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9审核2020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059481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DF 页数:126 大小:16.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9审核2020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9审核2020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9审核2020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9审核2020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pdf(1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审核新教材】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教学计划第一单元 身边的桥梁1.1 平直的桥梁1.2 弯弯的拱桥1.3 专题研究:拼接拱桥1.4 巧用悬索1.5 桥梁里的框架1.6 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第二单元 微观的生命世界2.7 放大镜下的生物2.8 科学观察的工具一一显微镜2.9 用显微镜来观察2.10 微小的生命世界2.1 1 发面的学问2.1 2 发霉了2.1 3 网上学习:身边的发酵食品第三单元 火山与地震3.1 4 变化着的地壳3.1 5 火山的喷发3.1 6 大地的震动第四单元 地球运动与宇宙4.17 地球上的昼与夜4.1 8 昼夜与地球自转4.19 四季与地球公转

2、4.2 0 四季星空4.2 1 太阳家族4.2 2 星系4.2 3 探索宇宙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分析本班共有学生5 5人。其中男生2 6人,女生2 9人。他们经过五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二、教材分析本册粤教版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 身边的桥梁

3、、微观生命世界、火山与地震、地球运动与宇宙四个大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 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 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身边的桥梁单元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认识到要建造一座桥既要想办法增加承重能力,又要考虑如何平稳通行的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结构对桥面的支撑作用,是梁桥在生活中被应用的关键所在,现代许多桥梁都是在古人智慧的基

4、础上设计并修建而成的。微观生命世界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火山与地震单元在引导学生观禀岩壁上的褶皱,并思考岩层褶皱形成的可能原因:然后,通过观察和模拟活动,做出推测:最后,聚焦于地球的内部构造,体会地球内部的运动影响着地表的变化。地球运动与宇宙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

5、结合起来。三、总体教学目标(一)科学态度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二)知识目标1.知道框架结构对桥梁起到了稳固的作用,认识各种桥梁,理解悬索在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3.明白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自

6、然现象,懂得避险减灾的知识。4.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明白昼夜与四季的变化和地球的运动有关,懂得简单的天文知识,体会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激发学生喜欢宇宙,希望探索宇宙的兴趣。(三)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3.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7、如微生物世界,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物质的运动等。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五、教学措施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

8、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或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六、教学进度表序号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1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12第一单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3第一单元3.声音是怎样传播

9、的14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5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16第一单元6.声音的高与低17第一单元7.放大镜下的生物18第一单元8.科学观察工具一一显微镜19第二单元9.用显微镜来观察110第二单元1 0.微小的生命世界111第二单元11.发面的学问112第二单元12.发霉了113第二单元13.网上学习:身边的发酵食品114第三单元14.变化着的地壳115第三单元15.火山的喷发116第三单元16.大地的震动17第四单元17.地球上的昼与夜118第四单元18.昼夜与地球自转119第四单元19.四季与地球公转120第四单元20.四季星空121第四单元21.太阳家族122第四单元22.星系

10、123第四单元23.探索宇宙124期末复习1第1课 平直的桥梁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平直的桥梁是 科学五年级下册“身边的桥梁”单元中的第 1 课,本课从满足桥梁承重和方便通行的需求入手,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认识到要建造一座桥既要想办法增加承重能力,又要考虑如何平稳通行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梁结构对平直桥面的支撑作用,是梁桥在生活中被应用的关键所在,现代许多桥梁都是在梁桥的基础上设计并修建而成的。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活 动 增强桥的承重能力”,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增强纸桥承重能力的方法;活 动 2“梁的作用”,在上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既能承重又方便桥上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11、桥梁结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初步了解梁桥的构造;2.知道一定范围内,改变桥面的形状和结构能增强梁桥的承重能力。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使纸桥既能承重又方便通行的方法。2.了解梁结构对桥面的支撑作用及梁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梁的结构进行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社会的需求是桥梁发展的动力,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教学重点:知道增加桥面厚度、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强梁桥的承重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用纸桥探究使梁桥既能承重又方便通行的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小方盒若干、A4纸若干、双面胶、5g祛码若干。课时安排:1课

