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6.1气象灾害一、课标分析1.课程内容结构分析“地理1”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全体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模块,也是为高考选考地理的学生打下基础。“地理1”试图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带动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地理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这一模块的大部分标准都能通过探究的方式逐步落实,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直接告知学生或仅进行文字推理等方法的使用。本模块共有12条内容标准,分为地球知识、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4组。“气象灾害”一节的内容属于第3组,共包括1条
2、标准,即标准1.11,简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以人类活动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人类活动,也就没有所谓的自然灾害,因此,本条标准是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并加以认知的,这也使得其内容与“自然地理要素”一组的7条标准均直接相关。2.内容要求分析标准1.11为“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首先,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教师可以重点考虑所在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讲授,以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加深理解。当然,也要适当照顾我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本条标准并不是要求学生系统
3、地学习自然灾害,而是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上。因为不少自然现象的成因和过程都安排在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中,这里不要求教师讲授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过程机制,而是直接讲致灾过程和灾情。例如,对于台风造成的灾害,不要求讲述台风的形成,而是讲授台风致灾的方式狂风、暴雨、巨浪等,以及其可能为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比较简单,教师也可根据情况讲授。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强度也与人类活动有重要联系,根据这些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应帮助学生理解,面对自然灾害,政府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要有意识地让学
4、生结合现实思考,分析、讨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达到“了解避灾、防灾”的目的。此外,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内容。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往往涉及多种因素,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建议教师将自然灾害的成因的学习设计成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教学提示分析地理1的教学提示为“以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
5、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在前面几节的内容中,已经分门别类的介绍了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本节内容则起到了一个串联的作用,为一个个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搭建桥梁,阐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4.学业要求分析学习本节后,学生应当能够结合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气象灾害,并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教材分析教材选用2019年人教版地理必修1。1.地理知识按照认知层次,将地理知识分为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两大类,“气象灾害”一节知识分类如表1。表1“气象灾害”地
6、理知识分类地理感性知识地名地理景观图6.1-图6.5,图6.7-6.8地理数据寒潮造成入侵地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日最低气温降至4及以下地理分布1.洪涝灾害的分布2.洪涝灾害在我国的分布3.易发生旱灾的区域4.台风频繁的区域地理演变地理案例1.2016年武汉洪涝灾害2.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1.洪涝灾害2.干旱3.干旱灾害4.台风(台风剖面图)5.寒潮地理特征1.2011年我国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分布2.台风三部分特点3.台风天气特点4.自学窗“为什么有人盼着台风到来”地理规律1.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时空分布规律)2.洪涝的危害(人地关系规律)3.人口密
7、度、经济发展水平对洪涝灾害造成损失的影响(人地关系规律)4.旱灾的危害(人地关系规律)5.旱灾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及原因(时空分布规律)6.台风的危害(人地关系规律)7.台风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及路径(时空分布规律)8.寒潮的易发区域(时空分布规律)9.寒潮的危害(人地关系规律)10.影响我国的寒潮及其路径(时空分布规律)地理原理2.地理能力根据袁书琪1的研究,对本节内容的地理能力进行梳理,高中地理智能培养的主要项目如表2,技能培养的主要项目如表3。表2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智能培养的主要项目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空间能力图像观察多媒体观察实际观察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保持学习成
8、果空间定位空间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储存、提取空间思维表3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智能培养的主要项目图像技能计算技能实验技能实习技能读图绘图配合使用图像图文转换数据计算模型建立器材准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与描述得出结论撰写报告专题研究社会实践研学旅行据此统计本节地理能力如表4。表4 “气象灾害”地理能力培养项目统计智能观察能力图像9想象能力再造想象: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及其分布与危害创造想象:可能的防灾减灾措施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自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危害,也有好处,应辩证看待这一问题推理能力:通过2011年我国旱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总结其时空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能力:结合前面几章学习的大气、水、
9、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比较能力:通过表格等对比总结各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形成系统认识。记忆能力记住通过某一灾害的特点分析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的方法,以及分析人与自然如何相互影响的思路。空间能力灾害的分布规律,灾害易发地区的特点等技能图像技能明确读图顺序,识别不同类型图片,观察图像特征点,规范描述图像信息,结合多幅图像综合了解某一气象灾害的特点等计算技能实验技能实习技能搜集资料,针对某一气象灾害设计防灾减灾实施方案等3.教材使用分析经过课标分析可知,本节重点内容在于引导学生领会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不要
10、求系统学习灾害的成因,因此教材内图片的选用也多是感性认识的图片,如“长春市民在积水路段涉水骑行”、“河南农田干裂”等图片此类图片虽很好地刺激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但教材在“洪涝灾害”、“干旱灾害”两部分内容仅有感性图片,实则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若如鲁教版教材展示“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或“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的图片,便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然灾害分布的规律,并结合前几章所学内容尝试分析原因,锻炼其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其理性思维发展。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第六章,前面分章介绍了大气、水、植被与土壤等内容,学生经过前面部分的学习,对自然环境的一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但自然环境
