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2).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长恨歌的艺术美摘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元年写下了一首著名七言叙事诗长恨歌。该诗不仅是白居易诗中佳作,作者本人也对此十分得意,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千百年来,人们广为吟诵这首落于唐诗中的璀璨明珠。同时也引起了后世人们对于叙事诗的研究与探讨,白居易通过诗歌的形式叙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故事,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使诗歌处处闪烁着艺术之美。关键字:长恨歌,叙事,感情,艺术美简介:白居易,于772年2月28日出生在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诗歌取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后世称他为“诗魔”与“诗王”。他本人不仅在
2、诗歌方面成就很高,与诗豪刘梦得并称“刘白”,而且还和元稹一起对诗风进行改良,推行新乐府运动,合称“元白”。846年9月8日逝于洛阳,葬入香山。他著作丰富,传世之作有白氏长庆集,除去长恨歌,还有卖炭翁琵琶行等佳作。 唐玄宗(本名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出生于洛阳,高宗与武则天之孙,睿宗第三子(故称李三郎),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公元710年,震惊当朝的“唐隆政变”,就是他和太平公主一起谋划消灭韦后集团所发动的。712年登基称帝,改年开元,唐朝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然而到了晚年,他开始溺于安乐,重用奸佞小人,因此有了闻名后世的安史之乱,唐
3、朝这头雄狮也从此没落。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玄烨讳,多称其为唐明皇。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后还俗),唐玄宗之宠妃,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身材丰满,肤如凝脂,白居易形容她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美色成了她乱伦的原罪,公爹李隆基的觊觎使得她出家为女道士,得宠之后又被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高产诗人说得就是白居易,目前学界公认,在唐代所
4、有的诗人中,他是创作数量最多的人,仅留存下来的就有两千八百多首,而李白所流传的诗歌还不到一千,李杜二人合起来也没超过他一个人。白居易的诗,不仅多,还泛,涉及生活的多个方面,形式更是五花八门,不过表达方式浅近易懂。感伤诗、讽喻诗,还有适闲诗、杂律诗,这是他自己划分出的四个类型的诗歌。以情才能更动人,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篇“感伤诗”可以说是奠定白居易诗歌地位的基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1,这是唐宣宗在吊唁白居易所写下的感慨。一千年后的清朝,赵翼也肯定了这两首诗的价值,认为只要有长恨歌与琵琶行,就算没有其他的两千多首诗,白居易依旧可以万古流芳。公元806年
5、,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白居易创作了一篇非凡之作长恨歌。那一天或许正是一个游玩的好天气,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二人恰好到了仙游县,正离马嵬驿不远,于是三人正好追忆起了安史之乱,想到杨贵妃于此地丧命,谈及了玉环和玄宗。王质夫感于该事,觉得应该传于后世,而非让之沉没在历史的长河,然而他自认为文笔一般,恐不能写出此情此事,就鼓励好友乐天,说他深于诗,还多于情,让他试着歌咏。白居易听此,大受鼓舞,一口气作出60句诗词,还根据最后两句给这首诗命名为长恨歌。这首诗作的艺术美,诚如清代文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赵翼大概意思就是说此诗能够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能吸引人的眼球,尤其还
6、受到女性的喜欢,还因为诗的语言极好,艺术性绝佳,是其他诗人所不及的。有声又有情,传诵也就不奇怪了。一. 浅显易懂,笔墨动人白居易的诗我们都知道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关于这一点,苏轼的祭柳子玉文提到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其中“白俗”即是指白居易诗歌具有浅俗、通俗的语言特点,长恨歌也不另外,全诗没有什么艰深的用典和华丽的陈词,用生动的叙事,抒情感染无数的读者。当你读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7、魂魄不曾来入梦。”既有景又有情,情融于景,景中含情,却又通俗易懂,抛开文人学者不谈,读者也可从中感受到诗句之美和情感之深。这些都强化了诗词的渲染力,让读者易受感染。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梧桐落败秋雨凄凄,寂寞寒凉人更伤。曾经辉煌的宫殿,现今杂草丛生,落叶飘零,处处萧条,无人问津。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流萤在夜晚四处飞舞,灯烛燃尽了很久,人依旧清醒,无法入眠。钟鼓声从寂寥的夜空中传来,一声、二声、三声越数越觉得长夜漫漫。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星光闪烁,直到晨光乍破。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昔日的花草已被秋风出黄,满地落花却