12、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出示:琪琪和彬彬在桥头看到限重1.5吨的牌子。提出问题:1.你观察到了什么?2.两个小朋友在讨论什么?3.有什么办法增强桥的承重能力呢?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那么桥是怎样承受那么重的物体通行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下 平直的桥梁。二、活 动1:增强桥的承重能力为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行,人们在江河湖海上修建了桥梁。桥梁必须具备一定的承重能力,才能让行人、车辆安全通行。有什么办法能增强桥梁的承重能力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尝试用一张纸,搭一座有一定承重能力的纸桥。探究实验:增强桥的承受能力。实验器材:纸若干、盒子、垫圈若干。实验步骤:1.按照图示的方法用一张

13、纸搭建一座桥;2.向搭建好的纸桥上一个一个的放祛码;3.通过改变纸的形状或厚度来改变桥的承受能力;4.记录不同类型的桥能承载的祛码个数。(波浪形、城垛型、重复折叠的打印纸等等)教师提醒注意事项:桥墩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保持不变,通过改变桥梁的形状或厚度来观察桥的承重能力。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记录表格。桥的形状桥的厚度承受祛码的数量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归纳小结:梁桥的承重能力与梁的厚度与形状有关。三、活 动 2:梁的作用P P T 出示梁桥宽阔平整的桥面,利用教室内天花板的梁讲解梁所起的作用。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理解了增加厚度或改变形状都可以增强纸桥的承重能力。但桥梁除了要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外,还要

14、方便通行,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研究,使纸桥既能承重又方便通行。可以增强承重的结构上铺设平整的桥面,这样既能承重又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行。利用活动1 完成的承重结构,进一步制作既能承重又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行的纸桥。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小结:在桥面下面增加一些结构,这些结构增强了桥面的承重能力。在桥梁建设中,工程师们运用这样的结构,这类结构就是“梁二这种以平直的梁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桥,就是梁桥。四、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梁呢?PPT出示生活中梁的应用图片。房梁 空中连廊 钢梁学生分组讨论“梁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哪些?学生分组汇报,教师归纳小结:梁可以增加桥梁和物体的承重

15、能力。在生活中,梁结构有着广泛的应用。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有关“桥梁”的有关知识,桥梁必须具备一定的承重能力,才能让行人、车辆安全通行;梁桥的承重能力与桥的厚度与形状有关,梁桥需要有桥面才能方便通行。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的有关梁桥的知识,并和同学们交流分享。第2课 弯弯的拱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弯弯的拱桥 是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桥梁”中的第2课。本课让学生认识另一种常见的桥梁一一拱桥。教科书展示了生活中的拱桥,帮助学生认识拱形结构,以及它具有增强桥梁承重能力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活 动1“生活中的拱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拱桥所处的地形条件,探讨和了解

16、拱桥的结构特点。活 动2“拱的作用”,要求学生利用A 4纸盒方盒搭建拱形结构,认识拱形结构具有增强桥面承重能力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拱桥的构造;2.知道拱桥的承重能力比梁桥大。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认识拱形结构的承重作用;2.通过对比实验,知道拱座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拱形结构进行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教学重点:知道拱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拱脚必须有拱座顶住拱才能坚固。教学难点:利用探究实验指导拱脚必须有拱座顶住拱才能坚固。课前准备:PPT课件、A 4 纸若干、方盒两个、5 g祛码若干。课时安

17、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波波和琪琪在春游时看见山谷中有一座弯弯的桥梁(PPT出示图片),设置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这座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座桥要剪成拱形的呢?拱桥其中有着怎样的奥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学习 弯弯的拱桥(板书课题)二、活动1:生活中的拱桥在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人们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拱桥。你在哪里见过拱桥?这些拱桥的结构由什么特点?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交流,了解拱桥的结构与梁桥有什么不同,以及拱桥的特点。学生汇报他讨论成果:拱桥的特点及优势。教师归纳小结:拱桥因能实现较大的跨度和较高的桥底高度,适宜建设在山谷、丘陵、河流等一些不方便架设大量桥

