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6 将相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6 将相和.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6 将相和语文要素阅读:1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3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重难点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课前准备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2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按要求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2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提高阅读速度,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学生之
2、前可能没有接触过。需要先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再让他们尝试运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知什么叫作“连词成句地读”,体会什么叫作“扩大自己一眼看到内容的范围”。一、导入新课,指导“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1导入:通过搭石一课,我们知道了阅读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求尽量做到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2组织学生做“词句快读”游戏。(1)利用多媒体闪现一些词语,要求学生一眼看清屏幕上出现的词语。词语闪现的时间不要超过1秒钟。词语可以由两字词到三字、四字词,最后到句子,逐渐增加难度。游戏前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看到词语
3、后不要念出声。(2)每闪现一组词语或句子后,让学生说说刚刚看到了什么内容,并且自己是如何读到屏幕中闪现的内容的。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的眼睛可以一眼看清楚多个有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并且经过训练,一眼看到的内容可以越来越多。(3)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连词成句地读”,即由单个字、单个词的阅读逐渐扩大视域,变成一眼能看清楚几个词甚至整句话的阅读。设计意图:本课篇幅长、内容多,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时,不宜让学生写课文的内容梗概,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可以快速地检测出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二、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记录阅读时间。(1)让学生
4、阅读将相和的“学习提示”,明确记录时间的要求。要提醒学生一定要确保自己已经把握课文内容后才记录时间。(2)提醒学生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读的时候,尽量增加自己一眼看到内容的范围,从而提高阅读速度。(3)利用教室里的钟或出示计时器,让学生自主记录阅读时间。2检测阅读效果。(1)提醒学生完成课文阅读、记录时间之后,再完成检测题。做检测题的过程中不能回读课文。(2)巡视、观察学生阅读情况,检查他们是否按要求记录时间,完成检测题。(课件出示以下检测题)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A春秋时代B战国时代C秦朝(2)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A击缶 B鼓瑟 C唱歌
5、(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1)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侵犯别的国家。()(2)秦王要拿十座城来和赵国换和氏璧,不换的话,就要攻打赵国。()(3)蔺相如答应赵王说,如果秦王不讲信用,他就拿着和氏璧,和秦王同归于尽。()(4)蔺相如半夜自己带着和氏璧,偷偷回到了赵国。()(5)赵王让大将军廉颇随行,一起到渑池会见秦王。()(6)渑池会上,赵王逼着秦王为他击缶,不然蔺相如就要和秦王拼命。()(7)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跟廉颇一样高。()(8)蔺相如升官后,廉颇觉
6、得蔺相如没有什么能力,很不服气。()(9)蔺相如很怕廉颇,认为自己打不过廉颇,所以要避开他。()(10)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觉得很惭愧,穿着战袍背着荆条去请罪。()三、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1让阅读时长不同的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说一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是否能连词成句地读,有哪些困难,完成检测题的情况如何等。设计意图:本课生字较多,但教学中依然要凸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阅读策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师要提醒学生,对于暂时不懂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意思的字词,可以先不管,不必反复回读、强化认读生字。可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熟悉并记住这些生字的读音和字形,学完课文后再指导生字的书
7、写。2.组织学生重点交流如何“连词成句地读”,如何扩大自己一眼看见的内容。预设1:我有意识地让自己看一整句话,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比如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一句时,我一眼看过去,看见了一整句话,就比读成“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要快很多。预设2:我发现阅读“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一句时,按照逗号的间隔拆开来读,感觉比较慢,如果眼睛扫过一整句话,就快多了。预设3:我发现我还不能完全做到连词成句地读,还要多练习。3让学生谈谈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其他方法。预设1: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我就暂时忽略,不回读。比如我只知道“渑池”是地名,“缶”“瑟”是两种乐
8、器,虽然不明白词语的具体意思,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所以我就没管它们,继续读下去,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速度。预设2: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也能提高阅读速度。例如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一句时,我就明白了蔺相如已经作好了两手准备来对付秦王。4总结:同学们平时要多练习,有意识地运用学过的方法,逐渐提高阅读的速度。四、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再次读课文,关注生字。2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设计意图:与之前方法指导时出示的闪现词语不同,这次重点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这样既能检测学生识字的情况,又复习了本课教学的方法。预
9、设2:有的字可以结合意思记忆字形。如“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所以是玉字底。“袍”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抱”比较来记忆,另一方面,“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一种,指“直腰、过膝大衣”,所以是衣字旁。预设1:有些字注意不要读错字音。如“蔺”读ln,不要读成后鼻音lng;“诺”读nu,不要读成ru。“廉”和“谦”都有“兼”,但是两个字读音不同,不能只读半边。预设3:还有些生字可以结合词语来记忆。如“抵御”两字都有“抵挡”的意思,“推辞”两个字都有“躲避、推托”的意思,“侮辱”两个字都有“使羞耻”的意思。预设4:我知道“擅长”和“善于”意思相近,都指“在某方面有特长”,但“擅长”不
