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大海的歌文本细读: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
2、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如 果 说 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 么 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 果 说 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 么 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 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 么 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
3、发现各自的特点。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 会 11个生字,会 认“鼾、狮”两个字,会 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 解“绽开、波浪滔天”
4、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策略与方法: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
5、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 大海的歌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4、检查读文情况: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第一首诗歌:1.读文感知: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2)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白天,浪儿怎么样?
6、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4)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5)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6)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7)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2.指导背诵全文。学习第二首:海上的风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2、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
7、,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山 上 的 风 是,他一来,就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
8、、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教学反思:2、下雪的声音文本细读: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的散文。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文章开头,作者从我们熟悉的雷声、雨声、风声、涛声谈起。生活中,这些声音即使不曾用心留意也能感觉到,而下雪的声音却是要静静
9、地用心去感受。“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得几近无声。”这一句把我们的耳,我们的心带到了茫茫天地间,让我们屏气凝神地去感受这天籁之音。作者在描写下雪的声音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雪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而是和匆匆而过的“春风拂面”和“鸟儿展翅飞逝”的声音来比较。不急不躁,不轻不重,像亲密的朋友在耳边呢喃细语,像轻柔、舒缓的音乐伴随着雪花飞舞,掠过每一位钟爱它的朋友。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啊,下雪的声音,与其以耳倾听,不如以心感受。”是 啊,也许用耳听只是时隐时现的自然
10、之声,而用心感受的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的爱,充满了无限的美的世界。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 会 17个生字,会 认 字 8 个,会 写 字 11个,理 解“倏 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 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学
11、生准备:熟读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谁来读读课题?你都听过什么声音?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明确自学要求。(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 )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反复诵读课文,中间可穿插默读课文,让
12、学生边读边感悟。2、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你喜欢下雪的声音吗?你觉得哪写的美?(1)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2)小组交流补充;(3)讨论怎样读好。3、作者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你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4、在生活中,你 有 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5、指导背诵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教学反思:3、秋色文本细读: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
13、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
14、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 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
15、8个。理 解“逊色驰名中 外 绚 丽 繁 荣 等”生字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秋色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师:有一位叫
16、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读文识字。1、明确自学要求。(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H说一说。(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一一和一一也意味着和。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如
17、: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教学反思:4、古诗二首文本细读: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
18、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 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
19、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望天门山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
20、为天门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人首先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 一 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读着诗句,使人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断”、“开”两字,下笔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
21、地描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却真实、准确而生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
22、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出“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致。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缘何产生“相对出”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诗人不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而是在“日边来”的“孤舟一片”之上。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也就油然而生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
23、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 识“螺。掌 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24、标: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策略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1、读 诗。2、解诗题。诗 题“望 洞 庭”“洞 庭”指的是洞庭湖。从 一 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3、解诗句。(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
25、思,让 学 生 板 书(看 注 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根 据 学 生 发 言 进 行 补 充 纠 正(连 字 词 意 思、看插图等)。(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如 望洞庭中“洞 庭”“湖 光”“秋 月”“潭 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望天门山 中“天门山”“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孤帆一片”“日边来”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解答疑问:“两相和”“镜 未 磨”“翠”“青 螺”“中断”“楚江开”“回”“相 对 出”
26、“日边来”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的强劲气势。对比朗读。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鼓励学生背诵。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教学反思:5、桂林山水文本细读:桂林山水是一篇记写桂林优美风光的经典之作。课文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
27、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作者对桂林山水风景特点进行观赏、分析、思考后,从水、山、洞三个方面概括写了桂林山水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而在记写每一方面景色的时候,又都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清楚地把握景物特点。作者把漓江和大海、西湖比较,说明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把桂林的山和泰山、燕山比较,说明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把桂林的溶洞和作者在电影中见到的溶洞比较突出了桂林溶洞剔透、幽深、绚烂的特点。最后作者又把山、水、洞联系起来描写,使人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作者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把握与概括是准确鲜明,表达中一处处妙喻更使桂林山水洞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
28、了读者面前,排比句的运用使桂林风光的意境美、文章表达的语言美和作者心中浓浓的情感美融为一体。文章结构明晰、描写生动,语言华美,在表达上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滋养。教 学 桂林山水要把认识了解桂林风光的自然美,体会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同营造课堂的氛围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桂林风景名胜有更多的了解,对桂林风光画面有更深的印象,对文章的表达有更多的感悟,使课堂成为师生一次美的享受。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陆、扩、”等12个生字,掌 握“桨、涉、赏”等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过程与方法目
29、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3、学习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4、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策略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激 发 兴 趣,导入新课师:昨天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今天,我们要求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
30、、检查预习课文的读书情况2、自主读文,明确要求:(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2、理解词语: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澜壮阔、水光激涌、峰峦雄伟、重峦迭彩、危峰兀立”等字词的意思。3、文章主要从那几方面写了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2、漓江的水“静”在哪里?除了静还有“清”、“绿”都体现在哪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如果说,漓江的水是静的,使我们所看见的,那么如何让每有感触到他静的人通过我们的声音感觉出他的静呢?试着练
31、习朗读。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再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体会。3、看了水,欣赏了山,也浏览了洞,那么桂林山水整体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4、谈一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收获,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方面。如: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栽”字,找出同样结构的字进行指导书写。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背诵该篇文章,可以配乐背诵。教学反思:7赏花岔河小学孙莹文本细读:一群双目失
32、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文章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一文章结尾)。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题 目 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
