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尾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高一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
2、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下列实验仪器的选用正确的是 ()A称量10.56g Na2CO3固体用托盘天平B准确量取10.00mL的溶液用50mL量筒C灼烧干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用蒸发皿D过滤煮沸后的含泥沙的水用普通漏斗2、某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完全分解,产物都是气体。分解方程式为 4A=B2C2D,测得生成的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2d,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7dB5dC2.5dD2d3、下列各组离子能在呈酸性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Ba2、Na、NO3、MnO4 BMg2、Cl、Al3、SO42CK、OH、HCO3、N
3、O3 DCa2、Na、Fe3、SO324、等质量的CuO和MgO粉末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硝酸中完全溶解,得到的Cu(NO3)2和Mg(NO3)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 molL1和b molL1,则a与b的关系为( )A2ab Ba2b Cab Da5b5、已知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且、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入溶液中,可存在反应3+6=2+4B每1 mol 在酸性溶液中被氧化生成时转移2 mol C溶液能将KI溶液中的I氧化DI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将氧化成6、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H2O22H2O +O2BCl2+H2OHCl+HClOCSO2 + 2NaOH=Na2
4、SO3 + H2ODC+4HNO3(浓) CO2+4NO2+2H2O7、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2H+=Ca2+2H2OB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 OH-H=H2O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Ag+=Cu2+AgD氯化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Mg2+2OH-=Mg(OH) 2 8、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A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B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1.12 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
5、为0.1NAB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分子数为NAC通常状况下,NA个CO2分子占的体积为22.4 LD0.5 mol的MgCl2固体中,含有离子的总数为NA10、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Ag2H2SO2=2Ag2S2H2O,其中H2S是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11、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ABCD12、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6:2:3 的 AClx、BCly、CClz 三种盐溶液分别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生成等量沉淀,则 x:y:z 为:A1
6、:3:2 B1:2:3 C2:4:5 D2:3:113、下列关于2 molL-1 Ba(NO3)2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100 mL溶液中NO3 浓度是0.4 molL-1B500 mL溶液中NO3 的物质的量是4 molC500 mL溶液中含有Ba2+ 的质量是137 gD100 mL溶液中所含Ba2+、NO3总数为0.4 NA1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A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B反应中有氧原子的得失C反应中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D反应后生成新物质15、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不锈钢和目前流通
7、的硬币都是合金;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稀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16、某强氧化剂XO(OH)2+被Na2SO3还原。如果还原0.0024mol XO(OH)2+用去30mL 0.2mol/L的Na2SO3溶液,则X元素被还原后的价态是A+2B+1C0D-117、关于2mol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质量为44gB含有4mol氧原子C分子数为6.021023D共含有3mol原子18、常温下,在水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16H 10C 2XO4 = 2X2 5C2 8H2O; 2A2B2 = 2A32B; 2BC2 = B22C。 下列
8、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C2 2A2 = 2A3 2C 可以进行B元素C在反应中被氧化,在反应中被还原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C2B2A3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CA2BX219、根据元素的核电荷数,不能确定的是A原子核内质子数 B原子核内中子数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D原子核外电子数20、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除杂试剂和分离的主要操作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被提纯的物质(杂质)除杂试剂主要操作方法ANaHCO3溶液(Na2CO3)澄清石灰水过滤BNaCl溶液(Br2)乙醇分液CCO2(HCl)饱和NaHCO3溶液洗气DKNO3溶液(KOH)FeCl3溶液过滤AABBCCDD21、在杠杆的两
9、端分别挂着质量相同的铝球和铁球,此时杠杆平衡。然后将两球分别浸没在溶液质量相等的稀烧碱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球表面有气泡产生,且有白色沉淀生成,杠杆不平衡B铝球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澄清;铁球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蓝色变浅,杠杆右边下沉C反应后去掉两烧杯,杠杆仍平衡D右边球上出现红色,左边溶液的碱性增强22、丙酮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可与水以任意体积比互溶,其密度小于1g/ml,沸点约55,分离水和丙酮最合理的方法是()A蒸发B分液C蒸馏D过滤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14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NaHSO4、 KHCO3、 Ba(NO3)
10、2、 CaCl2、 NaNO3、 Mg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步骤如下:取少量固体投入水中,既有气体生成,又有沉淀产生。过滤,取少量滤液加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再取少量滤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也无沉淀产生。(1)推断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一定没有_,不能确定的是_。(2)请写出实验步骤中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_。(3)请写出实验步骤中产生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24、(12分)I常见无机物A、B、C、D、E、X存在如图转化关系。已知A、B、C、D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其中A为单质,X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气体(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请回答:(1)组成单质A的元素符号为_。(2)写出由C转
11、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_。IIA、B、C、D为三种常见物质。A是金属单质,且A的合金用量最大。这四种物质具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请回答:(1)向溶液C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_色。(2)写出图中CAB的离子方程式_。25、(12分)实验室配制500mL 0.2mol/L的NaOH溶液。(1)在下图所示仪器中,配制上述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填序号),除图中已有仪器外,配制上述溶液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2)填写下述过程中的空白;具体步骤如下:计算需要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_g;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固体;将称好的NaOH固体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搅拌,并_至
12、室温;将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刻度线下_cm时,改用_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3)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4)经精确测量,最后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0.192mol/L,原因可能是_。A使用滤纸称量NaOH固体;B溶解NaOH后的烧杯未经多次洗涤;C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D称量时所用的砝码生锈;E.未冷却直接转移至容量瓶,立即配好;26、(10分)用密度为1.84 g/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480 mL 0.
