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pdf(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 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 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由于学生
2、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 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复习导入1、一米大概有多长?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电影院的
3、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认识千米(1)认 识10米。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 是10米?(2)认 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 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 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
4、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3)认 识1000米。上此课的前几天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 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2、单位间的化聚。(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 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2)教学例1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I 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
5、桌商量一下。计算2 千米=()米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再练习:2 千米500米=()米6 千米30米=()米练习后说说想法。(3)教学例2尝试练习4000 米=()千?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再练习10000米=()千米尝试练习:4350米=()千米?)米想:4000米是4 千米,4350千米是4 千米530米(4)试一试:6 千米720米=()米5830 米=()米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学生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
6、米、分米、米、千米。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1 千米=1000米,1 米=10分 米 1 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1 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1 米=100厘米=1000毫米1 分米=100毫米(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三、巩固应用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
7、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一根拔河绳长12()小冬肩宽30()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一本数学书厚8?)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学校到电影相距38()(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2、在。里填上“”、“、或“=”号。(1)5 千米。678米;(2)28毫米。6 厘米;(3)100分米0 1 0 米(4)6 分米0 4 8 5 毫米3、有 A、B、C、D 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A、680毫米B、4 分米C、2 米 D、2
8、16厘米(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1)约 6 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 个例子)。(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 个例子)。(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板书设计:千米(公里)的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千米1 千米=1000米1 米=10分 米 1 分米=10厘米,1 厘米=10毫米。例 1:(1)2 千米=()米(2)2 千米500米=()米例 2:(1)4000 米=()千米(2)4350
9、米=()千 米()米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吨的认识说 课 稿 一、说教材“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己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0、以下两点: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 立 1 吨的概念。知 道 1 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2 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 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 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 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教学设计教学程序分4 个环节进行: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
11、场的画面。“一个苹果重4 5 0-,一箱苹 果 重 1 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 是什么意思呢?(3)、揭 示“吨”的概念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 吨=1 0 0 0 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二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
12、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1)、出示实物:一袋5 0 千克的大米和4个 5千克的铅球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 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 0 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 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3)、联系生活举例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 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
13、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1)、出示例题:5 吨=()千克 5 吨 6 8 0 千克=()千克2 0 0 0 千克=()吨 2 4 50 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 0 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 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 5千 克 一头牛的重量是50 0 千克,那 么()个()的重量是1 吨。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14、毫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 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 毫米长度
15、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3、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一一)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 道1厘米=10毫米。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教法学法三、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1、电教媒体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五、教学程序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
16、设情境,引入新课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一一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3、实践活
17、动,引起冲突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最后,我发给每小组
18、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
19、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从而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版 块 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 厘米等于
20、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版块2、建 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2)我借助1 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5)用手势表示2 毫米、5 毫米、10毫米的长度。(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
21、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版块3、小结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 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
22、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 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23、四边形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24、。4、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点。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的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课件),让学生寻找认识的图形,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根据学生所说,概括说出: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图形让我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们先研究图形中的一类一一四边形,从而顺利出示课题。这个环节创设了参观光明小学的情境,从学生
