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059496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18.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pdf(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形成夏、商、西 周(公元前2070年一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1年)夏、商、西周阶段特征为政治上:早期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以血缘为纽带构建政治体制;最高权力机构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经济上:处于“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以奴隶集体劳作为主;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经济部门基本确立,并形成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格局春秋战国阶段特征为整体上: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秩序的瓦解,各诸侯国进行社会变革和割据争霸,新的制度逐渐创建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2、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上: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学术领域异常活跃,出现 百家争鸣 的局面;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家天下和王位世袭制(夏朝夏禹开创 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谓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礼记.礼运篇讲禹以前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在那时,一切财产都是公共所有(天下为公),首领依其才能选举产生(选贤与能)。讲到禹以后的社会时,指出国家财产成了一家私产(天下为家),私有制已成合法,父死子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大人世及以为礼),有了“禹传子,

3、家天下 的制度。所以,家天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了西周时期,进一步提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口号,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当成君王一家的私产。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二)内外服”制(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三)甲 骨 文(商 朝

4、 公 元 前 1600年-前1046年)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及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之所以称为卜辞,就表明它与宗教信仰有关。甲骨卜辞有祈祷仪式、祭祀仪式的记录,反映了当时人的观念,自然天象具有超自然的神灵,这种神灵对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具有影响乃至控制力量。“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也就是

5、说,他们优先处理与鬼神的关系,而后处理人际关系。(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四)牧野之战(商 朝 公 元 前 1600年-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直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至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 牧 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五)分 封 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时期分封诸

6、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诸 侯 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二,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薄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尚书日:“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速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六)宗 法 制(西周 公元前1046年

7、-前771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口世不言之亲I天 才 卜一 一 与 不,小 定*品 端 随 缜1,下手,天子(王破)才 商:&子二一,一楮便-睹侵入为画1)L小 洋别于有祖神六夫,人 辛 利施室别不选指髓侯的庶不支一是指天寻嫡国/以外的兄寻吩寻

8、S K神杳耦小东 圭 寸 建 奥 察 法 带U度的保画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七)井 田 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9、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并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 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o由于关于井田制的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有学者却认为,井田制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

10、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八)礼 乐 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的政治制度之一。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之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 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周朝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礼论

11、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 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九)工商食官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由官府经营工商业的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 司工 一职,总管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如工师、工正等,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来源主要是官府手工业的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国语晋

12、语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十)敬天保民(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来又有周之代商,这样的历史事实,又使他们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的重要性,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十一)六 艺(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

13、,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六艺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书、数是初级课程,是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为小艺;礼、乐,射、御是高级课程,为大艺。六艺教育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礼、乐、射、御的训练,是为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人才的教育目的服务的。(体现学在官府)。(十二)国人暴动(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后期周都镐京地区的国人发动的驱逐周厉王的武装暴动。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又专门派人“监谤”,发现有异议者则杀之,结果人人自危,不敢议论,道路以目。至公元前8

14、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最早记录)西周末年,幽王宠溺褒姒,烽火戏诸侯,终招致亡国。传统上东周又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在这两阶段间,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周朝的组织是使一切事物按照固定的方式维持一成不变的关系。但是人口激增之后,环境更变,原来各国间的无人地带,此时已不存在。周 王(衰微后)本身靠自有的地盘维持他的军事实力,丧失了这领域之后,对诸侯的仲裁也鲜有成效,各国的进贡也告终止。(注:礼崩乐坏)社会流动性起先使贵族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铜钱开始流

15、行,教育普及。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注:土地私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土阶层活跃;百家争鸣,学在民间)(十三)管仲变法(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的改革。齐桓公任用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为相,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为:“叁其国而伍其鄙”的行政管理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事制度改革、相地而衰征”的税制改革。管仲进行的富:国强兵改革,使齐很快强大,奠定了齐国建立霸业的基础。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

16、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十四)初 税 亩(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原来 井田制”,是九百亩中取一百亩,而“初税亩”之后,公田之外再收十分之一的税,也就变成了约十分之二。(十五)李悝变法(春秋战

