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学作品阅读训练设计(1 0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4题。谈生命(节选)冰 心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路 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终 于 有 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r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
2、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弓I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
3、了,他说不I: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摘 自 青年文摘2001年第3 期)1.全文开篇就只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请作
4、具体分析。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答: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答:2.“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请阐释这句话的意蕴,并说说它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是什么?请阐释这句话的意蕴。答: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答:3.揣摩并领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一句话。文章写了哪些快乐的事情?(至少写出3 件。)答:为什么在快乐或在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答:4.下面是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题目中的“谈”,不是指一般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一个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B.两个比喻段,虽喻体不
5、同,但语句处处对比,意旨完全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C.“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E.全文行文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情感,又蕴含了深刻哲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5-8题。往 事(二)冰 心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腰珞矜严。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
6、,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一一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
7、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望,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绝,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这时纵是顽石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思深善怀的女子?往者如观流水月下的乡魂旅思:或在罗马故宫,颓垣废柱之旁;或在万里长城,缺堞断阶之上;或在约旦河
8、边,或在麦加城里;或超渡莱茵河,或飞越落矶山;有多少魂销目断,是耶非耶?只她知道!来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许明日,也许今年,就揭卸病的细网,轻轻的试叩死的铁门!天国泥犁,任她幻拟:是泛入七宝莲池?是参谒白玉帝座?是欢悦?是惊怯?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有未成而可成的事功,有将实而仍虚的愿望;岂但为我?牵及众生,大哉生命!这一切,融合这无限之生一刹那顷,此时此地的,宇宙中流动的光辉,是幽忧,是彻悟,都已宛宛氤氤,超凡入圣-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一九二四年二月三十日夜,沙穰。5.文章段中写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对“静女”的
9、形象做分析。答:6.文章中月下青山这个大自然的图景有什么特点?答:7.文 章(8)段在全文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准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说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作者似乎无话可说,却有了月下静女的审美发现。B.文章开头对月下的青山作了定位性的描写,紧接的四个排比段落,深化了对“往事”的印象。C.作者是一位善于发现色彩的画家,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面对雾、月,回首往昔行踪,幽思来日的遭际,充满了幽忧与彻悟。D.文章的结句“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像一句祈祷词,却又余音缭绕,是心灵的感悟,也是新的承担。E.“往事”叙述,为文至简,写景至
10、清,是一篇醇香满纸,余韵悠远的哲理散文。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 题。小河殛舒 婷我们兄妹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人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门前下几级石板,顺
11、着碎石拼凑的小堤坝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邻队的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河是我们的避难所。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匀到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东家买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着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人。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上的重
12、创之外,他还面临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8 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悄悄坐在他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们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深山砍柴或出山赶墟,农民总告诉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耳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
13、旁,有时在涧草蕨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小河小溪应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阿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口嗡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9.作者在娓娓的叙述中,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赋予小河一种象征意蕴,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
14、答:10.“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从文中找出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两个例子。答:11.“口口禽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寓含深刻,耐人咀嚼。联系上下文,作简要说明。答:1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河旗是当代著名诗人舒婷的散文名篇。作者以女性的细腻体察入微,以诗人的敏锐洞烛本质,描写出丰富的生活内容,并以此承载深刻的内涵。B.作者绘声绘色地将友情、亲情、恋情交织,生活内容丰富而广阔,情感色彩浓郁而绵长。C.在写法上,成功地多层次地运用对比
15、手法,突出主旨;语言洗练,富有张力。D.行文中,作者对不少词句进行了诗化处理,简练含蓄,表现力强。“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E.“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东家买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一连串动作,洋溢着喜悦,生活气息浓,场面热闹,气氛热烈。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3-16题。山的呼唤琼 瑶(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
16、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17、.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 深山里,像 苔痕,像 船里的卡保山 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 幸运草。(5)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 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氯
18、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
19、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 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10)这就是那山的呼唤。(11)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1970.5.1
20、7)13.请揣摩并写出“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这两句话的意蕴。答:14.概括作者对清晨与黑夜的山的感受。答:15.本文提到的具体的山是什么?文章的结尾“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那山在呼唤着我”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答:16.选出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A.文中包含了作者对登“山”的切身体会,也融注了启迪人生的哲理,但并未在这方面作过多发挥,只是点到为止。B.本文描写景物,绘形绘声绘色,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形象生动。C.琼瑶虽是女性作家,但本文中却不乏阳刚之气,无论写山,写水,还是写云,写树,都显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D.
