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浅阅读现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环境下的浅阅读现象研究.docx(7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宄工作和取得的研宄成果。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 关材料均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宄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宂所做的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日 期: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南京师范 大学。学校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 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复印等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和 纸质
2、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论文,密级: _ 保 密期限为 _ 年。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5 在新媒体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社会的人际交往需求、 “ 直露式 ” 的 审美文化和 “ 粉丝文化 ” 以及受众心理的内外因双重影响下,读者的阅读取向开 始倾向于一种浅尝辄止、不需动脑费力思考的浅阅读方式。这种浅阅读现象表现 出的特征有:阅读内容的 “ 微 ” 型化、阅读方式的非线性、接收信息的随机性和 阅读效果的一次性。从成因与表征可以看出新媒体环境下的浅阅读现象有其存在 的必然性,也有其存在的必须性,对受众起着三方面的积极意义:
3、有利于提高受 众的信息敏感度,有利于受众接收多样化的信息内容,更有利于受众合理分配精 力。 但同时,浅阅读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盛行让部分受众渐渐养成了一种浅阅读 习惯,开始用浅阅读方式不加筛选的阅读一切信息内容,因此带来了一系列消极 影响:首先,从理性思维角度,受众养成对一切内容进行浅阅读的习惯,看待事 物只凭眼睛和感性直觉去反应,所以受众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被不断弱化,带 来 “ 知道 ” 代替 “ 知识 ” 、“ 标题 ” 胜过 “ 内容 ” 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其次从文化 的角度,浅阅读习惯引起一种追求内容精简、注重眼球刺激、强调功利性目标却 缺乏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也就是以 “ 功利性 ”
4、 衡量一切 “ 瞬息即变的文化 ” 的 景观, “ 功利性 ” 成为受众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选择的唯一标准,受众以 “ 浅 ” 夺人而缺乏高 雅文化的浸润,进而对于高雅文化的 “ 欲望 ” 被逐步消解;最后从 网络谣言的角度,越来越多的网友习惯于一种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仅凭一家之言就 被煽动的 “ 浅思维 ” 方式,以及信息发布者由于 “ 把关人 ” 角色弱化而进行的 “ 浅 表达 ” ,这未经大脑思考的 “ 浅思维 ” 和 “ 浅表达 ” 直接导致了网络谣言的乱象, 造成许多不良的社会反响。 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浅阅读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需要用辩证的眼 光看待浅阅读现象,不能对其持否定、批判
5、的态度,但同时受众不能从浅阅读方 式变成浅阅读习惯,不能够用浅阅读的方式阅读所有内容,而是要根据自身 需求 对信息有选择性的进行深阅读,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不断的积累知识, 尤其是在开放透明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受众应避免养成懒于思考的 浅阅读习惯,从受众自己角度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从社会大环境角度要提高信 息 “ 把关人 ” 的媒介素养,从技术角度要对新媒体阅读平台进行自我改革。 关键词:新媒体;浅阅读;深阅读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new media, th
