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9050109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6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归纳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孟子(约公元前孟子(约公元前 372372 年公元前年公元前 289289 年)年),名轲,一说字子舆或子车,邹国,名轲,一说字子舆或子车,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与的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子并称“孔孟”。“孔孟”。元朝追封为元朝追封为“亚圣”“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

2、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寡助 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

3、“仁政”、“王道”。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孟子是四书之一,是四书之一,是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儒家重要的典籍,它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它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及其弟子记录并整理成孟子及其弟子记录并整理成的。的。孟子长于言辞,善孟子长于言辞,善用用比喻说理比喻说理,其文气势磅礴,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展有很大影响。二、原文及译文分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注释】:1.所欲:喜欢的东西。“所”附在动词“欲”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这里用来指代物,译为“的东西”。2.鱼,我所欲也:是用名词性词组“我所欲”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也”帮助判断,译时相当于“是”。下文中的“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结构同此。3.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鱼和熊掌都是美味,而熊掌尤美。4.二者:两样东西,指代鱼和熊掌。这种“者”字结构指称的对象,已见于上文,通常的译法是在数词与其所指代的

5、对象之间加进相应的量词和名词。5.得兼:兼得”的倒置,意思是“同时得到”。兼:本义为一手持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6.舍:舍弃。7.而:连词,表顺承。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页8.者也:语气词连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这里表示确定的语气。下句同此。【真题再现】1.鱼我所欲也的千古名句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鱼我所欲也的千古名句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答:

6、“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注释】:1.舍:放下,放弃。2.而:连词,表顺承。3.取:选取,择取。4.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加重肯定语气。5.义: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赏析:以上为第一部分的第一层,以上为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提出论点。提出论点。第一句话是以鱼和熊掌的选择为设第一句话是以鱼和熊掌的选择为设喻,喻,得到结论是得到结

7、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句话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发出的论第二句话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发出的论点“舍身而取义者也”,亦即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点“舍身而取义者也”,亦即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真题再现】1.1.本文的论点本文的论点(孟子在文中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孟子在文中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求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成语概括舍生取义。用成语概括舍生取义。2.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

8、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12.1 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取熊掌为喻,提出论点“生,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取熊掌为喻,提出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2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2孔子认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孟子在孟子在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了“舍生取义”中也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3.3.古代仁人志士在“生”“义”不能兼得时,古代仁人志士在“

9、生”“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总会以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中的“二者中的“二者不可得兼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作为选择标准。舍生而取义者也”作为选择标准。【原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注释】: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2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2页1.生亦我所欲:名词性词组“我所欲”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相当于“是”。下文中的“死亦我所恶”结构同此。2.所欲(第二个):名词性“所”字结构,作“有”的状语,译为“在喜欢的东西中”3.甚:重要,超过,

10、胜过。4.于:介词,比。5.于生: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前。译作“比生命”。6.者:助词。7.甚于死者:名词性“者”字结构。8.所欲有甚于生者:实际上是说喜欢“义”比喜欢“生”更甚。也就是“在(我)喜欢的东西中有比生命更被我喜欢的义”。9.故:所以。10.为:做。11.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求利益,不择手段。12.故不为苟得也:因为“苟且取得生存”是不符合“义”的,所以这样说。【原文】: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注释】:1.亦:也。2.死亦我所恶:是用名词性词组“我所恶”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

11、相当于是。同上文“生亦我所欲”。3.所恶(w)(第二个):名词性“所”字结构,作“有”的状语,译为“在厌恶的东西中”。4.甚:严重。5.于:比。6.所恶有甚于死者:实际上是说厌恶“不义”比厌恶“死”更甚。也就是“在(我)厌恶的东西中有比死亡更被我厌恶的不义”。7.故:所以。8.患:祸患。9.辟:同“避”,躲避。10.所不辟:不躲避的祸患,是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患有所不辟:在祸患中有不躲避的祸患。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3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3页11.也:解释语气。【真题再现】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所恶有甚于死者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

12、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不辟也。【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注释】:1.如使: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2.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此处可不译。3.所欲:“想要(喜欢)的东西”。“所”附在动词“欲”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这里用来指代物,译作“想要(喜欢)的东西”。4.莫:没有(什么)。5.甚:重要。6.于:比。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们最喜欢的是生命,而不是义。8.则:连词,表结果,译为“那么”

13、。9.凡:一切,所有。10.得:求得。11.者:助词,附在动词词组后,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在这里指代办法,译作“的方法”。12.凡可以得生者:实际上指上文所说的不择手段地苟且取得生存的种种方法。也就是“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13.何:疑问副词,什么,哪。14.不用:不采用。15.也: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1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何”与“也”前后相呼应,构成一种表反问的句式。下句同此。【原文】: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译文】:如果一个人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注释】: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