18、墩或有高大船只通航需求的地形条件。三、活 动 2:拱的作用我们发现拱桥都有拱形结构,这个结构由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交流结果。P P T 出示图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用 A 4 纸分别搭两座桥,一座是由两张纸平放在桥墩上做成的纸桥,另一座是一张纸平放、一张纸完成拱形结构做支撑的纸桥。试试哪座桥的承重能力更强一些。实验步骤:1.将盒子放在桌面上作桥墩;2.将纸平展展开作梁桥桥面;3.在桥面上方放祛码,直至桥面下塌;4.将纸拱起放在盒子中间,然后放祛码,直至桥面下塌;5.做好实验记录。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结论:有拱支撑的纸桥承重能力更强。思考:如果把纸拱桥两端的“拱座”移开

19、,拱的承重能力会变化吗?对比实验:有拱座与无拱座的承重能力。实验步骤:1.将盒子放在桌面上作拱座;2.将纸拱起放在盒子中间,然后放祛码,直至桥面下塌;3.将拱座移开,然后放祛码,直至桥面下塌;4.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小结:拱在受到压力时会将压力向左右分散,用拱座顶住拱脚,这样拱就能承受较大的压力了。完 成 科学活动册。四、拓展延伸:拱形结构的应用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组合。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和拱形受压力的特点相同,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

20、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如鸡蛋拱桥壳,拱形门窗,隧道,都是拱形的,但锅盖、雨伞是圆顶形,它具备了拱形受压大的特点并且没有外推力。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弯弯的拱桥”,并且明白了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适合建拱桥,拱桥的承重能力要比梁桥大,拱桥的拱座起到支撑作用。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拱桥的知识,并和同学交流分享。第3课 专题研究:拼接拱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专题研究:拼接拱桥是粤教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身边的桥梁”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究如何用小构件拼接出桥面下的拱圈,是对上两节课的延伸。这是一节专题探究课,学生通过拼接拱桥,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知

21、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本课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较简单的生活问题和科学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八个要素。本课主要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要素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2.知道梯形小块更容易拼接拱圈。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有计划的探究步骤,认识由小块构件拼接而成的拱桥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科学

22、态度目标:表现出对拱桥设计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社会的需求是桥梁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知道用梯形小块构件链接拼接起来的拱形结构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教学难点:学会使用小块构件拼接拱圈,制作出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形结构。课前准备:PPT课件、萝卜若干、塑料水果刀、盒 子2个、重物若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PPT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这座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不会塌呢?为什么这样拼接成的拱形桥不会塌?是如何拼接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专题探究:拼接的拱桥(板书课题)二、作出假设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用各种材料建造的拱桥

23、,例如木拱桥、石拱桥、混凝土拱桥和钢拱桥等。其中,石拱桥受材料的限制,往往使用小块构件拼接出桥面下的拱圈。小块构件要做成什么形状,采用什么拼接方式,才能造出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两个发现:A.我发现有的石拱桥的由梯形小块拼接而成的;B.我发现有的石拱桥是由方形小块拼接而成的。思考:把组成拱圈的这些石块做成方形好还是梯形好?两个假设:A.把梯形小块构件连续拼接,可以制作出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形结构;B.把方形小块构件连续拼接,可以制作出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拱形结构。三、制订计划根据假设,设计一个具有一定跨度的拱桥。参考一下要素制订完整、具体的计划,形成实验方案。1

