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赏析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059165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DF 页数:54 大小:1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赏析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赏析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赏析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赏析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pdf(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赏析汇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赏析一、野 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译 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 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第 一 句 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

2、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 .首 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3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第 1 页 共 5 4 页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

3、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请 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了解)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

4、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二、黄 鹤 楼(崔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1-4句:开端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仙人已去,此地唯余空楼;千年以来空中徒有白云飘荡,黄鹤却不再返回。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5-6句明丽的阳光下,从

5、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如在眼第2页 共5 4页前;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7-8 句日近黄昏,自然会勾起乡思,用烟波浩淼的长江烘托愁思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三见,“空”字重出,但由于上下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 情 与“日暮“烟波 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6、”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 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第 一 个“空”可理解为“是 只,只有,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 二 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八因友人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千载白云,空自

7、飘荡,这 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失落与惆怅。重在抒情。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6.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颍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

8、第3页 共5 4页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三、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思想感情】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吏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的孤寂抑郁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

9、色中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写法:借景抒情练习:1、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此诗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首联交待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烘托孤寂的心境。“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和对偶,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写了作者内心的抑郁和激愤。3.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通 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描绘出了雄奇苍茫的塞外风光,也流露出

10、了作者孤寂惆怅的心绪。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5、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第4页 共5 4页的理解。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都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归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6、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

11、俯首远看,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 三 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 景 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 意 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 感(1分)。8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雄奇壮美”而 非“明媚秀丽”)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

12、的塞外风光,其 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 中 的“圆”字 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 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9.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 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

13、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1 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第5页 共5 4页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1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

14、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 二 联 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 三 联 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 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四、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 叙,它交代了远渡的 地 点 和此行的 目的。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

15、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移步换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3二 一 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 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第6页 共5 4页4.颈 联 的 描 写 视 角 与 颔 联 是 否 相 同?这 两 句 的 描 写 角 度 又 有 何 不 同?诗中的“天镜”和“海 楼”分 别 指 什 么?试 用 散 文 语 言 改 写 这

16、两 句 诗。不 同。颔 联 是 以 动 态 变 化 的 角 度 来 写 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长江的近景与 远 景。诗 人 在 此 展 开 丰 富 的 想 象,将 水 中 的 月 影 比 喻 成 明 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 中 云 霞 之 美,想 象 大 胆、奇 特。“天 镜”指 的 是 月 亮,“海 楼”指 的 是 云 彩。抬头 遥 看 万 里 长 空,只 见 一 轮 明 月,犹 如 天 上 飞 下 的 明 镜,皎 洁 澄 澈,普 照 大 地。那 飘 荡 在 碧 空 的 朵 朵 彩 云,忽 而 连 结 在 一 起,构 成 了 壮 观 的 海 市 蜃 楼 的 幻 影。5.诗 的 尾 联 用

17、 了 哪 些 修 辞 手 法?抒 发 了 作 者 怎 样 的 思 想 感 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 的 长 江 水 为“故 乡 水”?“万里”一 遢 与 选 的 首 联 中 哪 个 字 相 照 应?拟 人 的 修 辞 手 法。写 故 乡 的 水 不 远 万 里 送 自 己 行 舟 远 游,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 热 爱 之 情 还 有 离 乡 惜 别 之 情。诗 人 之 所 以 称 长 江 水 为 故 乡 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 川)长 大,长 江 流 经 四 川,为 表 达 对 家 乡 的 浓 厚 爱 恋 之 情。“万 里”与首联 中 的“远”字 相 照 应。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

18、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思 想 感 情】:本 诗 描 绘 了 西 湖 早 春 的 明 媚 风 光,抒 发 了 诗 人 喜 悦 的 感 情,以及对 西 湖 早 春 美 景 的 热 爱 的 赞 美 之 情,诗 人 对 大

19、自 然 的 喜 爱 及 喜 悦 之 情。炼 字:“初”“早”,新“,才”等 几 字 准 确,生 动 地 表 明 了 早 春 的 时 令;“争”“啄”两词生动形 象 地 描 绘 了 早 春 时 节 的 勃 勃 生 机。艺 术 手 法:借景抒情 对 偶、拟人颔 联、颈 联 赏 析:用 对 偶 拟 人 的 修 辞 生 动 形 象 地 写 出 了 西 湖 早 春 生 机 蓬 勃 的 景 象,抒 发 了 诗 人 的 喜 悦 之 情。第7页 共5 4页练习:1、全 诗 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IJ“白 沙 堤”终,以 一 “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 爱”两字充分表达诗人

20、对西湖美景的迷恋。紧 扣(早春)的特点,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的精妙,换 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几处”“谁家”是 照 应“早莺”和“新燕”,表现了钱塘湖初春的特点和对早春的喜爱,喜悦之情。如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4、本诗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春燕啄泥

21、、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o5.试 描 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答案: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答: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了 “争”“啄”两个极具袤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 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7.赏析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 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

22、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8.赏 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示 例:乱 花 浅 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才”写出了花渐开渐多、草渐渐长成的情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9.诗 人 采 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第8页 共5 4页六、饮 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

23、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思想内容: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闲自得、恬静、淡泊名利的心情,诗人远离尘俗,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高远的心志,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的内容:建 造 房 舍(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

24、伴归巢。这 里 边 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名句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下采撷菊花,悠闲中偶然见到南山,表现了诗人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和悠闲自得的情趣,高尚的情志。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析:“见”写出了诗人无意看山,南山扑入眼帘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胸。第9页 共5 4页2.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 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为什么这样说?“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在东篱下采菊的悠闲,不是有意而“望”而是无意 而“见,从而很好的表现出作者悠然恬静的心境。3.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

25、:原意是心灵既然远远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于喧境和处于偏僻之地一样,其反映的哲理诗: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4.“心远”的对象是什么?5.官场的生活和世俗的纷扰“心远”的意思是思想远离官场。6.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夕阳已经快落山了,美丽的鸟儿呼朋唤友结伴欢快回巢。我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人生理想。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 的“此”指作者怎样的生活?“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恬淡闲适的隐居生活。“真意”指人生的真谛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8.

