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网络性能测量技术探究.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974529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网络性能测量技术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开题报告网络性能测量技术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网络性能测量技术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网络性能测量技术探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由学生填写)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拟选题目 网络性能测量技术探究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考试系统作为衡量人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并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学历考试、资格证书考试层出不穷。同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考试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基于纸笔的考试形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计算机在线考试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考试。计算机网络自主测试利用网络实现在线考试、评分等环节,实现教考分离,在一

2、定程度上减少了影响考试的人为主观因素。网络的开放性和分布性的特点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巨大计算能力使得考试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就是基于上述目的开发设计的。目前许多的专业考试已逐步出现从笔试转为计算机网络考试的发展趋势。与 传统的笔试相比,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省去试卷印刷的费用,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加快考试进程。其次,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如建立海量的题库供将来使用、对试卷结果进行自动化统计分析从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等。在我国,虽然远程教育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大都仍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在此方式下,组织一次考

3、试一般需要经过人工出题、考生考试、人工阅卷、成绩评估、试卷分析等五个步骤。随着考试题型的不断变化及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其工作方式十分繁琐,且容易出错。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考试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选题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都是很大的,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处于一个优势的位置,从而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为此许多国家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采取措施推进教育网络化。美国政府在19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指出到21世纪初让全

4、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教师”网络服务。澳大利亚国家公共资源管理局已于1995年4月建立“澳大利亚教育网”,并联通Internet,该网络不仅包括全部高等院校,而且还覆盖全澳大利亚所有的中小。网络化在线考试作为网上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分支,己经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蓬勃发展,人们选学课程和考试都是通过网上进行。特别是Internet业务的普及,构筑高性能、低成本的计算机网络化在线考试,从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上己经成熟。例如在美国,一些著名的考试就采用了网上在线考试的形式包括Microsoft公司的MCSE(微软系统工程师认证考试)GMAT

5、(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托福考试、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等,并己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考试已经非很普遍了,所以通过网络自主测试是现阶段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它是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应用系统,客户端的配置可以极为简单,使考试不受地域的局限。在国内,对互联网的真正应用仅限于网上报名工作和网上成绩查询,还没有真正形成上网考试的规模。到1998年后,随着国内网络教育的兴起,各高校纷纷开发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网络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考试系统也相继问世,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海交大的网络考试平台。近几年来,借鉴

6、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伴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扩大,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网络应用正不断深入人心。人们迫切要求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在线考试,来提高了考试的质量,突出公正和客观性,减轻组织及保障工作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于是许多教育教学类的课程在线考试软件应运而生,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也都纷纷组织研究此类应用的解决方案,并研制开发了大量的不同类型计算机在线考试软件,也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在线考试软件产品。比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职称计算机能力考试等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网络化在线考试的发展水平,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一、 基本思

7、路网络性能测量是网络行为分析的基础。对网络性能测量的相关内容以及网络性能指标的测量与分析进行系统的介绍,并对网络性能测量的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随着Internet技术和网络业务的飞速发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需求空前增长,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断增加的网络用户和应用,导致网络负担沉重,网络设备超负荷运转,从而引起网络性能下降。这就需要对网络的性能指标进行提取与分析,对网络性能进行改善和提高。因此网络性能测量便应运而生。发现网络瓶颈,优化网络配置,并进一步发现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更加有效地进行网络性能管理,提供网络服务质量的验证和控制,对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和验证,是网络

8、性能测量的主要目的。二、 主要研究方法1、需求分析: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自身需求、未来发展做出详尽的需求分析,为设计网络逻辑结构提供支持。2、设计网络逻辑结构: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逻辑网络结构。给出相应设备型号、连接线路的类型。设计中突出分层结构的思想。3、配置网络设备:配置相关网络设备的参数,实施互联互通。4、验证配置效果:验证网路连通性效果以及需求功能是否达到。一、 论文选题以“云计算的研究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为基础的“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立”题目作为论文选题。二、 主体框架1、论文题目2、目录3、提要4、关键词5、论文正文(1)引言(2)论文正文2.网络性能测量的概念2

9、.1 网络性能的概念2.2 网络性能参数的概念2.3 网络性能结构模型3.网络性能测量的方法3.1 测量包3.2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方式4.性能指标的测量与分析4.1 连接性4.2 延迟4.3 丢包率4.4 带宽4.5 流量参数5网络性能测量的展望结论6、参考文献 主要参阅文献1 ITU-T 建议1.3502 ITU-T,建议Y15403 IETF, RFC2330, Framework for IP Performance Metrics Table of Contents 64 IETF, RFC2330, Framework for IP Performance Metrics Table

10、 of Contents115 IETF, RFC2678, IPPM Metrics Measuring Connectivity5 IETF, RFC2679, A One-way Delay Metric for IPPM6 IETF, RFC2681, A Round-trip Delay Metric for IPPM7 IETF. RFC3393, IP Packet Delay Variation Metric for IPPM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8 IETF, RFC2680, A One-way Packet Loss Metric

11、for IPPM9 H. Sanneck and G. Carle GMD Fokus, Kaiserin-Augusta-Allee 31, D-10589 Berlin, Germany,A FrameworkModel for Packet Loss Metrics Based on Loss Runlengths 10 Maya Yajnik, Sue Moon, Jim Kurose and Don Towsley ,Measurement and Modelling of the TemporalDependence in Packet Loss , Department of C

12、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MA 01003 USA11 Jacobson V, Pathchar A Tool to Infer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Paths. 12 LO PRESTI F, DUFFIELD N G, HOROWITZ J, et al. “Multicast-based Inference of Network Internet-DelayDistribution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Compute

13、r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 UM-CS-1999-055,1999.13 DUFFIELD N G, LO PRESTI F. “Multicast inference of packet delay variance at interior network links”.IEEE INFOCOM 2000C.Tel Aviv Israel, 2000.14 HUANG L, SEZAKI K. “End-to-end Internet Delay Dynamics”. IEICE Technical Report of CQ WG, May2000.15 OHSA

14、KI H, MURATA M, MIYAHARA H, “ Modeling end-to-end packet delay dynamics of the Internet”using systemidentificationA. International Teletraffic Congress 17C. Salvador da Bahia, Brazil, 2001.16Sue B.Mo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End-to-End Delay and Loss in Internet17 J.-C. Bolot. “End-to-end pack

15、et delay and loss behavior in the Internet”.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San Francisco, August 1993. 18 V. Paxson,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of End-to-End Internet Dynamics”, Ph.D. dissertation, 1997.19张宏莉,方滨兴,胡铭曾,姜誉,詹春艳,张树峰,“Internet测量与分析综述”,软件学报,2003年1研究进程安排(包括提纲、一稿、二稿、定稿起讫时间)其它说明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签名:年 月 日学院教学负责人意见签名: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