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详细分析ebhn.pptx

上传人:jix****n11 文档编号:89968394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X 页数:174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详细分析ebhn.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详细分析ebhn.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详细分析ebhn.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详细分析ebhn.pptx(1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案例 美国知识经济的产业空心化 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自由贸易能使所有参与自由贸易体系的国家都能获得利益 很多美国公司作出的反应是将一些知识经济的工作岗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经济学家们认为:尽管某些更为常规性的技术工作岗位正在转向海 外(如低层次的建筑设计工作),大多数管理、市场营销和尖端研发工作还留在国内.这种外包导致的较低服务价格,意味着普通美国消费者能消费得起更多这样的服务 该趋势导致的经济增长最终将给美国带来好处.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 是指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政府不打算通过配额或关税来影响它的公民从别国进口什么商品,或 生产什么产品出口给别国 这种利

2、益产生的原因是国际 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能最有效率地生产的产品贸易理论综述一些国际贸易模式容易被理解,气候和自然资源解释了为什么加纳出口可可、巴西出口咖啡、沙特阿拉伯出口石油和中国出口小龙虾。而观察 到的更多的国际贸易模式难以解释。例如,为什么日本出口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和机床?重商主义:于16世纪中叶 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体 金银是各国之间贸易交换的通货 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的最大利益是保持贸易顺差.实行补贴使出口最大.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使进口最小重商主义的缺陷是将贸易看成是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零和博弈1752年,古典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指出:贸易顺差(指出口多于进口),结果

3、金银流入,增加国内货币供给,在英国产生通货膨胀 增加的进口使得物价下降 结果是A国因为高价格而销售减少,B国因为低价格而销售增加从长远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维持贸易收支的顺差和积累金银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1776年的名著国富论各国生产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 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用它们交换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各国若按绝对优势分工生产,然后交换,则对两国都有利 假定国家之间有一个绝对的平衡加纳:可可 绝对优势理论Fig4.1绝对优势和贸易利益 生产生产1吨可可或大米需要的资源吨可可或大米需要的资源可可大米加纳1020韩国4010 无贸易时的生产和消费无贸

4、易时的生产和消费可可大米加纳10.05.0韩国2.510.0总产量12.515.0 分工后的生产分工后的生产可可大米加纳20.00。0韩国0.020.0总产量20.020.0加纳以加纳以6吨可可与韩国交换吨可可与韩国交换6吨大米后的消费吨大米后的消费可可大米加纳14.06.0韩国6.014.0 加工和贸易后消费增加加工和贸易后消费增加可可大米加纳4.01.0韩国3.54.0比较优势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原理(1817).一个国家分工生产最有效率的产品,从别国购买自己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产品,甚至从别国购买自己能更有效生产的产品,这样做仍然是有意义的 更好地使用资源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 比较优势Fig4

5、.2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 生产生产1吨可可或大米需要的资源吨可可或大米需要的资源可可大米加纳1013.3韩国4020 无贸易时的生产和消费无贸易时的生产和消费可可大米加纳10.07.5韩国2.55总产量12.512.5 分工后的生产分工后的生产可可大米加纳15.03.75韩国0.010.0总产量15.013.75加纳以加纳以6吨可可与韩国交换吨可可与韩国交换6吨大米后的消费吨大米后的消费可可大米加纳11.07.75韩国4.06.0 加工和贸易后消费增加加工和贸易后消费增加可可大米加纳1.00.25韩国1.51.0李嘉图模型的简单扩大 不能自由流动的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的资源:资源并不总是能容易地从一

6、种经济活动转移到另一种经济活动 报酬递减报酬递减:当一国试图增加某商品的产量时,很可能逐渐吸引更多的边际资源,这些 资源的生产力不如最初使用的资源的那么大,结果是产出增加同样数量需要更 多的资源 生产不同商品使用资源的比例不同 李嘉图模型的简单扩大自由贸易(开放经济):当来自国外的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用于国内生产成为可能时,自由贸易可能增加一国的资源存量 自由贸易也可使一国利用其资源的效率提高 加纳报酬递减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Fig4.3自由贸易对 PPF的影响Fig4.4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将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当地禀赋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当地禀赋稀缺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国际贸