6、e needs of fast-paced soci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directly exposed aesthetic culture and 37 _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_ 需要的知识,但是对于那些只对某种信息感兴趣比如说垃圾信息的受众,这个个 性化系统只会反复不断的推荐更多类似雷同观点与垃圾信息给你,很难再学到新 知识,更不会产生有创意的内容。 “ 论证上的偷懒, 有意无意地忽略论证的过程,只有结论而无论证过程,或 者论证过程完全是狡辩,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病。对论证的藐视,充斥于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不讲理像病毒一样流淌于社会的毛
7、细血管中。 ” 1此类情况在媒体人 与受众中都存在,习惯拿来主义,拒绝自我反思。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索性摆 出一副 “ 这种知识知道了也没用 ” 的反对智力性成果的消极态度对待一切未知事 物。 “ 反智 ” 一词出现于 1936年,意思是: “ 对知识分子或有智性的观点和方法 的反对或者敌意。 ” 2之后的几十年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学者对反智主 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反智主义渗透入各级各层,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同样的大 众传播媒介也出现了反智主义倾向。信息时代的受众感官和思维疲劳,容易被情 绪性内容煽动,反对科学解释和精英主义,试图通过无理的言语表达来宣泄敌视 情绪。 一旦习惯了这种浅阅
8、读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方式,受众就被框在一个固定思维 中,不会就看到的消息进行辩证的思考,比如只要提到 “ 富二代 ” 就是败家、无 用,并不会真正阅读其他描述。对于网络的新闻具有的明显错误,却懒于思考直 接就标题进行评论,比如房祖名、柯震东吸毒事件一出,很多家网络媒体开始宣 扬房某某最高要判死刑,博取大众眼球。可是在刑法关于毒品犯罪的规定中房某 某的情况并不会到动用死刑这么严重 ,部分媒体人未经查找资料凭空就说别人最 高要死刑,不仅体现了媒体人的素质问题,也误导了部分受众。而受众看到有媒 体人这样描述,更是以讹传讹,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谣言。 (一 ) “ 知道 ” 代替 “ 知识 ” 在对待无需思
9、考、仅供娱乐的信息时,浅阅读无疑是最有效率的阅读状态, 既获得了愉悦,又不用费力思考。正因为如此轻松愉悦,受众会幵始用这种状态 看待眼前所有的阅读内容,将许多值得深思的内容也粗略带过,长此以往,受众 不再 接收到任何有效信息,也不再吸收到真正的知识。 “ 人类社会对待智力成就 曹林:论证上的偷懒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病 J,新闻记者, 2013年,第丨 0期,第 43页。 马研研:媒介怀疑论信息时代媒介与受众关系研究 D,浙江大学, 2013年博士论文,第 144页。 38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 1 2 3“ 当网上五花八门的刺激导致大脑过载的时候, 我们的学
10、习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信息越多,知识越少。 ” 2这里所指的 “ 信息越 多,知识越少 ” 是被受众内化了的补充知识结构的有益信息越来越少,绝大多数 信息都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缺乏将其理解、内化的心智接收过程。如图四所示, 知识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是一种需要归纳、总结、提炼的信息,而且 必须经过人的心智内化。 无论通过何种具体形式获取新闻信息,都先要进入一个庞杂无序的信息场, 可能有我们想要知道的目标信息,可是同时我们会被迫面对一系列超链接和接受 垃圾信息。受众一方面自己在不断的选择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注意力被不断分 散,这样就较难在过程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只能说知道某件事或者某个人,但
11、没 有新的知识输入受众的大脑,大脑被大量浅层的杂乱信息占满,而无法将有效有 益的信息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加上新闻消息更新速度太快,受众注意力被不断转移分数,无法集中在某件 事上,“ 一知半解 ” 成为很多受众的状态。网络特性让受众 “ 健忘 ” ,新媒体的出 现不断刷新“ 新近 ” 的概念,新闻事件更新速度加快,时至今日,谁还记得 “ 洗 1 美 尼古拉斯 卡尔: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M, 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 3 10 年版,第 120页 2 美 尼古拉斯 卡尔: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32页 3 ht
