用粮占三大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4.6%在中国,生产1公斤普通白酒大约需要粮食2-3公斤,而酿造1公斤茅台或五粮液这样的高档白酒则需要消耗近5公斤粮食种子用粮需求数量及其在粮食需求总量中的比重稳中略降2009/2010年度种子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比例最小,只有1.7%粮食消费品种稻谷仍是我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品种和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口粮大米消费在人均
25、细粮消费中占60%以上稻谷饲料用量下降幅度更大,致使稻谷的总消费量持续下降玉米、大豆的消费量的需求呈现规模和比重双增的态势玉米消费自90年代中期超越小麦后一直是我国粮食消费的第二大品种粮食进出口情况我国粮食贸易量增大,同时贸易量波动也比较大 自1980年以来,我国粮食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到2007年谷物进口量为155万吨,仅占粮食进口量的4.8%伴随谷物进口的回落,大豆进口量显著增加。2007年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为1996年进口量的27.8倍,占粮食进口量的95%玉米已经取代大米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粮食品种。到2003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为1639万吨,占当年出口量的73.8%我国每年粮食
26、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粮食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但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到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2009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据预测,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口粮消费总量247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
27、料用粮需求总量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2020年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频发4.3 增加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分析增加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分析 增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两条路径:其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其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国际粮食采集配给能力也有两条路径:其一是增加国际粮食采购数量,其二是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数量逐年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减少数量将更加强化,加
28、之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调剂空间极为有限。历史证明,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等因素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随着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加之国际游资炒粮趋旺,国际粮价居高不下,并有迅速推高趋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食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即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国内企业通过租赁土地、援建农业基础设施、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等方式,到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国家或地区建设生产基地,生
29、产经营粮食,适时进口满足国内供应。但这条路径较窄,规模小,且易受地域空间、投入资本和所在国政治影响,可靠性差。综上所述,在促使我国粮食数量增加的宏观路径中,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农业“走出去”规模小、可靠性差等。所以,增加我国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扩大粮食生产能力。简言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5粮食安全问题隐患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持续扩大,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占用耕地2003年,我国人
30、均耕地面积为1.43亩,2005年下降到1.4亩,2007年底,这一数字仅为1.38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0%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不好全国大于陡坡的耕地有近9000万亩(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9%沿海和中部省份耕地面积减少较快灌溉水源短缺、水质恶化人均水资源不足,灌溉水源短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生产1吨小麦需要150吨水,大米2659吨,玉米450吨,大豆2300吨,平均生产1吨谷物需要耗费约1000吨水资源。照此估算,我国年产万亿斤粮食,需耗费的水资源多达5000亿吨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
31、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加剧农业用水紧张。2004年-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由5548亿立方米增加到5910亿立方米,增长了6.5%,但是农业用水占比却由64.6%下降到61.9%,而工业用水占比由22.2%上升到了24.1%水资源分配不均,地下水开采过度在过去10年中,增产最多的河南、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山东等5省,恰好全部处于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北方地区,5省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66%、32%、67%和22%。河南和山东两省的情况最为糟糕,两省供水总量中,依靠地下水的部分已经分别占到了60%和46%。辽宁情况不容乐观,该
32、省地下水占供水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7%。相反,在过去10年中粮食产量下降最快的浙江、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和福建等6省,多数处于南方的沿海地区,6省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3%、88%、93%、147%、34%和157%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诱发的自然灾害等问题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农业更为脆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到2020年全球农业产量预计降低16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受的影响会更大。不仅如此,气候变化还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今后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