7、易方式是由要素禀赋而非生产率差异决定的 要素禀赋的重要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两个关键概念1、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丰裕”和“稀缺”表示。例如,中国是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2、要素密集度: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例如,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随着产品的成熟,销售地点和最佳生产地点都会改变影响进出口方向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日益全球化和区域化,使得这个理论有所失效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Fig4.5新贸易理论 如

8、果国际贸易导致一个国家专门生产某一种产品,在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随着产出的扩大存在规模经济,则单位成本将下降 存在学习效应,这也会导致分工的报酬递增。学 习效应是指干中学带来的成本的节约 新贸易理论 含义在高固定成本行业中世界市场仅能支撑有限的生产该产品的国家中有限的几家企业 较早进入一个行业的企业得到的经济和战略上的优势 先入者从递增报酬中获益的能力形成了一种进入的障碍 政府的作用变得明显对新贸易理论最具争议的一种观点是该理论对政府干预和战略贸易政策的肯定 国家竞争优势 基本任务是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在特定的产业内获得国际成功 波特和他的同事 们考察了10个国家100个行业 一个国家的四大特性

9、形成了当地企业竞争的环境,这些特性 促进或阻碍了竞争优势的建立 要素禀赋 国内需求情况 相关与支持产业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 波特的菱形 Fig 4.6要素禀赋 波特虽没有提出任何根本性的新东西,但却更详细地分析了生产要素的特性 基本要素高级要素基本要素基本要素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基本要素可能提供了初始优势,随后又因投资于高级要素而得以增强和扩大 高级要素高级要素是一种通过个人、公司和政府投资的产品 要是一个国家缺乏基本要素,那么它必须要投资于高级要素高级要素通信基础设施高级熟练劳动力研究设备专有技术 国内需求情况 需求形成国内制品的特点 影响创新与质量 相关与支持产业 是一国的成功产

10、业周围往往有一群相关产业 必须满足菱形其他部分的要求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 各个国家体现了不同的 “管理思想体系”的特征,这将有助于或无助于它们建立国家竞争优势 活跃的国内竞争与一个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 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政府政府政府政府企业组织、组织与竞争需求情况相关与支持产业要素禀赋机会机会机会机会影响决定因素的外部环境 Fig 4.8对波特理论的评价 期待他的模型能预言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国际贸易模式 各国应该出口菱形中四个因素都有利的那些产业的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四个因素都不利的产业的产品 对管理的启示 区位影响 一个企业将其生产活动分散到那些按照国际贸易

11、理论生产最有效率的国家是有意义的 第一进入者优势影响 投资大量的金融资源以建立第一进入者或早期进入者优势 政策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使工商企业懂得促进自由贸 易是符合母国最大利益的,虽然对个别企业来说并不总是最有利 二、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跨国公司,所以,研究对外投资的理论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跨国公司投资的理论。跨国公司的市场理论兴起于60年代初,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动因和结果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跨国公司市场理论是从三个层面发展并自成体系。一是从微观角度,秉承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决定论范式,分析跨国公司垄断优势、寡占反应的海默金德尔伯格和尼克博克理论;

12、二是以研究跨国公司通过外部市场替代,实现其生产、交易行为的内部化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芝加哥学派有关制度和企业行为学说的某些结论,其开创者为巴克利和卡森;三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一国如何参与对外投资和市场交易的小岛清模式以及阿利伯投资移动“通货区”模式。这些模式为跨国公司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从事各种投资和交易奠定了理论基础;1、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erbert.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A Stu

13、dy of foreign investment)中,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的发展,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在一般贸易理论中,假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各国生产价格是由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资本从供给丰裕,利率低的国家流向供给稀缺,利率高的国家。海默则认为,这一理论说明的是证券投资的国际流动,它无法解释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海默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不敏感,在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构成中,相当一

14、部分资产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集的。这些情况证明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动。故不能正确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销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的产物。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跨国公司并不具有市场势力,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中才能拥有和维持各种垄断优势,取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垄断利润。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包括产品差异、商标、市场技能(广告、促销、服务等)或价格联盟;2

15、.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经验上的优势和进入资本市场的差异等;3.在企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上的不完全竞争,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如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政策可能造成市场得到不完全性。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海默认为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 1、技术优势、技术优势。包括生产秘密、知识、信息、决窍、无形资产、市场技能等,这是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其中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和产品特异化能力是最具有实质性的