12、tD:/ 百度百科:知识的定义 39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衣机绞死女童案 ”“ 重庆女孩暴打男婴事件 ” 等,谁还关心 “ 房姐 ” 、 “ 房妹 ” 、 “ 表 哥 ” 等过气的热门话题人物,新的热点出来,上一个被迅速的抛诸脑后。 同时因为社会心态的浮躁不安难以静心深思,受众对获取知识的欲望也不断 下降,因为将阅读的知识内化为真正自己的知识,需要一个思考理解与记忆的过 程,尤其部分受众是对所有的阅读内容都抱着知道就行、无关紧要的心态,甚至 出现了 “ 反智 ”人群,他们认为与其浪费脑容量记忆这些内容还不如停止思考, 以娱乐的心态看待一切阅读内容。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停留在某个层面不再累积
13、, 知道的内容又很快忘记,娱乐代替了学习,放松代替了思考,看似庸庸碌碌实则 一无所获是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二 ) “ 标题 ” 胜过 “ 内容 ” “ 高速复制的技术影像让人无暇静观只能浏览、无心审视只能扫描、无所发 现只能窥探,流动的闪烁影像遮断了通向事物深处的目光,一切事物都浮到了表 面。 ” 1在这个过程中,标题成为整体的一个代表,直接影响受众对内容的判断。 网络新闻的呈现形式和传统媒体 “ 标题 +内容 ” 的形式不同,标题和内容不在同 个空间,因此内容对标题的约束力减弱,更强调标题的概括性和吸睛度,养成浅 阅读习惯的读者在看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猜测内容,而如果没有认真阅读 正文
14、,很可能造成理解的偏颇甚至错误。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某些谣言才会无端 产生,并且迅速传播,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汉字博大精深,同样的句子在不同 的语境下意思截然不同,所以单从标题定性整个新闻是有偏颇的,比如一个在网 上很红的段子 “ 大学里有两种人不谈恋爱:一种是谁都看不上,另一种是谁都看 不上。 ” 一样的两句话意思却完全相反。 长时间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标题上,用短短十几个字来定义一个人或者一个事 件,受众的判断标准变得肤浅而刻板并且事实本身容易被掩盖甚至扭曲,同时在 这个过程中部分受众变得从不知道事实到不在乎事实,也就是对事实本身漠不关 心,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比如交通事故,路人闯红灯被撞骂路人
15、,可是要是撞 车的是宝马,立刻都去骂宝马车主,再比如微博抱怨打车被宰,网友肯定会骂司 机,如果发微博的是明星,那么网友骂的就是明星矫情或者你本来就赚得多给点 樊葵:媒介崇拜论 -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00 _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_ 给司机怎么了。类似这些事件天天在网络上上演,这种有着只看标签不问是非的 仇富、仇官等扭曲心理的网友不在少数。 新闻从业者对标题的态度也越来越重视,甚至有种说法是 “ 好的标题就是成 功的一半 ” ,进而出现 “ 标题党 ” 们凡事都往 “ 星 ”“ 腥 ”“ 性 ” 上靠的现象,断 章取义、耸人听闻,
16、语不惊人死不休,将 “ 悬疑 ” 、 “ 惊悚 ” 融入新闻标题中。然 而,媒体从业人员一旦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 “ 亮点 ” 上,想方设法激发受众的 “ 点 击冲动 ” ,那些最基本的新闻采编规范,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就在不知不觉 中被遗忘殆尽。 “ 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 ” 、 “ 老人菜市 场晕倒 178人无视跨过 ” 、 “ 李天一他妈的要求高律师不千了 ” 等标题暂且不论 内容的真实程度,这类标题容易激起社会大众的愤怒情绪,成为社会负能量。点 击率并不意味着一切,网络媒体必须认清这点,“ 亮眼的新闻 ” 绝不等同于 “ 标 题党 (三 ) “ 评论 ” 重于 “
17、 事实 ” 美国 Bright Local研究机构对 “ 消费者是否相信在线评论 ” 做了一个调查, 研究发现 88%的美国网友(消费者)阅读评论后再判断本地企业的质量, 2013 年比例是 85%。1图五的数据显示,受众在网络上会根据评论判断某个企业的质 量的好坏,这个数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网络评论的影响力。网民会根据看到的评 论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机构进行判断,相比于以前闭塞单向的信息渠道,现 在的受众则被四面八方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淹没。 (图五:调查 “ 多少网友根据网络评论判断是否信任美国当地企业质量 ”) 数据来自美国 网站 2014年 6月调查结果 图表来自美国 网站 2014年