24、.选择合适的材料;2.根据跨度要求,确定合适的拱形结构;3.根据确定的拱形结构,把材料切成大小和形状都合适的小块构件;4.将小块构件拼接成拱形结构;5.测试拱形结构是否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教师提出要求:1.用萝卜块设计一座跨度8cm的拱桥;2.把萝卜块切成大小和形状(方块或梯形)都合适的小块构件;3.将小块构件拼接成拱桥结构;4.测试拱桥的承重能力。四、搜集证据用泡沫里料块搭的拱桥用萝卜块搭的挑杯按照计划,将萝卜切成小块构件,拼接成拱桥。拼接完成后,进行称重能力测试,并记录实验数据。展示拼接成果,根据实验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用梯形的构件更容易拼

25、接出一个拱圈,而且承重能力更强。五、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要素进行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进行专题研究的几个要素。请同学们课后分组提出更多的问题来进行专题研究。第4课 巧用悬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巧用悬索是粤教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身边的桥梁”单元中的第4 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过梁桥和拱桥,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类桥梁一一悬索桥。学生通过探究悬索桥模型,认识悬索桥的结构和悬索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活 动 1“把桥面吊起来”,通过组装悬索桥模型,了解悬索桥的结构特点:活动2“悬索的作用”,通过活动了解悬索的作用,认识悬索在悬素桥中的重要性

26、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悬索桥的结构及特点;2.知道悬索对桥面的作用。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悬索桥模型,初步了解悬索桥的结构及其特点;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悬索对桥面承重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产生对悬索桥的探究兴趣,养成准确、科学地描述所观察事物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利用悬索桥模型,了解悬索桥的结构特点和悬索对桥面承重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悬索桥的悬索对桥面承重的作用。课前准备:PPT课件、悬索桥模型一套、祛码若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PPT播放图片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

27、了梁桥、拱桥,有些同学看到这些图片,就会有疑问:这不是梁桥和拱桥,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桥?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绳子吊着?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巧用悬索(板书课题)二、活动1:把桥面吊起来PPT出示悬索桥图片。图中这种用悬索把桥面吊起来的桥叫悬索桥。学生思考:像这种有很多绳子吊着的桥是什么桥?(悬索桥)这两个悬索桥分别建造在哪些地方?(峡谷、海面)为什么在峡谷或海面适合建悬索桥?(在峡谷中间或海面上不易建造桥墩)提出问题:观察悬索桥的结构,说说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教师归纳小结:桥塔、悬索、桥面。这些年来,我国建造了许多大跨度的桥梁,期中有一类使用缆索把桥面吊起来的悬索桥。

28、学生分组尝试通过组装悬索桥模型,了解悬索桥的特点。实验注意事项:1、充分利用配发的模拟装置以及我们身边容易收集的废旧物品:胶合板、曲别针、尼龙绳、小钢筋等。2、每座桥塔由两个铁架台底座靠拢,用两根钢筋固定,根据桥的特点,可调高调低使用,桥面的宽度、桥的跨度、拉索的长短高矮等,不定,只要比例协调即可,特别是上面的螺丝对于固定“钢索”的长短、松紧十分方便。3、用铁架台模拟的悬索桥,更能展示出悬索桥的外形特点,学生用来体验“钢索”的拉力大小变化,效果更好。三、活 动2:悬索的作用在古代,人们利用藤、竹等材料吊起桥面。如今,人们多采用受拉性更好的钢索作为悬索。观察悬索桥模型,并完成对比实验,了解悬索对

29、桥面承重的作用。用悬索桥模型测试桥面的承重能力。现在没有悬索的情况下放上重物,观察桥面的玩去程度,然后加上悬索结构,吊住桥面,再放上重物,观察桥面的弯曲程度。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回指导、梁桥悬索桥20g重物40g重物60g重物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使用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要远远大于拆除悬索的悬索桥承重能力。四、延伸与总结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悬索,比如我们家里常用的升降晾衣架,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用到了悬索,并和同学交流分享。第5课 桥梁里的框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桥梁里的框架是 粤 教 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身边的桥梁”单元中的第5课,本课研究的框架结构被