16、构成部分。以哈佛大学的凯夫斯(RECaves,197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技术优势体现在产品差异性,这是是诸多垄断优势的 核心,即跨国公司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在技术已经标准化的东道国跨国公司的产品特异化能力,对产品少量的更改或者通过广告形成商品标识,生产异化产品以及对差异化技术的直接控制控制和打击模仿的产品特异理论论)(高级数控机床)。以约翰和梅杰为代表的另一派强调信息资产(技术、知识)的专有性,即跨国公司对信息资产的独占能力。由于知识资产可以重复使用而不减少其使用价值,同时在企业内部转移的成本很低或者等于零,在海外的子公司由此可以获得高于当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知识产权掌握知识公司内部转

17、移成本低可以在东道国轻易获得垄断优势)。(手机生产)核心资产论者都强调,跨国公 司只有独占核心资产,才能形成垄断优势,据此在海外投资设厂,跨国公司才能在国外环境中战胜当地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2 2、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和传统理论强调的规模经济不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如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型销售网络、进行集中的资金筹措和全球性的统一管理等造成的规模经济;3、资本和货币优势。对外投资的跨国公司往往是资金雄厚、或者有比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和来源广泛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这些资金获得更高的回报。其二,外汇市场的不完全性。跨国公司拥有

18、的货币比较坚挺,可以通过跨国投资获得坚挺货币通货溢价的收益。例如美元的高估是刺激美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4.组织管理优势。如优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有效运行机制等,可以通过对外投资,驱动更多要素,释放更多能量;(合资)5.全球视角的战略。易于得到廉价的劳动力、特殊原材料等造成的优势。垄断优势理论还试图解释美国企业选择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技术许可证交易方式来利用其垄断优势的原因。海默认为,美国企业从事直接投资的原因:一、东道国关税壁垒阻碍企业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因此企业必须以直接投资方式绕过关税壁垒,维持并扩大市场;二、技术等资产不能如其它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

19、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因此可以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海默认为美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以独资经营为主要形式。(在中国1997年以后,独资比重上升)。垄断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较好地揭示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现象。它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水平式对外直接投资(在各国设厂生产同样的产品);也可以解释垂直式对外投资(把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这种理论只承认对外直接投资的利润动机,对利润动机背后的资本过剩以及生产过剩以及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不协调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没有进行解释。2、竞争跟进理论 海 墨 的 学 生,美 国 学 者 尼 克 博

20、克(FKinickboker)沿着与海默不同的思路对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新的见解。在20世纪70年代,他写的寡占反应和跨国公司一书中,尼克博克认为垄断优势理论不足以全面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头公司进行的。所谓寡占是由少数国家大企业组成,或者几家大企业占统治地位的行业或市场结构。在这种行业或市场中,每一家大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几家企业,因此在寡占市场结构中,寡头企业的行为具有相互依赖性。寡寡占占反反应应即即指指这这种种行行为为,其其目目的的在在于于抵抵销销竞竞争争对对手手首首先先采采取取行行动动所所得得列

21、列的的好好处处,避避免免对对方方的的行行动动给给自自己己带带来来的的风风险险,保保持持被被此此之之间间的的力力量量均均衡衡。所所以以,尼尼克克博博克克的的理论又称为理论又称为“寡占反应论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将跨国投资分为两类:率先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为进攻性投资;随后跟进的为防御性投资。尼克博克认为海墨的理论可以解释进攻性投资,而寡占反应理论可以解释防御性投资。在跨国投资中,如果竞争对手到外国进行投资,这样可能会扩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对自己形成威胁。所以,其他企业会紧随跟进。如果双方都能成功,可以继续保持竞争地位的均衡,即使双方都失败,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可口可乐与

22、百事可乐)竞争跟进理论对直接投资群生现象的解释 (1)、直接投资的“群生”现象与企业集中程度呈正相关。这种正相关关系主要是同一行业少数几家大企业一致行为的结果。在行业集中程度高的市场,寡头企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相互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促成了投资的群生。一旦某个大企业从事海外投资,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就会相机抉择,而且大都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投资。但是,当企业集中程度超过一定界限(60一70)以后,寡头企业的相互仿效,反而会给双方造成损失,此时寡头企业可能会形成某种隐蔽或公开的谅解与默契,使各自海外投资的市场重新配置。(2)、寡占的群生现象与东道国市场容量呈正相关。行业利润率高的企业才有可能具备迅

