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学考地理复习备考:地理基础知识.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981352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8.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学考地理复习备考:地理基础知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21届新学考地理复习备考:地理基础知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新学考地理复习备考:地理基础知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新学考地理复习备考:地理基础知识.pdf(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届新学考地理复习备考地理基础知识必 修 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一 I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i.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宇宙间的主要天体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类型。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天体概念特点、范例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氢温度高,自己能发光,距地球非常遥远,如太阳行星沿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如木星、土星等矮行星沿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如冥王星小行星呈带状分布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质量、体积小,数量多卫星绕行星运转的

2、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如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如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大彗星,其公转周期约为76年流星体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具体层次如下:其他恒星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矮行星太阳系的成员V卫星彗星流星体、其他行星际物质(1)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公转轨道面的特点是共面性、近圆性0(2)八大行星中,质量与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最高

3、的是水星、最低的是海王星。考点二I普通而特殊的行星一一地球1.普通性:位置、外观(不发光、不透明、近似球形)2.特殊性:存在生命考点三|太阳辐射与地球条件原因充足的液态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太阳光照稳定,有利于生命演化的发展适宜的太阳光照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当的温度范围,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温度范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1.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分为可见光、红外

4、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波 长(微 米 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2.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油气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3)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考点四I 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类型特点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活动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活动周期11年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2.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

5、影响影响气候黑子数目增多f太阳活动强烈一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产生磁暴现象耀斑爆发f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方式放出辐射能f干扰地球磁场,产 生“磁暴”现象f使指南针颤动不已,无法正确指示方向影响短波通信耀斑爆发一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方式放出辐射能一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强烈f高能带电粒子一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高空f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f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考点五I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具体圈层结构如下:内部圈层范

6、围结构特点地壳硅铝层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地壳为固态,平均厚度约17 k m,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 3 k m,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 k m。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硅镁层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幔上地幔莫霍面1与古登堡面之间其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而下逐渐增加下地幔地核外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银。地核可分为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和内核(固态)内核2.岩石圈的范围速度(km/s)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考点六I 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相互关系大气圈由

7、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的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必 修 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点一I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1.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元素有用在存在于床2.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类型形成特点常见岩石岩浆石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而形成有气孔或流纹构造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侵入岩地下岩浆

8、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形成有明显的晶体形态和突出的矿物颗粒44-LXJ LJU彳七冈石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板岩石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具有片理构英岩变质岩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造,重结晶作成分、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用明显片麻岩大理岩3.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风化、侵蚀、搬运、堆 积(1)岩浆岩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2)沉积岩由岩浆岩、变质岩等各类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等外力作用而形成。(3)变质岩

9、由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等)经变质作用而形成。(4)岩浆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回到地幔深处时,经过重熔再生作用而形成。(5)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实质就是从岩浆到岩石再到岩浆的转化过程。(6)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考点二I 地球表面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2)各种地表形态(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都是

10、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互相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板块相对移动边界类型对地貌的影响举例板块张裂生长边界裂谷、海洋、海岭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碰撞陆陆相碰消亡边界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陆海相碰海沟、海岸山脉、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美洲西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it七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力惟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3.地质构造的类型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质构造新老关系地形实际应用褶皱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山谷(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抗侵蚀能力弱

11、)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开凿隧道。(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向斜中间新两翼老山岭(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储水构造断层地垒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水、湖泊;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地堑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布风化作用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普遍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风力侵蚀风蚀地貌(风蚀

12、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冰川侵蚀冰蚀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滨海地带搬运流水搬运泥石流湿润、半湿润地区风力搬运沙尘暴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考点三I 大气环境作用冰川搬运物质迁移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沉积作用流水堆积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1)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山口处,河流中下游风力堆积黄土高原、沙丘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冰川堆积冰硬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堆积海滨沙滩滨海地带1

13、.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特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高层大气气温先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到达一定高度后,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作用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散射作用选择性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无选择性颗粒较大的尘埃等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天空呈灰色吸收作用选择性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紫外线、红外线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的

14、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4.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1)三圈环流(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0

15、附近热力作用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 0 附近动力作用受空气用力作用下沉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 0 附近动力作用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附近热力作用冷却下沉寒冷干燥风带名称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东北风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西北风温暖湿润极地东风带东北风东南风寒冷干燥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太平洋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16、(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又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2)季风环流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6.常见的天气系统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范围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1)锋面系统(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运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冷暖气团势