30、广泛应用在铁路桥中,这与该类桥梁需要很强的承重能力且桥面上的铁轨不能变形,以保障列车又快又稳通行的需求有关。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活 动1“哪种形状最稳定”中,学生利用竹签和橡皮筋等材料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等不同形状的结构,探究最稳定的形状。活 动2”框架结构的秘密”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搭建和加固立体框架,认识三角形立体框架对桥梁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桥梁框架的作用;2.知道桥梁框架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框架结构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2.通过动手拼接,了解桥梁立体框架结构特点。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与合作,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

31、、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技术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教学重点:知道立体框架中的三角形能极大提高铁路桥的稳固性。教学难点:制作不同形状的立体框架。课前准备:P P T 课件、小竹签、橡皮筋、重物。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P P T 出示图片:铁路桥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这座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三角形的框架?三角形框架在桥梁结构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来学 习 桥梁里的框架(板书课题)二、活 动 1:哪种形状最稳定列车通过铁路桥梁时,不仅要求桥梁具有很强的承重能力,还要求桥面上的铁轨不能变形。怎样才能使铁路桥梁既有很强的承重能力

32、又稳固?很多铁路桥梁都具有框架结构,这些框架结构由哪些基本的形状?铁路桥梁的稳固性与桥梁框架结构的形状时候有关?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一起验证:尝试用竹签和橡皮筋制作不同形状的结构,了解哪种形状最稳定。实验步骤:1.用牙签和橡皮筋先拼出一个三角形的形状;2.用手压一压、拉一拉这个形状,观察是否稳定;3.再用牙签和橡皮筋拼成一个四边形;4.再次用手压一压,拉一拉这个形状,观察是否稳定;5.用同样的方法拼成其他的形状,记录实验现象。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是否稳定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框架更加稳固。三、活 动 2:框架结构的秘密钱塘江大桥是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钢铁框架桥,它是

33、我们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出示钱塘江大桥图片,学生自习观察桥体结构。出示立体结构框架图片,学生思考:这种框架结构由哪些缺点?怎样才能使这个立体结构变得更加稳定呢?你能参照钱塘江大桥的结构,用竹签和橡皮筋制作例题框架吗?学生动手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加固制作好的立体框架,了解哪种方法能让它更稳固。(加入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四、实践:用牙签搭高塔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观察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钢塔,模仿其结构,尝试利用牙签、胡萝卜等材料塔一座牙签塔。看谁搭的牙签塔既高又稳固。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在桥梁里加入框架,可以使铁路桥梁既稳固又有很强的承

34、重能力;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立体框架中的三角形结构能增强框架的稳固程度。请同学们下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框架的知识,并和同学交流分享。第6课 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是 科学五年级下册“身边的桥梁”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课,学生学习了几种不何的桥梁和桥梁中的框架结构。本课正是利用前几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制作一座小桥。这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本课的教学内容由5 个环节组成:任务一一设计一一制作一一测试一一评价与改进,这也是工程设计的主要步骤。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桥梁,然后动手制作和测试,最后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学目标:科学

35、概念目标:1.能根据任务,分析可利用的材料,形成设计方案,并简单评估其可行性;2.能从多方面评价小桥设计;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科学探究目标:1.能按照设计,分工合作,完成制作;2.能根据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方案,改进小桥。科学态度目标:了解桥梁建设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教学重点:知道用梯形小块构件连续拼接起来的拱形结构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教学难点:学会使用小块构件拼接拱圈,制作出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拱形结构。课前准备:PPT课件、吸管、木条、报纸、胶水、尺子、绳子、重物若干、小 灯 泡(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36、一、任务导入出示建设大桥的图片。我们学习过几种不同类型的桥梁。今天,我们来设计并制作一座小桥吧。(板书课题:我的小桥)本节课我们的任务:设计并制作一座能承受一定重量,跨 度50厘米的桥梁模型。二、设计设H:梃极我 的 设 计在制作桥梁前,我们先要做好设计。1.首先我们要确定桥梁的类型。(出示梁桥、拱桥、框架桥和悬索桥的图片)2.其次要确定使用的材料。(出示材料图片)3.小组交流讨论,画出设计图。根据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设计。在设计时,需考虑可利用的材料、桥梁的用途、制作的方法等。三、制作设计图我们已经确定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制作了,我们来了解一下制作流程吧!1.制作流程:(1)制作桥

