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教程--审计的方法与程序(PPT60页)gvmr.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教程--审计的方法与程序(PPT60页)gvmr.pptx(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审计学教程审计的方法与程序审计方法 审 计 方 法 是 指 审 计 人 员 检 查 和 分 析 审 计 对 象、收 集 审 计 证 据,并 对 照 审 计 依 据,形 成 审 计 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审 计 人 员 在 审 计 工 作 过 程 中,为 了 实 现 审 计 目标、完 成 审 计 任 务,必 须 运 用 各 种 审 计 方 法,对 审 计 对 象 进 行 审 查 和 评 价,收 集 各 种 审 计 证据,以便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和做出审计结论。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应审计的目的。在财经法纪审计中,可根据有关线索,进行详细审查;在财政财务审计中,则在评价被审计
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决定进行详查还是抽查,等等。审计方法的选用要有利于节约审计费用,降低审计成本。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合审计人员的能力。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合审计方式。不同的审计方式,所需审计证据不同,可以取证的途径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的选用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比较健全有效,就可以选用抽查的方法;相反,内部控制不完善,则应选用详查的方法。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 审计书面资料的方法()一般方法: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比较法、分析法;()按审计顺序分:顺查法、逆查法;()按审计详略分:详查法、抽查法;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盘存法、调节法、观察法、鉴定法。审阅法
3、审阅法是对凭证、帐册、报表和其他原始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和审查,以判断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和合理的方法。这是检查经济信息质量的重要方法。审阅法包括原始凭证的审阅、记帐凭证的审阅、账册的审阅和其他资料的审阅 原始凭证的审阅 凭证格式垦否规范,要素是否完备。如发票上有无税务局盖章,抬头、日期、数量、单价、金额、经手人签章、单位公章等是否齐备。凭证上的文字、数字是否清晰,有无挖、擦、涂改的痕迹。填制凭证日期与付款日期是否相近。填制凭证的单位是否确实存在。凭证的抬头是否与被审计单位不符。凭证的审批传递是否符合规定,有关人员是否都已正式签章。收款、付款原始凭证是否有财务公章或收讫、付讫的图章。
4、凭证的经济业务内容是否合法、合规、合理。存根是否连续编号,存根上书写是否正常。自制凭证的印刷是否经过审批,保管、领用有无手续。记帐凭证的审阅 记帐凭证的要素是否齐全,如日期、经济业务的内容、金额、经手人、审批人签章是否齐全;审阅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合法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记载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依据会计原理,所记账户名称和会计分录是否正确,有无错用账户或错记方向的情况。账簿的审阅 对账簿的审阅包括对序时账簿、明细账和总账的审阅。对账簿的审阅,主要是审阅明细记录的内容是否真实、正确,其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合理,有无错误或舞弊,特别是注意审阅应收应付账款、材料成本差异、预提费用、待摊费用、
5、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容易掩盖错弊和经常反映会计转账事项的账簿。对会计报表的审阅 报表格式、报表项目是否按制度规定编制;报表之间有关项目的勾稽关系,核对相关的数据是否一致,审阅各项目是否合理、合规、合法,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有无异常变化现象。核对法 核对法是指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书面资料之 间的有关数据进行相互对照检查,借以查明证证、账证、账账、账表、表表之间是否相符,从而取得有无错弊的书面证据的一种复核查对的方法。在审查会计资料时,一般主要核对下列内容:1)核对原始凭证的数量、单价、金额和合计数是否相符。2)核对记账凭证与其所附原始凭证是否相符,原始凭证的合计数是否与记
6、账凭证的合计数是否相符,原始凭证的张数与金额是否相符3)核对记账凭证是否已过入有关明细账和总账。4)核对各明细账户的余额合计数与总账中有关账户的余额是否相符5)核对总账各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计算是否正确,各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是否平衡6)核对会计报表的数字是否与总账余额或明细账余额相符。7)核对银行对账单、客户往来清单等外来对账单是否与本单位有关账项的记载相符。8)核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以及损益表与利润分配表、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之间的相关数字是否相符。9)核对账卡上所反映的实物余额是否与实际存在的实物数额相符。查询法 查询法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
7、所发现的疑点和问题,通过向被审单位内外有关人员调查和询问,弄清事实真象并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查询法又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面询是审计人员向被审单位内外的有关人员当面征询意见,核实情况。征询意见的方式可采用面谈,也可用书面回答。()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来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对被审单位的被审项目的书面资料同相关的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异,经过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比较法大多通过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指标绝对数比较和相对数比较。()指标绝对数比较,适用于同质指标数额的对比。绝对数比较 法主要内容有:实际指标
