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考点总结及备考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考点总结及备考策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考点总结及备考策略考点一 五类文言实词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词语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鄙”。“鄙”原意为“边邑”,边境自然“偏远”,地处偏远之人,自然“见识浅薄”,“见识浅薄”自然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辞,如“鄙人”。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我们可以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其他的义项。二、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少量的词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布衣”的古义:平民。出师表:“臣本布
2、衣,躬耕于南阳。”现代汉语中“布衣”的意义:用布做的衣服。 我们把古代汉语中这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称为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扩大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等。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本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
3、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二)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的古义表示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三)词义转移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一种对象转移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转移。如“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涕”古代指眼泪,今指鼻涕。“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
4、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的表现。(四)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五)词义弱化如“很”,古义等同于“凶狠”的
5、“狠”,表示程度很深,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深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仅表示“埋怨、责备”。(六)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三、通假字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四种情况: 1.完全同音。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通“叛”。 2.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中“亡”
6、通“无”。 3.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见”同“现”。 4.形近通假。“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赤壁之战“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中“禽”同“擒”。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音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同“性”,其声母、韵母、声调现在都不相同了。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可能是通假字
7、。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到构词的作用。(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句中的“出入”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入”,不在“出”。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
8、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响、景:像云彩,像回声,像影子一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日: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
9、称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生死而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让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鉴:以为鉴)(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产出的东西、收入的东西)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
10、发出者使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命)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斗:让争斗)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哀:为哀叹)(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
11、的兵器)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固:险要的地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绿:绿叶;红:红花)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高:升高)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白居易与元九书)(多:推崇,赞许)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变绿)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弱:使削弱)焚百家之言,以愚
12、黔首。(过秦论)(愚:使愚笨)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认为小)子怪而问之。(刘基卖柑者言)(怪:认为怪)患志之不立。(徐斡中论治学)(患:以为忧患)方法策略方法一联想迁移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考生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2014年山东卷中有“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一句,若判断“夺”的意思,立刻就能联系到陈情表中的句子“舅夺母志”,意应为“改变”。2.双音联想法
13、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如2014年天津卷中有“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一句,要想判断“全”的含义,就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保全”。3.成语保留法 成语中保留了很多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15年天津卷中淮南子修务训“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一句中的“偃”可以联想到成语“偃旗息鼓”,解释为“停止”。方法二代入推断法代入推断法就是将所给义项实词的解释代入原文,结合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如“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其中的“省”在题目中解释为“
14、省略”,代入句中翻译一下,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联想到“省”还有“省亲”“探望”一义,代入验证,“威从京城来探望父母”,很通顺。因此,正确解释应为“探望”。方法三词性推断法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方法四结构推断法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的何子,这样的向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泰之弥繁,侵之愈急”两句构成对偶句,句中“弥”和“愈”在词性上相同,意思为“越,更加”。方法五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
15、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明史韩文传中有“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一句,“当”有多个义项“对着,相当,判罪,当做,担当”等,结合语境分析:“救灾如同救火,若有罪,我自愿承担它”,由此可见韩文在大灾之年,请求先发三个月军饷,上文的话是向户部下的保证,由此可知“当”应为“担当,承担”的意思。方法六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解释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考点二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6、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的词语重复使用,使文章简洁。(一)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代词:吾、予、余、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序)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2、 第二人称代词:而、汝(女)尔、若、乃、子、君。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诲女(同汝)知之乎?(论语为政)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若入前为寿。(鸿门宴)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3、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厥、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
17、。(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4、人称复数:文言文中将“辈、属、侪、族、徒、类”等放在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与妻书)“我辈”,我等,我们。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吾侪”,我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之族”,这类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徒”,这些人。(二)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可译成这个、这里、这样。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这。而此独以
18、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助。((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斯”,这篇;“兹”,这。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之”,这。何为其然也?(赤壁赋)“然”,这样。2、 远指代词:彼、夫、其。可译成“那、那个”。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铭)“彼”,那个。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夫”,那,那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其”,那。3、旁指代词:他。可译成别的、其他的。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他”,别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他”,别的,其他的。4、虚指代词:或、某。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19、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的人。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5、无定指代词:莫。可译成“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逍遥游)“莫”,没有什么。6、辅助性代词:所、者。(三)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译为“谁”。2、代事物:胡、奚、曷、何、盍。可译为“什么”。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3、 代处所:安、焉、恶(乌)。译为“哪里”。沛公安在?(鸿门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 副词副词的
20、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等,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一)程度副词表示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所达到的程度。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1、轻微度:少、稍、略、小、微。可译成“稍、丝毫、略微”。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2、加深度:弥、愈、益、尤、更、滋。可译成“更加、尤其”。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3、极高度:最、极、殊、甚、太、至、良、大、绝、特、颇、酷、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
21、别”等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琵琶行并序)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种树郭橐驼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孟子公孙丑上)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范围。1、表总括:悉、皆、尽、毕、咸、胜、俱、具、举、凡、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共”。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