21、文章从实境进入虚境,从梦幻回到现实,从第一座山巧妙过渡到第二座山。E.本文结构上前后呼应。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戛然而止,余味无穷。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7-20题。读书苦乐杨 绛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
22、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 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 亦曰仁义而已矣 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 派 伊 匹 克 悌 忒 斯 的 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
23、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语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呼一下推上大门就 是 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 的 自 由!说什么“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读,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懂人情,不
24、关 心 世 事 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 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儿千年积蓄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笏,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精神享受,该不是一回事?(选 自 人 民R报,有删节)17.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以陶渊明为例,意思是想表现什么?结合全文回答。答:18.
25、“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答:19.在第四自然段中,“天涯若比邻”在文中的意思是:答:20.文中所写的读书的乐趣在于:答: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 4 题。木石是非(节选)余秋雨在欧洲的城镇间旅行,看得最多的是建筑。时间一长,难免与中国的建筑对比起来。最强烈的对比是年代。从雅典和罗马开始,欧洲保留了大量的古典建筑,一查年代令人咋舌。例如,巴特农神殿至今还被看成古典建筑结构的至高典范,但它已经建了二千四百多年,相当于中国孔子的年岁,竟然还这么虎虎有生气地站立山巅。罗马的万神殿也许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至少二千年了吧,整个穹顶还如此精美坚固,几乎所有
26、的参观者都会判定它是自己平生见过的最杰出的建筑之一。但若以年代比照,我们中国游客都会心中一沉,无法想像一个汉代的地面建筑能如此完好地保存到今天。至于像佛罗伦萨、巴黎那些构成都市规模的古典建筑群,也有六七百年历史了,我们中国当然也保存了一些明代建筑,却不可能像这些欧洲建筑那样构成今天都市的主干性景观,而且还付诸实用,每天任拥挤的人流大进大出。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走到欧洲街道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头
27、失落。有人说,中国保存不了很多古典建筑,是因为太多改朝换代,太多兵荒马乱。然而,只要查查欧洲历史就可明白,他们改朝换代的频繁程度,兵荒马乱的酷烈程度,都超过中国。其间有一个区别是,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把攻击对象整个儿毁坏,非烧即拆,斩草除根,不让它阴魂盘绕,死灰复燃;欧洲则不然,更在乎所有权的转移,即更在乎占领和抢掠。这是有原因的。欧洲文化本身有一种超越政局更迭的稳定性,宗教的力量、贵族的存在又使无数精美教堂、典雅宅邸成为民众心目中不可搬移的审美图像和生态图像;而中国较为像样的生态,总是被看成是权利结构的直接延伸,因此每每与权利结构共存亡。顺着这条思路,当代中国文化人便会产生很多感慨、写出大量文
28、章。但是,随着年岁增长我已发现这种思路的片面性。现在我愿意以更平实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的问题。因为除了社会政治走向可以评定优劣外,各个自成系统的生态文明也都有形成的充分理由,应该以多元心态一视同仁。如果以平实的态度来解释中国古典建筑为什么比欧洲保留得少,至少不应该无视以下这两个因素:一、中国的建筑,主要以木材为构架;欧洲的建筑,则以石材为上选。两种主干性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延续时间的长短;二、不同的材料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欧洲追求宗教意义上的永恒,而中国则追求生生不息、代代更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并不看重凝固的永恒。树木的生命过程与人的生命过程密切呼应,人世间二十年为一代,木构架的房屋也需要
29、二十年大修一次。中国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服从和孝顺远远超过欧洲,但他们最大的孝顺是重振家业、推陈出新,因此拆老宅、建新屋的梦想几乎成了一种掌控九州的行为伦理。这种对比很有趣味,因此走在欧洲,我并不对中国古人的选择深感羞愧,或义愤填膺。21.作者为何“咋舌”,由此可看出西方建筑相对于中国建筑有何特点?答:22.“这是有原因的”,“这”指的是什么?对此你持何种态度?答:23.“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已发现这种思路的片面性”,“这种思路”指的是什么?那么,在作者看来如何才是全面地看待中国和西方古建筑的不同?答:2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中国政权的更迭却摧毁了与之无必然关系的建筑,可见
30、中国政权的反动性与腐朽性。B.中国保存不了很多的古建筑,是因为太多的改朝换代,太多的兵荒马乱。C.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各有特色,虽然西方古建筑年代更久远,保存更完好,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中国的古建筑。D.对中国人对待古典建筑的态度,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E.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可以体现中国人追求的是生生不息,追求更新的永恒。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25-28题。鸟梁实秋我爱鸟。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翻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瞬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
31、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找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啜,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喷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
32、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腆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称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蜷着一条腿,
33、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莺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
34、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 想 济慈的 夜莺,雪 莱 的 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踢踏缩缩的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日:“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
35、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板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鸥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25.第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回答两种即
