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学校如何做好教师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之下学校如何做好教师评价.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双减”之下学校如何做好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核心内容,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人发展,还影响着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和内涵式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着重提出“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在“教师发展”重点内容中提出“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关键指标,要求树立正确激励导向,完善校内教师激励体系。在实践中,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价仍存在不少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评价对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双减”政策落地以后,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改进教师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学校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第一,教
2、师评价主要发挥的是管理性功能,发展性功能发挥不够。教师评价主要有两种功能:管理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管理性功能主要是将评价作为薪酬发放、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人事决策的依据;发展性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科学诊断和反馈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管理性功能只是手段,发展性功能才是目的,也就是说教师评价更重要的是发挥发展性功能。但课题组对北京市9区13306位中小学教师调研发现,仅有23.78%的教师选择教师评价结果用于促进教师专业提升,说明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发挥不够。第二,教师评价指标设计不够科学。很多学校的教师评价指标不完善,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层级分解,没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很多
3、学校的教师评价指标没有分岗位、分教师发展阶段设计,评价缺乏针对性;很多学校的评价指标包含德能勤绩廉等诸多方面,过于全面,重点不突出。这些都表明当前教师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不足。第三,教师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很多学校的教师评价多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终结性评价,调研显示,87.81%的教师选择一学期或一学年评价一次。也就是说,当前教师评价缺少对教师工作的过程性评价,特别是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第四,教师评价实施的治理体系有待加强。从调研中发现,在教师对教师评价工作的评分中,民主沟通维度评分最低,同时,对于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教师选择“评价方案制定过程不公开透明”“对
4、评价方案内容和指标不了解”。这反映出当前一些学校在教师评价的实施过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双减”政策强调了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双减”政策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实际上,“双减”政策以作业设计为抓手,旨在提高教师评价学生的能力。过去中小学教师评价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关注不多,而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能力将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双减”政策改变了教师的工作内容。“双减”政策在教师工作内容上明确增加了课后服务工作,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要求“课后
5、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并提出“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开展教师评价要关注教师承担课后服务工作情况。三是“双减”政策延长了教师工作时间。课后服务工作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内容,还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双减”政策提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以往,中小学常常注重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出勤评价。调研发现,46.44%的中小学教师把出勤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权重排列中排在第五位。“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出勤评价是中小学教师评价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四是
6、“双减”政策突出了课堂教学质量。“双减”政策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高度关注,要求中小学在教师评价中重点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第一,将评价的管理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视发展性评价。在做好管理性评价的同时,义务教育学校应着重做好发展性评价,即面向全体教师,通过评价改善全体教师的表现,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学校采用科学的方法诊断教师的工作表现,识别教师在工作中的优势与劣势,形成全体教师及每一位教师的评价报告,并及时向学校及每一位教师反馈评价结果,让每一位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改
7、进计划。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第二,重视评价指标的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建立由不同层级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最后一级指标即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分解,要结合教师专业标准、学校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岗位与发展阶段进行,体现出指标的针对性。同时,每一级指标都要科学设置权重,反映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也要抓住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重点,既关注教师工作的量,又能反映教师工作的质。量的指标体现在教师的任教班级数量、科目数量、上课节数、是否班主任、承担课后服务工作量、出勤等方面,质的指标体现在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
8、、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课堂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第三,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双减”背景下,重视过程性评价,中小学应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一部分。一是制定课堂教学标准。学校要结合课程标准、学情、师情及校情,在专家指导下开发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标准。学校向全体教师细致解读课堂教学标准,让教师们充分理解、执行,并将其作为引领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教师评价的标准。二是组建评价小组。学校组成由教学干部、资深教师、各学科骨干教师等组成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小组,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校外教育研究专家和学科实践专家的力量。三是对教师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对
9、每一位专任教师进行定期评价,可对5年及以内教龄的教师评价3次(包括2次公开课和1次随堂课),对6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评价2次(包括1次公开课和1次随堂课),对于上一学期课堂评价全部优秀的教师,新学期可以只评价1次,如果这次评价结果不是优秀,从下学期开始又恢复到原有的评价次数。第四,注重评价结果的使用。每次课堂教学评价后,评价小组要出具书面反馈意见,必要时会与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重视课堂教学评价,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评价的权重上。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占整个教师评价权重的30%50%,小学可以比初中略高些。第四,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在教师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构
10、建一个由干部、教师本人、同事、学生、家长等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应完善教师评价的公开、参与、沟通和申诉等程序,确保程序公平。在公开层面,中小学要将上级的评价政策文本和本校的评价方案向全体教师公布,评价结束后告知评价结果。在参与层面,中小学要保障每一位教师在评价实施中的参与权,在教代会之前,提前将评价方案初稿发给教师,让教师了解情况后向教师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沟通层面,中小学领导干部要在评价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经常与教师沟通,广泛倾听学校里一线教师、二线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声音,及时回答教师的困惑。在申诉层面,中小学要保障教师申诉的权利,建立专门的申诉机构和申诉渠道,能够对教师提出的评价相关问题作出耐心、细致、令教师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