10、能写成“善长”。预设5:本课有三个多音字,我是这样来记的:“强”有三个读音qing、qing、jing。作“硬要、迫使”讲时,读“qing”,课文中“强逼”的意思是“强迫、威逼”。“划”读“hu”时,是“分开”或“打算”的意思,在课文“划归”一词中是“分开”的意思。我还会用另一个音“hu”组“划船、划算”等词。“削”在课文中组成了“削弱”一词,读“xu”,作“减少、减弱”讲。3检测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将本课词语,尤其是带有生字的词语分为三至五个词语一组,用多媒体出示,比一比,看谁能一眼看完幻灯片上的所有内容。A和氏璧大臣蔺相如允诺击缶B廉颇抵御侮辱战袍胆怯C将相强逼划归拒绝负荆请罪课时目标1能
11、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3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过程一、快速读文,回顾旧知导入:在上节课的阅读检测中,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有些同学对细节的关注还不够,印象不深。下面请大家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预设: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也想得到这块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奉命岀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过了几年,蔺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其间,蔺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
12、王免受侮辱。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二、提取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指导学生详细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利用表格,把“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整理出来。预设: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完璧归赵,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据为己有。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识破秦王没有诚意,偷偷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很无奈。,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渑池会面,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秦
13、王要赵王鼓瑟,之后命人记录了下来。,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要和秦王拼命,秦王只好照办,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了下来。,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负荆请罪,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满意。,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廉颇。,廉颇幡然醒悟,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2.组织学生详细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表格的提示,详细复述课文内容。(2)小组汇报:展示“讲故事”。讲得不清楚的地方,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大家一起评议。提示听的同学关注以下方面:有没有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没有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讲。3教师小结:课文的三
14、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讲故事时不能颠倒顺序。三、体会蔺相如、廉颇的形象1提问: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分别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冲突?你是怎么看待这些矛盾的?预设:表面上看,三个故事写的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个人矛盾,实际上写的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2追问:蔺相如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矛盾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解决办法?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提示学生注意:(1)快速默读课文,继续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迅速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2)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说。(3)可
15、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了解人物的性格。4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预设:(1)“完璧归赵”:临行前与赵王交流时,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明他行事谨慎,可见其沉着、冷静;面对秦王的贪婪,他先是不动声色,捧璧在手,之后“理直气壮”,不惜以头撞柱,最后送璧回国后,他“大大方方”地应对秦王,可见其机智勇敢、足智多谋。(2)“渑池会面”:看到秦王侮辱赵王,蔺相如“生气极了”,可见他是一个有血性、重义气的忠臣;欲与秦王同归于尽的行为,可见其勇敢、无畏。(3)“负荆请罪”:为避免与廉颇发生直接冲突,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看见廉颇“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还与手下的人
16、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可见其有顾全大局的开阔胸襟。5引导全班交流对蔺相如的印象。学生说完感受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相关段落,体会蔺相如的精神气概。预设:在反映对敌斗争的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或是不畏强暴拼死斗争,或是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可见这是一位有勇有谋、誓死保卫自己国家利益的勇士。而面对老将军廉颇,蔺相如却退避三舍,不与廉颇直接对抗,这一切,都源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6引导学生说说对廉颇的印象。预设1:廉颇的语言与蔺相如的相比,体现的是一员武将的骄傲和直率:“我廉颇他蔺相”预设2:当听说蔺相如避而不见的理由时,他果断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知错就改的胸襟。预设3:“渑池会面”时,在写
17、蔺相如的同时,还写了廉颇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也是秦王不敢太放肆的原因。7总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2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将相和课本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连词成句地读”的阅读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