13、1 mol/L 稀硫酸。(1)所需浓硫酸的体积是_。(2)配制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_、_。(3)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量取计算稀释摇匀移液洗涤定容冷却初步振荡装瓶贴签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_(填序号)。(4)第步实验的操作是_。(5)下列情况对所配制的稀硫酸浓度有何影响?(用字母填写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A所用的浓硫酸长时间放置在密封不好的容器中_;B容量瓶用蒸馏洗涤后残留有少量的水_;C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_;D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上的刻度取用浓硫酸_。27、(12分)为验证氯、溴、碘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
14、强弱,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实验过程: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1)A中发生反应生成氯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3)B、C管口“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_。(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的操作和现象是_。(5)过程实验的目的是_。(6)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氯、溴、碘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28、(14分)一定量的某有机物A完全燃烧后,生成0.03mol二氧化碳和0.04mol水,其蒸汽的密度是同温同压条
15、件下氢气密度的30倍。(1)A的分子式为_。(2)根据其分子组成,A的类别可能为_或_(填物质类别)。(3)A可与金属钠发生置换反应,其H-NMR(氢核磁共振)谱图显示有三组吸收峰,请写出A在铜催化下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29、(10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都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发生离子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中,一定存在有_。A单质 B氧化物 C电解质 D盐 E化合物 (2)人们常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不同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如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可表示为下图。右图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置换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则表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的字母依次是
16、_ (3)将NaBr溶液加入AgC1沉淀中,产生AgBr黄色沉淀。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AgCl与AgBr相比较,溶解度较大的是_。 (4)已知某氧化还原反应Au2O3 + 4Na2S2O3 + 2H2O Au2O+ 2Na2S4O6 +4NaOH 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 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氧化剂是_。 比较该反应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相对强弱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D【解析】A项、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则可称量10.5g或10.6gNa2CO3固体,故A错误;B项、量筒的感量为0.1mL,则可用10mL量
17、筒量取10.0mL的溶液,故B错误;C项、灼烧在坩埚中进行,不能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皿用于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故C错误;D项、泥沙不溶于水,过滤需要普通漏斗,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知识,注意把握常见物质的分离操作方法和使用的仪器是关键。2、B【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气体的密度成正比来计算。【详解】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气体的密度成正比,所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d,混合气体与A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所以A气体的摩尔质量为4d =5d。答案为B。【点睛】本题用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相对密度之比等于摩
18、尔质量之比,先求解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再利用方程,反因为和生成物均为气体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量增加,可进行求解。3、B【解析】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根据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溶液呈无色透明,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MnO4-、铁离子等,以此来解答。【详解】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AMnO4-为有色离子,不满足溶液无色的要求,选项A错误;BMg2+、Cl-、Al3+、SO42-之间不反应,都是无色离子,都不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选项B正确;CH+、OH-、HCO
19、3-之间相互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选项C错误;DFe3+、SO3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为有色离子,SO32-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选项D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并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题目难度不大。4、A【解析】该溶液中,n(CuO)n(MgO)12,体积相同时,物质的量的比等于物质的量浓度的比,所以,即2ab,答案选A。5、C【解析】试题分析:由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且、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可知Co2+、Cl-、Fe2+、I-的还原性
