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
2、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
3、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
4、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
5、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B. 按中国哲学的
6、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C. 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D. 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B. 文章第三段以“白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C. 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D
7、. 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 )A.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B.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C.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D.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案】1. B 2. C 3. D【解析】
8、【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理解错误,原文指出能够实现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综合的便是圣人,并非只有圣人才会寻求综合。【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有误,应是为了说明“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结合最后一段中“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可知,与文中金岳霖的主要看法一致,最适合作
9、为论据支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人才强国,都与教育强国有根本的联系。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摘编自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10、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材料二:“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预设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我们的人才观和发展观,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公平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面向最广大儿童的因材施教,只有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拔尖。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群体概念,具备复杂特征。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能力、动机、性格三方面素质。其中能力包括言语和计算能力,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机包括对学习内容的积极认识、特定认知情感、优势与兴趣;性格包括人格、态度和意志、人际交往。其中,动机和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动机强调人与所学内容的关系,性格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此看出,拔尖创新人才不等同于天才,而是能力、动
11、机和性格有机融合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重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摘编自张晓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由“拔尖”转向“普育”)材料三: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要开发、助力这些可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持续激发,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涌现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需要包容人的差
12、异性,发现、肯定和培育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时间,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培育创新人才不能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和意义、习惯诘问和质疑,鼓励奇思妙想。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兴趣的引领,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面、接触面,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除认知品质外,还要特别重视情感和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摘编自王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的教育改革!)4. 下
13、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与科技、人才、经济关联密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中,四者需协同配合并以发展教育为基础。B.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在实践探究等活动中有机融合。C.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以任务驱动,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标准答案,勇于探索与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D. 追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并培养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平教育是我国的教育理念,要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
14、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性支撑。B.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使之具备卓越的学科能力,然后培养体现综合能力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大际交往等素质。C. 一个人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专注并探究有价值的问题,这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对动机和性格的素质要求。D. 如果不能包容青少年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不尊重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教育生态将不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6. 下面的图表是某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部分内容,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课程设计意图的理解。【答案】4. C 5. B6. 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对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拓展性课
15、程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兴趣和潜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课程强调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以任务驱动”有误,据原文“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可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反对的是被动且仓促完成任务,不是说不能以任务驱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首先然后”有误,据原文“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重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