8、与计划指标比较;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或历史最好水平比较;被审单位的指标与先进单位的同质指标比较。()指标相对数比较是指将不能直接比较的指标,可先将对比的指标数值换算为相对数,然后比较各种比率。分析法 分析法是通过对会计资料的有关指标的观察推理、分解和综合,以揭示其本质和了解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审计方法。审计分析法按其分析的技术分类,可以分为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账户分析、期龄分析、平衡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顺查法 顺查法又称为正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对证、账、表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顺查法的特征:()从审查原始凭证出发,着重审查和分析经济业务是否真实、正确、合法、
9、台规,核对证证是否相符;()审查记账凭证,查明会计科目处理、数额计算是否正确、合规,核对证证是否相符;()审查会计账簿,查明记账、过账是否正确,核对账证、账账是否相符;()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查明报表各项目是否正确完整,核对账表、表表是否相符。顺查法的最大优点是系统、全面,可以避免遗漏。其缺点是 面面俱到,不能突出重点,工作量太大,耗费人力、时间太多。因此,用于那些业务十分简单,或一些已经发现有严重问题的单位。逆查法 逆查法又称为倒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程序,依次对表、账、证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逆查法的特征:()是从审查和分析被审单位会计报表出发,从中发现和找出异常和有错弊
10、的项目,据以确定下一 步审查的线索和重点;()根据所确定的可疑账项和重要项目,追溯审查会计账簿,进行账表、账账核对;()进一步追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进行账证、证证核对,以便查明主要差距的真相和原因及结果。逆查法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又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其缺点是不能全面地审查问题,易有遗漏。因此,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单位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详查法 详查法是指对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凭证、账簿和报表或某一项目的全部会计资料进行审查的方法。详查法的特征是:对所审查的被审单位一定时期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资料和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作全面、详细的审查,
11、巨细无遗,以查明被审单位或被审项目所存在的各种差错和舞弊。详查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全面查清被审单位所有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一般不易疏漏,以保证审计质量。其缺点是工作量太大,耗费人力和时间过多,审计成本高,故难以普遍采用。盘存法 盘存法又称实物清查法,是指对被审单位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以确定其数量、品种,规格及其余额等实际状况,借以证实有关实物账户的余额是否真实、正确,从中收集实物证据的一种方法。盘存法按其组织方式,分为直接盘存和监督盘存两种。()直接盘存是审计人员亲自到现场盘点实物,证实书面资料同有关的财产物资是否相符的方法。在直接盘存方式下,对于容易出现
12、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突击性的盘点。对于大宗的原材料、产成品等,应采用抽查性的盘点。()监督盘存是指为了明确责任,审计人员不亲自进行盘点,而是由经管财产人虽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实物盘点清查,审计人员只是在一旁对实物盘点进行监督,如发现疑点可以要求复盘核实。调节法 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数据,从而求得需要证实的数据的方法。调节法的应用:()对银行存款实存数的审查,通常运用调节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企业单位与开户银行双方所发生的“未达账项”进行增减调节,以便根据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来验证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是否正确。()证实财产物资账实是否相符。当盘存日同书
13、面资料结存日不同时,结合实物盘存,将盘存日期与结存日期之间新发生的出入数量用来对结存日期有关财产物资的结存数进行调节,以验证或推算结存日期有关财产物资的应结存数。其计算公式为:结存日数量盘存日盘点数量结存日至盘存日发出数量-结存日至盘存日收入数量调节法举例 例 某企业1995年12月31日账面结存A 材料2 000公斤,通过审阅和核对并无错弊。1996年1月1日至15日期间收入35 000公斤,发出34 500公斤。1月1日期初余额及收发数额均经核对、审阅和复算无误1996年1月15日下班后监督盘存实存量为2 800公斤。调节计算如下:结存日数量2 800+34 500-35 000=2 30
14、0(公斤)经过上述调节计算1995年12月31日的实存数为2 300公斤,与账面记录的A 材料2 000公斤不一致审计人员应要求有关人员说明原因,并进行查账核实;如有故意歪曲事实者,应进一步查明责任人员,并追究其责任。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进入被审单位后,对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财产物资的保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等,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借以查明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实真相,核实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书面资料的记载,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在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时,一般要运用观察法行广泛实地观察,收集书面资料以外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深入到被审单位的仓库、车间、科室、工地等现场,对其内