37、梁模型的构件。(2)用适当的方法把各个构件组装在一起。(3)对桥梁模型进行整体的调整和美化。2.教师提示:(1)组员分工合作,做到每个人都有任务,不浪费时间。(2)先讨论方案,再完成设计图。(3)画设计图时要标明桥梁的尺寸,并标清楚桥梁各部分所使用的材料。(4)时间:1 5分钟。四、测试L测试:对桥梁模型进行测试,看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2.思 考:要测试哪些项目?怎样测试才科学?(要测试桥梁是否能承受一定的重量;还要测试桥梁的跨度是否达 到o)3.测 试:测试桥梁是否能承受一定的重量。(在加放重物时,应该慢慢增加重量。增加到5 0 0克重物而桥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就成功了!)出示图片4.测 试

38、:测试桥梁的跨度是否达到。(用直尺测量桥梁的跨度,在 就成功了!)5.思考:能否给桥加上照明系统。(考虑用小灯泡或手电筒添加照明系统)五、评价与改进展示自己制作的桥梁模型,介绍其类型、结构、用途等,并互相评价。根据评价意见,对桥梁模型进行改进。六、科学阅读古时候人们为了横穿江河,用木材、石头等天然材料建造了桥梁。尽管技术受限,但是古人用智慧建成了许许多多堪称奇迹的桥梁。例如,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赵州桥,是一座横跨37米河面的石拱桥。赵州桥由五个桥孔组成,大桥洞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这样设计不但造型优美,而且节省材料,减轻桥身重量,还能减小流水对桥的冲击力。由于建造者的精巧设计,14

39、0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水灾、地震都没有破坏赵州桥。正因如此,赵州桥被称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今天,我国在桥梁建造领域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2018年1 0月正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全 长5 5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由桥梁、人工岛、海底隧道等部分组成,其中海底隧道长5.6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碧波之上,一桥飞架三地,宛如一条蛟龙横卧在伶仃洋上。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师智慧和心血的中国桥梁,浓缩了我国建筑的精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桥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七、课堂小结1.按结构分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梁桥、拱桥、悬索桥和框架桥

40、。2.在“设计与制作”活动中,要有五大要素,分别是任务、设计、制作、测试和评价与改进。第7课 放大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生物是粤教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微观生命世界”单元的第1 课,学生将了知道放大镜的基本组成结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知道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更多细节。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 动 1: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是不同的;活 动 2:“还能放得更大吗”,引导学通过动手组合放大镜,可以提高放大倍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放大镜的基本组成结构;2.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知道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更多细节。科学探究目标:1.通

41、过用不同倍数放大镜观察物体,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2.通过动手组合放大镜,可以提高放大倍数。科学态度目标: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愿意交流与合作,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人道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2.对自然界中一些微小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问答。思考: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19年年末,有一种能引起人感染肺

42、炎的病毒叫什么吗?(新型冠状病毒。)出示图片生活中,我们能用肉眼观察得到这种病毒吗?(不能,需要借助工具观察。)二、问题引入。出示情景图,在草地里有两个小朋友在观察东西,引出疑问问题L图中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她们在草地里观察动植物。)问题2:你知道小女孩手中拿着的是什么工具吗?(小女孩手中拿着的是放大镜。)问题3:怎样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更多的细节呢?放大镜我们都见过,甚至有些同学还使用过,那么你会使用放大镜正确观察物体吗?放大镜下的物体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节课我们 来 学 习 放大镜下的生物。(板书:放大镜下的生物)三、活动一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1、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能帮助我们看清楚