17、力相当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连续性降水过境时阴天、强风、降温、雨雪连续性降水或雾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湿度升高,天气转晴降水位置锋后锋前天气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华北春雨连绵长江中下游的梅雨考点四I水循环和洋流低压系统高压系统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指向中心从中心指向四周气流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干燥我国的典型

18、天气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1.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类型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作用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陆之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环节):修建水利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地下径流:抽取和补充地下水降水:人工降雨蒸发和蒸腾、下渗、植树造林等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内部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2.洋流(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海区洋流分布规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的副热带海区

19、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环流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 0 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类型概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增温增湿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位于北极圈内俄罗斯西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

20、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降温减湿秘鲁荒漠环境的形成(受秘鲁寒流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渔场名称成因形成条件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寒暖流交汇处,海水上下搅动,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盛行上升流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最佳航线的选择);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

21、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例如:南极海洋动物体内发现农药。必 修 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 I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地质年代动物发展阶段植物发展阶段新生代哺乳动物、人类被子植物中生代爬行动物裸子植被古生代两栖动物鱼类陆生抱子植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海生藻类太古代原核细胞生物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

22、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2)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抱子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

23、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考点二I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右图)2.自然

2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3.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地表物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在上述各种土壤发育的因素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尤以生物在土壤发育过程中最活跃。4.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

25、、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图解如下:(1)成土母质与土壤:物质基础岩石风化作用成土母质T 颗粒大小IB)(化学元素和养分 _ _/壤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4)地形与土壤: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

26、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自然土壤超d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荏)灌溉r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r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施肥力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耕作土壤J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考点三I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7、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自然带内部土壤和生物差异等。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3.主要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成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纬线方向延伸、随纬度变化热量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经线方向延伸、随经度变化水分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递减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出现逐渐变化地势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降水也发生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地形、气候等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类型分布植被种类特征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

28、区(年降水量大于450mm)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生产量最大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 mm)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 5 0 m m)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动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必 修 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浙江考试标准节次考试内容

29、必考要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ad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D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bc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a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1)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2)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b c7.自然资源对人类

30、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a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b1 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c考点一 I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 .聚落的概念和分类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2 .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考点二I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规模分布类型发展山区较小较为分散乡村为主优势:环境好、山区资源丰富劣势:平地少、对外交流不便平原较大较为集中城市的主要布局地优势:平地

31、空间大、对外交流方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聚落规模的扩大考点三I 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地形条件密度形态走向举例平原地区较大网状平直,四通八达,限制少,造价低华北平原丘陵地区较小线状或带状弯曲,多 呈“之”字形,大致沿等高线延伸,限制大,造价高江南丘陵考点四I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时间尺度距 今 1 万年以前近一万年来近一两百年来特征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一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

32、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 和 19762000年,其 中 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海平面的影响。全球变暖会使冰川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利:

33、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提高植物的生产率。考点五I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分类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按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历史时期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能源时代木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时间1 8世纪中期以前2 0世纪初到6 0年代初期2 0世 纪6 0年代以后主体能源木柴、水力为主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

34、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形成原因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少,木柴、水力分布广泛、容易获取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的兴起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导作用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阶段农业自然资源(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等是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后工业化阶段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自然资源

35、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考点六I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世界主要气象灾害比较台风(飓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概念理解热带气旋强度最强的一级2 4小时雨量在5 0毫米以上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的冷空气过境过程西北季风吹拂干旱地区的沙尘,加之地表植被遭破坏成因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水温2 6),是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强冷空气迅速(快行冷锋)入侵发生季节夏秋季节夏秋季节全年春秋季最严重春季最严重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我国沿

36、海台、闽、粤、琼等地区全球特别是亚洲的季风气候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全球亚洲东部,北美洲中部;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到影响我 国“三北”地区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农作物受冻害,影响建筑、交通、通信等直接危害健康,影响生产生活防御措施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分洪蓄洪工程;非工程措施:建立预报警报系统,拟定预案,实行防洪保险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及时预报,及早准备营