23、速作出反应所需的能力,同时,寡头企业相继走向海外市场,它们能在当地市场迅速建立起与国内市场相似的寡占市场结构,从而又保证这些寡头企业在该市场取得高额垄断利润。尼克博克在分析东道国市场和海外投资的关系时指出,在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容量大并且投资环境良好的市场,美国寡头企业“群生”进入的程度较高,因为在这些市场中进行投资,可使它们获得扩大市场份额以至重构市场结构的机会,同时还可灵活地实施各种寡占行为,达成寡头企业之间的默契和联系。对市场容量虽大但缺乏预期发展潜力的行业或地区,寡占行业中的多数企业主要靠产品出口来占领市场,投资的“群生现象”不太可能发生。中国四大化工园区名称投 资 企业项目总投资上海化

24、工园区英 国 石油90万吨乙烯工程27亿$拜耳31亿$巴斯夫异氰酸脂项目12.5亿$江苏南京化工园区巴斯夫65万吨乙烯一体化项目27亿$广东惠洲大亚湾化工园区壳牌80万吨乙烯工程42亿$福建泉州泉港化工园区埃 克 森美孚60万吨乙烯工程21亿$(3)、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也可保护企业免于直接竞争的威胁。规模经济能够成为寡头企业采取寡占反应行动的阻碍,产品创新和产品差别则减少了寡占企业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在规模经济、产品创新和产品差异显著的行业,海外投资的群生现象较弱。(4)、纵向一体化是寡占反应一种主要行为。纵向一体化是指寡头企业从事生产链向后纵向联合,把国外的原料供应企业变成自己在国外的子公司

25、,并进行对外投资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基础性行业中尤为突出。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进行纵向投资,首先是出于保证生产的原料供应,以避免寡头之间供给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是寡头反应的结果,以保持自己的垄断优势和竞争优势。另外,纵向投资还是一种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的壁垒。竞争跟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寡占市场中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突发性地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但领头到海外投资的跨国公司究竞持什么样的动机却无法解释。(移动通讯行业、饮料行业、汽车制造业等等)。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美 国 哈 佛 大 学 的 弗 农(RVernon)教授在厂商垄断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论,对国际

26、直接投资作出了另一种理论解释。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具有新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力图维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地位,以便享有新产品创新利益。但是,新技术不可能被长期垄断,有些产品制造技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仿制。新产品从上市开始,经历诞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弗农把这一经验事实概括为四个连续的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第一阶段,产品导入期。新产品刚进入市场,在创新企业所在国家及其他工业发达国家里产生逐渐增加的需求。这时期,创新企业占据着技术垄断地位。第二阶段,产品增长期。产品销售量上升,利润迅速增加,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这种新产品,出现垄断竞争局面,但成功的仿制者不多,尚未构成对创新企业

27、的威胁。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新技术开始定型,其他厂商可通过各种技术传播途径较容易地获得产品技术知识,并能生产出异质商品,这使原来的创新企业失去垄断优势地位。第四阶段,产品衰退期。新产品成为标准化产品,更多的厂商进入新产品市场,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占主要地位,厂商之间展开激烈竞争,最初的创新企业的优势完全丧失。净出口净进口美国世界其他西欧产品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模式 1、在产品创新的阶段。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进行,因为这时产品尚未标准化,产品需要不断改进设计从而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投入和加工工艺及规格的变化也很大,企业需要同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保持联系,以便迅

28、速了解市场动态、距离市场越近,信息搜寻成本也就越低,这些原因导致生产集中在国内进行。而且此时企业的产品差别程度较高,需求弹性低,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对于国外的需求,美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出口以满足。产品增长和逐步成熟阶段。国内外需求增加,产品趋于标准化,消费者能从不同商标型号的同类产品中进行价格和质量上的选择,产品的需求弹性增加。对企业来说,成本和价格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企业主要是进行长期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由于替代品,仿制品增多,企业的垄断地位被削弱,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企业将日益重视国际市场,由于出口贸易中的运输能力以及关税壁垒的限制,想以继续维护简单的