43、微小的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出示放大镜的图片)2、思考:观察放大镜,说说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出示放大镜图片(放大镜由镜框、镜片和镜柄组成)3、思考:应该怎样正确的使用放大镜呢?(观看小视频)总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方法一:目静、镜动、物静。方法二:目静、镜静、物动。5、思考:使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七星瓢虫,会有哪些不同?(出示图片)6、同学们小组合作,使用不同倍数放大镜观察七星瓢虫。7、交流:A、我发现放大镜的倍数越大,图像就被放得越大,但观察到物体的范围变小了。B、我还发现放大镜的倍数越大,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很多细节,而且还很清晰。8、总结:放大镜的倍数越大,我们就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下O9

44、、思考:如果想看到更细微的结构,有什么办法?(可以尝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观察。)出示图片四、活动二还能放得更大吗1、思考: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否提高放大倍数?(出示图片)2、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3、探究实验:探究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否提高倍数。实验器材:两个相同倍数的放大镜、实验观察物等。实验步骤:(1)、一只手拿着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保持不动。(2)、另一只手拿另一个放大镜,上下移动。(3)、通过移动其中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图像。4、思考:通过实验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5、交流:A、我观察到图像缩小了,有些看不清。B、我观察到图像被放大了,而且细节更清晰了。6、得出

45、结论:只要找好距离,组合放大镜可以将图像放得更大更清晰。7、思考:组合不同倍数的放大镜,也能得到同样效果吗?五、课堂练习简答题。请简单说一下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答:有两种观察方法。方法一是眼睛和物体保持不动,移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方法二是眼睛和放大镜保持不动,移动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来观察物体。)六、课堂小结1、放大镜的倍数越大,观察到的图像就越大,观察到的细节越多,而且更清晰。2、组合放大镜,找到合适的距离,可以提高放大倍数。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生物放大镜倍数越大,观察得越清晰。组合放大镜可以提高放大倍数。第 8 课 科学观察工具一一显微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科学观察的工具一一显微镜 是粤教

46、版 科学 五年级下册“微观生命世界”单元的第2 课,学生讲了解显微镜的组成,并学习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 动 1 认识显微镜”,帮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是由多块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仪器,并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活 动 2:“怎样使用显微镜”,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规范使用显微镜,并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的永久装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显微镜的基本组成结构;2.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知道显微镜可以能帮助人们观察更细微的结构。科学探究目标:1.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2.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图像。科学态度目标:对自然界中一些未知事物产生不懈探究的精神。科

47、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知显微镜对人类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事物的细微结构。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物体的物象。课前准备:PPT课件、显微镜、动植物永久装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出示情景图,两个小朋友在实验室用显截镜观察标本,引出疑问。问题1:图中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她们在观察一些微小生物。)问题2:你知道小女孩使用的观察工具是什么吗?(小女孩使用的观察工具是“显微镜”。)问题3:显微镜可以看清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吗?显微镜我们平时可能见过,但是很少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那么显微镜该如何使用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科学观察的工具一一显微

48、镜(板书设计)二、活动1:认识显微镜1.光学显微镜最早的光学显微镜是由荷兰人詹森父子共同制作的。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他就是光学显微镜。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现在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旋转器)简称“旋转器”、镜台(载物台)、调节器照明部分: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光学部分:目镜、物镜。显微镜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负相关,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即目镜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低;物镜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高。2.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英

49、文名Electron Microscope(简 称 EM),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电子显微镜由镜筒、真空装置和电源柜三部分组成。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之上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为0.2 u m,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为0.2nm,也就是说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放大了 1000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缩写为STM。它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

50、下(4K)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因此它在纳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三、活动2:怎样使用显微镜显微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在使用时应遵守操作规范。按照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观察、收镜等顺序,学习使用显微镜。取镜:将显微镜从镜箱取出。安放:把显微镜平稳放在实验台距边缘约7厘米处。安装目镜和物镜。对光:调整反光镜,直到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放片: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标本。用目镜观察,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再略微调整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收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