20、依次增强。A.因为I-的还原性强于Fe2+ ,所以通入溶液中,首先被氧化的是I-,A不正确;B. 在酸性溶液中被还原成,不是被氧化,B不正确;C. 因为的氧化性强于 ,所以 溶液能将KI溶液中的氧化,C正确;D. 由题意知,具有较弱的氧化性,不能将氧化成,D不正确。本题选C。6、C【解析】A2H2O22H2O +O2存在化合价变化,氧元素由1价变为0价和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项不选;BCl2+H2OHCl+HClO中存在Cl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项不选;CSO2 + 2NaOH=Na2SO3 + H2O中不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项选;DC+4HNO3(浓
21、) CO2+4NO2+2H2O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碳元素由0价变为+4价,氮元素由+5价变为+4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不选;答案选C。【点睛】氧化还原反应是常考点,其规律口诀为: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则相反。本题中分析出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解题的突破口。7、D【解析】A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在离子方程式中应该拆成离子形成,离子方程式为OHH=H2O,A项错误;B遗漏了Ba2和SO42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Ba22OHSO422OH=BaSO42H2O,B项错误;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会置换出银,选项中电荷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C项错误; D氯化镁溶液与氢
22、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D项中化学方程式正确,D项正确;本题答案选D。8、B【解析】A项,甲烷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反应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至+4价,O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至-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离子反应;B项,Al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反应中Al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至+3价,H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至0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C项,灼热的碳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CO22CO,C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至+2价,CO2中
23、C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降至+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离子反应;D项,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的是B项,答案选B。9、A【解析】A、氢气和氧气均为双原子分子;B、标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C、通常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D、MgCl2是由Mg2+离子和Cl离子构成,1mol的MgCl2固体中含有1mol Mg2+离子和2mol Cl离子。【详解】A项、标况下1.12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
24、为0.05mol,而氢气和氧气均为双原子分子,故含0.1mol原子即0.1NA个,故A正确;B下、标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B错误;C项、通常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故NA个二氧化碳即1mol二氧化碳的体积大于22.4L,故C错误;D项、MgCl2是由Mg2+离子和Cl离子构成,1mol的MgCl2固体中含有1mol Mg2+离子和2mol Cl离子,则0.5 mol的MgCl2固体中,含有离子的总数为1.5NA,故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物质的状态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10、D【
25、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分析,判断氧化剂、还原剂。【详解】4Ag2H2SO2=2Ag2S2H2O反应中,Ag元素从0价升高到+1价,故Ag做还原剂,O2中O元素从0价降低到-2价,故O2做氧化剂,H2S中的H元素和S元素化合价没有改变,故H2S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故D正确。故选D。【点睛】金属单质大多数情况下都做还原剂,O2是常见氧化剂,再判断H2S中各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快速作出正确判断。11、D【解析】A.浓硫酸具有强的腐蚀性,因此在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标签上应印有腐蚀品标志,故合理选项是D。12、A【解析】发生AgCl=AgCl,因为生成AgCl的量相同,因此三种溶液中C
26、l物质的量相等,推出x:y:z=1:3:2,故选项A正确。13、C【解析】A. 硝酸根离子的浓度是硝酸钡的2倍,则100 mL溶液中NO3浓度是4 molL-1,A错误;B. 500 mL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是0.5L4mol/L2 mol,B错误;C. 500 mL溶液中含有Ba2+的质量是0.5L2mol/L137g/mol137 g,C正确;D. 100 mL溶液中所含硝酸钡的物质的量是0.2mol,因此Ba2+、NO3总数为0.6NA,D错误;答案选C。14、C【解析】A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不是实质,故A错误;B不是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有氧元素参与,因此反应中有氧