29、贸易出口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路子恐怕已行不通了。因此,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即到国外建立于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就成为维持原有出口量,甚至扩大出口、保证经济利益的最佳途径。产品标准化和衰退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与式样等都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垄断或寡占地位已不复存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位,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位。维农认为,那些生产过程需要大量劳动投入,对外部条件依赖较小,产品需求弹性高的标准化产品最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这些产品或是运往国内供应国内市场或是销往其他国家。弗农所分析

30、的是垄断或寡占竞争情况。寡占厂商根据寡占产品的竞争情况利用对外投资使其寡占利润最大化,因此,产品生命周期论实际上也是从寡占竞争的角度来分析对外投资问题的。产品周期理论只适于说明60年代企业最初作为一个投资者进入国外市场的情况,但不能说明当前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因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国际生产体系形成之后,并不遵循产品周期的模式。例如企业在国外原材料产品的投资以及非出口替代的投资就与产品周期无关。例如,知识创新的高频率性在一定时段上会固化知识贸易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模式,表现为知识创新国家对知识产品和知识密集商品贸易出口的垄断性。Q 0 T 净出口 T 净进口 据国家科委最近对项引进技术的调查,其中

31、只有.的引进项目得到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在个被调查企业中,只有的引进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搞消化吸收。在这种情势下,无论国内企业吸收进多少外资,于技术、管理、人才等因素却并无多大帮助,最后势必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中国经营报 2001年9月14日 4、内部化理论 一些学者试图突破针对某一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解释,建立一般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而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内 部 化 理 论 是 英 国 里 丁 大 学 学 者 巴 克 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1978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以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M.Ragma

32、n)于1981年出版跨国公司内幕一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内部化理论形成之时,正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其国际分工与生产之日。该理论的出发点是解释跨国公司为什么不利用既存的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实现国际分工,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企业内部市场,通过企业贸易来协调公司的国际分工。内部化理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学说基础上的。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RHCoase)在他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曾经指出,由于市场失效、市场不完全,导致企业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组织形式,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科斯指出,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除了生产还必须从事研究开发、采购、招募启用、人员培训、营销和

33、售后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离不开市场。然而,利用市场是有代价的,交易对象的选择、讨价还价、拟订合同并付诸实施以及监督执行等都是有成本的,即交易成本。由于市场的不完全,交易住往缺乏效率,交易成本很高。如果将交易纳入企业内部,以统一的行政管辖取代市场,则可节省交易成本。所以企业规模的限度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管理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威廉姆森(0liver E.Williamsom)等发展了交易成本学说。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质上是将国际市场内部化的过程。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假设前提上:(1)、由于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各种市场不完全,跨国公司具有一种把生产要素,

34、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加以内部化的动机,也就是说,对那些原来被外部市场联系着的各种活动实行企业内部共同所有权控制;(注意这里的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上游部门提供的零部件生产等投入要素,还包括技术、专利、诀窍、管理技能以及市场区位等知识产品,这些中间产品由于资产的专用性例如上游部门的零部件生产,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会提出较为复杂的风险补贴条款,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知识产品的转让的信息不对称性,交易价格往往难以确定。)(2)、当各个市场的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3)、跨国公司是在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从事生产、投资和贸易活动。所以,跨国公司对市场不完全实行内部化的动机与中间产品的性质及相应的市场结构

35、有关。由于中间产品(主要是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和相应市场风险,跨国公司对此内部化的动机最强。由于这部分产品(主要是知识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周期较长,费用较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必须通过内部保护方式来实现其价值。这部分产品的排他性、唯一性以及它们的效益只有在投入生产过程、甚至消费以后才能确定。跨国公司能否从中充分地和完全地实现其全部利益,还取决于跨国公司对贸易、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这三种开拓海外市场途径的选择。通常,出口和技术转让不能使跨国公司完全实现其利益。由于知识产品是无形资产,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结构,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买方和卖方不确定性”(buyer and seller

36、 uncertainty),加之这部分产品又具有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共享性特点,这就阻碍了跨国公司知识技术优势的发挥。由于信息形态的中间产品(技术和知识等)具有整体性、专有性、共享性、质量不确定性和不可检验性等特征,与实物商品在成交后卖方失去所有权不同的是,知识形态的中间产品在成交后卖方仍然保留所有权,让渡的仅仅是使用权。其供给能力的无限性,使得买卖双方都存在着继续扩散的可能。有些中间产品一旦泄露,便成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财货(Public goods)。对所有者来说,如果不能严格保密,一旦公开将可能失去其专有权(受法律保护的专利、商标等有限的中间产品不在此列)。所有者权益在外部