18、6月调查结果 41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微博是当前国内新媒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舆论场,每天不计其数的信息不断 发送,刷微博求娱乐的受众需求的是现成的答案,简单犀利逗趣的和自己观点类 似的言论,不需要自己付出脑力劳动的罐头式结论。受众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阶级情况、经济能力等因素进行选择性接触关注的对象,那些与自己相悖的论点 在无意间就被过滤,受众倾向于接受某一面的单一倾向的信息流,自己本身的观 点被不断强化,却同时也走上一个极端。 “ 微博上很多人本身就缺乏讲理的准备, 本身就 排斥论证和逻辑,跟这种人讲理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难免一地口水、 满屏脏话。 ” 1 新媒体让人与人之间的距
19、离更接近,零门槛的准入原则也让这个舆论场挤满 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人,这样的受众就某一件事做出的评论判断当然也千差万 别。约翰 费斯克说, “ 解读文本是件复杂的工作,而大众文本的复杂性既在于 它的使用方式,也在于它的内在结构。文本意义所赖以存在的复杂密集的关系网, 是社会的而不是文本的,是由读者而不是文本作者创造出来的。 ” 2拥有不同社会 经历的不同的人对同样内容的文本的阐述注定会截然不同。在选择关注的人的时 候受众会倾向于和自己看法相近的人,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催生出一批草根红人 也就是 “ 新意见领袖 ” 。 “ 社交媒体的应用和 新意见领袖 的崛起,不仅改变了 社会交往关系,也引发了舆
20、论主导权、社会话语权的位移,由此形成了一个强大 的网络舆论场。 ” 3这些人的评论仅代表自己的看法,却可以影响甚至左右很多人 的看法,让部分受众在不了解事件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带了 “ 有色眼镜 ” ,影响判 断。网络的言论环境较为自由,各种评论层出不穷,一旦停止自己思考就很容易 被他人观点影响。 关于 “ 玉林狗肉节 ” 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可谓是掀起一波又一波的 骂战,不断 有舆论煽动抵制狗肉节,抓住吃狗肉一事不断大做文章,更有甚者对经营狗肉店 的老板进行电话骚扰辱骂,对店主进行心理折磨。(图五和图六是两则相关消息 ) 1曹林:论证上的愉懒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病 J,.新闻记者, 2013年,第 10
21、期,第 43页。 2 美 约翰 费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 M,王晓汪、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第 148 页。 3李良荣、仇逸: .不失真不失语不失调不失品 守住主流媒体的底线 J,新闻记者, 2013年,第 11 期,第 11页。 42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图七 .恶意上门干扰狗肉店工作 ) 吃狗肉或者不吃狗肉都属于个人选择并没有危害他人,倡导不吃狗肉的出发 点是善意的却演变为网络暴力,让人唏嘘。广西玉林否认组织狗肉节:食狗肉 系延续饮食习惯的新闻报道中写到 “ 玉林狗肉节 ” 的 “ 仅为民俗、并无节日、 并非宠物狗 ”的真相一直被忽略或者无视, “ 对吃不吃狗
22、肉的争论,实际是民间 习俗与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保护动物应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但同时也要尊 1 2 1截图网址 http:/ uxhd?from=:page 1002061699432410 profl 1 e&wvr=6&modweibotime&t ype=comment# rnd1426172474209 2截图网址 http:/weibo.eom/l236583145/B8kBiPWZ2?from=rpage 10050512365S3145 profiledwvr=6&mod-weibotime&t vpe=comment# rnd 1426172600436 43 第四章浅阅读现
23、象的现实影响 重每个人正当的饮食需求 ” 。 1 2网友在表达个人观点之前至少应该了解事实并站在 彼此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评论,而且个人的情感和立场都不应该掩盖事 实的本貌甚 至于扭曲,感情用事的用网络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不良行为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制止 和警告。 (四 ) “ 传播 ” 多过 “ 思考 ”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速度变快范围变广,把一个新闻搬运到不同的平台 越来越容易,同个新闻内容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 “UGC (用 户生成内容)中,信息以 粉丝链 的途径 裂变式 传播,传播速度极快,很 短时间内就有可能形成极化意见 ” 2,与此同时,对信息内容本身的思考却变得 匮乏
