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墨趣 文档编号:9059922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力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为引领,以推动新兴产业提质增效为着力点,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软件服务、数据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平台经济等价值增值型服务业,优化提升供应链服务、现代物流、新型专业市场、贸易服务等资源配置型服务业,积极壮大数字创意、金融服务、商务会展、人力资源服务等城市功能型服务业,实施集聚发展、融合创新、主体培育、品牌提升、双招双引、改

2、革开放专项行动,做大产业规模,创新业态模式,提升辐射能级,打造特色品牌,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赋能、跨界融合加速推进,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改善,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日益提高。二、工作原则1、坚持高端发展。立足产业基础,以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围绕产业链、价值链的高附加值和核心环节,高点定位、高端切入,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围绕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工业企业发展市场调研、工业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业务。2、坚持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

3、不断拓展市场服务需求。引导服务业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作用。3、坚持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生产与服务融合发展水平。搞好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快服务业内部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深度融合。4、坚持集聚发展。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定位布局,围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三、主要任务(一)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发展1、科技服务。做大做强技术交易平台,培育一批成果

4、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持续推进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支持各类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到2025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00家以上。2、供应链服务。围绕赋能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数字赋能,突出融合互促,完善供应链网络,着力打造智慧高效、协同开放、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与链主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培育一批供应链领先企业。支持建设一批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等领域打造

5、具有影响力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深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到2025年,规模以上供应链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3、软件服务。做大做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长板,聚力突破工业软件等短板,协同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6G、区块链、元宇宙等软件信息服务新业态。实施“一市一园”建设计划,围绕各市优势产业和特色定位,实现特色软件园区全覆盖。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4、数字创意。坚持龙头企业引领、融合发展深化、平台优化支撑、技术创新深耕、高端人才引培,聚力数字消费设备制造、广播影视设备制造、动漫游戏、新媒体服务、工业设

6、计、影视演艺、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智慧文旅体育等主攻方向,不断推进数字创意产业提质扩量。加快建设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进产业发展基地、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建设。到2025年,实现数字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翻一番以上,创建创意产业基地5家以上。5、金融服务。大力招引各类金融资本,支持银行、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来皖设立分支机构。推动骨干金融企业加快战略性机构布局,鼓励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者入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各类非银金融机构。支持申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进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扩容提质,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组建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形成总规模2000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到2

7、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6、现代物流。实施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制定物流枢纽网络布局建设指引,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江海联运枢纽,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形成重点冷链物流基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的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转运场站。到2025年,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0%左右。7、新型专业市场。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专业市场,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

8、集成服务基地,推动地区建设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商品采购集散中心,提升地区农副产品、中西药,地区文化旅游特色商品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地位。到2025年,培育年交易额超1000亿元商贸枢纽型市场5家。8、贸易服务。加快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易货贸易、市场采购等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市场开拓活动,组织和支持外贸企业境外参展。实施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三年倍增计划。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试点。“十四五”期间,培育和建设使用海外仓超过200个,培育贸易双循环试点企业200家。9、节能环保服务。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推动形成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能环保

9、服务产业集群。组织第三方机构对生产应用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诊断,加快升级改造和能效提升,加强经济运行测试,深挖系统节能潜力,协同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进一步扩大节能诊断服务覆盖范围,巩固诊断成果应用,以机械、轻工、金属、建材、医药等行业为重点,围绕能源利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开展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量核定、诊断数据统计、节能潜力分析、节能效益预测、节能项目跟踪等节能诊断服务。持续支持对电解铝、冶炼、水泥、煤电等高能耗企业进行能耗实时监测,加强污染排放监测监控服务。将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结合,加快淘汰金属冶炼加工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新技术、新装备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应用。加强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

10、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管控,实施大宗物料和产品清洁运输。10、人力资源服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行动,增强办学能力。建设一批学历教育与专项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对接当地产业发展、企业生产、职业岗位,重点支持全省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继续办好做强职业教育。通过以奖代补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建办一批职业院校,健全职业院校多元主体股份合作办学机制,试点开展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加强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跨