25、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课题。(2)探究交流,学习新知;第一步,用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脑中的四边行画下来第二步,展示学生的作品,不管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一判。第三步,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点。第四步,出示例1 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涂一涂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
26、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3)动手实践,获取新知;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对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先让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教师呈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围四边形学生利用学具里的钉子板围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很多学生围出的是长方形和正方
27、形,教师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测量,得出他们的对边也分别相等,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经常设计总结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8、69页 例 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
28、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为学习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
29、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30、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首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
31、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 0乘几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 0乘几,再 由1 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再呈现一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整十、整百、整千
32、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2)解决问题,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练习的坡度,把握了练习的难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三、说教学过程: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1、导入:师:大家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出示主题图: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3、大家看到小精灵聪聪的话了吗?一
33、起读。(生提出问题时,让2名学生说出算式)二、解决问题,探究算理。(一)探 究1 0乘几的算理师:小精灵聪聪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出示例1的 第(1)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 0人要多少钱?(问题写在纸上,用幻灯放映)2、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计算。(齐读题目,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生汇报,老师板书:2 X 9=1 8 (元)(你是怎样想的?)2 X 1 0=2 0 (元)3、探 究1 0乘几的算理师:2 X 1 0没有乘法口诀,你是怎样想的?(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看看哪一组想到的的方法最多)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9 个 2 的和是 1 8
34、,再加上一个 2 是 2 0。(2 X 9=1 8,1 8+2=2 0)(2)看成 1 0 个 2 相加来计算(2+2+2+2+2+2+2+2+2+2=2 0)(3)2 X 1 0表示2个1 0相加,所以是2 0。(1 0+1 0=2 0)(4)用1乘2等于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1个十X 2=2个十)老师把4种算法都板出来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优化算法)师: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再试试,看看哪种方法最简便。5、练 习(每人一张答题卡)3 x 1 0 5 x 1 0 1 0 x 8 6x 1 0 4 x 1 0 1 0 x 7展示,并让2名学生说算法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
35、深学生对1 0乘几的算理算法的理解。(二)探究2 0乘几的算理1、出示例1 的 第(2)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 0 人要多少钱?2、学生齐读题,自己解答,汇报,老师板书:2 0 X 3=60 (元)3、探究2 0 乘几的算理师: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将 2 0 X 3 看成2 X 3=6,再添上一个0,就是60 了。(即 2个+X 3=6 个十)(2)因为1 0 个 3是 3 0,所以2 0 个 3是 60 (2 0 个 3相加)(3)2 0 X 3 表示 3 个 2 0 相 力 口,(2 0+2 0+2 0=60把算法板出来4、你最喜欢哪
36、一种?说说理由。(三)口算练习,小结算法。1、口算 4 0 0 X 5=师:我们来看这个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老师板出题目,生说算法。(让几名学生说算法)生汇报,老师板答案。2、做一做: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师:有没有信心接着下面的挑战。3 0 X 9=3 0 0 X 9=3 0 0 0 X 9=(写在纸卡上放映)学生说答案,老师在题卡上写出答案。师: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对又快?让学生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口算方法。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板课题:口算乘法)我们通常把这类题目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先把题目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
37、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4、质疑。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69 页,认真看一看。有不明白的吗?5、请同学们看课本68 页的主题图,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3名学生说)三、巩固练习,掌握应用。1、做练习十五第一题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 页,练习十五第一题,自己把得数写在课本上,看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先全班独立口算,在课本上写得数。展示一名学生答案,并让学生说出3个算式的想法。2、做游戏:我出你答。师:现在我们做个“我出你答”的游戏好吗?老师说算式,你们说答案。(师说两个)师:谁来说个算式大家答?(2-3 名学生说)同桌两人玩游戏,每人说两个算式。3.做练习十五第2题、第 3 题
38、。(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解答)(1)读题后,独立计算。(2)学生汇报。(3)你是怎么想的?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五、板书设计。2x9=18 2x10=20想:想:1、2X9=18,18+2=202、10+10=203、1个十X 2=2个十20 x3=60 400 x5=2000想:想:4 个百X5=20个百1、20+20+20=602、2X3=603、4、2+2+2+2+2+2+2+2+2+2=20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
39、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3 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
40、算。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四、设计理念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节课的
41、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
42、,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 6 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一一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
43、,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 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
44、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一、说教材I、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 50、51页的例1、例 2 和 51页 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 题。2、教材简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
45、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二、教学目标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学会笔
46、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说教法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
47、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四、说教学程序(-)激趣引入1、谈话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探究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4)让同桌之
48、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2、教学例2(1)出示图画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 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三)巩固练习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2、判
49、断练习:课件出示。3、练 习“练习十二”中的第1、2 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三 年 级 周长教材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
50、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因此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树叶图片。(三)教学过程: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