37、市场缺乏保障,存在很大的市场交易风险,致使所有者一般不愿过多公开中间产品的细节。相应地,购买者则得不到有关中间产品的充分信息,难以了解其真正价值,由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般也不愿按所有者的满意价格成交。中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一固有特征,暴露出市场机制的严重缺陷,企业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必须付出很高的交易成本。市场失效导致了所有者难以通过市场让渡出中间品,购买者也难以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正加阿罗所说,“交易成本通常阻碍了市场的形成,在某些情况下,则完全限制了市场的形成,市场失效便是当交易成本如此之高,以致(外部)市场不值得继续存在的一种特例”。在外部市场难以保障中间产品市场

38、交易有效性的情况下,高交易成本和市场失效迫使企业进行内部化,即建立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来取代外部市场(Extranal market)。正如鲁格曼所言,“内部化是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的过程,企业的内部价格(或划拔价格)是内部化的润滑剂。内部化理论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因素,其核心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以及资本密集行业中的半成品、农产品、矿产品要控制在企业内部使用,以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这就是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演变为跨国公司的原因。组织效率论的解释:市场不完全性和不

39、确定性的影响(1)、以市场为中介的生产经营活动通常会产生“时滞”,使得某些产品的未来市场难以协调组织。跨国公司因此缺乏真实的价格信号来控制其短期生产与长期投资计划。而一旦创造出内部市场,把相关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从而协调其不同生产阶段的长期供需关系。(2)、一般的外部市场使得跨国公司难以利用差别定价来建立中间产品的市场势力。如果通过前向或后向投资,组织起内部市场,实行差别价格,使其它企业难以找到替代品,从而可以维持产品价格,增加公司利润和收益。(3)、当外部市场存在双边垄断时,会造成交易条件不稳定。讨价还价增加摩擦成本,导致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而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消除

40、了产品、技术和知识在市场转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4)、当外部市场交易双方对产品性质及价格的看法不一致时,会影响成交价格的实施,延迟成交。而内部化通过长期或永久的内部供需安排,避免了市场垄断或竞争的压力。(5)、企业根据其生产及投资需要,建立起内部市场,以规避政府的各种干预和各种进入壁垒。市场不完全引起的企业活动“内部化”(internalization),并非单单由于规模经济、寡占或各种进入壁垒等引起的,而且还由于某些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以及产品差异或垄断力量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的一种“内部转移”。这一观点实际上继承了后期芝加哥学派组织效率论的观点。组织效率论认为,由于

41、市场失效和市场不完全,造成交易成本增加,迫使企业通过组织形式,从事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由于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和不完全的外部市场,跨国公司实行市场内部化就能够产生利益。1、内部化的动机:(1)为减少竞争对手,产业组织通过内部替代市场趋向垄断的动机;(2)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获得产品差别化好处,企业减少彼此产品的可替代性的努力;(3)由于生产、交易方面的优势形成进入壁垒,阻止潜在竞争者的加入;(4)企业多元化经营带来的优势,推动企业规模扩大并形成垄断组织。2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 内部化的收益主要有:统一协调不同生产阶段的长期供需关系获得的收益;利用差别价格维持其在

42、中间产品市场上的市场势力获得的收益;消除双边垄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实行内部划拔价格,可以逃避税负,转移资金,回避干预等等。内部化的成本包括:资源成本(即企业不能达到最优经营规模);通讯成本;国际风险成本(即在东道国可能发生的损失)管理费用成本。3、内部转移价格 通过直接投资形成市场内部化后的内部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体系内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内部交易时使用的一种价格。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有形产品的转移价格,例如,公司内部相互提供的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价格;二是无形产品的转移价格,例如,技术使用费、贷款利息、商标使用费、佣金、管理费等。实行转移价格后,可以部分地逃避东道国的

