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89908276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沈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沈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沈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沈阳高校院所集中、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顺应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科技创新的强劲需求,把创新作为引领沈阳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创新能力保障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和创新活力,建设创新沈阳。一、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一城两中心”建设。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参与辽宁实验室建设,高标准建设浑南科学城,加快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和智

2、能制造研究中心建设,支撑建设辽宁省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推进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的纳米材料、高性能钢铁、耐温耐蚀金属、轻质高强材料、先进碳材料等应用研究。依托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推动工业大数据与云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实现集成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核心平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国防材料、武器装备、燃气轮机等国家战略性需求,以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5+4+7+N”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格局,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师昌绪先进

3、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建设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科研基础装置、轴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评价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条件水平。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断面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供给能力。围绕先进材

4、料、智能制造、IC装备、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方向,在轴承钢及高端轴承、水下智能系统、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验证等领域,争建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到2025年,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80个。加强前沿基础与核心技术研究。引导支持高校院所重点在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重大疾病诊治、云计算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强化“0到1”原始创新。支持建设东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辽宁大学量子信息前沿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前沿技术创新基地,重点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智能+”重大科学研究,强化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推进高校院所内涵特色发展,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的源头供给能力。深入

5、实施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对接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人工智能2。0等领域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重点创新链和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IC装备、人工智能、医疗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创新链的科技创新行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布局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技术和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技术,形成“3+2”未来产业技术体系结构。建设国家新一代人

6、工智能发展试验区,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构建高效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科技创新行动科技创新行动先进材料创新领域开展材料科学、材料技术、前沿交叉的研究和创新,培育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重大工程领域的重点材料研发制造体系。建设铁西化学工业园、正威国际稀谷及关键材料产业基地等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智能制造领域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与边缘计算创新应用,推进信息物理系统(CPS)深层设计、制造执行系统(MES)等工业软件研发,开发工业软件与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加快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数控机床领域开展数控机床高速、

7、高精、复合、智能技术攻关,研制高速高精高刚性伺服系统与驱动电机、同步驱动机构、电主轴等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推进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航空航天、能源、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机器人领域开展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传感器等技术攻关,研制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IC装备机器人等重点产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隐形冠军企业为配套、院所高校为技术支撑、区域分布合理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开展民用飞机大部件集成制造、航空零部件配套及材料应用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沈飞、黎明等主机厂向社会释放通用产能,培养战略供应商。建设东北航天动力系统创新中心(研究院)、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

8、台。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领域开展低温动力电池、动力总成集成控制、5G-V2X、复杂环境感知、人机智能交互、自动驾驶等技术攻关。支持恒大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宝马研发中心、华晨雷诺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建设。IC装备领域开展集成电路控制系统、涂胶显影设备、3D NAND和DRAM存储器薄膜沉积设备等技术攻关。研制28nm集成电路前道单片式清洗设备和大行程连杆型真空机械手产品,突破苛刻工艺用DP系列真空干泵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完善和发展“控制系统+重要整机装备+关键单元部件+先进材料”的IC产业创新链。人工智能领域开展自然语言处理、图像技术、区块链海量账本数据存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

9、、量子通信等领域布局基础设施。加快大数据、超算、工业互联网、移动通讯、量子通信保密安全、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发展。医疗装备领域开展智能成像技术、智能交互技术等技术攻关。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医疗装备中的创新应用。推进辽宁医疗健康装备产业基地建设,研制光子CT、PET-64CT、经济型128层CT、低剂量数字血管造影机等系列产品,推进人工晶体、人工关节和脊柱等高端医用耗材的研发。生物医药领域开展重组蛋白、抗体、细胞工程药物的高级结构分析及质量控制技术攻关和超大分子复合体、器官发育等机理研究。支持光明小镇、东药干细胞药物研发基地以及东星医药产业园、铁西区生物医药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新能源

