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89963383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1归园田居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

2、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三、预习检测:1)注音或写字:(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5)帘旌()不动夕阳迟(6)徙()倚()湖山欲暮时(7)都护在燕()然(8)丰年留客足鸡t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

3、)直(4)长河()落日圆(5)江入大荒()流(6)仍怜()故乡水(7)徙倚湖山欲暮时()(8)三年多难更凭危()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四、学习诗词: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

4、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

5、心情。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6、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5、齐背课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2使至塞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

7、,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二.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8、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

9、然。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长河:黄河。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四)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组探讨: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2.“单”、

10、“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五)悟一悟: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1.诗中有画2.炼字精妙3.诗的留白(大屏展示)“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

11、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四、美在何处(大屏展示)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五,教师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3社戏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

12、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大屏幕显示)三、复述课文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四、研习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

13、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大屏幕显示)明确:“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1)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

14、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从小朋友们帮“我”实现看戏愿望的一系列活动中可知,他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淳朴无私。(3)“看戏后”的主要情节是“六一公公送豆”,想想看这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明确:体现了他热情好客、宽厚仁慈的品质。3.齐读最后一段讨论:在你看来,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的?为什么?(大屏幕显示)明确: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

15、上唱个不停。“我”之所以认为是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五、课文总结前面说过,小说是一种虚构出来的作品,但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社戏这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美好的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16、和追求。六、课堂收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读这篇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4社戏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M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

17、“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教学设计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题目)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

18、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研读课文,整体感悟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

19、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业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教学设计跳读课文,品味语言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

20、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b.四人小组交流。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词语例:“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句子例:“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

21、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语段例: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

22、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精读课文,问题探究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

23、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美读课文,感悟意境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延伸说话训练:我的童年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作业1.

24、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5社戏教学目标: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教学难点:片段精读第一课时课前组织教学:猜谜(二选其一):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导

25、入(1分钟):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破题(4分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含了哪些问题?问题有: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样?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会

26、怎么写?题目为什么不用“看戏”?本文是重在说明什么是社戏,还是记叙看戏的经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默读(15分钟)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练习(15分钟)(板书):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B)A,散文B,小说C,诗歌D,戏剧2,什么是社戏?(看P111注释)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一,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27、;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

28、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蹿”。小结(4分钟)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去找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第二课时课前组织教学:板书:鲁迅,原名,人,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代表作有。(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导入(5分钟)。把你喜欢的词语圈出来(圈在下面),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用“”)。听写(30分钟)。带上书笔,草稿本,找一个合作伙伴,结成对子,听写。本着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听写的方式,用自己所圈的词语,所勾的句子来考对方的积累和听力。如:我念“八癞子”(这是我喜欢

29、的词语),考对方写得起不,他写不起,我就教他,他写错了,就叫他改罚他抄十遍。对方也可以反问:“八癞子”什么意思?或,你写得起“大拇指”不嘛?或,你能不能用“八癞子”造个句子嘛?又如:我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只念两遍,考对方能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且标点无误。对方也可以请他谈谈喜欢的理由,或,也念一个句子。争取听写20个词语,5个句子。在合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讨论解决。可以举手求助老师。不认识的字就。听写完后,交换检查,打上等级。必要时加以小结。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全班或个别对子念些词语或句子。如:极偏僻,很悠扬,最惹眼,太怠慢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

30、语的偏正短语),写包票,中状元,吃炒米,掘蚯蚓(动宾短语),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复句)方位还原。小结(4分钟)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回去把课文朗读一遍,家长签字。第三课时课前组织教学:对对联:老旦出台,扫兴(小丑登场,开心)或,在文中找几个与“极偏僻”“写包票”结构相同的短语导入(1分钟)给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觉得有那些阅读步骤?请学生把自己宝贵的阅读经验介绍。然后引出老师的经验之谈,隆重推出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学法指导(30分钟)问题包含在一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一,题目如“社戏”,从识字角度,可问:你能给这个词语注音吗?“社”字什么结

31、构?共几画?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同样,“戏”字也可以这样问。从语法角度,可问:“社戏”这个词语什么结构?“看戏”什么结构?“戏曲”什么结构?从文学角度,可问:由“社戏”,你能想到哪些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萧鼓追随春社近”)从写作角度,可问:这个题目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这个问题必不可少。把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进行比较,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作文水平。从说明的角度,可问:什么是社戏?从记叙的角度,可问:哪些人去看社戏?好久去看的?在哪儿看?看的经过和结果怎样?学会提问,首先要选好提问的角度。还要注意提问的表述方式。二,作者如鲁迅,原名什么?哪里人?我们对他是怎么评价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读过鲁

32、迅的哪些文章?你能不能讲一则鲁迅的故事?鲁迅是文学家,那么科学家、政治家呢?三,喜欢或重要词句(喜欢的句子用“”重要的句子用“”)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这个词语写什么?山。什么山?“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淡黑的”写山的什么?(色彩。“起伏的”写山的形状;“连”写数量。)为什么看见的不是青山,而是淡黑的山?(暗示时间是晚上。)如果把“起伏的”删去,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若把“起伏的”提到“淡黑的”前面,可以吗?(不可以,不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填空:的峨眉山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在文中找到勾出,读一遍,背一遍。男生读一遍。

33、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吗?(山跑船慢。)什么山?怎么跑?山真的在跑吗?(山是静止的,不动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化静为动,更形象生动。)船真的慢吗?(NO,船慢是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看戏心情迫切。船已经开得很快了。作者没有直接写船行之快,而是通过写山跑来衬托。)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谈谈理由。(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连山”比做“兽脊”,把山当成人来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戏的迫切心情。)四,开头朗读社戏开头第一段。有无悬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优待?“

3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什么当中的句子?什么意思?不看注释你知道吗?难懂,费解。而旧时孩子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还记得鲁迅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吗?P9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拗过去,拗过去。”注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对开头,结尾的影响。五,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否照应开头?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为什么觉得没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豆是一样的,只是偷豆这件事让我难忘。结尾照应了开头,双喜等许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偷豆这样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我得到的优待吗?免念枯燥的书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戏和偷豆吗?)六,过渡段怎么从这段过渡到下段?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七,精彩段落朗读社戏P120“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练习:略八,全文问主要内容,问中心思想,问写作特色。小结(8分钟)学会提问,以提问方式可以深入文章内部,加深对词句,段落,篇章的理解,理解了的朗读背诵和未理解的朗读背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一个词语,句子,段落上多花一点时间,就会有多一点的收获。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比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教学后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课文为例子,首先要把语文当工具来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