24、,虚假的新闻内容和消息屡见不鲜,在快速传播中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了不可 挽回的精神损害。 我们可以大概的将新闻事实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 “ 第一个层级是展现为 动态事件的新闻事实的表象 ( Events);第二个层级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访问才 能获取;第三个层级是更为隐藏的事实,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更科学的方法、更 坚强的意志和更专业的精神。 ” 3普通公众参与新闻生产活动的主要范围主要止于 第一层的事实,这也正是微博上量大而面广的发布内容。比如 “ 微博控 ” 们长期 浏览微博内容,接收的信息往往都是最浅层次的内容和不知晓更深层事实的评价 和转发,于是 “ 微博控 ” 变得习惯于通过这类浅层信息更
25、轻易而片面的对一件事 下结 论,缺乏搜索查询更多的新闻事实的动力。 微博热门账号 “ 刘能叔 ” 6 月 4日 13点发布了一条关于 “ 撸猫师 ” 的微博 , 说这个日本新职业每天逗猫就可以月薪大概 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2.4万),该 微博被大量转发甚至上了热门,此后 “ 新浪重庆 ”“ 当代生活报 ”“ 凤凰娱乐 ” 等 新闻官方加 V账号对这个内容进行了转载和评论,引发网友热议,网民对这一 职业充满了向往。 15点的时候 “ 刘能叔 ” 在微博中坦承 “ 撸猫师 ” 是自己杜撰 的一则恶搞新闻,这条坦承的微博在较短时间内被转发了 1万多次,网友纷纷表 达了对新闻专业媒体微博账号不经查
26、实就大肆转发传播的反感。在这个事件中, 1参见 http: / 续饮食习惯 2叶宁玉:从若千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J,新闻记者, 2012年,第 1期,第 47页。 3参见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 J,新闻记者, 2012年,第 3期,第 16页。 44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除了博主本身故意恶搞诱导的原因之外,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媒体从业者对网络信 息的筛选井不严格甚至可以说宽松, “ 看上去 ” 靠谱成为选择的唯一标准,粗浅 的审核一下就转载,这类乌龙事件的发生会对新闻媒体官方微博的可信度造成了 负面影响。比如这条微博恶搞信息,在转载评论之前,专业媒体至少应该上日本 网
27、站搜索一下这个职业是否真实存在。 拉格夫曼说过 “ ( 多任务处理)会(让受众)变得更容易依赖常规思维和传 统方法,而不是以原创性思维解决问题。 ” 这句话在网络世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不间断的信息填满了我们空余的时间,大脑总在接受 信息而不是处理信息,加上 信息转瞬即逝带来的时间紧迫感使得我们热衷于传播各式各样的信息却疏于对 信息本身进行深度思考,简单的传播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于在网络上出现跳过 论证过程直接只看结论的现象。 比如淘宝网推出 “ 手机碎屏险 ” 的服务,消息一经公布就收到了网民的热烈 追捧,一时间成为微博热议话题,网友纷纷因为手机屏幕终于有了保障而欢呼雀 跃,受众根据自己对保
28、险的习惯性思维将 “ 手机碎屏险 ” 五个字直接理解为 “ 淘 宝保修手机屏幕 ” 。事实上,认真阅读条款之后发现有下面两个条款值得注意: 1、 乙方承担在保险期间内因本条 第 1款原因所产生的维修更换费用。赔偿达到保险 金额时,本保险合同保险责任终止。 2、保险金额:以保险期限内首次发生事故 时,更换手机显示屏所需的维修、置换费用(以专业维修机构评定标准为准)作 为保险金额。也就是说保险只负责第一次事故,并且这一次碎屏的费用是用户自 己的保险金来支付。当然这个条款的解读需要支付宝官方说明,可是很明显不是 网上很多人字面理解的保修手机屏幕那么简单轻松。不阅读条款内容,仅凭 “ 手 机碎屏险 ”
29、 五个字就臆断其内容,到最后吃亏的还是受众。在任何情况下,受众 都不应该放弃思考,要形成自己判断的 准则而非人云亦云。 二、浅阅读习惯引起 “ 功利性 ” 文化景观 浅阅读习惯带来的追求内容精简、注重眼球刺激、强调功利性目标却缺乏深 刻内涵的文化现象在当前的浮躁的社会中屡见不鲜。一旦养成对一切事物都进行 浅阅读的习惯,就会引发的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将复杂的文化内涵进行 “ 化繁 为简 ” 的处理,一切复杂的内容、观点、事例都简化为不需要费劲思考便能阅读 的内容。 45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浅阅读带来的文化现象具有表达直白、目标功利、形式零碎、内涵单薄的特 征,这类文化的受众对阅读内容是