17、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战国前期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变法。战国初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推行“尽地力之教”的措施,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增加产量。创立平汆法,规定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灾年则以平价出售,用 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平衡粮价,防止粮食商人高利贷横行,以稳定小农经济。编 成 法经,以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在经济、政治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年的一大强国。(法经对商鞅有很大影响)(十六)吴起变法(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的政治改

18、革。大约在公元前389年,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精简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棒禄,把节省下的经费用来训练战士。整顿吏治,要求官吏 私不害公,禁止旧贵族以私门招引食客,以防其结党反对法。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被反对派杀掉,吴起的改革措施几乎都被废除。(十七)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

19、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废除贵族的井田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十八)世卿世禄制和军功爵制世卿世禄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杨宽著的 战国史 在论及西周的官吏情况时也说:“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里,世袭的卿大夫便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

20、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军功爵制的出现和确立,在先秦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春秋以前列国普遍存在 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在选拔人才,包括军事将领时,实行 亲亲尊尊 路线,主要在奴隶主贵族中选取。平日村社各级首领,战时也就是各级军官。战场上军功一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战国时列国推行的变法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而废除 世卿世禄 制度,就为新的军功爵制出台准备了社会条件。秦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十九)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

21、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之处:第一,从权力的来源说,贵族的权力是自然的权力,自然而然地拥有权力;官吏的权力则是由皇帝授予的。贵族是食土临民者;官吏临民却不食土。第二,从权力运作看,贵族的权力运作具有自主性,他可以决定他治下的一切事情;官吏则必须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中央政府和他的上级官吏,因而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第三,从权力机构看,贵族政治之下的权力机构比较简单,绝对没有叠床架屋的情形。官僚政治下,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由此所造成的,就是政府机关的叠床架屋、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第四,从收入来源看,在贵族政治之下,贵族的收

22、入来源于他的领地,因而贵族们不必贪污受贿;在官僚政治之下,官吏们的职务不能世袭,而且他们的收入只有俸禄。为了避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以,贪污受贿就成为了官僚政治的一大特色。(二十)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 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

23、后 的 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 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西汉刘歆在 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 九流。俗称 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百家争鸣是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激烈而深刻的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各种思潮、学派互相交锋、激荡,为中国历史呈现了一幅群星灿烂

24、的画面。(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二十一)六 经(春 秋 战 国 公 元 前770年-前221年)六经: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始 见 于 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 诗经 书经(即 尚书)礼经 易经(即 周易)乐经 春秋。(二十二)诗 经 楚 辞(春 秋 战 国 公 元 前770年-前221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体例有风雅颂等)。先秦时代称为“诗”或 诗三百”,孔子曾对其作过整理。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诗”尊为经典,定 名 为 诗经。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

25、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 6篇辑录成集,定 名 为 楚辞。后人常合称为“风骚”。(二十三)(补充:官分文武)(春 秋 战 国 公 元 前770年-前221年)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的政治制度.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各国相继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其显著特点是有文官和武官之分。在国君之下设相和将,相也称相邦、丞相,又通称宰相,是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全国政务。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负责领兵打仗。官分文武,适应了当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因为处理政务要有一定的政治能力,指挥作战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同时又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可以起

26、互相监督作用,便于国君控制。(二十四)(补充:俸禄制度)(春 秋 战 国 公 元 前770年-前221年)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到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棒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官高的可达万担、千钟的厚禄,也有 斗食 的小吏。形成了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的新格局。这种官僚俸禄制度,便于国君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种官吏。(二十五)(补充:上计制度)(春 秋 战 国 公 元 前770年-前221年)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

27、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二十六)都江堰和郑国渠(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补充史料1:水利工程一一都江堰和郑国渠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 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

28、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 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 达300余 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二十七)(补充:甘石星经)(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经、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

29、成书于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两书的合称,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甘德著有 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 天文八卷,两书合称 甘石星经。甘石星经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恒星变化位置图表,石氏部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与外官,甘氏部分系统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甘石星经中 的 甘石星表所载星座的测量形式,是中国天文测量学上独特的赤道坐标系。这个星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也谷测编的欧洲第一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 到 甘石星经的数据。此书反映了战

