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89918649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

3、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3、离骚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

4、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二、朗读1、教师领读,总结:(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2、学生自由诵读。参

5、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高阳,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2、皇考为作者命名。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

6、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四、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3、作者内美且修能。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汩: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

7、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6、弃秽改度用贤才。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第二课时一、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7、赞颂三后之纯粹

8、。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8、尧舜和桀纣的对比。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9、党人和自己的对比。党人只图享乐,结果祸国殃民,既表示对党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国家担忧,告诉楚往要远小人,任用真正的贤才,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10、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踵:脚后跟,武:足迹,荃:香草名,喻楚怀王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9、。”(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评析)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却受到众女的嫉妒谗毁,终于被抛弃。11、患而不舍为灵修。謇謇:忠贞的样子,正:证,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只要是我心中

10、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民

11、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12、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总结: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

12、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第三课时一、艺术欣赏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

13、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二、语法总结1

14、、通假字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2、古今异义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代序:依次替代/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纯粹:美德,完美/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捷径:邪出的小路/近路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武:足迹/关于军事的3、词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4、特殊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离骚教学杂谈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

15、识的培养二、突出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提高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让学生质疑问难,打破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是迈向素质教育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卓有成效的一步。因为思维是人疑问开始的,学生有问题,说明他有思维活动,有思维活动说明他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但是,如果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词、句子不懂这样层次的问题,要求未免过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仅停留在表面上。质疑问难,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2、教给方法:培养和提高质疑能力。要学生指点途径,教学生从何处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掌握质疑一般方法。通常应在困惑处、难处、关键处等求疑。如教离骚一文,让学

16、生说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学生思考之后提出:文章是写屈原的爱国情怀的,为什么总是提到美人香草鲜花?这与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这样的问题是困惑之处,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高质量的质疑,另外,质疑的范围很宽,可教学生从一些具体的方法去提问。如从课题上质疑:对一些作为“文眼”的课题,我常问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有什么疑问,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看了课题就能提出好几个关联全文的问题。再如从语言运用上质疑。我结合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进行换词比较,培养他们对评议文字的敏感度,并让学生就词语的运用提一些问题。学生多思、善思,学会了质疑问难,其主体性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离骚教学反思还是先来回忆一下

17、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近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

18、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

19、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1、

20、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

21、。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把德育教育还原到语文教学中去2、介绍写作背景、写作缘由、作者经历等进行德育渗透:从古至今许多作者辛酸艰苦的人生经历,无不激励着学生。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宫刑后作史记,岳飞沙中练字,陆游逝前示儿,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一切均向我们展示优秀人物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性格,用他们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典型事例及高尚人格来引导、教育学生爱国爱民,为国为民,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坚定信念的人。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三、掘教材就文拟题开发写作潜能根据离骚的内容,展开想象,用第三人称写法,写一篇描述屈原的心理活动的短文。改写是一种再创造,学生为了写好文章,就会围绕课文积极搜集有关资料,认真阅读原文,在内容、情节、细节等方面尽力发挥,因而文章写得充实、具体、深刻。这种训练,既促进了对课文的重新阅读,也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