15、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财产物资的保管和利用情况、工人的劳动效率和劳动态度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情况进行直接观察,从中发现薄弱环节和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收集审计证据。鉴定法 鉴定法是指对书面资料、实物和经济活动等的分析、鉴别,超过一般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而邀请有关专门部门或人员运用专门技术进行确定和识别的方法。鉴定法可应用于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如对实物性能、质量、价值的鉴定,涉及书面资料真伪的鉴定,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鉴定等;如当伪造凭证的人不承认其违法行为,可通过公安部门鉴定其笔迹,以确定其违法行为;又如对质次价高的商品材料的质量情况难于确定时,请商检部门,通过检查
16、化验,确定商品质量和实际价值等;还可以邀请基建方面的专家,对基建工程进行质量检查等。这是通过观察法不能取证时,必须使用的一种方法。抽查法 抽查法又称抽样法,是指从被审单位审查期的全部会计资料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的一种方法。抽查法的特征是:根据被审查期的审计对象总体的具体情况和审计的目的和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根据抽取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正确性,或推断其余未抽查部分有无错误和弊端。抽查法的主要优点是能明确审查重点,省时省力,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缺点是审计结果过份依赖抽查样本的合理性,如果抽样不合理,或缺乏代表性,抽查结果往
17、往不能发现问题,甚至以偏概全,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因此,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内部控制制度较健全、会计基础较好的企业事业单位。审计抽样法 审计抽样法是指审计人员先对特定审计对象总体抽取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然后以其审查结果来推断该总体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在审计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三种类型。任意抽样法 任意抽样法是当审计从详查法向抽查法演变时最先运用的一种抽样方法。当时审计人员运用这种抽样方法纯粹是为了减少工作量,而对于抽样的规模、技术和内容等均无规律可循,只是任意抽取样本。由于任意抽样法是任意地抽取样本,故其审查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方法不久就被判断抽样法所替
18、代。判断抽样法 判断抽样法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有目的地从特定审计对象总体中抽查部分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结果。采用这种方法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统计抽样法 统计抽样法是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原理,遵循随机原则,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效样本进行审查,然后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运用统计抽样法可以使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被抽查的机会,使样本的特征尽可能接近总体的特征。统计抽样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方法。属性抽样
19、是用于符合性测试方面的统计抽样法。在符合性测试中,审计人员只要求作出总体某种属性的发生率是多少的结论,而不必作出总体错误数额大小的估计。因此,采取属性抽样,要通过对样本的审核,以证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地执行,并同以前比较,核实内部控制制度是正在改善还是在恶化。属性抽样步骤(一)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 属性抽样是推断差错或舞弊的发生频率,即估计账目或内部控制制度出现差错或异常的频率,用百分比表示,就是预计差错发生率。预计差错发生率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质量有密切关系。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无效、会计核算质量差,则预计差错发生率就要高,那么抽样的规模势必要大,抽取的样本就更多一些;反
20、之,则抽取的样本就可以少一些。因此,预计差错发生率与样本数量成正比例的关系。审计人员在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时,可按下列三种情况来确定:(1)参考前期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上确定,也就是参考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确定;(2)抽查少量样本并在加以测试的基础上确定;(3)根据审计人员对情况的了解和判断来确定。属性抽样步骤(二)确定精确度 在符合性测试中,审计人员必须事先确定精确度。因为样本的预计差错发生率不一定等于总体的实际差错率,它可能略大于或小于实际差错率,所以有必要根据样本结果,以一定的正数和负数为界限设立一个区间。这个区间也就是抽样误差的容许界限叫精确度。假设样本结果预计差错发生率为3,精确度为土1,则
21、精确度的上限为4(3+1),下限为2(3 一1)。这说明假定总体差错率处于24之间,则都是可以接受的。精确度的高低与抽取样本的多少成反比例的关系。精确度愈大,即差错容许界限愈大,则抽查的样本数量愈小;反之,提高精确度,即差错的容许界限愈小,则抽查的样本数量愈多。精确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审查重要项目时,应提高精确度,对差错容许界限严加限制,审查一般项目则可放宽一些。属性抽样步骤(三)确定可靠程度 可靠程度,又称置信度,是测定抽样可靠性的尺度。因为样本毕竟不是总体,根据样本计算出来的差错率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代表总体的实际差错率。可靠程度就是表明样本性质能够代表总体性质的可靠性程度。根
22、据可靠程度可以判断样本代表总体的可信水平。如果可靠程度定为95,表示总体的真实特征有95的可能性落在特定的精确度范围。可靠程度是测定样本可信水平的尺度,要求样本的可靠程度越高,就必须有较大的样本容量作保证。显然,可靠程度和样本量成正比关系。可靠程度主要取决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有效,则可靠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当内部控制制度较健全、有效时,一般可选择90的可靠程度;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充分时,就应选择95甚至99的可靠程度。属性抽样步骤(四)确定样本数量 确定了差错发生率、精确度和可靠程度之后,就可以通过确定样本容量的统计表来确定样本数量。例如,审计人员确定的预计差