11、并不是孤立发展的,生活在其间的人类必然以自身的一系列活动与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便是本章想要传达的“人地关系”。人类的发展需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避免破坏自然,“自然灾害”一节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的威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树立尊重和保护自然的观念,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发展。三、学情分析假设学生为武汉某中等水平中学的学生。学生生活在武汉,对于暴雨、洪水、台风、寒潮等现象并不陌生,只是过去可能从未意识到可以将这不同现象联系在一起,综合其造成的后果,从而抽象形成“洪涝灾害”、“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
12、学生的直接经验,通过与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建立联系,推动其概念的建构。但学生对于干旱可能没有非常强烈的共鸣,只在新闻、影视等媒体中间接拥有过干旱灾害的相关经历。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干旱灾害的感性材料的呈现,首先对学生形成感知上的刺激,进而归纳总结得出干旱灾害的概念。学生在前几章已经系统学习了大气、水、生物等不同圈层的知识,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但之前的学习是较为独立的,单着眼于自然环境的学习,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尚未有足够的强调,因此在本节的学习中,应着重展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视角,进而落实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四、
13、核心素养分析由上述分析可见,地理学科一节的教学内容实际涵盖了多种知识、能力,正是在这一系列要素的配合下,学生得以实现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首先,地理感性知识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素材。感性知识的存在有利于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初步认识,其中某些材料还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教材中插入了许多气象灾害的实景图(吉林长春的街道被洪水淹没、干旱使得河南大范围农田干裂等),将气象灾害的危害之严重真实地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知识对大自然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其人地协调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地理理性知识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对
14、知识进行的总结、归纳和升华,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路径。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需要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大气、水、土壤、植被等知识,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综合分析,对其综合思维的培养有较大意义。而各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又要结合世界和我国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加以推理,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区域认知水平。因此,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过程,理性知识的存在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路径。此外,地理技能的存在为核心素养的迁移运用创造了条件。学生认识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需要经过资料收集、读图析图、区域定位、结合多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等过程,还要尝试结
15、合个人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防灾减灾方案的设计,即将知识迁移运用并进行实际操作,不仅契合了地理实践力的要求,又将另外三个核心素养也紧密联系成一体。五、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实例,说明某一气象灾害的作用方式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综合思维)。2.学生从利弊两方面对某一气象灾害作出评价,辩证看待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但同时灵活利用气象灾害结果的意识(人地协调观)。3.学生绘制表格或运用地图,总结各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如此分布的原因(区域认知)。4.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联系生活经验等,针对某一气象灾害提出可行的防灾减灾方案(地理实践力)。六、教学资源开发类型开发途径理由教材资源1.地
16、理课程标准2.各版本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其本身也是一种地理课程资源。例如,在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的案例作为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在吸收各个版本教材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再创造,进行本土化处理,变“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乡土资源1.当地自然地理特征2.当地人文地理特征3.社区、学校等乡土地理教材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可以起到强化作用,使学生在熟悉家乡地理事物的基础上,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现代地理新课
17、程改革中,社区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为地理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社区中的文化设施和环境建设,为校外地理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地理教学可以突破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社区中的文化氛围以及社区归属感,对社区中的青少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积极利用社区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辅助学校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媒体资源1.音像2.网络3.电视4.报刊5.杂志6.其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的媒体资源丰富多彩。合理利用地理多媒体,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时了解地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
18、息素养。当然,在利用媒体地理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分析信息的有效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人力资源1.教师2.学生3.学生家长4.社会人士地理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地理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因此,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地理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地理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地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念素养,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必须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要了解地理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其二,地理教师要转变角色,不仅扮