8、无人打扫,令人感叹良辰美景逝去的凄凉。景色的描写却无处不透露着抒情,巧妙的把叙事和抒情结合,体现着对于写作技巧的炉火纯青。而那脍炙人口的佳句“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直接显出杨贵妃的美貌,像“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这些更是通俗平易,直白却又顺理成章,无一不体现作者水平的高超。 在杨贵妃被赐死后,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补上一个完美的结局,让杨贵妃在仙山楼阁中重新出现: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哪怕面容清减,依旧梨花带雨的哭泣,却不改深情。让笔墨在此升华,天人之隔不是结束,阻断不了深情,虚实结合,让诗歌更加的动人婉转。巧妙的将外部事实与内部真
9、实,客观的现实世界和主观的理想世界,现实与梦幻,虚幻融为一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并生才能相得益彰,造成独具意味的情趣和意境。就像长恨歌最后三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直抒胸臆,也像“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直白渴求的展现,这种美好却又大胆体现男子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坚定的诗句,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动且心向往之。 二. 故事情节婉转动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长恨歌之所以“妇人女子,喜闻而乐诵”,正是因为此诗讲述了爱情这一伟大的主题,诗人在创作时通过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加入了民间传说和艺术想
10、象,让故事本身曲折多变,优美动人,读来确实有缠绵悱恻之感。我们不难看出,歌“长恨”是诗歌的主题,但诗人却不直言所恨,而是先极力渲写唐明皇的“重色”,如诗中所提“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看起来这个皇帝贪图享乐,与爱妃荒淫无度,却正是先前这种极致的乐,才使得后文所写的恨更加鲜明,更让人痛心。但是诗人更倾向于对于二人感情的传颂,因此在故事的第一部分略写。在后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也是诗人故事的转折点,与杨贵妃天人永隔,唐明皇的内心只剩下痛苦难过的绝望: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奈”二字也加深了虽为帝王也无法保全的爱,的无助之感。回首之感悲剧的结局不是别人造成的,愿
11、意恰恰是自己,逐渐加深悲剧的氛围。我们常说,美色误国,在唐玄宗身上得到了证实,因为贪图享乐,苦短春宵宁愿不早起,不去治理国家,使得朝廷腐败滋生,小人当权,酿成政治上的悲剧,时代动乱。即使是君主,也开始颠沛流离,四处逃生,再也不能给与贵妃“烽火戏诸侯”,两个人的爱情注定无疾而终。自始至终,悲剧的缘由是唐玄宗与玉环,二人过分的嬉笑造成政治悲剧,进而导致两个人成了爱情悲剧的主角,这才是这个故事的矛盾曲折所在,也是“长恨”的由来。也有很多人说这是一首讽喻诗,不可否认,这种矛盾的确很讽刺,也有警示的作用。尤其是马嵬驿二人的生死离别,唐明皇内心的不忍与痛苦,爱情与自我的冲突,最终自私战胜了微末的爱那种纠结
12、,那种人性的复杂,被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死别的痛苦,一个人的孤独,国家的衰败,这些都是恨之所在,也是唐玄宗思念贵妃的原因。这首诗,在以情动人,而这种情,绝非是一点,而是复杂多变的,是随着主人公所变化的,用人物的情感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诗人将想象力与民间故事结合将故事进行了升华,将悲情的故事逐渐转向对于美好希望的向往。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故事是随着主人公的死亡,就应该终结的,但白居易却不这样,他反而展开想象,以鬼神之说描述贵妃死后之事,境界别开,把这个悲剧从结局变成高潮,使得情节更加曲折波澜。但却又同欧亨利小说那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碰撞,不断发
13、生冲突,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真实,故事也更加丰满有意思。诗人在诗歌结尾也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爱情可以战胜死亡。只要两个人之间的爱坚定,哪怕生死永隔,也仿佛彼此相伴。这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祝和另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都十分相似,都是那么的令人感怀。古代的帝王贵妃似乎与平民百姓相隔甚远,但这种身份尊贵的人也会有凡世的爱恨,这种相通的情感顿时把二者之间的距离感消除,引发人们的共鸣。炽热的爱恋,生生世世永远相随相爱,哪怕不是人类,只做一对比翼鸟,或者化为连理枝,都心甘情愿。这样,人物的性格就更加鲜明,诗歌的主旨也更加升华,思想表达的就更加极致。此外,人或多或少都些有八卦之心。爱情、君王、仙境等