36、可)答:26.联系全文,作者爱鸟体现在哪儿方面?请简要说明。答:27.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这对你有什么启迪?答:2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由现实到回忆,既写出鸟儿的喜又写出鸟儿的悲,但中心始终围绕着作者对鸟儿的真挚感情展开回忆与联想,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B.第段,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从多角度多层次表现对鸟儿令人喜悦的雄姿的真切赞叹。C.第段,引用哈代的诗里描写的鸟儿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鸟儿的凄惨遭遇,用在此处显得与爱鸟的主题不一致。D.结尾作者再次提到令人触目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既与前文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
37、体,又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E.本文语言质朴、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写出作家自身的感受,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题。在西域读李白夏立君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
38、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
39、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
40、才好。他不习惯仰视。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儿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
41、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选 自 散文2003年 第 12期,有删节)29.作者在第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答:30.第段“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答:31.第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答:3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终结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
42、厚细赋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D.第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面”指文化精神方面。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欲望。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3-36题。小心落叶唐元峰(1)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2)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3)有一位俄国诗
43、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4)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5)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翠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6)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我也记得那透明
44、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7)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了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里固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灰暗!(8)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得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低语,和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9)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它仍怀有最
45、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匕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它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还是嘈杂的市井?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附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叩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远穷绝的枯荣。(10)小心落叶。(11)这充满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12)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如你投以生命的关注,一股震颤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
46、它却来得比你超脱,比你奔放,比你从容,面对落叶,你的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13)可否?让我在岁岁的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片木牌:(14)小心落叶。33.在第7 段中,“一团浓重的浊气”指的是一34.第 8 段中作者提到的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35.作者从“小心落叶”中感悟到了3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第 2 段叙写我们日常匆忙劳碌、以致忽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的生活状态,使下文“小心落叶”的提醒具有了现实意义。B.第 9 段,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C.结
47、尾部分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直抒胸臆,具体细致地表明了对落叶的喜爱、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读者的期望。D.面对落叶,作者反思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向上,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E.树叶凋落,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与人生暮年相似。作者运用人人熟悉的落叶作类比,把抽象的人生思考表现得形象易懂。十、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37-40题。父亲的爱(美)艾尔玛邦贝克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
48、货作为赔偿。但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我翻阅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于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让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
49、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揖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37.本文中的父爱不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是通过表达出来的。请概括出父爱的特点是.38.父爱较母爱相比往往不易被察觉的原因是什么?答:39.本文运用了哪
50、种典型的写作手法?本文的选材和组材各有什么特点?40.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两项是()A.父爱母爱都需要用神经末梢去触觉,潜心去感知,深情去体验。B.第一节父亲给人的印象是严厉的、凶巴巴的“老子”形象。第二节父亲告诫我做人的道理:要承认错误并为不光彩行为付出代价。前两节明写父亲不娇惯子女,暗写了父亲的责任心,因为“子不教,父之过”。这正是做父亲的第一要责。C.第三节将父爱浓缩于大嗓门,父亲“急儿子之所急,疼儿子之所疼”的舐犊情深跃然纸上。第四节呈现了父亲为孩子甘当配角服好务的忘我精神。D.第五节通过父母对待我学骑自行车的行动对比,凸出了父亲为孩子的成长的良苦用心,也间接地批评了母亲对孩子的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