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32071.pptx

上传人:muj****520 文档编号:90123863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X 页数:118 大小:41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32071.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32071.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3207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32071.pptx(1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主讲老师:丁汉青 为什么考执业药师?1、国家支持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定:要自2012年开始,新开办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到“十二五”末,所有零售药店法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售药资格。2、市场中供给远远小于需求20多万人我国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的药学技术人员(药品生产、流通、使用领域几乎各占三分之一)约7万名供职于医疗机构2万名左右零售药店,我国有多少家零售药店呢?40多万家短缺十分严重!短缺十分严重!-执业药师前景被广泛看好!执业药师前景被广泛看好!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科目介绍

2、药学专业考试科目中药学专业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药事管理与法规药事管理与法规客观题2.5小时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客观题2.5小时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客观题2.5小时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客观题2.5小时考试分为药学和中药学两个专考试分为药学和中药学两个专业,均设四个科目:业,均设四个科目:考试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参加全部科目考试的人员须在连考试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参加全部科目考试的人员须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免试部分科目的续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免试部分科目的人员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应试科目。人员须在一个考试年度

3、内通过应试科目。执业中药师考试各科目分值(每科总分100分,60分合格)药事管理与法规 A型题:40道 B型题:80道(0.5分一道)X型题:20道共计100分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A型题:40道 B型题:80道(0.5分一道)X型题:20道共计100分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学)卷面分值比例为6:4 中药学 占60分 A型题:24道(1分一道)B型题:48道(0.5分一道)X型题:12道(1分一道)共计60分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占40分A型题:16道(1分一道)B型题:32道(0.5分一道)X型题:8道(1分一道)共计40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中药

4、化学卷面分值比例为6:4中药鉴定学占60分 A型题:24道(1分一道)B型题:48道(0.5分一道)X型题:12道(1分一道)共计60分中药化学占40分A型题:16道(1分一道)B型题:32道(0.5分一道)X型题:8道(1分一道)共计40分执业中药师执业中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中药学中药学60%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包括部分中药炮制学)(包括部分中药炮制学)2023/5/13中药学 总论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第二章

5、:中药的性能第二章:中药的性能第三章: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症第三章: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症第四章:中药的应用第四章:中药的应用2023/5/13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第二章:中药的性能第二章:中药的性能第三章: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症第三章: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症第四章:中药的应用第四章:中药的应用中药学 总论本次课程大纲要求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二、本草经集注 三、新修本草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五、本草纲目 六、本草纲目拾遗 七、中华本草考点分析:考点分析:A、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成书年

6、代、学术成就价值B、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C、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的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D、五味的作用特点;E、影响升降浮沉和毒性的主要因素;F、毒性的使用注意以及气味配合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四气 第二节、五味 第三节、升降浮沉 第四节、归阴 第五节、有毒与无毒 中药学 总论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 余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掌握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对应教材第11页第一章 历

7、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 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 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 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教学目的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对应教材第11页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

8、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 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教学目的掌握作者、成书年

9、代、学术价值。对应教材第12页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5.本草纲目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思考:为何称为“纲目”。6.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

10、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教学目的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对应教材第12页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7.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教学目的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对应教材第12-13页中国最经典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掌握历代本草掌握历代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

11、值。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专著简称、年代、作者载药学术价值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著于东汉末年,不晚于公元2世纪。作者佚名,托名神农。365最早的药学专著;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分上、中、下三品。该书总结了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等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著于魏晋南北朝梁代(公元500年左右)730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1、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内容;2、补充了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3、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著于隋唐时期(公元659年),作者李勣、苏敬等850世界上最早

12、的药典、我国第一部药典开创图文对照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著于宋代(定稿于1108年前)作者唐慎微1746方3000余首;图文对照,方药并受;医药结合,资料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1892图1100余副,方11000余首;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特色;按自然属性分类;对世界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921新增716种;补充、修订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分类中华本草当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34卷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的传统医学成就;共34卷(10册)2023/5/13 练习题1、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A.陶弘景B.李时珍C.唐慎微D.张景岳

13、E.赵学敏2、证类本草作者是A.唐慎微B.张仲景C.陶弘景D.李时珍E.苏颂2023/5/131、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EA.陶弘景B.李时珍C.唐慎微D.张景岳E.赵学敏2、证类本草作者是AA.唐慎微B.张仲景C.陶弘景D.李时珍E.苏颂 练习题2023/5/133、新修本草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A.魏朝B.汉朝C.隋唐朝D.宋朝E.元朝4、本草经集注是哪个朝代的代表作A.隋朝B.唐朝C.宋元时期D.魏晋南北朝E.汉朝 练习题2023/5/133、新修本草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CA.魏朝B.汉朝C.隋唐朝D.宋朝E.元朝4、本草经集注是哪个朝代的代表作DA.隋朝B.唐朝C.宋元时期D.魏晋南北朝E.汉朝