14、等元素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所在,加上故事的曲折传奇,被传诵就更加不足为奇。三叙事抒情想结合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是里面却包含了浓厚的情感,诗人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将叙事、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这是中国传统诗歌最擅长的抒写手法。当然,叙事诗总是以叙事为主的,但是,好的叙事诗,又总是在叙事的同时注重抒写主人公的内在情感和阐发作者本人对事物和人物的是非褒贬的。诗人善于情景交融,把思想感情与景物相互杂糅起来。把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互联系起来,既把客观事物赋予主观情感,又拿情感来烘托周围景物主观情感友谊。这是这种主客观的相互融合,情景的相互杂糅,才体现了长恨歌中复杂的情感
15、。黄土栈道,日色暗淡惊奇无光,秋景凄凉,或许本来景物只是表现既有的时令特色,但在诗中这样一写就能够烘托人物自身内心的悲凉。而本来璀璨的绿,巍峨的山,在悲哀的主人公眼中也是那么的凄伤。以乐景衬哀情,更能体现主人公的伤痛。更别说行宫中凄清的月色,雨夜中滴答的铃声,这些本来就是很愁人的意象,再和主人公自身的情感结合,愁绪更愁,把人带入断肠的境界。无论是语言还是声调,都是悲哀的。还都路上,旧地重游,更能勾起唐明皇内心的悲痛,即使皇权得到挽回,但是爱人贵妃却永远不能回来。回长安后,物是人非。“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景物依旧,但是人却不在了。仿佛还能忆起当年和贵
16、妃一起赏玩景色的时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春秋交替,花开花落,四时风景依旧,佳人却再难回。甚至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容颜消逝,韶华不再,更体现出一种时光的流逝,勾出往日二人相爱的欢欣,更加悲伤。这又绝非游离于整体之外的单纯抒情,因为它每一句都丝丝如扣得紧衔着主人公的命运,推动着主人公的悲剧性格朝着求仙访道的必然归宿发展。现实与梦境早已混合,甚至还寄托于鬼神的存在。人物的处处寻觅,却又寻而不得,只能空想。这种情感越演越深,更加丰富。而诗人正是借助于这种情感的升华,来赋予诗歌艺术性与情感性的统一,既有艺术的渲染力,也有细
17、腻的情感惹人思。这样的抒情性的描写,是主人公心灵的自白,也是作者同情心的不期而然地流露。所以,它常常能博得人们代代相因的传诵,从而获得经久不衰的美学力量。虚实结合,避实就轻,淡去历史的沉重,美化这份真挚的爱情。作者在描写玄宗和贵妃这段为世人不齿的公公和儿媳妇之间的恋情时,采用的就是避实就轻的写作笔法,只是写道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笔带过。而更多的去发掘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他抛弃了帝王的外衣,单纯的男女之爱。“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颜参差是。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这是虚写,目的是在创造一个神秘的仙界,让俩人的爱
18、情可以延续,也更能突出两人的忠贞爱情,不管是生还是死,都一样的执着,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四缠绵悱恻的悲情白居易在作长恨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爱情悲剧的一次祭奠,借诗消愁,感叹人。谁人年轻时,不是踌躇满志呢?像白居易这种才子更是,他信奉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究则独善其身”,看起来意气风发,可再多的意气也经不住生活的坎坷,再次贬官,到江州任司马,他开始消极怠是,从入世到出世。但少有人知道,白居易在借长恨歌,述说自己抱憾一生的相思,他的积极与消极,与他的感情密切相关。关于白居易的早年生活的记载,在所流传下来的史书中,基本上没有关于这位书生早年的情感经历。不过我们可以从白居易所写的诗中
19、来推测,像寄湘灵冬至夜寄湘灵生别离潜别离这些感伤之诗,我们大概能看出,他曾与邻家一位名叫湘灵姑娘相恋,两个年轻人甚至有可能早已私定终生,这差不多在他迁至徐州符离那段时间。可是受到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白居易并不敢将这段感情公开。在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写过一首诗,题名感情,透露了自己这段感情的秘密。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巧合之处在于,这段爱恋的终止也差不多是在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
