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小高考政治复习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江苏省小高考政治复习讲义.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苏省2018年小高考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201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复习讲义(A为了解层次;B为理解层次;C为运用层次)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一、生活和消费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A)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考点2:货币的本质(A)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B)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形式:观念上(想象中)的货币。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形式:现实的
2、货币。考点4:信用卡的功能(A)信用卡的功能: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考点5:外汇和汇率(B)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该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商品成本一定会与汇率相关。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考点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是什么: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
3、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为什么: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怎么样: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考点7: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B)供求关系是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考点8:价格与价值的关系(B)商品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考点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
4、式(B)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考点10: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B)(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考点1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A)
5、(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可支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还与收入差距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2)物价总体水平: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反之亦然。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注意: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或叫经济发展水平)考点1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C)影响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6、)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二、生产劳动与经营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B)(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考点2:
7、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A)(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考点3: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类(A)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考点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和意义(B)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
8、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两个“毫不动摇”)。考点5:我国法定的公司的形式(A)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考点6: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B)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品牌)。
9、考点7:就业是民生之本(B)(1)就业的意义获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国人口总量、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劳动者观念不正确。(3)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根本);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权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培训机会。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本领;
10、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点8:树立正确的择业观(C)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考点9: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的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劳动权利。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法律。考点10: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A)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考点11:储蓄存款、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投资理
11、财方式(B)不同点:储蓄存款:便捷的投资;债券:稳健的投资;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相同点:都是一种投资方式,都有一定的收益和风险,都有优缺点。投资的原则:既要考虑收益,也要考虑风险。以家庭的经济收入为前提,量力而行。投资多样化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三、收入与分配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按劳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2、。考点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 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考点3:收入分配的公平的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的举措(B)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意义:A、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13、。 B、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C、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举措: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B.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C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考点4:我国财政的作用(B)
14、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论述略);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论述略)。考点5: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A)a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基础性的制约作用,是最主要的因素)b生产技术水平因素c经济结构因素d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因素e 价格因素:一是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二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考点6:财政收入的来源(A)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考点7:
15、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A)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考点8: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及其意义(A)个人所得税的含义: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一、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二、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三、扩大聚财渠道、增加财政收入考点9: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B)(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
16、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3)公民必须增强纳税人意识: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点1:市场经济的含义(A)-新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考点2: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B)(1)方式:供求关系是市场来
17、配置资源的根本方式。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优点: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市场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注意:市场起基础作用不等于完全由市场起作用,要将市场和计划结合;基础作用就是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其实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考点3: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B)(1)必要性: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
18、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C、良好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否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无序,诚信缺失,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2)措施:A、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秩序的治本之策C、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D、企业及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
19、、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考点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详见教材)考点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根本目标共同富裕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考点6:我国宏观调控主要目标(A)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20、、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考点7: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B)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计划或规划主要手段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行政手段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辅助手段考点8: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B)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考点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
21、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考点10: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B)(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3)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
22、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考点1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B)(1)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原因),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
23、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4)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根本基点(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复习提纲一、公民的政治生活考点1、国家的根本属性(A)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
24、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考点2、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A):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考点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广泛性和真实性(B):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考点4、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B)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考点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B)(1)坚持公民在法
25、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考点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B)(1)区别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性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2)怎么做: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准绳);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考点7、民主选举的几种方式(A)(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2)我国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是从我国人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对落
26、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选择。考点8、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B)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意义: 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考点9、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A)(1)含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注意:不是国家机关)考点10、发展基层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B)(2)意义:实行
27、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考点11、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A)民主监督的方式: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考点12、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的要求(B)(1)意义: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2)要求: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
28、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考点1、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B)(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环境保护等)考点2、我国政
29、府工作的基本原则(B)(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坚持这一原则的要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其哲学依据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3、我国政府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A)(1)开设热线电话(公开市长、区长等专线电话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2)设立信访部门(政府接收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3)推行电子政务(政府通过网站提供网上办事项目,随时接收市民通过网络传来的信息。)(4)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这是国家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考点4、我
30、国的行政监督体系(A)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上级政府考点5、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A)(1)政府有无威信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2)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有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A)性质: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
31、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考点2:人民代表的职权(A)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考点3: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A)含义: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关的重要原则。表现: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考点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考点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A)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
32、人民服务。考点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考点7: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B)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
33、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考点8: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A)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简称多党合作制。内
34、容: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考点9:人民政协性质和职能(A)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考点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B)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35、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考点10: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这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民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3)如何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一、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条原则。第二、要坚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要坚持党的领导。第四、要
36、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五、公民个人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六、作为青年学生, 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从小事做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关心团结少数民族同学,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考点1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B)(1)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2)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
37、、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考点13: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A)(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这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意: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四、当代国际社会考点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A)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他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
38、解决国际争端。考点2:联合国的宗旨(A)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考点3: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军、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考点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B)(1)国际关系的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我国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2
39、)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考点5: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C)(1)是什么?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
40、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2)为什么?为什么要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正义性和正当性。(3)怎么做?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我国的国家力量,着力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加强国防建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要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持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反对分裂、割让和出卖
41、国家领土的行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并借助于这种影响力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考点6: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A)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考点7: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B)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
42、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第三部分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考点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考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考点3:哲
43、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考点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考点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
44、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考点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点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考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
45、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考点2:世界的物质性(A)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考点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考点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46、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考点6: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B)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47、。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考点7: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的特点。(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上进。考点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