14、 练习题2023/5/135、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的是A.伤寒论B.内经C.证类本草D.嘉佑本草E.神农本草经6、神农本草经各论载药A.565种B.265种C.365种D.335种E.635种 练习题2023/5/135、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的是EA.伤寒论B.内经C.证类本草D.嘉佑本草E.神农本草经6、神农本草经各论载药CA.565种B.265种C.365种D.335种E.635种 练习题2023/5/137、明代本草代表作是A.图经本草B.新修本草C.本经D.本草纲目E.本草纲目拾遗8、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哪个时期

15、的本草代表作A.唐朝B.汉朝C.隋朝D.宋金元朝E.魏晋南北朝 练习题2023/5/137、明代本草代表作是DA.图经本草B.新修本草C.本经D.本草纲目E.本草纲目拾遗8、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哪个时期的本草代表作DA.唐朝B.汉朝C.隋朝D.宋金元朝E.魏晋南北朝 练习题2023/5/13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纲目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嘉佑本草10、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本草经集注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证类本草E.新修本草 练习题2023/5/13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是B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纲目D.经史证类

16、备急本草E.嘉佑本草10、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CA.本草经集注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证类本草E.新修本草 练习题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教学目的:掌握(1)药性理论的内容(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对应教材第14页1、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2、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3、药物为什么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前人也称之为 偏性。也就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等。4、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17、。第一节 四气 教学目的掌握四气的含义对应教材第14页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也称四性,即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平性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那么四气根据什么来确定?第一节 四气 教学目的掌握四气的确定依据对应教材第14页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

18、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相反。故四气的确定是以故四气的确定是以 用药反应用药反应为依据,为依据,病证寒热病证寒热为基准。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如石膏,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

19、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药物具有热性。第一节 四气 教学目的掌握四气表示的效用对应教材第14页三、四气的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即表示其具有 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热药具有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四、具体表述寒寒 热热 温温 凉凉 平平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

20、的进一步区分。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五、阴阳属性温热属阳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的差异。第一节 四气 教学目的掌握四气的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对应教材第14页六、四气的临床意义1.1.据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2.2.据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21、。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炮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炮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3.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4.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药性相反的反佐药。练习题1、四气是指A.药物具有升降浮沉四种药性B.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C.药物具有阴阳虚实四种药性D.药物具有心气、脾气、肺气、肝气

22、的四种药性E.药物具有营、卫、气、血的四种药性练习题1、四气是指A.药物具有升降浮沉四种药性B.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C.药物具有阴阳虚实四种药性D.药物具有心气、脾气、肺气、肝气的四种药性E.药物具有营、卫、气、血的四种药性答案B练习题2、不属于温热药所示的效应是A.温里散寒B.回阳救逆C.补火助阳D.温经通络E.凉血解热毒练习题2、不属于温热药所示的效应是A.温里散寒B.回阳救逆C.补火助阳D.温经通络E.凉血解热毒答案E练习题3、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B.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C.真寒假热者,治以寒药D.药性确定以病证寒热为基准E.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

23、的概括性表述练习题3、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B.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C.真寒假热者,治以寒药D.药性确定以病证寒热为基准E.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答案解析】: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

24、表明其具温热之性。练习题4、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寒凉性应用不当,有伤阳助寒之弊B.温热性应用不当,有伤阴助火之害C.石膏属凉性药物D.温热属阳E.寒凉属阴练习题4、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寒凉性应用不当,有伤阳助寒之弊B.温热性应用不当,有伤阴助火之害C.石膏属凉性药物D.温热属阳E.寒凉属阴【答案解析】: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

25、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温热之性。练习题多选题5、温热药的作用有A.补火B.助阳C.回阳D.泻火E.温里2023/5/13练习题多选题5、温热药的作用有A.补火B.助阳C.回阳D.泻火E.温里【正确答案】:ABCE 2023/5/13第二节 五味 教学目的:掌握五味的含义。对应教材第15页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

26、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此外还有淡味、涩味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第二节 五味 教学目的掌握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对应教材第15页二、五味的确定依据五味确定五味确定 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黄连、黄柏之苦;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芒硝、昆布之咸。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

27、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昧只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昧只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由此可知,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二是药物的功能二是药物的功能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第二节 五味 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1.辛:能