43、税收,避开外汇风险和政治风险,并能对东道国在外汇、价格和资金的管制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减少可能的各种麻烦。这是因为转移价格一般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为它不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按独立竞争的原则确定的,而是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利润最大化原则,由公司少数上层人士确定的。小结:内部化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知识产品市场内部化形成了研究与发展和生产及销售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原料加工及提炼等多阶段生产过程的内部化形成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还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在这三种方式中,对外直接投资占主要地位,原因在于对外直接投资

44、可使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利用技术优势维护技术垄断,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出口方式由于关税壁垒等的存在而不宜采取。许可证安排则使公司面临技术扩散的危险,仅在公司所掌握的技术进入技术周期的最后阶段,许可证方式才可行。水平内部化:经济学家蒂斯把成本区别为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生产成本是指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机器折旧、原材料消耗以及蓝领工人工资等;管理成本是指协调生产和经营、进行信息交流等发生的成本。随着技术复杂性的递增,这两种成本的比例会发生变化,企业投资方式会发生改变。MC=MCD-MCL0PC:生产成本;MC:管理产本;下标L:许可证;下标D:直接投资PCLPCDMCLMCDPC=PCD-PC

45、LTC=PC+MC技术复杂程度E水平内部化图解成本在图中,随着技术的复杂程度增加,由于非物化技术的转让难度上升,许可证方式的成本上升快于直接投资,公司将会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两种投资方式增加成本之差的和小于零时(E点),表示直接投资成本比较小时,投资者将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垂直内部化 进行垂直内部化的厂商重点考虑是前后关联产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NC:通过外部市场的交易场本;IC:通过垂直兼并实现内部化的管理成本:TC=IC-NC:两种方式的成本之差;NC会随着关联产业资产专用化程度提高而提高;IC的初始成本比较高,但是并不随着关联产业资产专用程度提高而上升,所以两种方式的成本差是向下倾斜的。

46、在E点左边跨国公司选择外部市场的交易方式,在右边选择垂直兼并内部化的方式。NCICETC=IC-NC0关联产业资产专用程度成本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这一 理 论 是 在 70年 代 末 由 英 国 经 济 学 家 邓 宁(Dunning)提出的,系统地反映在他的论文集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中。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是由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组变量决定,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着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并决定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对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诸如出口贸易

47、、直接投资及技术转让等,做出统一的解释。而不仅限于对跨国公司所从事国际生产这一问题的讨论,因此该理论属于跨国公司理论中的综合理论或一般理论。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企业(所有权,Ownership)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核心概念。企业优势是跨国企业或公司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或公司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资产、规模和市场等一切有形、无形的综合优势。它包括两类,其一是通过转让或直接投资都能给企业公司带来收入的所有权优势,如商标权、技术专利权等;其二是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实现的所有权优势,例如工艺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后一种优势越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就越强。内部化(internalization)优势

48、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从而实现企业或公司的全球战略。市场不完全不仅包括中间产品市场也包括最终产品市场。市场不完全可分为结构性的与知识性的。结构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竞争壁垒,高交易成本等。知识性市场不完全是指获得生产与销售信息很困难,或交易费用很高等。邓宁指出,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以及在某些自然资源生产加工的产品生产与销售领域,企业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性可获得最大收益。因此,若内部化优势能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则就导致对外投资设厂,从事国际化生产。区位优势(Location)是指企业在国外的投资环境较母国有利。区位优势取

49、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各国的生产要素成本的质量;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与调节措施的范围和程度、各国的金融状况和金融制度;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类型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物质和经济距离或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偏好、商业惯例等形成的心理距离等。只有当国外区位优势大时,企业才可能从事国际生产。因此,区位优势不仅决定了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倾向,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的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等)6、综合动因模型理查德森在1971年提出了组合动因模型。他认为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不能完全由经济变量解释,非经济因素也

50、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引入了“空间偏好”的概念来表示非经济因素。理查德森认为,企业管理人员对外国的市场具有一种心理距离,即管理人员对于国外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语言文化疏远,偏好于在熟悉的市场地域进行经营活动。要打破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偏好,必须用时间偏好,鼓励现时消费倾向(增加利息收益)来平衡。使得企业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水平,降低空间偏好率。空间偏好率的大小是各国环境差异、距离的函数。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一般而言,投资地点越接近,各种环境的差异就会越小,经理人员的空间偏好度就越低。所以,他认为,跨国公司对海外的投资机会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两类变量:经济因素和管理者的空间偏好的主观因素。用函数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