10、和节能环保领域开展风电技术、核电技术、光电技术等技术攻关。研制海上大型防腐抗震风电变压器、五轴主动磁悬浮轴承转换储能等新能源装备。现代农业领域开展玉米、水稻新品种及辽育白牛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创建一批星创天地,通过落实税收、人才等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建筑领域开展建筑新体系、建筑机器人、BIM技术、智能楼宇系统等的技术研发与攻关,加大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新型建筑业发展。未来生产领域布局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3个产业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拳头产品和服务,打造智能制

11、造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的供给中心。未来交通领域选取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智慧交通等3个产业重点领域,促进未来交通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示范运营和推广应用,打造引领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未来交通产业发展高地。未来健康领域瞄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智能医疗等3个产业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新型医疗和健康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建设全国领先的未来健康产业研发和服务中心。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选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3个产业重点领域,深化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撑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未来材料领域围绕储能材料、航空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防腐材料

12、等5个产业重点领域,深化产学研用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未来材料企业,打造成为国家重要未来材料产业基地。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打造国之重器、国之利器,鼓励和引导在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围绕先进材料、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IC装备等重点领域,利用先进材料、腐蚀控制、航天深空、深海深地探测等技术储备,实行重点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制”。开展苛刻工艺用真空干泵、双臂真空机械手、128层3DNAND存储器定制化装备、功能型系列高性能环保防护涂层材料研发及应用等一批重点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发

13、展。建设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孵化建设多领域专业研究所,形成多领域协同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面向重点行业或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熟化和产业化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重大装备、创新产品研制为核心布局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引进国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来沈,支持本地高校院所、企业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联合组建一批国际科技研发机构。推进沈阳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到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20家。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企业主体。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机

14、器人、IC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库。加快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提质升级,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强化高新技术企业靶向招商,实施高成长性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加快涌现出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公共技术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

15、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研发重大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以研发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和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整机与配件”的方式集聚相关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引导中小企业嵌入核心企业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与标准化组织进行战略合作,参与国内外标准化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科技类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市科技创新资金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比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强化对进入培育库、首次认定和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16、以及首次认定的省级瞪羚独角兽企业给予研发经费补助,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重大创新技术、产品、服务的推广和采购力度。推进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到2025年,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达到60%。健全企业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共建创新平台,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搭建跨产业、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创新资源间的协同配置,推动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加强军民创新资源融合。打造以企业为承担主体的产学研融相结合的平台服务体系,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承担科技重大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

17、成果转化应用。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链条,强化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发布、创新需求对接、科技成果评价、技术成果交易、科技经纪人服务等市场服务机制,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利用沈阳科技条件平台、沈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等组织线上对接,吸引一批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和运营公司落地生根,打造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带动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积极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

18、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着力解决高校院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加强与中科院系统和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干细胞、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高校院所建立集科技成果统计汇总、分析评估、转化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优化成果转化工作流程。鼓励高校院所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开展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施。推进高校院所中试熟化平台建设,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19、支持高校院所通过购买科技成果评估评价、知识产权、法律保障、竞争谈判、财务管理专业化服务等方式,高效服务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五、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双创载体布局。加快“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鼓励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资源整合和集聚效应,打造科技型创客团队孵化平台。建设高成长科技企业加速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集聚区,在浑南、和平、沈北、中德产业园、自贸区沈阳片区等区域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强化金融对科技的支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缓解双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健全与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性

20、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优化提升等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与政策环境。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鼓励商业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开发科创贷、云税贷、孵化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推进建设成果转化基金和天使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积极营造双创氛围。举办双创活动周、创响中国、创客周等系列活动,将“盛菁汇”“海创赛”等打造成国内知名双创活动品牌。依托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等活动,融合开展双创展示及交流活动。积极引进并承办WISE大会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创新品牌活动。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培育、树立一批具有沈阳特色创新文化的创新创业典型企业及人

21、物。优化双创孵化生态。全面提升“创业苗圃+加速器+产业园”孵化体系,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新模式,加快创业孵化机构专业化发展。通过街区、社区、校区、园区四区联动,聚集、整合、优化配置区域创新创业要素,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网络体系。围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建设服务对象、孵化条件、服务内容高度专业化的升级版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双创载体提质升级。丰富双创孵化模式,推进实施“双创+大企业”模式,鼓励皇姑、沈河、浑南等中心城区盘活闲置商务楼宇,探索“双创+楼宇经济”模式。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进和聚集多层次人才。深入实施盛京工匠培养等人才工程,健

