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设计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设计案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设计案例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黄河颂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教学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教学难点: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数:1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
2、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2、创作背景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
3、唱歌曲的歌辞,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三、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四、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注音山巅(din)澎湃(pngpi)狂澜(kungln)屏障(pngzhng)哺(b)育浊(zhu)流九曲(q)连环浊流(zhu)滋长(z)2、释词山巅:山顶。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哺育
4、:喂养。五、合作探究: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3、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5、保卫黄河,保卫中国。5、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六、总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七、作业布置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狼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里有狼三则,都表现了狼的奸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主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
6、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阐释自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与感受。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3课时:一课时三教法,学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小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阐明文本寓意)学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开始时在PPT上播放狼的图片,边看边请学生回答对狼的印象如何?(奸诈,狡猾,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聪明还是人聪明)(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给下列汉字注音缀,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2,解释下列文言词的含义缀,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
7、暴起,洞其中,隧入,尻,盖,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重点在于解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有感情朗读学生自读(每组派一个代表朗读)教师课文评价并指导,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听录音。(四)文本研习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在前面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简练,概括全面)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教师再进行讲解。2.深入思考,进行探究问题一:默读课文,并划出文中写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这两只狼的哪些特点。贪婪:“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
8、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狡猾: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问题二:文中除了写狼,还写了屠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夫的?请在课本中圈出屠夫与狼搏斗的动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个()的屠夫。“转视”“断”等动词,“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时机,转视表明屠夫的谨慎、小心。问题三:(1)两只狡猾贪婪的狼被屠夫“毙之”,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2)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9、尽管狼很狡猾凶残,玩弄阴谋,但在与人的斗争中,只会自食其果,因为人有着狼没有的智慧和力量。(3)作者在这里只是嘲讽的狼吗?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恶势力。面对这样的恶势力,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问题四:作为一个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画蛇添足?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结构上(先叙述后议论)和本文相似?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式,在聊斋志异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叙述后蒲松龄都会发表一的格式,只不过蒲松龄做了一些调整。3.课外拓展阅读(1)阅读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中的其他两则(2)参看电影狼图腾,深入思考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
10、狼,并写成一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3)展开想象力,把本文改编成白话文;同时将两者进行对比,初步领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教师: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2
11、、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1、导入(1)可以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买楠的片断,以创设情境。(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儿子一步步脱险的经历导人。(3)还可用以下话语导人: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2、整体感悟:(1)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12、情?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研读与赏析(上)教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
13、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说教材: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第三单元认识和感受。“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二、说目标: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过程和方法】:1、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2、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贝
14、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三、说过程:1、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情导入,然后介绍他的生平。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作品及影响。2、本单元的重点就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此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精读品析课文做了有利的铺垫。3、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学生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从看出贝多芬是一个的人。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对课文的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从而对人物形象也有
15、了一个立体的感知。4、人物形象的感知如此的立体,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精到的描绘,特别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再读有关贝多芬的肖像描写的句子,总结描写的要点,并进行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5、语文在于积累,教师要实时指导学生知识的迁移,为此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像贝多芬一样,身患疾病,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的强者?你了解他们多少故事?勾起他们探求这些人伟大事迹的渴望,并结合教学实际,我选取了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世界无声无光无语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16、几篇励志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四、说教法:1、根据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的思想,我确定了自己阅读教学的课型“五步推进式”教学模式,即“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精读研讨-学练巩固-积累迁移”。这种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对阅读材料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从教读过程来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运用知识进行训练的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也都得以体现。2、兴趣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导入,教师利用鲜活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的转移到教学的活动中,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为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在课前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一是激起学
17、生对音乐的感知,二来也为学生探究本文做了心理准备。3、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4、重视学生能力的养成,文本就是例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例子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应依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转化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5、根据语
18、文学科特点创设有助于师生对话、沟通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互学习,组织多种形式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老师就必须的让我刮目相看了。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我们班级中的学差生,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下,勇敢地表现了自己。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木兰诗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2、掌握诗文的含义。3、了解木兰形象。第一教时一、解题。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
19、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二、正音、解词。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
20、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
21、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四、诵读练习。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木
22、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
23、?(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第二教时一、继续分析诗文。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
24、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
25、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26、。“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二、分析木兰形象。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
27、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要点有二: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
28、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三、解释诗中的“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