30、何种具体文化及其背景内涵等并不追究,他们 追求随时随地、快速直接、简单明了的获取有效信息内容,并且这类信息能够有 利于人际传播或是有助于社会生活,就达成了他们的目标。在这样的文化现象中, 受众表现出心态浮躁、缺乏耐心和惰于思考的特质,这群人将文化贴上了 “ 有用 ” 、 “ 可能有用 ” 、 “ 一定无用 ” 等等的 “ 功利性 ” 标签,从 “ 功利 ” 的角度看待一切 文化内容。 (一)用 “ 功利性 ” 衡量一切 “ 瞬息即变的文化 ”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子书籍快速发展中,价格低廉、易获取、便携性等一个个 的优点让电子读物不 断升温,随处可见有人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的阅读。第 十一次全国
31、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信息获取功能 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重视,其中,有 74.2%的网民将 “ 阅读新闻 ” 作为主要网上 活动之一,有 45.0%的网民将 “ 查询各类信息 ” 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 一 。 1 2数据 表明,伴随着信息量的成倍增长,受众对信息内容的 “ 功利性 ” 要求越来越高, 阅读不再起到一个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的作用,而是变成为了满足受众需求 而进行选择性和结论性阅读的 “ 功利性 ” 作用。对“ 功利 ” 一词的文学上解释一 是指功名利禄 ,二是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三是眼前物质上的的功效和利益,这个 词在文学中带有贬义的色彩, .所以 “ 功利
32、性 ” 是指带有一味追求利益、好处的性 质。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受众以趋利避害的态度有意无意的用 “ 功利性 ” 标准 选择信息内容,将文化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都简化,标签化缩略表达和总结结论 式语句表达受到追捧,文化逐步成为一种装饰工具。 “ 瞬息即变的文化 ” 是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勒夫描述信息时代时所用的一个 文化概念, “ 它指的是跳跃的、分散的、中断性的、变化很快的各种文化信息。 托勒夫认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媒介向非群体化发展,完整的、一致的、时效相对缓 慢的拷贝信息被急速的、刺激性更大的、支离破碎的、短暂的拷贝信息所取代。 ” 2当前社会大众正处在这样的一个 “ 瞬息即变的文化 ” 中,在
33、这样的一个文化环 1 htto:/wwwchuban.cc/vw/201404/t20140423 155079.html 中国出版网: “ 第 i 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 成 果公布, 2014年, 4月 23日。 2陈力丹毛湛文,时空紧张感:新媒体影响生活的另一种后果 fl,新闻记者, 2014年,第 1期,第 68 页。 46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境下,瞬息万变的零散的文化信息停留时间变短,受众较难在这个过程中专心阅 读完整的文化内容,也 “ 来不及 ” 体会文化信息背后的意蕴和深度,但同时现代 化社会中受众的文化需求是有增无减,于是 “ 有价值 ” 成为文化信息转瞬即逝中 快
34、速判断是否阅读的唯一准绳。快速的阅读习惯让受众忽视文化内容背后的排篇 布局的用意,功利性的评判标准让受众的文化接收范围狭隘化、浅显化、片面化, 习惯于阅读几百个字的内容提要而非花时间阅读几万字的全文,并且自认为两者 区别不大,是当下 “ 浅文化 ” 受众的常有心态。 拒绝深度阅读和自我思考的同时将一切文化内容思想浅薄化,最终会带来文 化内容表达同质化、文化深度的缺位、文化内涵被丢弃等后果。 (二)以 “ 浅 ” 夺人的文化景观 1、 “ 缺斤少两 ” 的文字压缩 哈维的 “ 时空压缩 ” 理论指出在文化层面上存在 “ 感受性、实践活动与话语 构成方面的一种值得注意的转移 ” ,而这种转移的特征
35、集中体现在 “ 时间维度 的崩溃与专注于片刻 ” 2上。线性的阅读方式被打破,非线性带来断裂的阅读时 间和压缩的阅读内容,文字背后的文学内涵被这种表现形式破坏,新奇怪异的语 句代替正统的文学表达,支离破碎的缩略词语代替完整的文字内容,新媒体网络 环境中的文化深度正在被这种以“ 浅 ” 为主的表达影响,不仅对受众的文化素养 的培养有不良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负面影响。 “ 累觉不爱 ” 、 “ 细思恐极 ” 、 “ 说闹觉余 ” 、 “ 喜大普奔 ” 、 “ 火钳刘明 ” 等“ 新 成语 ” 在新媒体平 台中随处可见,对于这类新新人类的时尚感情表达可能有些人 觉得无法理解表达的意思,
36、但这些 “ 压缩语 ” 正在凭借其 “ 新奇 ” 和 “ 创意 ” 一 波又一波的红遍网络,越来越多的网民在频繁使用。百度文库已经收录了 “ 不明 觉厉 ” 、 “ 十动然拒 ” 等词条,可见这类 “ 新成语 ” 的普及度和影响力,甚至有网 友呼吁将某些 “ 新成语 ” 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 来说,吐故纳新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 “ 缺斤少两 ” 的文字压缩并非全部能够推 动文学前进,需要分清其中的糟粕和精华。这类网络成语具有新奇的创奇却不一 1 2 1 美 I戴 维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 M, 闫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3年 , 第 56页