19、演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也应该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地理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学习与探索。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与教师的纽带,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注意:其一,由过去的旁观者变成主人,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其二,由过去的使用者变成开发者,学生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其三,由过去的学习者变成“小外交官”,
20、学生要很好地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斡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成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此外,地理学科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作为教学资源,邀请其前往学校开展讲座等。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洪涝灾害2020年武汉战胜的不只有疫情,也有暴雨,2020年的暴雨引发了150年来排名第三的大洪水。引导学生回忆2020年武汉暴雨,自由回答自己印象深刻的武汉暴雨时的经历。调动个人回忆,积极参与讨论。洪涝灾害在学生身边真实发生过,只是学生可能尚未意识到可以将这种经历抽象成为一个概念,故在课堂起始时调动起学生的回忆与参与兴趣。同时为本节课人地协调观的建立作铺垫。呈现感性材
21、料,总结特点洪涝灾害的特点1.播放2020年7月武汉暴雨视频(“60秒见证武汉关120小时水位上涨速度”i)2.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个人经历,总结在这次暴雨的发生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即洪涝灾害的特点。(学生可从经济、安全、交通等等角度思考)3.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抽象化的概括,引出洪涝灾害的概念“大家生活在武汉,对暴雨天气已经非常熟悉了,暴雨天气常常造成的后果便是江河水泛滥或积水难以排除以致淹没城乡土地,当暴雨造成的后果较为强烈,造成了实际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时,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而已经可以被称作是一种灾害了,这个灾害便是洪涝灾害。”初步感知被感知的对象,形成感觉记忆,
22、并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经历对感知对象进行进一步加工。条分缕析地总结暴雨造成的损失。持续暴雨造成各方面损失便是洪涝灾害最大的特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出各项损失后,便可轻易过渡至抽象化的概念总结了。呈现武汉暴雨时的真实数据材料及影像材料,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对象与充足的感知材料。通过感性材料的呈现,引导学生锻炼自身的归纳推理能力,进而过渡至抽象化的概念形成阶段。呈现理性材料,发现规律洪涝灾害的分布呈现“我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图”(选自2019鲁教版教材),引导学生先读图名、图例,再分析图片中所含信息,判断“武汉”所处的洪水发生频度区域,联系初中所学的中国河流、地形等知识尝试解释武汉洪水多
23、发的原因。通过读图便可发现武汉处于次多洪涝区。进一步读图并结合已有知识便知,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且处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水多地平,因而多洪涝灾害。以武汉为引,便可进一步推理得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特点及原因。从学生最为熟悉的地区入手,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知。由一推多,引导学生自发地得出洪涝灾害分布的规律及背后原理。过渡干旱灾害仅仅通过降水,自然界便可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是否说明降水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呢?以后都不降水了好不好?这样就可以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了。(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同学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虽然降水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但正常的降水
24、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若降水不足则会使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干旱。否定老师的说法,提出降水的重要性,以及降水少可能造成的问题。故意将问题说的极端化,激发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同时,借由学生的反应可自然过渡至“干旱灾害”的讲解。呈现感性材料,形成认知刺激干旱灾害的特点1.那干旱究竟如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今年年初的爆款剧山海情?主角马德福奉献一生奋斗的地方叫什么呀?西海固。这个地方贫穷的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干旱和贫穷之间是怎样划上等号的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山海情里的西海固曾有多穷?一句话: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来源。2.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
25、合自身间接的经验和常识,举例并归纳干旱会对人类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观看视频,同时结合个人经验,记录干旱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如农业、工业、日常生活等方面,可具体列举粮食产量减少、饮用水短缺、清洁用水不足等等问题)学生过去对于干旱的认识较少,大多源自于新闻、影视中的间接认识,若直接给出符号化的概念,则难以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建立联系。故以今年的热剧山海情为引,展现干旱灾害的感性材料,对学生形成较为直接的冲击,为下一步的抽象化过程作铺垫。呈现理性材料,合作探究规律干旱灾害的分布(图源中图版教材)呈现“中国干旱区及干旱时间分布图”,组织小组活动,归纳我国干旱区分布的特点,并根据中国气候的已有知识,
26、简要分析其背后原因。4人为一小组,观察图像,相互描述我国干旱区分布的特点。回忆我国气候分布、河流分布等,讨论分析我国干旱区呈现如此分布特点的原因。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总结,通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实现任务驱动式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增强学生自身的认知形成过程,加深知识理解。小结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经过以上的学习与探究,我们发现,人类如今的安稳生活根本上得益于自然界的馈赠,大自然赠与我们雨水,因此滋养了万物生长;大自然赠与我们阳光,因此激发了万物力量。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然有力量滋养人类,同样能够轻而易举地颠覆人类的正常生活。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自然界的影响,尊重和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力量的同时也要
27、意识到人类所能对自然进行的改造。我们其实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唯有和谐共处,才能长久生存。综合看待洪涝、干旱两种截然相反的灾害,形成辩证认识,领会自然环境的力量,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并树立为推动人地协调而行动的志向。洪涝和干旱是“水”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益于锻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观念,促进综合思维发展。同时,适时进行小结,初步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结合已知,制定方案洪涝灾害的防治结合前面章节对于“水文”的学习,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任务,通过搜集资料、思考讨论等,设计洪涝灾害防治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积极参与,搜集资料、建言献策。本节学习的一项重点内容即是灾害的防治,因此此部分内容设计学生活动,增强其参与度,有利于其深入感知和认识。课堂小结,迁移运用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总结得出气象灾害学习的要点,即气象灾害的概念、危害、分布、对我国的影响。按照这一思路,同学们分为六个小组,三个小组合作学习“寒潮灾害”,三个小组合作学习“台风灾害”,组内进行分工,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搜集资料,了解这一灾害的情况。下节课上集中展示与交流。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板书设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