22、集序)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仅、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单、只是”。方今唯秦雄天下。(战国策赵策三)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鹫,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第归,杀而篱之。(宋史包拯传)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3、表共同:共、同、并、相、相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互相”。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23、井序)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何方園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持续等与时间有关的词语。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1)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业、既、已、曾、尝”。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2)表示“以前、起先、当初、过去”意思的有“向、初、囊、始、昔”。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囊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2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意思的有“常、素、雅、恒”。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苏武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1)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会、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鸿门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会缑王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并序)(2)表示“一会儿、片刻、随即、不久”意思的有“俄、旋、寻、
25、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俄而”。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过小孤山大孤山)既斩吴、蜀,旋取山东。(平淮西碑)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未几,成归。(促织)居无何,使者果召参。(汉书曹参传)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3)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意思的有“遽、卒(同“猝”)立、即”。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南录后序)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4) 表示“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
26、、行将、欲、方、行、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5) 表示“终于、终归”意思的有“终、卒、竟”。秦亦不以城子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四)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多种语气的副词。1、表肯定、确认:固、必、诚、信、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海客谈
27、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2、表否定、禁止。(1)表否定语气的副词有“不、弗、非、未、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状态,作状语。相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论毅力)(2)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28、汝其勿悲!(与妻书)毋从俱死也。(鸿门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3、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几、或、其、无乃、得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4、表反诘:岂、宁、庸、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哪里”。岂得之难而失之易软?(五代史伶官传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29、乎?(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五)频率副词1、表经常、多次:屡、数、累、辄、每、频。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陶庵梦忆序)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巍观。(苏武传)大将军邓璧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汉书艺文志)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后汉书范升列传)2、表重复:复、亟、更、再、又。今年欢笑复明年。(琵琶行并序)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府吏再拜还。(孔雀东南飞并序)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愚公移山)(六)谦敬副词表示对自己谦卑
30、和对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意义。1、表谦卑:窃、辱、伏惟、猥、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并序)2、表恭敬:幸、敢、请、敬、谨。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三、介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原因等。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有“以、于”。四、连词连词是
31、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以、则、且且、载载”。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河水清且涟骑。(诗经魏风伐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史记李将军列传)2、递进关系表递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尚况、非惟抑亦、非独亦”。君子博学
32、而日参省乎已。(劝学)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苏廷评行状)3、选择关系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其其、或、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者。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其其”,是还是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或”,或者。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或者。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乃、则、遂、
33、即、于是、然后、若夫”。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衡传)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指南录后序)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溪
34、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曲情。(兰亭集序)6、因果关系表因果、目的关系的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因、由、以故”。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7、假设关系表假设关系的连词有“若、今、荀、使、虽、则、向使、假令、而、向、即、纵、纵使、纵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向也
35、使予委骨于草莽,子虽浩然无所愧作,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指南录后序)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8、修饰关系“以”“而”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可译成“地”,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五、 助词助词是在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一)结构助词 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助词有“之、者、所”。之定语的标志,可译成“的”
36、,或不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补语的标志,译成“得”。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劝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者 作结构助词时,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所 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下面三种情况: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的作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如果“所
37、”字结构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动词后面出现了,“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任务由“者”字来承担,“所”字结构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二)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也、矣、焉、耳。“也”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多种语气,它在表示上述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或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矣用于句尾,表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或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
38、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达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焉用于句尾,表一般的陈述语气,有引人注意的意味。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耳用于陈述句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用于陈述句句末,表肯定语气。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赤壁之战)2、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兮、诸。乎用于各种疑问句句末,表询问、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吗、呢”。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用于祈使句、感叹句的句中或句末,表祈使、感叹等语气。善哉!技盖至此乎
39、?(庖丁解牛)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与(欤)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表询问,译为“吗”。子非三间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句,译为“吗”。邪(耶)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为“吧”。3、感叹语气:哉、夫、也、乎、兮。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4、句首语气:唯、维、惟、夫、盖。“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夫”“盖”用于句首,引起议论,可不译。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盖儒
40、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三)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以协调音节为主的助词。常见的有“之、者、其、言”。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纤其骇瞩。(滕王阁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经卫风氓)六、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应答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而是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常用的有“嗟乎、呜呼、唉”等。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七、兼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单音词
41、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个单音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单音词便是兼词。常见的有“诸、焉、盍、叵”等。诸“诸”相当于“之于”。“之”,代词;“于”,介词。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诸”还相当于“之乎”。“之”,代词;“乎”,语气词。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焉“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或“于是”。“于”,介词;“之”“是”,都是代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青麻头伏焉。(促织)盍“盍”是“何不”的合义。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治长)叵“叵”相当于“不可”。居心叵测。考点三 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42、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判断句的形式例句者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也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者,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用“乃、即、则、皆、为”等词表判断,用“非”“未”表否定判断(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三国志诸葛亮传(2)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红楼梦(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4)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庄子盗跖(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是”字句(1)不知木兰是女郎。木
43、兰诗(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无标志判断句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二)被动词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被动句的形式例句“于”字句于(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见”字句见见于(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受”字句受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为所(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无标志被动句(1)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2)戍卒叫,函谷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