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频考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频考点.pdf(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频考点考点一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与隋唐盛世限 时:45分 钟,正 答 率:/1 4。基础1.(2 0 1 9上海单科,4,2分)“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答 案A2.(2 0 2 1常州期末,5)中国大历史一书有许多精彩论断。如:“泗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的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
2、统一的契机。”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A.朝代更替 B.经济政策 C.民族矛盾 D.中央集权答 案B3.(2 0 1 2上海单科,7,2分)“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答 案D4.(2 0 1 4上海单科,7,2分)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答 案D5.(2 0 1 5浙江文综,1 3,4分)武则天是学
3、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 案 A6.(2 0 1 6北京文综,1 3,4 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答 案 B重难7.(2 0 2 2 南通期末,2)南朝的官分
4、清浊,优闲而不负实际责任的为清官,繁剧而处理庶务的为浊官。凡清官多为门阀士族所占,浊官则由庶族寒人担当。这种情况()A.说明科举制度存在着弊端 B.不利于庶族提高政治地位C.成为南朝政治腐败的根源 D.造成门阀士族的日益衰落答 案 B8.(2 0 2 2 如东期末,2)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图。图中粮仓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A.全国统一格局形成与社会稳定B.统治者个人喜好及北方农业发展C.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I).造船业发达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答 案 c9.(2 0 2 1 南京师大附中期中,3)唐 朝 韩 愈 平淮西碑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
5、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描绘道:农民“贫篓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麻求生”。这反映了()A.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普遍存在C.两则记载皆浮夸无价值 D.盛世蕴藏深刻社会问题答 案 D1 0.(2 0 2 2 淮安期中,1 0)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 也 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 料 反 映 的 主 要 问 题 是()A.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B.江淮经济发达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 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答 案 B1 1.(2 0 2 2 南京一模,4)图 1 和 图 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 布 图 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tt
6、M X图1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答 案A1 2.(2 0 2 2全国甲,2 5,4分)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 案C1 3.(2 0 1 8课标I ,2 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
7、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蔻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 案 D综合1 4.(2 0 1 7 江苏单科,2 4 A,1 0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8、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 分)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 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 分)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
9、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考点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限时:3 0 分钟,正 答 率:/1 80基础1.(2 0 1 6 课标H,2 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 案 D2.(2 0 1 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
10、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 案C3.(2 0 1 5广东文综,1 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 案C4.(2 01 9海南单科,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11、.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答 案C重难5.(2 02 2广东,3,3分)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北齐 隋唐吏部户部祠部礼部度支 兵部都官二刑部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 案D6.(2 02 2湖南,3,3分)据下表可知()时 间事 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
12、制仍可延续答 案 A7.(2 01 8课标H,2 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 案 C8.(2 01 3 海南单科,5,2 分)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13、.经济控制逐步加强答 案 A9.(2 02 1 淮安期末,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练 7 k 田(二必所访田(八a英(田勉)A.魏晋时期开始实行该赋税制度B.该制度实施前提是均田制的推行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以庸代役剥夺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答 案B1 0.(2 02 2连云港期中,3)唐朝法律规定,每丁男受田1 00亩,其中2 0亩为永业田,8 0亩为口分田。永业田可以传承、买卖。口分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之后须归还朝廷。同时,即便是符合买卖条件的土地,统治者也规定了严格的买卖程序。唐朝如此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B.