27、原子的得失也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故B错误;C反应中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故C正确;D任何化学反应发生后都有新物质产生,因此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故D错误;故选C。15、D【解析】粗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此外还有一些杂质,为混合物,酸雨是一种主要含有硫酸或硝酸的溶液,是混合物,故正确;天然气是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能源,故错误;电解质溶液靠带电荷的离子定向移动而导电,所以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故正确;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故正确;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故错误;纯碱是碳酸钠,不是碱,故错误;稀豆浆和雾都是胶体,故正确。故选D。
28、16、C【解析】Na2SO3还原2.410-3molXO(OH)3+到X元素的低价态,则Na2SO3被氧化为Na2SO4,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6价,令X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a,根据电子转移守恒计算a的值。【详解】Na2SO3还原2.410-3molXO(OH)3+到X元素的低价态,则Na2SO3被氧化为Na2SO4,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6价;令X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a,由电子守恒可知,2.410-3mol(5-a)=0.03L0.2molL-1(6-4),解得a=0,故答案为C。17、B【解析】A不正确,质量为88g;B、正确,每个CO2含有2个氧原
29、子,共含有4mol氧原子;C不正确,分子数应为26.021023;D、不正确,每个CO2含有3个原子,应共含有6mol原子;答案选B。18、D【解析】16H 10C 2XO4 =2X2 5C2 8H2O反应可知氧化性:XO4C2;还原性:C X2 ;2A2B2 = 2A32B反应可知氧化性:B2 A3;还原性:A2B;2BC2 = B22C反应可知氧化性:C2 B2;还原性:BC;由此可知氧化性顺序为:XO4C2B2A3; 还原性顺序:A2 BC X2;据以上分析解答。【详解】16H 10C 2XO4 = 2X2 5C2 8H2O反应可知氧化性:XO4 C2;还原性:C X2 ;2A2B2 =
30、 2A32B反应可知氧化性:B2 A3;还原性:A2B;2BC2 = B22C反应可知氧化性:C2 B2;还原性:BC;由此可知氧化性顺序为:XO4C2B2A3; 还原性顺序: A2 BC X2; A.由以上分析可知,氧化性:C2A3,所以该反应C2 2A2 = 2A3 2C 可以进行,A正确;B.元素C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被还原,B正确;C.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C2B2A3,C正确;D.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 BCX2;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D。19、B【解析】试题分析:A、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A项错误;B、核
31、电荷数与核内中子数没有直接关系,B项正确;C、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推测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C项错误;D、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D项错误;答案选B。考点:考查原子结构20、C【解析】试题分析:A、澄清石灰水与NaHCO3、Na2CO3均反应,A错误;B、乙醇与水互溶,不能分层,B错误;C、CO2不溶于饱和NaHCO3溶液,但HCl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正确;D、杂质与FeCl3溶液反应,但又生成新杂质KCl,D错误。答案选C。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有关问题。21、B【解析】质量相同的铝球和铁球,此时杠杆平衡,然后左烧杯中发生2Al+2NaOH+2H2O=
32、2NaAlO2+3H2,右烧杯中发生Fe+CuSO4=Cu+FeSO4,则左烧杯中溶液质量增大,右烧杯中溶液质量减小,以此来解答。【详解】A左烧杯中发生2Al+2NaOH+2H2O=2NaAlO2+3H2,不生成沉淀,故A错误;B左烧杯中发生2Al+2NaOH+2H2O=2NaAlO2+3H2,右烧杯中发生Fe+CuSO4=Cu+FeSO4,观察到铝球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澄清,而铁球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蓝色变浅,由反应可知左烧杯中Al的质量变小,右烧杯中Fe球上生成Cu质量变大,杠杆右边下沉,故B正确;C由选项B的分析可知,反应后去掉两烧杯,杠杆不能平衡,故C错误;D右边球上生成Cu,则出
33、现红色,而左边溶液中消耗NaOH,则c(OH-)减小,碱性减弱,故D错误。答案选B。22、C【解析】水与丙酮互溶,两者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来实现两者的分离,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互溶的两种液体,其沸点不同,则可利用蒸馏来分离。以此来解答。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 H+ + HCO3- = H2O + CO2 Ba2+ + SO42- = BaSO4 【解析】取少量固体投入水中,既有气体生成,又有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硫酸氢钠和碳酸氢钾,可能含有硝酸钡或氯化钙。过滤,取少量滤液加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说明不含有氯化钙,则一定含
34、有硝酸钡。再取少量滤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也无沉淀产生,说明不含硫酸镁。【详解】(1)根据分析可确定含有硫酸氢钠和碳酸氢钾和硝酸钡,肯定不含氯化钙和硫酸镁。不能确定硝酸钠。 (2)步骤中产生气体是碳酸氢钾和硫酸氢钠反应,即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H+ + HCO3- = H2O + CO2; (3)溶液中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Ba2+ + SO42- = BaSO4。24、Na Na2CO3H2OCO22NaHCO3 血红 2Fe3+Fe3Fe2+ 【解析】IA、B、C、D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均含有Na元素,其中A为单质,则A为
