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摘 要:二十世纪之前,对史学的“客观性”问题的认识道路似乎是平坦的。实证主义史学的集大成者兰克总结了一整套系统、严谨的史料考证方法,以期实现“客观”的历史认识。后现代主义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后,颠覆了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基本预设和主流观念历史的叙事问题和客观性问题。从后现代主义模糊文史分界线和将史学文本化的视角出发,传统史学所认识的客观性就难以立足了。后现代主义促使学者重新思考史学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在批判后现代主义的“语言决定论”错误的同时,还应积极借鉴其语言理论,为史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关键词:史学认识;客观性;传统史学;后现代主义自从史学诞生之日起
2、,就有无数史学家开始苦心孤诣地追求其客观性。在二十世纪之前,对史学客观性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似乎是一条坦途。然而进入二十世纪,相对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以咄咄逼人的态势颠覆了千百年来积淀的史学的客观主义传统。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并重新思考史学的客观性就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了。一、传统史学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诠释早在西方史学的创立时期古希腊的历史学就受到逻辑学的影响,强调历史只能与目击者共存,同时古希腊史学力避文与史的结合,否则即影响史学的客观性。经过缓慢发展,到了近代,史学加速了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步伐。一位史学家总结道:“19世纪是实证主义思潮弥漫的时期,它几乎笼罩了一切学术思想的领域。风气之所及,乃至
3、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术都力争自命为科学。”历史学当然也落此窠臼。史学的科学化过程也是史学家发掘历史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兰克是客观史学的集大成者,研究他的史学思想就可见世人理解的史学“客观性”之一斑。“在柯林伍德看来,兰克为代表的努力发现确凿的历史事实而不承认历史普遍规律的兰克模式就是实证主义历史学的一种。兰克史学的科学性基本上指史料批判方法的科學性,专业化和客观性也部分地包括在史料批判中。”可见,兰克强调的史学的客观性是指基于一整套严谨的史料批判的工作之上而获得客观历史认识。“客观性”建立于其上的假设包含了对于过去实在的忠实、对于与那一实在相吻合的真理的忠实;在知者与所知、事实与价值而且
4、尤其是历史与虚构之间的分野。历史事实被视为先于并独立于解释;一种解释的价值是由它在多好的程度上解说了事实而加以判定的;倘若与事实相抵牾,就必须将其抛弃。真理只有一个,而非依视角而异。存在于历史中的无论何种模式,是“被发现的”而非“被创造出来的”。二、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客观性”的颠覆如前所述,十九世纪及之前的史学家们对历史的认识始终坚守在实证主义和理性分析的立场上。随着二十世纪新史学的出现,史学研究者对“历史认识”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开始由注重史学认识的客观性转而强调其主观性。柯林伍德、克罗齐以及法国年鉴派大师马克布洛赫和费弗尔均持此种观点。经历了来自相对主义的挑战之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
5、的后现代主义更为激进了,它对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提出了质疑,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或言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具体说来,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客观性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它对文学与史学界线的模糊上。后现代主义者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都是“语言的游戏”。古今中外皆有“文史不分”的传统,但是,19 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思潮使得史学与文学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后现代主义则彻底混淆了史学和文学。海登怀特在其代表著作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中认为,历史学与文学之所以相似,就因为历史学家与诗人、小说家一样,必须依赖语言传播其作品。而且,历史学家所使用的语言,不能过分专业化,日常的“自然语言”,而非科学专用的“形
6、式语言”,否则就无法与广大读者沟通。因此,他认为历史学必须运用与文学相同性质的语言。这样,历史叙述就可能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活动。三、对史学认识的“客观性”的反思从历史哲学角度讲,后现代主义对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所认识的“客观性”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传统史学所坚持的朴素客观主义或者称为朴素实在主义,坚持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历史事实并不等于史料,历史事实也不等于历史研究和历史解释。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客体相对于史学主体是客观的。史料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认识的客体,但有其客观性。换言之,史料不具有历史客体这样的客观实在性,但是史料依然是独立的客观实体。“史料应从主体和客
7、体双重角度去认识,史料体现着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所以对于史料的客观性不能过分夸大,而且客观的史学认识也不能直接通过客观的史料来实现。认为仅凭充足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工作就会有公正的史学认识的愿望就变成了犀牛望月。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击中了朴素客观主义或抽象经验主义的要害,抽象经验主义把历史文本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认识的性质简单化了,想当然地认为历史语言能够像镜子那样再现历史实在,没有认识到历史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兰克学派这种“如实直书”的依靠充足的文献资料和排除主观偏好的作用而使历史认识臻于客观的主张正是此类问题的恰切反映,当然无以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立足。总体说来,纯客观的历史是
8、写不出来的。史学的客观性只能作为一个弹性概念,作为一种永远达不到的极限。“在历史研究中,主体意识发挥的重要内容,并不是如何完全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历史所谓的真实面目,因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客观存在的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决定的。任何高明的历史认识主体,都不可能穷极客观的历史真理,否则,历史科学就将停滞而失去生命力。”但是作为历史学的主体,史学家必须力求客观。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史学家都认识到,只要史学家坚持学术良知,运用科学的治史方法,史学认识还是有其客观性可言的至少还是能够部分地反映历史的客体的。所以,有的史学家认为未来的历史学仍然应是客观的,只不过,“不可能再回到实证主义的立场
9、,而只有在历史叙事与历史事实之间重建有效的关联,才是惟一可能的出路”。所以,大部分中国学者倾向于对待后现代主义冲击史学客观性持批判接受的态度。批判的是语言决定论下的绝对的历史观,同时接受对后现代语言理论的合理应用。我们在史学观念上也应当积极转变:“我们惟一的出路就是,建立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综合视野,接过后现代历史哲学的主观性原则,将其纳入更高层次的理解系统中,使主观性原则成为服务于新客观性原则的要素。”在客观性的概念上,“融合传统经验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界,构建一种新型的历史客观性概念,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现在仅能从理论上实现这种发展路径,
10、学界尚不能将之用于具体的史学研究中,但毕竟表明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努力。将这一发展路径应用于史学实践之中的宏愿不是朝夕之举,必定要积全世界史学家的合力方能实现。总之,通过反思,史学界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理解有了螺旋式的上升。这种试错式前进方式或者说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的魅力所在。“这场客观性危机或许是历史学走向成熟所必经的一个阶段。如此看来,后现代主义就并非历史学的终结,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如果没有外在的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史学无以应战,也就无形中丧失了一条发展的渠道,史学就难有质的革新。面对后现代主义这样的挑战,史学家们有了更强劲的创新的冲动,在应战中暴露的史学体系中固有的缺陷也得到了重新认识。同时,这既是挑战也是交流,在与后现代主义的“交往”中,史学之树必定会弥坚、常新。参考文献1 何兆武.对历史学的反思.参见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潘宁(1986.02-),男,山东淄博人,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冷战史。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