33、0年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至3,平均降水量虽然会增加7%至10%,但并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势,特别是北方干旱化的趋势;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受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我国极端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冰雪灾害,涉及湖南、安徽、江西等多个省市;2008年冬季至2009年春天,我国北方主要产麦区又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2008年11月1日以后近百天时间,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降水不足一毫米,北京连续111天无降水,成为全国范围内连续无降水日最长的地区;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旱情持续半年之久,5000万
34、人口受灾今年以来,由于近7个月降水量持续偏少,传统的丰水省份、稻谷主产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相继爆发严重旱灾,仅湖南省受旱农田面积就接近1900万亩,约占耕地总数的31%,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30亿元旱涝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从旱涝灾害受灾、成灾面积来看,1980-2009年间,除2008年旱涝灾害成灾、受灾面积占比在46%左右外,其余年份我国旱涝灾害成灾、受灾面积占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的比重均在68%以上 从受灾、成灾面积占比看,东北、西南地区的旱情灾情呈明显的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呈减少趋势;从成灾率看,东北、西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等六个区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粮食减
35、产幅度比较大的年份看,主要因素之一是自然灾难据统计,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0%。我国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亿亩左右,因干旱损失的粮食产出约300亿公斤,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粮食单产与受灾比重弹性系数达到-0.21,即受灾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就会下降0.21个百分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据测算,每1亿元灌溉投资可增加灌溉面积1.56万hm2,每增加1万hm2灌溉面积可使粮食产量增加3.1万吨,因此每1亿元灌溉投资可增加粮食产量4.836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基建投资数额大幅增长,到2009年增长307倍,但水利基建投资额在全国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却呈下滑趋
36、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8%,下降到2009年的1.9%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劳动力加快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农田水利投工量由120亿工日/年锐减至20亿工日/年,降幅达到83.3%生产成本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增长2008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3%,比上年涨幅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农产品生产价格,前者涨幅高于后者近6个百分点,使种植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 种粮效益偏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冲抵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好处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37、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大量耕地抛荒据统计分析,到2007年10月,全国抛荒耕地达9000万亩左右,数字十分惊人 新闻:广东种粮的比较效益与其他作物新闻:广东种粮的比较效益与其他作物即使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每亩耕地的种粮效益也才两三百元目前,广东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蚕桑等主要园艺作物的面积虽然只占全省农作物面积的30%到40%,但是产值却占了种植业产值的60%,在一些经济作物经营得比较好的地方,每亩纯收入过万元的情况并不少见 科技支撑不强、服务体系薄弱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
38、撑根据有关研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提高到2007年的48%。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则更为突出。19842007年间,生产技术进步对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早稻和中籼稻分别为70.6%和71.8%,玉米和晚稻约为60%,小麦和粳稻分别为42.1%和44%发达国家农业增长的80%、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0%都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0%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仍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
39、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战略型农业科学家不多,直接服务“三农”的实用型专家还不能满足需要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有的科研项目缺乏有效分工与协作,浪费了科技资源,降低了创新效率,影响农业科技发挥整体效力人口基数大、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我国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净增长状态2009年我国人口比2008年增加672万人,全国总人口达到13.35亿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
40、6亿,2020年为14.5亿人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转移 据估计,每年有逾1400万人转移到城市。2009年城市化率达46.6%,比2008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新增城市人口1519万人截止2009年底,我国有近2.3亿农民进城务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渐趋多元化从世界粮食消费经验来看,人们膳食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优化的过程,伴随着粮食等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到2020年,我国人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将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接近亚洲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膳食营养结构和水平:人均每日供给热能基本维持在2600大卡,人均每日供给蛋白质80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接近50%,人均每日
41、供给脂肪78克,动物性脂肪占35%生物燃料兴起、加剧全球粮食短缺以美同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推行 以生物能源部分替代石油能源的政策,使传统的粮食市场供求形势平添变数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在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技术条件下具有较大差异,对粮食净出口国和粮食净进口国、粮食消费者和粮食净供给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粮食生产率没有同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过快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与人争粮、与畜争食”的问题美国2007能源法案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强制使用量:2008年为85亿加仑,2009年为105亿加仑,2010年为120亿加仑,此后5年每年递增5亿加仑,到2015年达到150亿加仑。2