30、国时代天文学成就,是世界上最早成书的恒星和五行星的观测纪录。甘石星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高度。拓展史料:春秋战国中的“士”阶层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阶层,士具有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品格。这一品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各为其主,所属势力集团屡变,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树起“学而优则仕”,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兼称显学。他们还派遣弟子直接拿起武器,参加宋国的反侵略战争。至于法家

31、,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政治欢子为自己的全部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化活动中,导演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一一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阶段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

32、之间的的转型时期。(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制度奠基和巩固: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正统)秦 汉(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秦 朝(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6年)西 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 年)王莽新朝(公元8 年一公元23年,另更始帝刘玄2 年在位)东 汉(公元25年一公元220年)整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 的时期。政治上:开创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铁农具、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33、式;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黄河流域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秦汉王朝都实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文化昌盛,科技方面取得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外来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一)家国同构历史传承周代雅言战国国葬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9方式保后而构)汉*秦制官修史书正视地方吏治借助人伦秩序完善选官制度郡级政区变化巡抚制度内阁制度机构,外或干政:中枢机构异化君主集权加强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家长因其血统上

34、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同样,君王自命 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 父母官”。简言之,父为 家君,君为 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忠孝同义。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秦 代 到 清 代 公 元 前221年一公元1912年)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民主政治体制)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

35、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的。钱穆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

36、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三)皇帝制度(秦 朝 公 元 前 221年前206年)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 至 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37、。(所谓乾纲独断,无所制约)中国古代社会也有 民主最早提及的是 尚书:推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大意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为民之主:而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之主。(金观涛、刘青峰 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拓展材料:封建、帝制和民治“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二二O O 公 元 二 O O O 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38、唐德刚: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四)郡 县 制(秦 朝 公 元 前 221年前206年)泰朝中央地方蕉麓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 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掌管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

39、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五)三公九卿制度(秦 朝 公 元 前 221年前206年)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日:“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 徒(韩诗外传口:“三公之得者何?口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

40、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 史 大 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九卿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4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六)朝议制度(秦 朝 公 元 前 221年前206年)朝议是封建社会重要政治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这种制度使皇帝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减少失误,对封建社会发展其重大作用。朝议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参加朝

42、议人数由商谈事务所决定。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 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举行廷议或集议,都是为了有利于皇帝决策。明王铎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时,众若沸羹,公(袁可立)事与忤。袁崇焕遣驿吊敌,公诟言于朝,朝议是公,O(七)(补充:秦半两)(秦朝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代货币。铜铸,圆形方孔,钱经一般为2.5-2.77厘米,重 1 2 铢(我国古代规定1 两 为 24铢)2.5335克,个别有外郭,被平素,面文 半两

43、 二字。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 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 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 天命皇权”的象征。(八)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秦代到新中国农业改造公元前221年一公元1956年)1.自然经济概念: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

44、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范围: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小农经济概念: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特点:在小块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易于走

45、向贫富两极分化。3.两者区别和联系小农经济,属于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特点:分 散 性(家庭为单位)、封 闭 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落 后 性(生产技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脆 弱 性(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

46、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九)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西汉IS犁(一牛抬杠)唐朝曲辕犁(江东

47、犁)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少数用一牛耕田,犁有双长直辕,亦有短曲辕。犁均为铁制,多使用犁壁(第土)。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唐)陆 龟 蒙 耒相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十)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

48、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拓展史料:小农经济的特点如果从生产者的角度加以比较,那么,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劳动力同土地的结合是实现于个体小农的一家一户之中的。一家一户可以完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因此,中国的小农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按:小农经济的持久性)土地提供了生存资料,但被割碎了的土地同时又限制着小农的视野、活动和发展。.以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为基本的生产单位,这种生产单位同时又是自我消费单位;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以家庭手工业附属于农业。.它的稳定性就存在于它的保守性之中。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

49、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稳之年,亦无凭借。(按:小农经济的保守性、脆弱性)一一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十一)焚书坑儒(秦 朝 公 元 前 221年前206年)焚书坑儒”一词出处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 坑儒 观点引做证据的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 子 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

50、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 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焚 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源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坑 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日:“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