14、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限制土地买卖,维护土地公有D.调整土地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答 案A1 1.(2 02 1泰州中学期中,3)唐代民间私社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类型设立,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以及与其他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这一现象()A.削弱了中央集权 B.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C.保障了民众生活 D.密切了城乡之间关系答 案B1 2.(2 0 2 0山东,3,3分)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京、武后时期 李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分玄宗时期 一开元初,设翰林待
15、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为,专学最机密的诏令怖,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 案D1 3.(2 0 1 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 案 D1 4.(2 0 1 8 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
16、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 案 D1 5.(20 1 5 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山|折的发展过程答 案 C1 6.(20 20 天津,3,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
17、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 案 B综合1 7.(20 22广东,20,1 2分)选 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 9 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士人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
18、建。两年后,北 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圈都城形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自钱国祥 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
19、分)(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答 案(1)原因:洛阳I 日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1 8.(2 0 1 2 江苏单科,2 1,1 3 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 一 科 举 之 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
20、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狗私舞弊之限制。吕 思 勉 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一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
21、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 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 明 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
22、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考点三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限 时:3 0分钟,正答率:/1 4 o基础1.(2 0 2 1无锡期末,7)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B.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答 案A2.(2 0 2 2海南,3,3分)西晋初年,中原的
23、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 案B3.(2 013上海单科,6,2分)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答 案B4.(2 02 0上海,4,2分)以和亲促进汉蕃友好交流,出于哪一盛世()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答 案C重难5.(2 0 2 1广东
24、新高考适应卷,3)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答 案D6.(2 02 1无锡期末,8)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A.民族交融推动了汉人生活习惯改变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胡人的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答 案A7.(2 02 2丹阳高级中学三模,
25、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A.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答 案C8.(2 02 2南通部分学校联考,3)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 替 的 胡化 和 汉化 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
26、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 案A9.(2 0 2 1连云港期末,4)北魏杨衙之 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民族交融 B.经济重心南移C.士族南迁 D.地处运河枢纽答 案A1 0.(2 0 2 1徐州三校联考,1)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答 案C1 1.(2 0 2 2泰州期末,2)北魏孝
27、文帝重新确定士族门阀的标准,突出强调北魏以来的官职爵位,推弃德、才因素,甚至将以往的“阀阅”也置于从属的、参考的位置,凭借皇权威势、强行以法律形式确立“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和“县姓”等四等级门阀系列。这导致()A.贵族阶层民族矛盾消解 B.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C.门阀等级制度走向瓦解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答 案D1 2.(2 0 2 2连云港期末,5)唐朝时,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胡旋舞盛极一时,在众多领域有所体现,如龙门石窟万佛洞凿有胡旋舞者像;敦煌莫高窟刻有 胡旋舞壁画;白居易著有 胡旋女长诗。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A.西域乐舞艺术感染力强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艺术文化成就达到顶
28、峰 D.异域文化影响巨大答 案D1 3.(2 0 2 1白蒲高级中学期末,4)婆罗门|1 1|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答 案D练2口d1 4.(2 0 2 2淮安二模,1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2分)材.料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改革派孝文帝元宏、元澄等宗室王,李冲等汉族高门人物清醒地认识到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距,认为这是导致政权不稳的重要因素
29、,主张迁都保守派太子元恂,穆泰、陆敖等北魏元老重臣认为一旦迁都,鲜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势必改变,失去游牧民族强悍善战的性格和习惯,反而不利于鲜卑贵族的统治中间派高闾、李冏等鲜卑贵族中的开明知识分子对落后的塞上与苦寒的平城并不十分留恋,不反对迁都。但认为迁都后朝廷的典章制度可以学习汉族,而鲜卑族服装、语言等风俗习惯应保留下来摘编自崔明德、佟 宝 锁“怀土”与“变俗”: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7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北魏迁都问题大讨论中得到的改革启示。(5分)答 案(1)有利条件:统治阶层大多接受汉化思想;中间派对迁
30、都的认同。不利条件:鲜卑旧俗的思想影响;保守派反对迁都;守旧势力强大。(2)启示:改革要做足舆论,实现思想解放;习俗变革关系政治改革的成败;改革需要团结中间势力;改革推进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考点四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限时:5 0分钟,正答率:/2 2。基础1.(2 0 2 1天津,2,3分)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 案D2.(2 0 1 9课标I I I,2 5,4分)在今新疆
31、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 案 D3.(2 0 2 1 辽宁,3,3 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钱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答 案 A4.(2 0 2 1 浙江6月选考,5,2 分)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
32、、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答 案 C5.(2 0 1 8 浙江1 1 月选考,3,2 分)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口传”答 案 D6.(2 0 2 2 全国乙,2 5,4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
33、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答 案 B7.(2 0 2 2 南通部分学校联考,4)下图为唐代长安西市的市场结构与店铺分布示意图。据图可知唐朝邸波斯邸回邸 果子司收宝胡商椒笋行杂货行1马行 延陷 忡 新 货 行数行 炭分卖钱贯人辙辔行7 r平仓卖药人宝家食店屠行 金 银 行张家食店肉行酒肆 五熟行市 署,、穰头行席帽行胡姬酒肆白米行衣肆种长Q生铁行大米行柜坊卖 成 X 频 行粳米行善射人丝帛行 帛市平准署填 典 肆 药 行绦帛行 绢行小绢行烧炭寄附铺 笔行总绵丝绢行布行新绢行曝布行饮子药家鱼行人中仃 染仃小彩行油酸店卜 肆邸邸
34、(注:“市署”为管理市场的官衙,“常平仓”“平准署”是中央派驻的平抑物价的机构,“邸”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商业分类细管理严格C.城市经济功能加强D.实行官商分利的政策答 案B重难8.(2 0 1 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 案