26、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宁 静(平和、闲适)的特点。9、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一个悠闲自得的文人形象。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诗有什么寓意?这四句是写景,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回家。实际上劝告那些奔波于龌龊官场中的人,要返回到美好安静的大自然中来。11.下面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B.本诗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本诗融景、抒情、说理于一体。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

27、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去了 o第1 0页 共5 4页1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 得 了 恬淡静谧 的心境。1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的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B.“悠然见南山”中 的“见”字用的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1

28、 4.既 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作者身居闹市但保持宁静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1 4.描写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思想感情】:诗作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残破,都城荒芜百姓悲伤,骨肉分离的惨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

29、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感情基调:含蓄深沉悲伤 艺 术 风 格:沉郁顿挫内容: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家书一封值万金。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艺术特点:借景抒情。前 两 句 中“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都是第 1 1 页 共 5 4 页写景,情寓其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之情,后四句直抒感情,抒发诗人忧国思家之情。一字传神,“破”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溅”“惊”体现

30、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练习:1.诗 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家亡,都城满目萧然,荒草丛生,一片萧瑟悲凉的景象。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拟人手法,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表达的是作者感时伤事伤别的深沉感情。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31、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呢?4.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 者 却“溅”“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之情。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释。诗圣: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思想感情艺术高。诗史: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6、鲜花、鸟鸣平时给人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美好愉悦的感受 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忧心如焚

32、,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特殊感受。7、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诗句的含义。诗人形象。第1 2页 共5 4页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忧愁叹息,老人那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掉落,无法插簪。含义: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搔”,搔首,是解愁的动作,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诗人形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由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见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8、“感时花溅泪,

33、恨别鸟惊心”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 时 伤 怀 忧 国 忧 民 遭 受 离 乱,思念亲人9.首 联 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一 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 个“深”字,写出虽然春天已来到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色,令人满H 凄然,描写了春天城中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治理。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10.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 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八、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

34、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的内容:敌军似乌云压成,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 甲 迎 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不展,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第1 3页 共5 4页声低沉。为了报答

35、国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君血战到死。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艺术特色:色彩的运用,渲染战争气氛。整体感知:全诗按时间顺序,前四句写日满的战争,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反击;后四句写夜战争,援军失利,为国捐躯。全诗从两个角度写出了这次战斗的惊心动魄和激烈悲壮,突出了边关将士的英雄集体形象。1.按原文填空诗中描写战争形势危急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渲染战争激烈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6、中 的“玉龙”指(D )A、人名 B、玉做的龙 C、玉色的龙 D、宝剑3.“黑云压城城欲摧”运 用 了(c )什么的修辞手法A、借代和比喻 B、夸 张 和 借 代C、比喻和夸张 D、夸张和双关4.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5.由“半卷红旗临易水”中 的“易水”,你联想到了哪些故事、诗句?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风萧萧兮

37、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6.“黑云压城城欲摧”一 句 中“黑云”暗喻什么?“压”字 和“开”字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黑云”暗喻敌军的嚣张气焰。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这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1 4页 共5 4页“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描 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7.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比喻形势危急。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

38、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 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一 土I_L|o8.“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色彩斑斓瑰奇,渲染出苍凉悲壮的气氛,战斗激烈残酷。示例: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赏析:这两句描绘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战争的激烈和悲壮,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9.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

39、中“易水”二字让人联想到什么典故?“临易水”有什么表达作用?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让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诗句。表达了视死如归之决心。“易水”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10.“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诗人弓I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勇气。11.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引用了战国时燕

40、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以死报君的决心和爱国情怀。12.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第1 5页 共5 4页答:如: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九、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 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

41、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诗的内容:一支折断的戟沉在江底积沙中,铁还没有销蚀,我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思想内容:一改传统看法认为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慨叹英雄成名需英机遇,表现了诗人英雄无勇武之地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写法:咏史抒怀、托古讽今、怀古伤己、咏史怀古。艺术特色: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借物兴感,咏史抒怀。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咏 史 诗 特 点: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的情感。2、是 说 说“东

42、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这两句诗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白己也会有所作为,表达了郁郁不得志、抑郁不平的情怀,怀才不遇的感慨。3、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4.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第1 6页 共5 4页不同意,因为作者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展的感慨。5、有 人 曾

43、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同意,因为这首诗的意思是以小见大,而 赤壁的末句以“二乔”的命运来比喻东吴命运,正是以小见大的写法。6 .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7 .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答:(1)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2)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 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8 .全诗

44、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9.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十、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

45、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第1 7页 共5 4页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全诗大意: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空有妙

46、句人称道,却空无用。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海中的神山上去。思想内容: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词人与天地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展示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 自由的渴望。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 阕 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

47、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 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3 赏 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答: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

48、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第1 8页 共5 4页5.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5.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

49、想的向往。6.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7.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感觉:;气势:.4.海天相接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 磅礴豪迈8.“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9.比 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10.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1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

50、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12.词 中 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13.赏 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化用庄子的“鲸鹏展翅九万里”的典故,词人虽有大鹏高飞之志,但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只能寄希望于梦幻中的仙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想象雄奇,浪漫激情,风格豪放。第1 9页 共5 4页14.近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 类 漱玉集中语。”请作具体阐述。此词具有苏辛词的豪放之气。该词意境阔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