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一、中周村根本状况 中周村地置樟木乡南部,距樟木乡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状况较好,黄练至樟木水泥路绕村而过,振南至中团村的水泥也于XX年0月份建成通车。全村群众聚居相对集中,有7个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党的基层建立较好,设立周耕片、中上刘片、甘梁片三个党支部,有党员02名,全村耕地5300亩,其中旱地3000亩、水田2300亩,农业种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为主,甘蔗是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576元,XX年人均收入663元。 (一)根底设施落后,生产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较分散,地质系红黄壤土质,保水、保肥力量差,农作物需要较多的肥料、水源,况且产
2、量不高。全村无水库,农田浇灌依靠小型抽水机,农作物一遇天旱严峻减产,靠天吃饭的状况严峻存在。 (二)农夫素养低,生产力量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种养全凭阅历,失败率较高。种植适合市场进展的农作物往往由于技术性问题而失败;生猪、家禽养殖户,也因禽流感、动物疫病、市场价格下滑、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夫迫切盼望技术效劳。 (三)无主导产业,农夫收入低。种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近000多人外出打工,占青壮劳力的80%,劳务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70%。农夫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体力活和传统手艺活为主,工资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就是小面积种植花生和大豆,产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
3、组织建立薄弱,进展力量不强。该村村委5人,平均年龄50岁,初中以上文化,都没有明显的”致富工程。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村党员02人,集中在55岁左右年龄段。近2年来,由于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进展党员少。村委建立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中周村新农村建立的几点建议 中周村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行能一蹴而就,必需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口,帮忙村民进展生产、提高素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 一要加强精神扶贫。扶贫先扶志,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条重要阅历。物质贫困打算今日的问题,精神贫困则影响明天的问题。在中周村,村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等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
4、农村进展,限制了扶贫开发进程。因此,在新形势下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加强精神素养扶贫、提高精神素养扶贫的成效,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会的美妙前景激发他们追求美妙生活的激情,树立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士气。 二要加强新农村建立宣传。要加强对新农村建立全方位的宣传,通过报纸、横幅、宣传车等形式深入院落宣传,将新农村建立的总体要求、政策宣传到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营造新农村建立的良好气氛。 三要推动产业开发。中周村没有经济产业的开发,生产难以进展,群众难以致富。一是围绕农产品加工找出路,进展订单农业。二是利用土地优势进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经济,加快对现有小水果的品
5、种改进,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进一步壮大养殖业,加强技术指导及优良种畜禽的引进,提高养殖效益。四是把进展劳务输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劳动力供应技能培训、用工信息询问、法律维权等效劳,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回资金和技术,尽快由打工仔变成创业者,从“赚钱盖房子“进展到“筹资办厂子“。 四要加强根底设施建立。水、电、路、通讯等根底设施的落后,是制约中周村经济进展的瓶颈。因此,要把根底设施建立作为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立的根底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好。要加紧以道路硬化、沼气能源、小水利建立为主,促使该村根底设施状况有新的改观。 五要搞好新农村建立规划。中周村根底薄弱,因此,必需制定一
6、个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然后根据规划一步一步实施,既可避开盲目跟从,少走弯路,又可明确目标,加快进展速度。 六要加强基层组织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立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熟悉,让他们充分熟悉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并以身作则,做群众的楷模。二是积极进展一批思想素养好、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党员。要发觉和培育具有带头致富力量和带着群众致富力量的“双带型“党员,培育和选拔政治素养强和进展力量强的“双强型“干部。三是切实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立。同时,要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建立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七要加强农夫素养培训。提高农夫群众的综合素养,是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学生解决就学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推广有用技术,不断提高农夫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