28、散、能行,有辛:能散、能行,有 发散、行气、活血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红花,都有辛味。的川芎、红花,都有辛味。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教学目的掌握五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对应教材第16页第二节 五味 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2.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 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的作用。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

29、痛、调和药性的饴糖、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多质润而善于滋燥。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者慎用。教学目的掌握五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对应教材第16页第二节 五味 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3.3.酸:能收、能涩,即有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

30、,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汤止泻等。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 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均当慎用。教学目的掌握五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对应教材第16页第二节 五味 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4.4.苦:能泄、能燥、能坚。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能泄的含义较广,的含义较广,通泄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降泄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

31、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清泄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苦能燥即燥湿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

32、苦寒燥湿。教学目的掌握五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对应教材第16页第二节 五味 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4.4.苦:能泄、能燥、能坚。苦:能泄、能燥、能坚。苦能坚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脏气法时论:“肾欲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坚,急食苦以坚之。”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泻火存阴”之理解释。之理解释。“存阴存阴”是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泻火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坚厚脾胃坚

33、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教学目的掌握五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对应教材第16页第二节 五味 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5.5.咸:能软、能下,有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等。6.6.涩:能涩:能 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相似。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34、7.7.淡:能渗、能利,有淡:能渗、能利,有 渗湿利水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教学目的掌握五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对应教材第16页第二节 五味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教学目的掌握五味的阴阳属性阴阳属性。对应教材第17页第二节 五味 五、气味配合(一)意义(一)意义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35、,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教学目的掌握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对应教材第17页第二节 五味 五、气味配合(二)原则(二)原则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

36、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三)规律(三)规律气味配合规律有二: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教学目的掌握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对应教材第17页第二节 五味 五、气味配合(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

37、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再如,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性味

38、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物。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教学目的掌握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对应教材第17页练习题1、咸味药的功效包括A.活血破瘀B.利水通淋C.泻下通肠D.养阴润燥E.理气散结练习题1、咸味药的功效包括A.活血破瘀B.利水通淋C.泻下通肠D.养阴润燥E.理气散结【答案解析】能软、能下

39、,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练习题 2、清泄的含义A.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D.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E.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为疮家圣药2023/5/13练习题 2、清泄的含义A.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B.代赭石味苦而

40、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D.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E.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为疮家圣药【答案解析】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

41、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练习题3、指出下列正确的A.辛、甘、酸属阳,咸、苦、淡属阴B.辛、甘、咸属阳,酸、苦、淡属阴C.辛、淡、咸属阳,酸、苦、甘属阴D.辛、酸、成属阳,甘、苦、淡属阴E.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练习题3、指出下列正确的A.辛、甘、酸属阳,咸、苦、淡属阴B.辛、甘、咸属阳,酸、苦、淡属阴C.辛、淡、咸属阳,酸、苦、甘属阴D.辛、酸、成属阳,甘、苦、淡属阴E.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答案解析】: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练习题 4、苦燥的含义A.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B.黄连、栀子味苦,

42、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C.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治疗寒湿;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善治湿热D.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E.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练习题 4、苦燥的含义A.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B.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C.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治疗寒湿;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善治湿热D.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E.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答案解析】:苦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

43、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练习题5、苦的效用包括A.能收B.能行C.能坚D.能利E.能和 2023/5/13练习题5、苦的效用包括A.能收B.能行C.能坚D.能利E.能和【正确答案】:【正确答案】:C C【答案解析】:苦【答案解析】:苦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

44、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

45、苦味。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第三节 升降浮沉教学目的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的含义。对应教材第17页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 趋向性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46、的概念之一。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教学目的掌握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对应教材第17页二、确定依据1.1.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磁石、石决明等。2.2.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3.3.药物的

47、性味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第三节 升降浮沉教学目的掌握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对应教材第17页二、确定依据4.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效用:药物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药物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在里

48、;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第三节 升降浮沉教学目的掌握(1)升浮性所示效用(2)沉降性所示效用对应教材第18页第三节 升降浮沉三、所示效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吐、开窍

49、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的防治;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逆类疾病的防治。教学目的掌握(1)顺其病位用药对应教材第18页第三节 升降浮沉四、临床应用1.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顺其病位选择用药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如治疗病位在

50、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又如治疗病位在下的脚气肿痛,常选用药性沉降的黄柏、苍蔓荆子等;又如治疗病位在下的脚气肿痛,常选用药性沉降的黄柏、苍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教学目的掌握(2)逆其病势用药对应教材第18页第三节 升降浮沉四、临床应用2.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逆其病势选择用药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配用药性升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配用药性升浮而能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等;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浮而能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等;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消防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