33、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暧。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不懂的记
34、下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情简析:文章文字浅显,学生应能读懂,但文章又写得比较含蓄,学生体会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活情境,谈话导入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残疾人,他们更需要我们健康人的关心与帮助,回忆一下,你曾帮助过残疾人吗?当时的心情怎样?(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2、师:是啊,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关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花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花香四溢,温暖友爱的盲人车厢吧!让我们去赏花。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2 7 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达
35、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交流初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只要意思对即可。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1、小组内合作自由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组内合作检查。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检查纠正字音。注 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3、分析记忆字形,注 意“盲”的上半部的写法,“协”的左边是个“十”不 是“木”,“郊”与“效”,“架”与“驾”要注意区分。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
36、气洋洋。四、检查读文情况。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听者习惯性的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第二课时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在 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想一想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2、课件出示。默读课文,并思考:(1)从第一自然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画出描写与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2、交流读后感受。(1)第一段中抓住“步履蹒跚”“探索着寻找座位。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他们非
37、常需要人们的帮助。(2)第 2、3 段中抓住“沉默”一一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3)第 6 段 中“一阵低微的笑声”一一盲人对秀子的描述有了回应。(4)第 9 段“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一一从秀子的描述中盲人们看到了梅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5)第 1 3段“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的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游的快乐。(6)第 1 6 段“一个人跟着唱了有人在悄悄地擦着眼泪”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唱和,歌声感动着每个人。(7)最后一段“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一一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心田。4、读到这我们来思
38、考一下“车厢里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三、复述课文,深化理解。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读给别的同学听。2、出示课后词语积累。指名读一读。3、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加上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指名复述,注意意思对即可)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找一找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文章来读一读,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2、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学以致用。六、教学反思:8、地震中的父与子岔河小学孙莹文本细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
39、懈地挖掘了 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 友 爱(炊烟 赏花);乡 邻 之 间 的 关 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 沉 博 大 的 父 爱(本 课 以 及 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 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 确 认
40、 识 本 课10个生字,会 正 确 书 写10个生字。2、能正确、流 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从中引发开去,珍惜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谢父母。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自读感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41、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情简析:文章文字浅显,学生不难读懂,并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并从中受到启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知道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吗?(父母)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无比博大的爱,所以父母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的感人的事。2、地震中的父与子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父子。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42、?2、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的挖掘了 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三、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1、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些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等语句来品读。2、如果你有了感动就与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别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3、谁愿意把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1)第3段“不论发生什么,
43、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说。父亲的意志坚定。(2)第5段“他便埋头接着挖一一父亲不肯放弃。(3)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一一父亲坚持不懈,疼爱儿子。(4)第9段“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先人后己,与父亲心心相通。四、感情朗读,升华理解。1、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朗读给同学听。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父亲的坚决,儿子的信任。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感受?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展开想像扮演阿曼达写一写自己最想说的话。六、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父 亲 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爱相 信儿子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
44、他七、教学反思:9、新年礼物文本细读: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新年礼物讲的是新年前夜,迈克思来想去,决定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新年礼物:明天清早起来,偷偷帮助父亲完成挤乃奶的工作,给父亲一个惊喜。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 一 部 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 二 部 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
45、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在生活小事中所蕴含的父子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策略与方法: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份礼物,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记下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学情简析:
46、文章文字浅显、易懂。相信学生只要用心读就一定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礼物”导入新课1、课前我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份礼物,准备了吗?(学生拿出礼物)你准备把礼物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2、“新年快到了,小麦克为自己的父亲送上了一份什么样的礼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 课 新年礼物(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1、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准确、通顺、读流利感受父子真情。(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 意“攒、挪”的读音。(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联
47、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4、检查读文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评价,纠正字音。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2、注 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3、指导书写,把字写漂亮,写规范。四、作业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并能读出感情。第二课时一、回忆课文内容,感受父子真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 新年礼物,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看一看麦克送给父亲的是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1、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
48、受,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2、在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1)2、3段麦克的心理描写一一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2)4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 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的心情。(3)第5段挤奶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平时经常帮父亲干活。(4)6、7段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直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的期待着一一内心充满幸福。4、作者在刻画麦克这个人物时非常注重他的心理描写。课件出示(1)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
49、、两点半(2)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一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的期待着O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麦克当事的心情怎样了?你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怎样读更好?练习朗读,体会麦克的激动、紧张、急切、兴奋的心情。5、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抓住(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2)第 八 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3)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1、有
50、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体会麦克的心情。2、从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人与人之间送礼物是友爱的表现,礼轻情意重,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钱的多少,而在于付出了真情,传递了爱和友谊。现在,你决定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你父母、长辈或是朋友呢?请说出你的理由。2、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情。五、板书设计新年礼物善 良 送 给 勤 劳稚 气 麦 克 父 亲 节 俭疼父 亲 干活爱孩子六、教学反思:10、古井文本细读: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