14、-第4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4页1.使:如果。2.之: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此处可不译。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4.莫:没有(什么)。5.甚:严重,超过。6.于:比。于死,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前。“甚于死者”是名词性“者”字结构,意即“比死亡更严重的”。意译。7.则:那么。8.凡:一切。9.可以:可以用来。10.辟患:躲避祸患。辟,通“避”,躲避。11.者:“凡可以辟患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意即“一切可以避免祸患的事情”。12.何:什么。13.不为:不做。14.也:语气词,增强反问语气。“何”与“也”前后相呼应,构成一种表反问的句式。【原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5、,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译文】: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注释】:1.由:介词,通过。2.是:这。代某种不义方法。3.则:就。4.可以:可以。5.生:苟全生命,动词。6.而:却。7.不用:不采用。这里省略了助词“者”附在动词性词组“不用”后,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用来指代人,译“的人”,即不用(者)也,译为“不去采用的人”。8.可以:可以。9.辟患:避免祸患。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5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5页10.而:却。11.不为:不做,不干。这里省略了助词“者”附在动词性词组“不

16、为”后,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用来指代人,译“的人”,即不为(者)也,译为“不去做的人”。12.也:确定语气。【原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注释】:1.是故:连词,表因果,因此。2.所欲:所想要的。3.甚:重要,超过。4.于:比。5.所恶:所厌恶的。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法完全相同上文中的同类结构。以上为第一部分的第二层,以上为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分析论证,是分析论证,亦即逻辑推理论证亦即逻辑推理论证“舍生取义”“舍生取义”这这一中心

17、论点的过程。一中心论点的过程。作者第一步推理是:虽然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作者第一步推理是:虽然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但是,因为我所厌恶的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我也不避因为我所厌恶的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我也不避开它。开它。这里所说的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甚于生者”就是指就是指“义”“义”;所说的所说的“甚于死者”“甚于死者”就是就是“不义”“不义”。于是,有了“义”,

18、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于是,有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来论述: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作者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来论述: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生命的,那么,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那么,一切可以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的办法,一切可以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什么不可以干呢干呢?接着转入正面阐述:接着转入正面阐述: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按照这种

19、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这种人就是这种人就是“君子之人”“君子之人”,君子之人的存在,君子之人的存在,证明了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所欲有甚于生”-“义”“义”的存在。的存在。【原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译文】: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注释】: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6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6页1.非独:不仅,不只是。2.贤者: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贤者:贤德的人。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3.是:指示代词,这种。4.心:精神、

20、心思、思想。5.也:语气停顿。6.皆:都。7.之:它,代“是心”。8.贤者:贤德的人。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9.勿丧:不丢掉。意思是保持重义轻生的精神,不丧失这种志节。丧,丧失。10.耳:限制语气词,“而已”的合音,罢了。赏析:最后一步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但只有“贤者能勿丧耳”。对文章论点起补充说明作用。以上为第一部分第三层,是说人人皆有“义”。这一层运用的层进论证法,与以上为第一部分第三层,是说人人皆有“义”。这一层运用的层进论证法,与上文也是层进关系。前文已论证“义”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不上文也是层进关系。前文已论证“义”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不只是少数贤

21、者具备,只是少数贤者具备,人人皆具备,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无处不有。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真题再现】【真题再现】1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2.第一段最能体现作者“人性本善”思想的语句(后二句

22、强调义是人人都有的)第一段最能体现作者“人性本善”思想的语句(后二句强调义是人人都有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第二部分(第第二部分(第 2 2 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原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文】: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生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注释】:12345箪(dn):古代盛饭的竹器,即饭筐、饭篓,这里用作量词。食:食物,这里指的是饭。豆:古代用陶或木制的高脚碗。这里用作量词。羹(gng):带汤汁的肉。之:它,代“食”,“

23、羹”。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7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7页6789则:就,便。生:活下去,动词。弗:不。则:连词,就。赏析: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死时,考验着人的品格【原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释】:1.呼尔:没礼貌地吆喝着,含有蔑视的意思。2.而:连词,表修饰。3.与:给予。4.之:代词,他。5.行道之人:指过

24、路的饥民;行:行走;道:道路;之:助词,的。6.弗:不。7.受:接受。8.蹴尔:踏;蹴:践踏。9.而:连词,表修饰。10.乞人:乞丐。11.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2.也:确定语气。赏析:以上八句的意思是说:人饿到了极点,得到一点吃的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便要死亡,但是以侮辱的态度给予他,一般的人都会宁死不接受,这是人们喜欢“义”比喜欢“生”更甚的缘故。这一部分运用举例论证法,这一部分运用举例论证法,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为例,表明普通人也有羞耻之心,当做人的尊严和生命处于两难时,他们也会舍生取义。这就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证明是“羞恶