37、* 2 美 戴维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 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 M, 闫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3年, 第82页。 47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定具有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所以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检验他们,能够 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的 “ 新成语 ” 才有机会真正代表某一种特定的意义并收录进 现代汉语词典。 网民的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这类词语形成的原因,在这个浅层原因背后 隐藏的是网民对时空压缩后感受到的不耐烦和焦虑情绪,以及对于传统文字表达 的不满足。 “ 不耐烦 ” 的情绪是对文字深意的一种反感,追求一种浅显直白的表达方式, 这样才能够让受众不经思考的了解含义,也不会像成语
38、有固定的运用范围需要严 谨的判断, “ 新成语 ” 本就是网络创造出来的没有严格的用法限制。这类成语是 由一个长句子缩略而来,从字面就可以还原整个句子原貌: “ 累觉不爱 ” 是 “ 很 累,觉得不会再爱了 ” , “ 说闹觉佘 ” 是 “ 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 余 ” , “ 细思恐极 ”是 “ 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 ” 等,这类 “ 新成语 ” 用其直接直 白的方式代表着网民的情绪和看法,却也在不知不觉间让受众形成不规范的语言 表达和滥用误用的语言习惯,长远地看,甚至会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语言出现断层 的危机。 “ 不满足 ” 的情绪则是对文学底蕴的一种消解,如果对于现有的成语的
39、 运用都无法准确把握,只顾着接收解构、重组的网络 “ 新成语 ” ,无疑对文学底 蕴的培养有着消极的作用。对新语言词汇的学习接收应该是基于对传统语言的准 备把握之外的一种补充运用而非替代作用,两者是并存的并且广为接受的传统语 言应该 在主导的地位。 新语言表达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网络成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有存在 的限制性,这类 “ 新成语 ” 只用于网络环境中的网民表达 ,一 旦脱离这个情境, 很大可能性不被大众认可和接收,还会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对于这类用词不要 急着否认或者全盘肯定,而是了解内容后正视他们,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其作用。 2、 “ 千篇一律 ” 的文化内涵 “ 在媒体以及技术
40、的推动下凸显了当代都市环境下的文化同质性。传媒的竞 争趋势使得对于文化引导的作用强化了,然而,与以前相比有所不同的是传媒在 议程设置这个重要的环节上趋于简约化、大众化, 日益走向快餐式的文化接受方 式和处理方式,而且传媒还把这种审美的价值观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强调来影响受 48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众。 ” 1这样的文化现状使得受众的思维活动变得懒散僵化,缺乏创意的观点,受 众的个性被局限。 新媒体以其多样的技术形式和媒介终端给受众展现了 “ 千变万化 ” 的文化表 现形式,背后却是 “ 千篇一律 ” 的文化内涵,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断重复着某些 显而易见的道理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中文化表现的
41、一 个趋势,受众对于知悉的道理 能够迅速引起共鸣,而需要思考消化的深刻文化内涵的内容则被束之高阁。文化 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在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受众对文化内涵的易懂取向不利于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或娱乐性或恶搞性的表现形式无法掩盖内涵的空洞,文化的活 力和创新性正在被消磨。 娱乐性的表现形式和直白的内涵可以第一时间带给受众直接的刺激,满足受 众曰常生活中对于文化内容的需求,但久而久之却不利于受众文化内涵的提升; 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不利于文化自身的发展。 3、 “ 瞬时性 ” 的文化传递 新媒体的技术加速更新,将各种形式的媒介内容传播给受 众,带给受众感官 层面的多样刺激,新鲜的阅读体