16、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可知,“使之具备卓越的学科能力”和“培养体现综合能力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大际交往等素质”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培养范围的关系。【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图片中“青蓝课程”的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包含语文、数学、英语、劳动、美术、音乐等具体的基础课程,可见培养拔尖人才设置基础课程时应关注学生对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这样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图片中“青蓝课程”的另一类是拓展性课程,其中包含兴趣类、社团类、俱乐部类课程,可见拓展性课程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兴趣和潜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综合来看,课程中
17、“科技技能”“人工智能”等强调实践探究;德智体全面培养侧重综合性学习。课程整体强调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韩小蕙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东单附近。东单距天安门仅一箭之遥,解放前,这里居住的多为有钱有身份的人,房舍地貌因而得以俨然些。紫禁城那一大片黄瓦红墙的外围,便是四合院群落。这些四合院,一般都是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红漆木门,门外蹲着两只石狮。然而我住的那座院子,却是一个迥然的例外。这是一座深宅大院,院内没有飞梁画栋的楼阁亭台,更看不见假山影壁的
18、东方风光,而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三层小洋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外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大院是美国人1917年始造,属协和医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连各个小楼的编号也是与整个协和楼群排在一起的。查史书记载,用的是洛克菲勒财团的慈善投资。解放前,能够跻身大院并住进小洋楼的华人,全部为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比如协和医院第一任有实权的华人院长李宗恩,就住在第41号楼,他本人是中国著名热带病学医学家、医学教育家。还有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
19、巧稚,住在第28号楼,一直住了半个世纪直到她去世。据说解放前,凡有病人找到林府上,即使是衣衫褴褛的穷人,林大夫也一律不让门卫挡驾,而是免费诊治,有时还施以钱财。老北京的百姓,过去从这院门口走过时,都是怀了敬畏之心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们便约定俗成了对它的称谓“协和大院”,这称谓一直沿袭到今。上世纪50年代前期,洋大夫们撤走之后,李、林二位仍住在他们的小楼里。其他空出来的小洋楼,被当时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医学专家们入住了。我能住进这样一座大院,托福于我父亲。那时我父亲是一个军官,他所在的部队是北平解放后接管协和医院的部队。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于教授们的洋楼秋毫无犯,只在大院后边的运动场上辟出
20、一片地,盖了一座四层的宿舍楼和三排平房。1957年这批军队干部脱下军装,留在了这里。其实小洋楼对父亲来说并不陌生,解放前夕,父亲就曾受地下党的指派,以进步学生身份进入一座座小楼内,做教授们的争取工作。父亲从未说起过那段辉煌的历史,他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他的迁居大院的部队战友们也都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虽然他们中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都用严明的纪律约束着自己和家属,遵从着这座学者大院的文明传统。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站在林巧稚大夫家门前的花圃看花,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
21、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每年春天,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年年都是它最早抖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当我们一连企盼数日,终于发现老杏树的花枝上出现一两朵小花时,便一个个惊喜得大叫,在大院里飞奔,告诉每一个碰见的大人:“老杏树开花啦,春天啰!”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一年鲜花不断了:大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甬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白丁香紫丁香。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
22、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而大院里的人,不论是教授还是干部们,一个赛着一个地“贪婪”,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而这一切,至“十年”罹祸,一夜之间便被破坏怠尽了。十年不短,大院发生了一系列事变,重提引人心酸,干脆跳过不提。所幸的是,如今大院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草坪又重新植上,大院
23、又重新恢复了四时鲜花不断的面貌。清晨打太极拳的老年人,傍晚牵了孩子来散步的中青年夫妇,与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世事沧桑,我的大院,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啊!如今想起这一切,真是止不住的女儿情呀!只是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只有这悠远的旧梦,依然属于我(节选自协和大院代序)文本二: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林大夫行医的五十个春秋中,总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因而还有一个老百姓送给的称号“万婴之母”。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髻,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
24、盛开的花。林奶奶一生爱花,她居住的28号楼在大院门口东侧,从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下面,到小楼南、北、西三面周边,从春到秋,三时鲜花不断,都是她率领着家人亲手栽种的,有海棠、月季、蔷薇、美人蕉、太阳花、老头花和一串红。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天气好的休息日,林奶奶喜欢带着家里的大小孩子一起打理这些花卉,亲自松土、剪枝、浇水,大院里的其他孩子也帮着接水带、除杂草、收拾垃圾。这时,林奶奶就会用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挨个儿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得了什么奖状没有?鼓励孩子们要努力争上进。节选自韩小蕙协和大院三位大医女神
25、,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协和大院里生活的时光是属于“我”的独特生命记忆,作者对这里的文明传统充满眷恋。B. “迥然的例外”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协和大院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等随之娓娓道来。C. 文中画线句抒发了孩童对成长的热切渴望,那是由自然蓬勃的生机所触动的生命憧憬。D. 两文描写林巧稚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她慈悲广济的医德与关爱万物、嫉恶如仇的性情。8. 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协和大院的花草树木?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9. 文本一发表时副标题为“协和大院故事之一”,二十年后作者出版纪实文学协和大院,文本一为该书序言。请依据文本一、二,