22、全“人才+项目+基地”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一批在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家团队和顶尖创新创业人才。面向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引进行业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壮大大国工匠和职业技能人才,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各类先进模范人物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多渠道培育和留住人才。统筹全市各类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加强与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评选平台沟通联系,对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省级(

23、市级)人才工程的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人才交流、产品对接、成果转化的高品质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较为完备的人才成长制度,把引才、引智、引资、引商、引企紧密结合,支持优秀企业家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就医保障、安居保障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平台。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各级政府、企业、在沈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实现专业技术、项目、人才和服务资源集聚。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积极引进和组建种子、天使、风险投资等投资基金,运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为高层次人

24、才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服务。举办高端学术交流会议,围绕机器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领域,吸引国际高端学术会议、专业论坛在沈举办。促进交流开放,举办东北亚工业无人机产业与技术大会、国际基因组学眼科大会等高端活动。加快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创新人才评价制度,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制度”改革,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强化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出台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实现高层次人才收入与业绩挂钩、回报与贡献匹配。七、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深

25、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行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揭榜制”,扩大科技创新资金规模,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好科技创新资金保障,确保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增强财政投入的引导放大效应,引导银行、投资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本早期介入科研过程,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完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评选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时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新型科研管理机制,赋予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技术路线、经费使用、人员选用自主权。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功能,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项目后期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科技项目成果发挥实际作用。深入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科技

26、成果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创新开放合作等6个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与评价机制。优化科研项目评审制度,推进“三评”改革。优化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出结构,由以研发项目投入为主,转向以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大创新活动组织、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业发展并重。加强科技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联动,形成以创新绩效为标准的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科技创新指标统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报告制度。大力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将科研诚信建设要求落实到项目指南、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和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度,对参与科技计划及科技人才、奖

27、励、平台等申报、管理(实施)的法人单位或自然人签署诚信承诺书,明确承诺事项和违背承诺的处理要求。强化科研诚信审核,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平台项目辽宁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科研基础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轴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评价设施。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先进制造技术:10-18MW集成式压缩机组研发、高精数控“蓝天数控”GJ400研发、核主泵双向大推力油润滑止推轴承无高压油顶起惰转停机设计及试验验证、140万吨/年乙烯装置

28、用压缩机组、高档五轴数控机床的i5数控系统、特变电工800kV环氧树脂浸纸电容式直流套管研发、特变电工超高压柔性直流换流变压器关键技术研究。IC装备技术:3D先进存储薄膜堆叠层关键技术、ALD High-k、Metal Gate等沉积工艺、集成电路10nm以下制程PE-ALD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集成电路前道高产能深紫外光刻工艺匀胶显影设备关键技术、65nm光刻工艺匀胶显影设备研制、苛刻工艺用真空干泵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机器人技术:高性能智能型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机器人操作系统研发、新一代协作型智能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通用航空技术:XX-6航空发动机叶片研制、无人机二冲程(四冲程)小排量重油航空

29、发动机研发、通用飞机制造和新能源电动飞机双绕组容错电推进系统开发。新材料技术:高丰度轻稀土永磁材料制备技术、高温耐磨涂层技术、600MW示范快堆工程反应堆容器用高性能核级锻件材料的研制、特高压变压器用高强度铜银稀土合金导线研制。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高档数控系统国产化、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云平台研制、高温压力传感器研制。智能交通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器、车载系统基础芯片及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研发、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数字医疗技术:新一代全数字正电子断层扫描(PET)系统、医疗流量传感器、全数字3T超导磁共振系统、512层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内镜机器人研制。生物医药技术:一类新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新适应症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二类新药伏立康唑滴眼液关键技术研究、注射用丙戊酸钠生产工艺关键技术攻关、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培养工艺控制和质量评价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