42、验影响了受众的文化审美取向。在阅读过程中, 受众试图用最便捷最高效最省力的方式去快速接收内容信息,追求一种 “ 瞬时性 ” 完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却忽略了文化的内化渗透过程。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到: “ 一种文化转变,即由一种由 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美学。 ” 2这里的 “ 瞬时性 ” 文化 强调的是一种快速变化和新奇内容的文化形式,现代信息社会带来瞬息万变的信 息环境,也带来了这种 “ 瞬时性 ” 文化。 将多种功能集一身的移动终端给受众带来了便利 ,改变了传统的日常生活方 式,同时也带来了只在意结果的 “ 瞬时性 ” 要求。原本的文化传递过程是缓慢渗 入
43、的长时间过程,人们通过细细品味一本著作、慢慢欣赏一部电影等过程中吸收 文化知识、感受文化内涵,而现在的文化传递过程变为求快求结论的 “ 瞬时性 ” 过程,零散的时间里受众对于文化过程如何发展不以为意,只将目光聚焦在最终 1蒋晓丽,石晶: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 M, 2008年,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年版,第 248 页。 2 美 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M, 顾爱斌李瑞华译, 2002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导论第 9页。 49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的现实影响 的结果上,试图用最小的付出换来最多的回报的方式进行文化的输入过程,却放 弃了文化真正内化所需要消耗的
44、精力和时间。 4、 “ 硬盘存储 ” 的行为依赖 新媒体除了带来了电子书籍,还带来了无限的书籍存储空间。书橱的大小是 有限的,而只要硬盘够大就可以存储无限多的电子书。面对网络上海量的电子书, 做出选择的是受众,受众根据自己的趣向进行下载阅读。麦克卢汉说 “ 媒介是人 的延伸 ” ,强调每一种媒介都是作为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而 “ 硬盘存 储 ” 就是对人脑的记忆系统的一个延伸,代替人们对内容进行记忆。受众逐渐依 赖大的存储空间,将各式各样的电子书籍放进去,却开始懒于记忆和思考书籍的 内容。 “ 把记忆任务推卸给外部数据库,并不仅仅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 还会危及我们共享的社会文化的
45、深度与独特个性。 ” 1 社会文化的深度是依靠人的思考和解读, “ 存储硬盘 ” 是一种将内容保留的 行为而不是消化内容的行为,总是依赖 “ 以后再看 ” 的心态会造成文化惰性,想 要查看的保存内容不断累积,受众却缺 失真正进行阅读的冲动,依赖到最后变成 了忘记。就好比买书和借书的行为,书一旦购买回来就会缺少阅读的冲动,因为 没有了阅读时限,借书因为有还书期限就会促使借书者在某个时限内阅读完毕。 新媒体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存储空间,就像是给每个人一个巨大的书房摆放各类阅 读信息,同时也给受众一个拖延的借口和懒惰的机会。 “ 硬盘存储 ” 的空间不断变大本意是为了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内容,让更多 的信
46、息被留存,对于储存和传递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人们对它的依赖,将其 作为 “ 记忆力的延伸 ” ,对记忆力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三)消 解受众对高雅文化的 “ 渴望 ” 高雅文化一直被贴上 “ 小众 ” 、 “ 艰涩 ” 、 “ 难懂 ” 等的标签,比起阅读艰涩难 懂的原著,大部分受众更倾向于口语化、通俗化处理后的版本,对于无视作品本 身底蕴只求知道 “ 大概 ” 的受众来说几乎感受不到两者的不同,某些通俗化处理 过的甚至会让这类读者觉得更好看,因为没有了时代和语言的障碍,但这其实在 1 美 尼古拉斯 卡尔: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年 11月版,第 213页 50 第四章浅阅读现象 的现实影响 潜移默化中冲击着高雅文化 6当受众习惯接受简单易懂的阅读内容,就会对通俗 化处理方式产生依赖心理,不追究原文也不咬文嚼字,只图一种 “ 差不多知道 ” 的文化追求。说到底,就是对内容进行一个粗浅的阅读,对作者原本文字背后深 层的含义不予关心,加上伴随着网络世界点击为王的现实要求,社会文化不断倾 向于恶俗、粗鄙、下流的内容,这种内容能够快速引起受众的关注,形成热门探 讨的话题,高雅文化不断遇冷,无法走进社会关注的中心区域。受众对于高雅文 化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