37、造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等2.世界二二要地质灾害比较3.我国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类型成因特点或危害分布防御措施火山喷发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气体、固态物质从地壳中喷出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加强科学研究,实施防灾减灾措施,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地震地壳运动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滑坡在重力作用下,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破坏甚至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泥石流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

38、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堵塞河道,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环境灾害类型分布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特点综合防治旱涝全国春夏主要是由夏季风强弱、进退引起弱一一北旱南涝强一一南旱北涝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主要由江淮准静止锋控制阴雨连绵降水多时需排涝;降水少时要灌溉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 8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反气转)控制酷热少雨抗旱灌溉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空气涡旋狂风暴雨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准备春旱华北36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未到,降水少干旱少雨引水灌溉夏涝华北7 8月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

39、大洪涝灾害低洼处排水,疏浚河道寒潮青藏高原、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冬半年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大风、雨雪、冻害及时预报、作物覆盖、烟熏等沙尘暴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土地沙化、大风沙尘飞扬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必 修2 第 一 章 人 口 与 环 境 浙江考试标准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1)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率 的 概 念(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ab2.人口增长模式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b人口合理容量3.环境的限制性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b4.人 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2)人口容量的特点bb人口5.人 口 迁 移 的 概 念 与

40、 分 类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a迁移6.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 口迁移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cb考点一 I人口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一定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考点二I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项目高一高一低高一低一高低一低一低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出生

41、率很高高开始下降很低原因没有控制生育,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节育不普及,多生子女养老、分担工作、增加收入节育逐渐普及,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变革。儿童花费多等死亡率很高较高,开始下降进一步下降低(有回升)原因频繁战争、物质匮乏和医疗卫生条件差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寿命延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自然增长率极低(但起伏大)较低(但不断增高)高(但开始下降)低(零增长、负增长)举例个别发展中国家中尼日利亚巴西德国考点三I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1)人口容量:在一定

42、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2.人口容量的特点 人口容量有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项目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43、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考点四I 人口迁移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正相关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如下两种:(1)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

44、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影响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 冷冻地带”向西部、南 部“阳光地带”迁移水源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自然灾害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西非的环境难民因素影响举例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

45、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中国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交通通信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迁移困难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社会因素文化教仃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3)政治因素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军人家属的从军宗教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二战后,犹太人从欧洲迁入巴勒斯坦地区(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因素影响事例国家政策决定人口迁移能否正常、合理进行“上山下乡”、三峡移民战争造成人们无家可

46、归,流落到邻近的国家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我国历史上人口重心南移政治变化政治独立;国家解体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1)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迁移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迁移到人口稀少国家。(2)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流向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必修2 第 2章 城市与环境 浙江考试标准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Cb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3.城市

47、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的分类(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ab4.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b城市化过程与无特点5.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6.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7.城 市 化 特 点(1)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b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8.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9.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考点一影响城市的自然区位因素响10.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1.地形与城市区位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并且有利于

48、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2)热带地区的地形通过影响气温而影响城市分布,故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凉爽的高原上。(3)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2.气候与城市区位城市分布有利或不利的区位因素一般规律我国多数城市都分布在年降水量400mm以上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地带;世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密度大、规模大中低纬度地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气候条件比内陆地区优越密度荒漠干旱地区过分干旱小、规高纬度寒冷地区过分寒冷模小热带雨林地区过分温热3.河流与城市区位区位类型区位优势举例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人流、物流在此中转江西赣州两河流

49、的汇合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宜宾、重庆、武汉过河口位置水陆交通方便,人流、物流集散伦敦、巴黎、南京、芜湖河口位置便于河海联运上海、广州、加尔各答考点二I 社会经济与城市区位城市区位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自然资源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英国的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一直对城市的区位产生巨大的影响与石油开采和加工相关的城市:英国的阿伯丁、美国的休斯敦、我国的大庆、克拉玛依和玉门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考点三I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交通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石家庄、株洲一直对城市的区位产生巨大的影响政治以政治为中心而新建的城市: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

50、兰堡自古到今,都是影响城市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军事嘉峪关历史上对城市的区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宗教麦加、麦地那、拉萨、梵蒂冈、耶路撒冷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旅游意大利的威尼斯、我国的三亚、黄山、泰安、桂林对城市的区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用强科技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对城市的区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增强1 .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 .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 .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 .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