23、错率为,可靠程度为,精确度上限为,则根据统计表确定的样本数量为。属性抽样步骤(五)选择随机抽样方法 当 样 本 数 量 确 定 以 后,就 要 选 择 适 当 的 抽 样 方法 抽 取 足 够 的 样 本。一 般 说 来,依 照 随 机 原 则进 行 抽 样,能 够 使 抽 取 的 样 本 具 有 广 泛 的 代 表性,并能避免人为的偏见。随 机 抽 样 方 法,主 要 有 随 机 数 表 法、系 统 抽 样法、分层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随机数表法 随 机 数 表 法:利 用 随 机 数 表 抽 取 样 本 的方法。所 谓 随 机 数 表,亦 称 乱 数 表,就 是 任 意组 成 五 位 数 字
24、,同 时 把 这 五 位 数 字 完 全随机地纵横排列所构成的一种表格。用 于 总 体 容 量 较 大 且 分 布 均 匀 的 各 种 经济业务的抽查。系统抽样法 系 统 抽 样 法 又 称 间 隔 抽 样 法,亦 称 等 距 抽 样 法,是 以 总 体 中 某 一 标 志 列 为 出 发 点,按 照 固 定 的顺 序,每 隔 一 个 固 定 的 间 隔 抽 出 一 个 单 位 组 成样本的一种随机抽样方法。这 种 方 法 比 随 机 数 表 法 要 简 便 些,不 过 总 体 的排列必须是完全处于随机状态。确定间隔数的公式如下:抽样间隔数总体数量抽样数量分层抽样法 分 层 抽 样 法 是 按
25、 照 一 定 标 准 将 总 体 划 分 为 若 干 层 次,然后对每一层次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特 点:依 据 审 计 人 员 的 判 断,将 总 体 分 成 若 干 性 质 相接近的层次,然后再进行随机抽样。例 如,审 计 人 员 审 查 某 企 业 库 存 材 料 时,将 库 存 材 料分 为 三 类:第 一 类 是 价 值 高,使 用 频 繁 的 重 要 材 料,该 层 次 要 全 部 审 查;第 二 类 是 价 值 中 等、比 较 重 要 的材 料,可 利 用 随 机 数 表 进 行 抽 查;第 三 类 是 价 值 低 的一般材料,可按系统抽样法抽取样本。优 点:它 使 审 计 人 员
26、 将 样 本 选 择 与 总 体 中 的 关 键 项 目联 系 起 来,并 能 对 不 同 的 层 次 采 用 不 同 的 审 计 方 法,可 以 提 高 样 本 的 代 表 性 和 审 计 的 有 效 性。分 层 抽 样 法可理解为判断抽样与统计抽样的综合运用。整群抽样法 整群抽样法是先将总体项目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群,然后使用随机数表抽样或系统抽样法抽样,整群地抽取样本项目的方法。例,将全年的现金支出凭证按旬划分为36个群,现要从中抽出4个旬进行审查假设从随机数表中选出32、29、15,7四个随机数,那么样本就由第7、15、29、32四旬的现金支出凭证所组成。整群抽样法的优点是抽选单位比较集
27、中,避免了样本过于分散,简化了审计工作。但因为以群为单位进行抽样,显著地影响了总体中各单位分配的均匀性,抽样误差较大,代表性较低。属性抽样步骤(六)评价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样本项目抽出后,通过对样本项目的审查,就能得到样本差错率。比较样本差错率与确定样本时所使用的预计差错发生率的差异,并确定是否要对抽样规模作适当的调整。具体情况有:(1)样本差错率与预计差错发生率大致相同,说明样本规模符合抽样要求;(2)样本差错率小于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较大但这时样本都已审查完毕,缩小样本已无必要;(3)样本差错率大于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过小,这时就应以样本差错率代替预计差错发生率重新确定
28、样本规模。变量抽样 属性抽样虽然对符合性测试极有用处,但它并不提供货币价值的资料,不适用变量总体。审计人员用来估计总体金额的统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它适用于对企业存货、应收款等的估计。变量抽样是用于实质性测试方面的统计抽样方法,它通过检查会计报表各项目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来取得作出审计结论所需的直接证据。变量抽样有平均值估计、差异估计和比率估计等多种形式。变量抽样的三种方法 平均值估计:利用样本平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然后对总体的金额进行推断估计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差异估计: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本平均差错额来推断总体差错额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比率估计: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本审定额与样本记录额
29、的比率,去推断总体正确额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审计程序包括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 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主管人员及主要股东的名称,声誉及其职责分工情况;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及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情况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及经营成果;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的性质,一经约定双方签字认可,即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在法律上生效的契约。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促使双方遵守约定事项并加强合作,以保护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利益
30、。初步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 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其他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相关的事项;注意其了解内容,区别于编制审计计划前所做的了解。业务约定书基本内容 签约双方的名称。委托目的,即说明委托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的目的或用意。审计范围。如为会计报表审计,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如为其他专题审计,应当说明相应的审计范围。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签约双方的义务。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的使用应当与委托目的相关,委托人须正确使用。如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关