26、分析作者在讲述协和大院故事上有何特点。【答案】7. D8. 花草树木可以表现协和大院的美好环境,这与作者的童年生活及其成长记忆息息相关;借助与花草树木相关的场景描写,可以折射出生活在大院里的人物特点以及相互关爱、尊重文明的传统;花草树木被呵护、破坏、重新种植等命运演变,可侧面反映大院的历史沧桑,体现作者对美好人性复归的喜悦。9. 运用第一人称,从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协和大院的故事,真实自然。既有整体概述,又选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件和细节来展现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大院精神,折射出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讲述大院往事,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生动细腻而饱含深情。在讲述中善于运用景物描写
27、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现出她嫉恶如仇的性情”说法错误。从林巧稚的言行举止中看不出她嫉恶如仇,她制止小女孩摘花,只能表明她热爱花草树木的性情。【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用较多笔墨写协和大院的花草树木,如“每年春天,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年年都是它最早抖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
28、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可以看出,许多的花草树木装点了协和大院,让这个大院显示出勃勃的生机,给住户营造了幽美的环境,这与作者的童年生活及其成长记忆息息相关。从文中“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体现出林巧稚热爱花草树木的性格特点。从“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可以折射出生活在大院里的人相互关爱、尊重
29、文明的传统。从“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而这一切,至十年罹祸,一夜之间便被破坏怠尽了。十年不短,大院发生了一系列事变,重提引人心酸,干脆跳过不提。所幸的是,如今大院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草坪又重新植上,大院又重新恢复了四时鲜花不断的面貌”可以看出,花草树木被呵护、破坏、重新种植等命运演变,可侧面反映大院的历史沧桑,体现作者对美好人性复归的喜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描写手法的能力。两
30、篇文章中,作者都采用第一人称,如材料一中的“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东单附近”“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材料二中“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警,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等,作者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协和大院的故事,从事件的参与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将读者带入当时的场景,让文章显得真实自然。两篇文章中,都是既有整体概述,又选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件和细节来展现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大院精神。如材料一中“大院是美国人1917年始造,属协和医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连各个小楼的编号也是与整个协和楼群排在一起的。查史书记载,用的是洛克
31、菲勒财团的慈善投资。解放前,能够跻身大院并住进小洋楼的华人,全部为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是整体概述;“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站在林巧稚大夫家门前的花圃看花,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是具体事件的记述;材料二中“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林大夫行医的五十个春秋中,总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因而还有一个老百姓送给的称号“万婴之母”是整体概述;“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属于具体事件的记述。所有这些内容都折射出时代风貌
32、和历史变迁。两篇文章的语言都质朴简洁,如材料一中的“老北京的百姓,过去从这院门口走过时,都是怀了敬畏之心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们便约定俗成了对它的称谓协和大院,这称谓一直沿袭到今”,材料二中“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警,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等,作者通过这些朴简洁的语言讲述大院往事,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写作文章,如材料一中“据说解放前,凡有病人找到林府上,即使是衣衫褴褛的穷人,林大夫也一律不让门卫挡驾,而是免费诊治,有时还施以钱财”是叙述,“终于发现老杏树的花枝上出现一两朵小花时,便一个个惊喜得大叫,在大院里飞奔,告诉每一个碰见的大人:老杏树开花啦,春
33、天啰!”是描写,“世事沧桑,我的大院,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啊”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让文章的表达生动细腻而饱含深情。最后,两篇文章在讲述中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材料二中“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材料二中“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等内容,通过这些描写,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和精神风貌。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后为君子。立体有义矣
34、,而孝为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队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生才有时矣,而力为本。是以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人之道莫大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故贤子之事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容貌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亲以积德。亲之所安,子皆供之。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
35、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木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故曰: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也。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大学之教也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虞君问盆成子曰:“今工者久而巧,色者老而衰。今人不及壮之时,益积心技之术,以备将衰之色。色者必尽乎老之前,知谋无以异乎幼之时,可好之色,
36、彬彬乎且尽,洋洋乎安托无能之躯哉?故有技者不累身而未尝灭,而色不得以常茂。”【注】彬彬:美盛之貌。洋洋:忧思。(节选自说苑建本)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大学之教也/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B. 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大学之教也/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C. 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大学之教也/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D. 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大学之教也/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
37、善之曰/磨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渐之以善”与“渐车帷裳”(诗经氓)两句中的“渐”字含义不同。B. “趣走进退”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趣”字含义不同。C. “不若学之速”中的“速”与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含义不同。D. “鸟乘于风”与“道千乘之国”(论语)两句中的“乘”字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提出在立身处世上有六件根本的事情,包含孝亲、勇敢、努力等,能够回到根本来做好近在身边的事,是成为君子的原则和方法。B. 贤良之人会在