25、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证明“义”的普遍存在。“义”的普遍存在。【真题再现】【真题再现】8 8 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语句是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语句是呼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行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如果两个空,填前面的两句)(如果两个空,填前面的两句)下面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下面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8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8页【原文】:【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26、于我何加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注释】:1.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一钟合十釜,六斛(h,十斗为一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意思是万钟粟米,这里用来指代“优厚的俸禄”。“万钟”这里作状语,译作“对万钟俸禄”。此句省略了主语“或”,译作“有人”。2.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假如。3.辩:同“辨”,辨别。4.不辩礼义: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5.而:连词,表顺承。6.受:接受。7.之:代词,它,指万钟的俸禄。8.于:介词,对于。9.何加:加何。疑问代词“何”是动词“加”的前置宾语,意思是“增加什么

27、”,也可译为“有什么益处”。加,增加,这里指带来益处。10.焉:反问语气词,可译为“呢”。【真题再现】1.1.文中“万钟”对比照应一箪食,一豆羹文中“万钟”对比照应一箪食,一豆羹2.2.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3.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13.1 用

2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来否定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的做法,说明万钟于我何加焉”来否定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的做法,说明做事要有原则,无功不受禄。做事要有原则,无功不受禄。4.4.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原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注释】:1.为:为了。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9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

29、析及知识点归纳-第9页2.宫室:住宅,房屋。3.之:的。4.美:华丽。5.妻妾:妻子和爱妾。6.之:助词,的。7.奉:动词用作名词,侍奉。8.所识:认识的,是名词的“所”字结构,这里用来作“穷乏者”的定语。9.穷乏者:贫困的人,是名词性“者”字结构,这里指代人。10.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11.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12.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么”。【原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原先为了

30、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注释】:1.乡:同“向”,先前,从前。2.为:为了(礼义)。3.身死:宁愿死,指光明磊落地牺牲生命。4.而:也,连词,表顺承。5.不受:不接受(施舍)。6.乡为身

31、死而不受:这里指以上“一箪食”等八句所说的情况。7.为:为了,为着。8.宫室之美:住宅的华美。9.为:动词,接受。10.之:代词,它,代指俸禄。后面的句式同上。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0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0页11.是:这些,代以上所说的行为。12.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些不合礼义的行为不是可以停止了吗?“亦不”是“不亦”的倒置。“不亦乎”前后呼应,构成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格式,表示反问,可译为“不也吗”“不是吗”等。已:停止。13.此之谓:叫这做,代词“此”是动词“谓”的前置宾语。助词“之”是这一宾语前置的标志。14.失:丧失。15.其:他的,代有以上行为

32、的人。16.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这一部分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的丰厚俸禄不应接受。为什么接受这一部分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的丰厚俸禄不应接受。为什么接受呢?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呢?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但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比较起来都是次要比,但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再次深刻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最后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再次深刻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最后一句归纳了此段,照应

33、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本心”就是我本来一句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本心”就是我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牵制,往往改变初衷。因此,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由于受环境牵制,往往改变初衷。因此,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

34、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三通假字:三通假字:1.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2.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3.3.今为所识穷乏

35、者得我而为之:“得”同“德”,感恩,感激。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同“德”,感恩,感激。4.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5.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四、理解题:四、理解题:1.1.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屈。第9课鱼我所欲也

36、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1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1页2.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是指丧失道义。3.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答:鱼和熊掌对举答: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生与死对举 向与向与今天比较等。今天比较等。4.4.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答: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答: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利忘义”。5.5.志士仁人舍生取义的事例:

37、志士仁人舍生取义的事例:文天祥:文天祥:南宋名将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妥协,南宋名将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妥协,最终舍生最终舍生取义。取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6.对“义”的理解:对“义”的理解:正义、正义、大义,大义,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是于国于民有利的行为。是于国于民有利的行为。(1 1)与哥们义气的区别:真正的义是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是于国于民有利)与哥们义气的区别:真正的义是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是于国于民有利的行为。哥们义气是和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不是真

38、正的义。的行为。哥们义气是和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不是真正的义。(2 2)“义”与“利”的关系:二者并无矛盾,追求正当的利益无可厚非,但一)“义”与“利”的关系:二者并无矛盾,追求正当的利益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讲诚信,讲道德,不违法乱纪,不损人利己,不见利忘义。定要讲诚信,讲道德,不违法乱纪,不损人利己,不见利忘义。(3 3)“义”与“生”: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并不表示不见义勇)“义”与“生”: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并不表示不见义勇为,要量力而行,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见义智为,至于舍生取义,只要是值为,要量力而行,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见义智为,至于舍生取义,只要是值得的

39、,这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颂扬的。得的,这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颂扬的。现实意义: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现实意义: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是社会进步之基,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都需要这一信念,即时在新时本,是社会进步之基,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都需要这一信念,即时在新时代的今天,也会面临生与义的重大选择,仍需要坚持义重于利、舍生取义的原代的今天,也会面临生与义的重大选择,仍需要坚持义重于利、舍生取义的原则。作为中学生,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同时也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能则。作为中学生,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同时也应该用智慧去维护

40、“道义”。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7.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

41、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8.8.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答:舍生取义。答:舍生取义。1.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孟子名言孟子名言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2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2页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3页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第1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