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3、齐民要术 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4、北宋造成“冗官
2、、冗兵、冗费”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是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5、王安石设想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B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 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B C D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
3、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10、“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4、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11、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12、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 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 道家最受
5、欢迎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17、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了中央集权A. B
6、. C. D.18、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 )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 C施用各种肥料 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19、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铁农具的使用 牛耕的运用 水利灌溉的发展 封建制度的确立A B、 C、 D20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 B、 C D2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7、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 B井田制瓦解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23、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24、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
8、抛弃2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 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 互为监督C程序繁琐 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 相权削弱26、西周时期,一位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这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娶了一个妾该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 )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27、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
9、效途径有( )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考古发掘 史书记载 民间传说A B C D28、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29、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能看出下列各教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有:(1)佛教 (2)道教 (3)墨家 (4)儒教A、(2)(3)(4) B、(1)(2)(3) C、(1)(3
10、)(4) D、(1)(2)(4)30、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31、阅读材料,请回答。(24分) 材料一:秦汉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的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南边际。这土壤纤细有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转运,堆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它的下层可能是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受到极大的压力所粉碎而成。当初一部分土壤也可能被水力冲刷而沉淀于东部,又经过长期间的堆积,才聚成今日之深度。这种现象对
11、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因为黄土之纤细,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之犁及锄。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 材料三: 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带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通过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于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
12、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材料四: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有17次之多。一段章句里提及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5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10倍。不难想象,当时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它们所控制
13、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 材料五: 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不仅为无数战士留下了辛酸的记忆,也是中国妇女流泪的渊薮。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
14、的原因。(6分) (2)十世纪后,关中地区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指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转移的过程。(4分)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4分)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你有何启示?(2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6分)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什么本质问题?(2分) 32题:问答题(16分)(1)秦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创建了哪些制度?(6分)(2)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汉朝,隋唐,宋朝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答 题 卡班级 姓名
15、得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题(24分)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的原因。(6分)(2)十世纪后,关中地区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指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转移的过程。(4分)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4分)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你有何启示?(2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6分)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什么本质问题?(2分) 32题:问答题(16分)(1)秦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创建了哪些
16、制度?(6分)(2)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汉朝,隋唐,宋朝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33(25分) (1)关中地区土质纤细、松软,土层深厚,适合于原始工具耕耘,且关中地区水利十分发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分)农业为古代文明之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2分) (2)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在10世纪以前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再由东向西的反复过程,(2分)十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中心东移。(2分)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政治中心东移的根本原因,关中地区环境的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东移的直接原因。(4分)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2分) (3)集中全
17、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发生作用;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国防。(6分) (4)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国家大一统,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才能实现。(3分) 254.(1)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3分)(2)唐朝设三首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司法权。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加强。(3分)(3)北宋军事上强干弱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
18、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样将地方的军事、财政、司法大权都收归了中央。(3分)(4)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6分)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