38、日常中注意言行举止合乎父母心意,尽力满足父母安居所需的一切,这符合孔子提出的尽孝是做人首要大事的主张。C. 子路对自己在父母年迈时南游感到愧疚,因为昔日家贫时,尚能为父母背米百里之外,南游后家境优渥却只能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D. 子思认为善于借助外力去学习可以增益才干;虞君则提醒盆成子学习要抓住青春时光,否则会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忧思。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2)今人不及壮之时,益积心技之术,以备将衰之色。【答案】10. A 11. D 12. C13. (1)尽孝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
39、这就是所说的从根上培养,花朵自然就会繁茂了。(2)如果现在人不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增加积累巧思和技术,来防备以后姿色的衰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父亲有德行,儿子便有成就。大学的教育方法,抓住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合乎时宜;学生互相观摩,学习他人的长处,这就叫做切磋琢磨。适宜的学习时期已经过去了才来学习,则学起来很费力而又不易取得成就;教育时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而是杂乱无章,则学生的学业就会搞得杂乱以至无法收拾。“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句式相同,“时”“磨”后分别断句,排除BD;“难”修饰“成”,“难成”一个词,中间不分开,排除C。【11
4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少渐之以善”中的“渐”译为“熏染”,“渐车帷裳”中的“渐”译为“溅湿、浸湿”,含义不同。句意:慢慢教育他向好的方向发展/溅湿了车的帷幔。B.“趣走进退”中的“趣”通“趋”,译为“快步走”,表示尊敬;“虽趣舍万殊”中的“趣”为“趋向,取向”,含义不同。句意:行动举止/虽然取舍不同。C.“不若学之速”中的“速”译为“迅速”,成语“不速之客”的“速”译为“邀请”,含义不同。句意:不如学习有效/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D.“含义相同”错误。“鸟乘于风”中的“乘”字译为“利用、凭借”,“道千乘之国”中的“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含义不同。句意
41、:鸟凭借风(才能飞翔)/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子路对自己在父母年迈时南游感到愧疚”错误。据原文,子路南游是在双亲去世之后。【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行”,养成;“嘉”,美好的;“茂”,繁茂。(2)“及”,趁着;“益”,增加;“备”,防备。参考译文: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做好了这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交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国家有条理,农业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则,选定继位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时机,肯下力气是根本。返回到事物的根本
42、,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本途径。”做人的理论莫大于父子之间的亲情,君臣之间的道义。儿子年龄到了七岁以上, 父亲为他选择贤明的老师和善良的朋友, 不让他看到丑恶的东西, 慢慢教育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使儿子早早接受教化。所以孝贤的儿子侍奉双亲, 自己说话及回答父母的问题, 都不要让父母听来不顺耳;行动举止, 表情仪态, 都不要让父母看着不顺眼;即使委曲自己, 也不违背父母的心意。君子用侍奉双亲来积累美德。只要是父母能用来安身的, 子女都要供给他们。夫子也说:“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尽孝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是所说的从根上培养,花朵自然就会繁茂了。子
43、路说:“背负重物走远路的人,不选择地方就休息;家里贫穷、父母又年老的人,不选择傣禄多少就出仕。从前,我侍奉父母双亲的时候,自己常吃粗劣的饭菜,然而却替父母到百里外的地方背米。父母过世以后,我到南方的楚国旅行,跟随我的车子有一百辆,堆积的粮食上万钟,蔗子重迭起来坐,饭菜摆放在鼎镬中选着吃,希望吃粗饭、为父母双亲背米的时代一去不再来了。双亲的寿命,转瞬即逝,就象阳光从细小的空隙间一扫而过!草木想要生长,霜露已经不给予机会;孝子想要奉养父母时,双亲年老了已不能等待。”因此说:家里贫富,父母年老,做儿子的不待挑选傣禄多少也要出仕谋生。父亲有德行,儿子便有成就。大学的教育方法,抓住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
44、这就叫做合乎时宜;学生互相观摩,学习他人的长处,这就叫做切磋琢磨。适宜的学习时期已经过去了才来学习,则学起来很费力而又不易取得成就;教育时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而是杂乱无章,则学生的学业就会搞得杂乱以至无法收拾。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琢磨,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子思说:“学能使人变得更加有才,(就像)磨刀石使刀变得锋利,我曾经独自一人深思,不如学习有效;我曾经掂高脚跟来望,不如等到高处见得广。所以顺着风大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却能使很多人听见;登上小山挥舞手臂,手臂没有变长但是能让远处的人看见。所以鱼要在水中游弋,鸟凭借风才能飞翔,草木要合适的时候才能生长。”虞君问盆成子说:“技术时间越
45、久越精巧,姿色年老就会衰老。如果现在人不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增加积累巧思和技术,来防备以后姿色的衰老。姿色一定会在人老之前衰退,但智慧却与幼时没有不同,让人喜爱的美貌将尽时,就会忧思怎样托付无能的躯体呢?所以说技不压身,不会消失,而姿色是不会常盛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蒜山怀古吴伟业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狸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军客。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神鸦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寒潮,渔樵笛。【注】吴伟业:明末清初人。阿童:指
46、曾东下灭吴的西晋名将王浚,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有“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之句。萧郎:指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渊藻,因轻敌而丧失蜀地。北府:东晋时京口的别称。东晋时谢玄将聚居在京口的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组建成一支军队,史称北府军。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怀古伤今,由蒜山连缀起数百年间的不同事件,说古慷慨激越,议论精警雄快。B. 上阕开头以浩荡江流、磅礴声势渲染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类似的表达。C. “东下”“深入”等词深刻人微地写出气势、程度。“偏轻敌”言明多读兵书才是取胜之道。D. 下阕以景结情,黄芦苦竹、寒潮笛声,从视听角度共同强化了词人悲壮
47、激烈的心情。15. 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了“神鸦”,但用意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分析。【答案】14. C15. 辛词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描绘了沦陷区人民把异族统治者当作神明供奉的热闹场景,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渴望。本词中“旧垒废,神鸦集”两句,描写了乌鸦聚集鸣噪,昔日战场营垒只剩断戈残戟的残败景象,抒发了王朝兴替、国破家亡的感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言明多读兵书才是取胜之道”错,“萧郎裙屐偏轻敌,内含了梁武帝被困的故事,指出了华而不实的少年贻误国事,而非“多读兵书才是取胜之道”。【1
48、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辛词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的意思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渴望。本词中“旧垒废,神鸦集”两句的意思是:旧时的营垒一片荒芜,觅食的乌鸦聚集鸣噪。昔日的战场,已一片冷寂、空旷、残败的景象,只剩下让后人凭吊的遗迹。此处词人面对夕盛今衰之景,抒发了王朝兴替、国破家亡的感慨。(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