42、016年以后,开始增加新型生物燃料(如纤维素乙醇等)使用量,每年递增30亿加仑,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欧盟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20%,生物燃料的比例达到10%。德国确定的目标是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50%,生物燃料的比例到2015年达到8%,2020年达到17%生物能源对于世界粮食价格产生了显著影响粮食价格能源化据IFPRI(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预测,假定石油价格保持高位,到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的快速增长将推动玉米价格上涨41%,油料(包括大豆、油菜籽、向日葵种子)的价格将上涨76%,小麦价格将上涨30%IFPRI认为,主食食品的实际价格每上涨
43、1%,世界范围内粮食不安全人数将增加1600万人发达国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负的外溢效应,特别是给这些国家的穷人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和挑战加剧粮食作物品种之间以及粮食作物与能源作物对农业资源的竞争 美国生物质能源的原料以玉米为主。玉米是其第一大作物,其常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占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的20%左右,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和消费地区,其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菜籽油,2009年占到生物柴油原料总量的70%。油菜籽是欧洲最大的油料作物,年产量占世界的1/3。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其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以甘蔗为主。巴
44、西甘蔗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该国甘蔗种植面积805万公顷,产量5.7亿吨,约60%用于生产乙醇。从甘蔗中提取的乙醇,占能源供应总量的16.6%。“与粮争地”我国实行生物能源非粮方针最初发展燃料乙醇主要是以陈化粮为原料,期望在获得生物质能源的同时消化陈化粮,减少库存成本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考虑到粮食安全问题,开始限制以玉米等为原料生产乙醇,鼓励利用薯类、甜高粱等非主粮作物作为原料外资垄断危及粮食主权安全大豆危机从1996年开始,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05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2659万吨,进口量大约占全球贸易量的13,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令人忧虑的是,非但中国的豆农没有从增长的需求
45、中获得真正的实惠,而且以大豆为原料的本土油脂加工企业也是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纷纷面临停产和被外资收购的命运。目前,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四大粮商已控制了中国市场80%的大豆压榨能力,并在国内植物油生产和销售终端,掌握话语权。2008年比2007年进口大豆的数量增长21%,金额却增长90,食用植物油数量下降2.6%,金额却上涨44外资对压榨环节的垄断,导致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2000年内资企业实际大豆压榨量占全国的91%,到2007年下降至52%,而同期外资企业压榨量从9.0%快速提高到48.0%2008年11月,海关总署更发出预警,指出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
46、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尤其跨国投资企业丰益国际,斥资30亿美元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外资介入我国粮食产业链,在粮源、加工、物流三大体系上均开始布局其他主要问题粮食品种、区域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储备结构不合理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粮食流通效率低投机资本炒作、粮食价格波动加大农业补贴存在差距、贸易摩擦日益突出除人口增长、土地匮乏、水资源紧缺等传统因素制约外,来自石油价格波动、生物能源发展、投机资本炒作及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非传统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更为长期而深远6 中国粮食储备中国粮食储备周转储备周转储备后备储备后备储备战略储备战略储备 6.1我国粮食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体系 从本质上
47、讲,粮食储备是一个“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是粮食积累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粮食储备经历了三个阶段:1982年前为第一阶段,粮食储备包括备荒储备(甲子粮)、战略储备(506粮)、商品库存和农村集体储备四部分。1982-1990年为第二阶段,上述粮食储备的四部分中,农村集体储备被农户储藏取代。1990年后为第三阶段,以国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为标志,主要包括战略储备、备荒储备、后备储备(专项储备)、周转储备(商品储备)和农户储藏,标志着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向现代储备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6.2 突出中央储备的龙头主导突出中央储备的龙头主导 在进一步完善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和中央储备与地
48、方储备相结合的前提下,要突出中央储备的龙头主导地位,主要承担战备储备、备荒储备和后备储备功能。中央储备的重点在于后备储备,周转储备要逐步下放给地方储备承担。中央储备粮以原粮为主,吞吐时间因事而异,但轮换周期至少要保证在1年以上,其中,战略储备和备荒储备3年以上,后备储备2-3年,周转储备1-2年。一个国家粮食的后备储备量(y)可用下式估算:Y=abx/c (4)(4)式中,x为人口数量,a为人均年口粮消费量,b为FAO粮食最低安全储备标准参数(17-18%),c为粮食生产的国情系数,可以用一定时期内粮食丰产年数所占比值来代替。按我国人口为13亿、人均年口粮消费量为183公斤和粮食生产国情系数取
49、0.75(45/60)计算,我国粮食的后备储备数量的底线应不低于5392-5710万吨。这样一个后备储备规模,既可平抑一般年际间因气候等因素造成的粮食产量波动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情况,又可减少公共财政支出,节约成本。6.3 强化地方储备的骨干作用强化地方储备的骨干作用 地方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辖区内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强化地方储备的骨干作用,逐步加大承接中央储备中的周转储备任务,改变中央储备规模远大于地方储备的现状,以利科学、迅速地应对因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粮荒或突发事件,将粮食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科学预测下季或下年度丰歉的前提下,粮食地方
50、储备的轮换周期可以缩短至半年,其中,后备储备1-2年,周转储备1年以下。由于粮食市场供应紧张首当其冲的是成品粮,所以地方储备中要加大成品粮储备规模,经得起市场抢购潮冲击。地方粮食储备分省级和市(地)县级两个层次储备,各自承担辖区内相应的粮食储备任务,其中设区的市或地区只负责市区粮食储备。地方粮食储备要以周转储备为主,充分发挥周转储备巨大的缓冲功能。省级和市县级粮食储备数量仍可用(4)式进行估算,现阶段全国省级和市县级粮食储备总量皆为5400-5700万吨,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总量合计约为16200-17100万吨,这个估算指标与国家粮食中长期规划相一致。为了落实和巩固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必须做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