35、B9.(2 0 1 6课 标I I,2 4,4分)下图为三国曹魏 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手会有亍 涉奥亍另常发震瞥存节目勖甯检.R尊国简I雅鞋段 算 日 舒 惟灌犷良贵 王 窠咻福都王公演大日割王天原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 案B1 0.(2 0 2 1湖南,3,3分)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
36、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 案A1 1.(2 0 1 7课标H,2 6,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 案C1 2.(2 0 2 1海南,4,2分)隋 书 地 理 志 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 述 此“戏”的是(
37、)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D.两两轻朋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答 案D1 3.(2 0 2 0海南,3,2分)唐诗(摘录)诗人诗句出处李绅“恸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由上表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答 案D14.(20 21湖北,3,3分)唐代杜佑 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开I、州郡、边
38、防九门,其 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 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答 案C15.(20 17 课标I I I,26,4 分)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 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 案 A16.(20 19 课标I ,26,4 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
39、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 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 案 C1 7.(2 0 2 0 江苏单科,3,3 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 案 A1 8.(2 0 2 2 江苏预测密卷一,3)唐文宗时实行榷茶制度,
40、“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即实行“官种、官制、官销”制度。唐代对于茶的走私,打击十分严厉,不仅组织缉私队伍,而且规定如贩茶叶3 次,总数累计超过3 0 0 斤者即处死刑;如为茶园茶户,只要私卖茶叶1 0 0 斤以上,便须“杖背”;如捕获有组织武装茶贩的“长行群旅”,“茶虽少,皆死”。这些举措旨在()A.控制茶叶产售各环节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严厉打击贩茶的商人 D.实现商业管理法制化答 案 B1 9.(2 0 2 2 江苏4月大联考,3)诗人元稹作 白氏长庆集序,称白居易诗风行社会,“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表明,当时()A.活字印刷术在民间逐渐应用B.
41、手抄书籍促进诗歌传播C.诗歌主要满足市民阶层需求D.雕版印刷推动文化发展答 案 D2 0.(2 0 2 2 南通二模,3)下图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B.科举选官凸显公平公正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答 案 A综合2 1.(2 0 2 2 海门中学期初,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隋朝运河,附炀帝巡游江睇路线次隋洛八耶涿海渤水仓杭余洛供都阳东洛兴安大K冷运河示意图材料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它运用传统与现代手段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展
42、区可分为五个部分“运河沧桑、王朝基业”“天工慧光、中华勋业”“融通九州、社稷鸿业”“泽被天下、万民生业”“通古达今、千秋伟业”。摘编自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综合以上材料信息,从中华文明史发展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 论题:大运河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论证:大运河贯通南北,便利了对江南的控制;有利于确保漕运安全;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稳定政权,维护国家统一;运河的兴废与王朝的盛衰相伴而生。大运河为粮食、盐铁等重要物资提供了运输保障;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运河沿岸工商业城镇(扬州)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
43、外贸易的发展。大运河也是沿岸腹地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传统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特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决心和勇气。大运河是中华文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22.(2017海南单科,26,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
44、。后被叛军杀害,终 年 7 7 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 真 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日鲁公”。史书称赞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是文之杰也”。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 真 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尤为后人所推崇。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据 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概括颜真卿的个人品德。(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真卿书法为后世推崇的原因。(8分)答案(1)品德:勤奋好学,有学识;不附权势;坦诚直言;不畏强暴;忠义守节。(7分
45、)(2)原因:“颜体”气势雄浑;注重书法规范,便于后人学习;书法与个人修养的统一;个人品德提升其作品的价值。(8分)勿 匕 勿 步 日1.易错:对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本质的理解(2 0 2 0 浙 江 1月选考,4,2分)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 些 官 员 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 案 A2.易错:唯物史观运用(2 0 1 6课标U I,2 6
46、,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 为 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 案 C3.易错:史料价值判断(2 0 2 1 广东,3,3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募。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上令高
47、力士诘之,回奏自:“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蜴贵妃自尽 五代刘晌等 旧唐书上日:“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日:“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 书 晚 于 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 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 案 D4.易错: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现象认知(2 0 2 1 湖
48、南,4,3分)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 7 2 8 4 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 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 案 A题型模板题 型 一 说 明、表明类选择题题型特征一、说明、表明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其“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顾对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考查,重点考查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强调分析判断能力。二、“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
49、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都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能得出的历史结论,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备考策略:作答时首先要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判断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或影响的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高考试题中“反 映 表 明”有一定的区别。“反映”一般指表面背后的东西,可深可浅,深可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要看具体题目要求。“表明”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
50、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典型题型1.(2 0 2 1 广东,2,3分)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答 案 B2.(2 0 2 1 天津,3,3分)8 4 5 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 表 明 唐 武 宗()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答 案 A变式题型此类选择题设问的标志性词语有“说明”“表明”“表明了”“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