20、时候。于是,感于李杨的悲剧,不难想到自己无疾而终的初恋。对于自己感情的切肤之痛,对于湘灵姑娘无时无刻的思念,白居易只有在写长恨歌时才能有感于怀,将李、杨二人的爱情写得感天动地,超越生死。白居易在考中进士之后曾想与湘灵成婚,奈何新科进士和乡野村妇,他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比年少时更远了,也有求母亲成全,被母亲拒绝。自古情深不寿,十几年的等待依旧是这样的结果,湘灵终于绝望了。白居易要回京赴吏部的选拔,临别的渡口,湘灵送了白居易一双她亲手做的千层底,从此消失了。她所作的生离别就用能让人读起来心痛难以的情感真切地记叙了此次离别:“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禾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
21、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飑飑。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衷,禾年三十生白发。”所以,长恨歌末尾四句最能体现对爱情的决心的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正是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爱情宣言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湘灵,把湘灵写进长恨歌,她的美丝毫不逊于贵妃,但在爱情里,他和唐玄宗一样无力,再多的誓言,也被吹散在风里。白居易晚年的诗,闲适淡泊中总带着一丝哀愁,没有心爱的人作伴,注定了孤独。他们的缘分也只能寄托于天上人间了吧。白居易坎坷的情感经历使他对唐玄宗和杨玉环
22、的爱情悲剧产生了共鸣。他恨,他恨唐玄宗和杨玉环天人永别,他恨自己和湘灵不能厮守终生。讽刺唐玄宗其实就是讽刺他自己。他讽刺唐玄宗一手造就了爱情悲剧,然而他自己也没有办法阻止自己爱情悲剧的发生。面对众位下属的逼迫,唐玄宗不得不赐死杨玉环,哪怕内心再悲伤,也还是无能为力;而白居易呢,百善孝为先,母亲坚决反对,作为人子也同样无可奈何。他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他觉得他们有共同之处,他希望能有“临邛道士”来填补这份遗憾,他同样希望有人能够帮助他克服阻挠,和湘灵终成眷属,长相厮守。诗歌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其实是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肺腑之言。这一首长恨歌能够成
23、为千古绝唱,一方面是因为白居易确实才华出众,文采斐然,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包含了太多的感情和眼泪,真情实感总是让人动容。消灭美,恰是悲剧之美所在。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悲剧的基本成分之一就是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的英雄气魄。我们虽然惋惜悲剧人物的不幸,却又不得不感慨于他的力量和坚毅。而两人对于真爱的不断探求和对命运的不懈斗争,最终却依旧生死相离的结果也正是长恨歌的悲剧之美。尽管历代文人对于他们的爱情故事有褒有贬,认为他们是禁忌,是罪恶,或者是真爱,但笔者更赞同赵翼的评价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既有文学艺术之美,让文人赞叹不已,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美,能够获得普通百姓的喜爱。长恨歌能广为流传,正在于
24、这种悲剧之美与诗歌自身超高的艺术表现相辅相成。悲剧之美,无穷无尽的恨,世事难全,人性的复杂,长恨歌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渲染的唯美动人。五流畅和谐的语言美朗读长恨歌可谓是一种享受,网络上也有配乐诗朗诵,整首诗的平仄是和谐的,韵律节奏是鲜明而整齐的。诵读更是朗朗上口,能够一口气吟咏,读完还仿佛余音绕梁。即使没有被他的所含的内容所感动,所震撼,也会被它如歌的音韵所感染到,它换韵自由又富于变化,有时两句一韵,有时多句一韵,有时接连用韵。十分自然活泼而又铿锵有致,构成了轻柔、舒缓、缠绵、细腻的基调。前一段较为明朗轻快,犹如乐曲之中的风和日丽中间调子转成跳跃,跌宕,好似秋风秋雨,最后则低徊,沉思,恰似烟
25、雨笼罩下了江河流水。岁月的长河流淌,不知埋没了多少人的心血,而它能在此中脱颖而出,甚至广为流传,原因大概就在此吧。长恨歌是白居易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作者通过写景,抒情,叙事与一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要想结合,通过唐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刻画,并对二人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婉转动人的叙述,折射了时代的风波,展现了历史人物命运,篇幅长却毫无冗长之感,取材于历史却命运历史的沉重感,加上和谐、流畅、精炼、通俗的语句,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参考文献:1自居易自居易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1 222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3霍松林,白居易诗译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4王念选 长恨歌意蕴与艺术的谜底探究(安阳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