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9046929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课程资源: 同样大小的玻璃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几块、大小不等的木块、沙子、粉笔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各1个,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三棱架1个。教学过

2、程: (一)建立体积概念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师:首先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指定学生来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动手实验 引出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师:石头真的占据了水的空间吗?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结果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使学生明确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2)学生分组实验师:那么在杯子里放入一个大物体和一个小物体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下面大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组实验。(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学

3、生读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小组汇报结果。 (3)引出体积概念师: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在抽屉里摸一摸,左右活动活动,说说有什么感觉?生摸并说感觉。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活动活动,现在又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教师指出:像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让学生进行辩论。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

4、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预想:学生的语言表达可能不那么准确。措施: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无误的语言来描述。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出来的) (二)引出体积单位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不好比较)教师用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 如果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引

5、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用字母表示是cm3 、dm3 、m3。(板书) (三)认识体积单位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体积,接下来我们研究体积单位。在研究体积单位之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呢?1分米呢? 面积单位是怎样定义的呢?比如说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呢? 体积单位是用立方来计量的,请你猜一猜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多大?小组讨论一下。 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阅读课本,证实自

6、己的猜想。 (1)认识1立方厘米 在你的桌子上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和我们身边的物体比一比,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合适? (2)认识1立方分米 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与1立方厘米比,体积有什么变化? 你能说出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吗? 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预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体积单位,对于体积单位没有深刻的认识,可能会出 现不能准确估计的现象。 措施: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形成准确的认识。 (3)认识1立方米 1立方米有多大呢? 你能想象出1立方米的大小吗?这里有3根1

7、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请一个同学把它支在墙角,看一看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1立方米是不是一样大。 学生演示1立方米。 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小结: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都是常用的体积单位。 (四)引导创新实践应用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和讨论交流,研究出了许多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那么你们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学得是否扎实呀? 下面我们就来解答一些有趣的问题。 1、完成课本40页做一做。 2、游戏说出一个比前一个同学的体积稍大一些的物体,稍小一些的物体。 3、判断: (1)一台家用冰箱的体积是500立方米( )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8、1立方米( ) (3)一条线段长12平方主( ) (4)墨水瓶的体积为是140平方厘米( ) 4、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量出手中学具的体积。 5、体积12立方分米的长方体能切成多少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20立立方分米的呢?45立方分米的呢? 6、一个长方体正好切成2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7、做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要用多少纸?做1立方分米呢?做1立方分米呢? 8、做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框架要木条多少厘米?做1立方分米呢?做1立方米呢? 9、估计你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形状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师:下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计算方法,就可能检验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五)引导

9、反思,总结收获大家这节课学生了不少东西,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作业: 1、课本第44页14题。 2、研究一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

10、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针对这一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数学试验法和小组探究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做两个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橡皮、文具盒、书包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再通过两个长方体大小的比较,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模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晰的表象。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在学生的眼里数学课显得枯燥无味,为了从

11、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乌鸦喝水”的课件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要求”和一些练习题用幻灯片出示,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气息,又节省了不少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乐学、爱学、积极主动的学。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

12、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从放入石头后水面上升、把书包放进抽屉后再把手伸进抽屉活动不方便,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实例。从实例在提取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动手操作,探究感受新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验操作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

13、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为此,给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不同的材料也能反映出不同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内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正是由于这些实验,学生才有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亲身经历,原来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感受和体会,就上升为准确的数学知识,就提炼成科学的结论。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4、引发

14、矛盾,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例如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为什么划分的数量不同),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划分的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就不会有这种麻烦)。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这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

15、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采取直接教授的方法。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让学生唱主角说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而我只是在一旁问一问,你是怎样数的,为

16、什么这样数最好,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为什么这样分组。你是怎样观察得到的,教师甘当陪衬。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三阶段认识长宽高,会算棱长和。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长方体框架,这既是对长方体特证认识上的加深,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探索出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第四阶段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表面积计算奠定基础。观察、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节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是我很高兴的。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