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复习.ppt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倒装句 4、省略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
3、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4、: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
5、颇蔺相如列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若背
6、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二
7、)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
8、鸿门宴)(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9、。(左传 肴之战)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 肴之战)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 千金市马)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 状 谓(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一)主谓倒置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
10、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
11、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宾语前置的条件 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做宾语。2、否定句中代
12、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有“不、未、莫、勿、毋、否、无、非”等。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宾语前置的条件 都是否定句。代词做的宾语。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唯是”一种格式,如“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前置。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以一当十”)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与谁归
13、”)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是以”即“以是”,因此)亚父南向坐。(鸿门宴(“面向南”)(四)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马之千里者。”(马说)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4、数量词作定语,有时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14、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训练提升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刘备天下枭雄 C 妪,先大母婢也 D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答案: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2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A 予本非文人画士 B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答案: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3 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A 是为何谷B 何为以公名 C 以臣为愚D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答案: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4 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A
15、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答案:A(主谓倒装。)5 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A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毋宁毙于虞人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6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答案:A(其余被动句。)7 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 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
16、杀尉 C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 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答案: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8 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A 见一老公而问之曰B 遂持驹去 C 齐桓公出猎D 明日朝,以告管仲 答案: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9“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A 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 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答案:B 见,显现;ACD 的“见”都表被动。)10 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 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 兰
17、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 为被动句)11 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A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答案: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12、从句式角度看,和“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相同的一项是()A 舆薪之不见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答案:D。例句和D 项都是判定句。A 项是宾语前置句,B 项是定语后置句,C
18、项是被动句。13、下列句子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A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B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进与非常也 C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答案:B。B 项前一句为状语后置 14、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古之人不余欺也B 夫子之谓也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答案:C。C 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1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惟弈秋之为听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甚矣,汝之不惠 故燕王欲结于君 牛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A B C D 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句
19、,是主谓倒装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B 夫晋,何厌之有 且焉置土石 C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 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答案:A(都是宾语前置,“之”提宾标志,“是以”即“以是”;B 句“之”宾前标志,无宾前;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17、从句式角度看,和“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组是()申之以孝悌之义 是寡人之过也 唯君图之 微斯人,吾谁与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A BCD 答案:D。“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都是宾语前置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是判定句,是一般句式,都是定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