31、。审计收费。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审计业务所确定的工时,依据收费标准计算审计费用。同时,审计业务约定书应当明确该审计收费的计费依据、计费标准及付费方式与时间。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明确约定书的生效日和失效日。违约责任。签约时间。其他有关事项。重要性定义 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重要性水平是是报表差错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判断的金额临界点。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
32、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使用者。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审计人员应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互为存在条件。重要性是指一个可以接受风险水平下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超过某一重要性水平的错报的风险。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根据企业面临环境,考虑法律、法规要求,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判断。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使用重要性原则。为提高审计
33、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需确定、分配和运用重要性水平。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运用不当,或审计成本过大,或审计风险过大。运用重要性原则情形有二:()检查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报表使用者判断决策的标志。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CPA 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包括:()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数量基础: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税前利润。()比率确定:总资产的0.5%-1%,净资产的1%-5%,销售收入的0.5%-1%,税前利润的3%-10%。()如果同一期间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审计人员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会计
34、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上不重要,但从性质考虑是重要的,如违反法规及合同的、影响收益趋势的、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漏报等,即使数量小也应视为重要。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低,注册会计师的误受风险也较低,但误拒风险增加。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采取不当的审计行为,发表不当的审计意见,造成审计对象与之有关的第三者的损失、而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损失责任的可能性。采取不当的审计行为引起的风险:()误受险: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发表不当审计意见;()误拒险:报表公允表达而发表不当审计意见;()其他:如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而起
35、诉审计失败。审计风险形成的三个环节 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假设有关被审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全不存在的情况下,该项目发生差错(例如会计人员在记录数据时少写了一个零)的可能性;控制风险(Control Risk):某项目在发生差错的情况下,未被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例如已有的错误记录没有被复核人员所发现)的可能性。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差错在未被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并予以纠正的情况下,又未被审计人员检查发现的可能性。最终审计报告中某项目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就应该等于以上三种风险之乘积。AR=DR I CR AR:审计风险;DR:检查风险;IR:固有风险;C
36、R:控制风险。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是利用审计风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或评估实际审计风险水平的重要工具。DR=AR/(IR*CR)在审计风险既定的情况下,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审计人员为某个项目确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时,被审计项目在审计前发生差错的概率(IR*CR)越大,审计人员必须努力将检查风险控制得越低。检查风险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以减少检查风险;寻找最佳成本效益点,以便尽可能减少审计工作量,同时获得能够满足审计风险期望值的检查风险要求。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为了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实
37、施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它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指南。审计计划包括:(1)总体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根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可以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完成。总体审计计划基本内容(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3)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4)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5)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的分工;(6)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7)对专家、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程度;(8)其他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