11、企业培训中心、职教师资培训、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主动对接国际国内培训项目,承担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11、数据服务。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化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企业。加快数据中心算力网络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促进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和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统筹大数据交易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到2025年,培育大数据企业1000家以上。12、平台经济。实施平台企业引育计划,大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网络货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平台龙头企业,推动加快发展、规范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扩容升级综合服务平台

12、。“十四五”期间,培育引进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以上,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以上,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0家左右。推动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头部企业、配套企业和供应商等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二)实施集聚发展提升行动1、高标准建设集聚区。结合各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搭建一批面向服务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集聚区。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联盟。“十四五”期间,新认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50家以上、集聚示范区30家以上。2、增强开发区生产服务功能。引导各地开发区大力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制造服务业,

13、培育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开发区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支持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纳入开发区考核体系。力争到2025年,实现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全覆盖。(三)实施融合创新引领行动1、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互促共进。鼓励行业组织、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等与企业联合探索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十四五”期间建成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0个。围绕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推进机械强农“三中心两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农村电商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深入推进数字赋能。拓展物联、数联、智联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化5G、人工智能等现

14、代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模式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积极对接“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反向定制服务。(四)实施市场主体培强行动1、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专项行动,引导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升规入库,并比照工业企业给予奖补。开展高成长创新企业壮大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到2025年,培育认定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100家左右。2、建立完善重点企业“白名单”。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重点企业“白名单”,每个季度动态调整。对“白名单”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定期与新兴产

15、业开展供需对接,协调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物流保通保畅等困难问题。3、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业商协会,加强服务业智库、品牌沙龙建设。深入推进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等联盟建设。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至少组建协会或产业联盟。(五)实施服务品牌提升行动1、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快研究制订供应链服务、节能环保、知识产权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检测认证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标准,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到2025年,制(修)订服务业领域地方标准不少于50项,建设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不少于10个。2、打造一批高端品

16、牌。制定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技术规范,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支持企业参与品牌展示活动。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创建,到2025年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评定品牌示范企业50家左右。(六)实施“双招双引”扩量行动1、落实“双招双引”推进机制。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研究成立“双招双引”专班,编制“双招双引”工作方案和产业发展白皮书,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和“双招双引”路线图、施工图,创新招引方式,吸引更多项目落地。深入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编制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吸引各类人才广泛集聚。2、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为牵引,每年选择50个

17、左右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展定期协调调度,强化要素保障和服务保障。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加快布局建设信息、科技、物流等基础设施项目,夯实产业招引和升级的基础支撑。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累计投资1万亿元以上。(七)实施培育发展辅助资源嵌入型服务行动建设程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转高效的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建立和完善租赁物公示、查询系统。拓展汽车租赁业务层次。突出实物租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实物租赁相关政策、法规及制度,促进我省实物租赁业长足发展。大力促进融资租赁公司的创建与发展,推进投贷联动试点,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推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鼓励融资租

18、赁公司立足我省产业优势,加强与实物租赁公司的合作,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路衍经济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开展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资金交易、保理、保函、信用债等融资业务。鼓励投资商和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设立实物租赁公司;支持各企业通过交流合作、兼并重组、融资扩股等方式与大型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大事项。加强指导督促,管理监控生产性服务业重大环节。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态,科学决策与考评,积极发现问题并明确解决措施。(二)强化要素支撑。

19、鼓励地方探索业态复合、功能混合、弹性灵活的用地出让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亩均论英雄”改革,遴选发布一批标杆企业,通过正面引导提高用地效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融资备选库,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优化营商环境压减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发挥“一站式服务”作用,简化审批办理流程。推行项目帮办代办服务。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

20、场竞争,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四)强化人才支撑创新专业人才引进模式,大力引进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扩大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加强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建立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等。加强从业资格认定和新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支持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出台用人、留人的相关政策措施。(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地方和行业安全生产法规、规范和标准,建立全员、全过程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体系,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综合利用多元化手段防范消除风险。进行安全事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风险评估,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风险防控工作。(六)加强监测评估。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运行分析,研究建立重点行业赛马机制,推动各市遴选至少1个优势行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形成新突破。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统计监测方法,强化监测评估结果运用,做好预测预警和政策储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