35、Na,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与氢气,可推知E为H2,B为NaOH,X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气体,能与NaOH连续反应,可知X为CO2。II A是金属单质,且A的合金用量最大,则A为铁。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氯化亚铁可以相互转化,据此分析解答。【详解】IA、B、C、D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均含有Na元素,其中A为单质,则A为Na,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与氢气,可推知E为H2,B为NaOH,X是常见的无色无味气体,能与NaOH连续反应,可知X为CO2,C为Na2CO3,D为NaHCO3。(1)钠的元素符号为Na,故答案为Na; (2)由C转化为D是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转
36、化为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Na2CO3+H2O=2NaHCO3,故答案为CO2+Na2CO3+H2O=2NaHCO3;IIA、B、C、D为三种常见物质。A是金属单质,且A的合金用量最大,则A为铁。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C为FeCl3,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B为FeCl2,D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则D可能为铁的某种氧化物。(1)向FeCl3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成红色,故答案为红;(2)CAB为氯化铁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故答案为2Fe3+Fe3Fe2+。25、C 烧杯 玻璃棒 4.0g 冷却 500 mL容量瓶 12 胶头
37、滴管 检漏 AB 【解析】(1)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选择不需要的仪器,然后根据所需仪器确定还缺少的仪器名称;(2)根据基本公式n = CV,所需的质量m=n M来计算,托盘天平读数精确至0.1 g,;容量瓶不能受热;容量瓶只有一条刻度线,只能配制与其规格相对应的体积的溶液;根据定容的操作来分析;(3)根据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来作答;(4)氢氧化钠质量的减小或溶液体积的增大都会导致溶液浓度的偏小;【详解】(1)C为分液漏斗,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不会使用到烧瓶和分液漏斗;配制500mL 0.2 mol/LNaOH溶液,操作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移液、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
38、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冷却后转移到5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最后定容颠倒摇匀,故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还需要的仪器为:烧杯、玻璃棒,故答案为:C;烧杯、玻璃棒;(2)所需的质量m=CVM=0.2mol/L0.5 L40 g/mol=4.0 g,故答案为:4.0 g;容量瓶不能受热,NaOH溶于水放热,则在转移之前需要将已经溶解好的NaOH冷却至室温,故答案为:冷却这一步操作为转移过程,容量瓶只有一条刻度线,只能配制与其规格相对应的体积的溶液,故答案
39、为:500 mL容量瓶;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故答案为:12;胶头滴管;(3)容量瓶有瓶塞,配制过程中需要摇匀,为了避免漏液,使用容量瓶前检验是否漏水,故答案为:检漏;(4) 实际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095mol/L,小于0.1mol/L,其实验操作导致了氢氧化钠质量的减小或溶液体积的增大,A. 氢氧化钠容易潮解,用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会导致氢氧化钠质量减小,进而使得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故A项符合题意;B. 溶解后的烧杯未经多次洗涤,会使溶质有所损失,最终会导致溶液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故B项符合题意;C. 因转
40、移操作以后,需要定容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因此容量瓶中原来存有少量蒸馏水,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故C项不符合题意;D. 称量时所用的砝码生锈,导致所称取得固体质量变大,最终使得实验结果偏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E.热胀冷缩,未冷却直接转移至容量瓶,立即配好时,导致溶液的实际体积偏小,根据C = 可以看出,最终使得实验结果偏大,故E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B。26、2.7 mL 500 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定容,沿玻璃棒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 c b a 【解析】(1)用密度为1.84 g/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480 mL 0.1 mol
41、/L稀硫酸,浓硫酸的浓度是18.4mol/L,由于需要使用500mL容量瓶,则根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可知所需浓硫酸的体积是。(2)配制的一般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因此配制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3)根据(2)中分析可知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4)第步是定容,其实验的操作是沿玻璃棒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5)A所用的浓硫酸长时间放置在密封不好的容器中会导致浓硫酸吸水,浓度减小,量取的浓硫酸中溶质减少,浓度偏小,答案选b;B容量瓶用蒸馏洗涤后残留有少量的水不会
42、影响溶质的质量和溶液体积,浓度不变,答案选c;C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溶液体积增加,浓度偏小,答案选b;D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上的刻度取用浓硫酸,硫酸的体积增加,溶质的质量增加,浓度偏大,答案选a。27、2MnO4-+16H+10Cl-= 2Mn2+5Cl2+8H2O 淀粉KI试纸变蓝 吸收氯气,防止污染 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1)A中发生反应生成Cl2,是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浓盐酸生成的;(2)氯气遇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3)B、C管口“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4)溴单质氧化性大于碘单质,溴单质将I-氧化为I2,应将C中生成的溴加入到盛有KI溶液的D中,观察CCl4中颜色变化;(5)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